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41章 你给我们立字据!

我的农场通大明 第41章 你给我们立字据!

作者:二月新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39:30

第41章 你给我们立字据!

明朝一尺合现代32到33.3厘米,各地误差较大,五尺为一步,左右脚各迈一次为一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约合现代614.4平米,算是小亩。

但明朝的倾却很大,现代一亩666.7平米,一公顷是一万平米,等于15亩,而明朝却是百亩为一倾地。

再说农业水平,整个华夏有史以来,在工业化之前,明朝的粮食亩产量是最高的。

由于占城稻这种早熟水稻品种的推广和普及,再加上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早期兴修的水利灌溉设施,使明代粮食亩产达到了一个有些夸张的地步,成为古代历史之最。

北方种麦区,冬小麦基本能做到亩产195斤小麦,比宋朝小麦增产50%左右,收完麦子再种粟米(小米),两季加起来,每亩地年产粮360斤上下。

南方种稻区,两季水稻连作,中等水田每年两季亩产480斤左右,广东湖南好一点的水田,能达到560斤每亩,水稻亩产比宋代增产70%。

这些数据看起来有些夸张,但根据《沈氏农书》中的‘亲田法’记载,明朝的粮食‘密植’技术,单位种植数量居然比现代密植的还要密。

同样的地,种的庄稼越密,产量就越高,这很好理解,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的肥料会成倍增加。

然而明朝的肥料技术也是离谱的突飞猛进,在明朝,由于农民对肥料的争抢,城市里的人畜粪肥已经需要花钱买了。

各种绿肥,秸秆还田,浸渍肥料,河塘泥肥,这还都是传统肥料。

农副产品加工的还有酒糟,糖渣,豆粕,油渣等等,把豆饼和棉饼当肥料用,就是明朝的首创,另外,硫磺,砒霜,石灰,黑矾,卤水,各种贝壳,这些无机肥料也被广泛使用。

到了明末,徐光启甚至搞出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粪丹’,这种古代复合肥,一斗的肥力相当于十石粪肥,堪称大明版金坷垃。

另外宋应星和徐光启还介绍过一种,在酸性土壤种植水稻,可以用骨灰(磷肥)蘸秧苗的秧根,使其促进生长的办法,非常具有开创意义。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明初的亩产大概比这个数据低10%左右,差别不是很大。

虽然明初的粮食亩产没有后来那么高,但百姓的生活却很好,因为大明的赋税也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一个朝代。

粮食的田赋基本维持在3%到6%,这是基础的粮税,再加上人头税,以及不想服徭役,就得交钱代替服役,综合税率加起来,能达到6%到10%,各地税赋不同,平均下来就是十四税一,大概也就7%多点吧。

纵观各朝各代,这个田赋是真不高,当然,江南地区除外......

当年朱元璋打江南的时候,江南还是张士诚的地盘,跟朱元璋顶了好久。

朱元璋觉得这货能靠那么小的地盘跟自己抵抗那么久,全都靠江南的赋税,因此江南肯定富庶,你们那么愿意跟咱作对,那以后江南的田赋就十税二吧!

于是,江南就有了20%的高额惩罚性农税,整个大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可就算江南赋税高,但江南的亩产也高啊,所以还是能让百姓活下去的。

而且明朝的盐价也非常便宜,朱元璋的洪武时期,物资匮乏,盐价略高,有二三十文一斤,嘉靖时期因为灾荒长过一次盐价,到了三十多文一斤,平时正常都是四五文,

五六文,景泰帝的时候甚至出现了1.7文一斤盐的超低价。

再看宋朝动不动就三五百文钱一斤的盐,呵呵,就知道宋朝对百姓压榨的有多狠了,逼得百姓去买西夏人几文钱一斤的私盐,导致铜钱大量外流......

有一说一,明初的军户日子过得也不错,但那是靖难之前,靖难之役死了上百万军户,大量军户人口被打光,剩下的军官就开始吃绝户,那可太正常了。

一些受不了欺负的就逃亡当了流民,导致在籍军户大量流失,卫所制基本名存实亡,所以别提明初军户过的有多好,这也是分时期的。

在场的众人差不多就是这样,他们每家都有二三十亩地,甚至有的超过五十亩,但这样的自耕农家庭,他们家里的人口也多啊。

说不上过的差,但也别指望过的能有多好,能吃饱,饿不死,就已经是好日子了。

此时那五百名军户听到刘斌说的纳粮方案,嗡的一声,就开始互相讨论了起来。

‘这朝廷不会是傻了吧?难道朝廷觉得奴儿干种一季的粮食,比河北河南种两季的粮食还多?’

‘按中原上田的产量给咱们留足粮食,剩下的都归朝廷,要是真这样来算,那还真不错,但我怎么还是觉得这里面有猫腻呢。’

‘会不会是想先骗咱们过去,等过去开好了荒地再返回,到时候就算朝廷反悔了咱们也没办法,地都开出来了,总不能扔下不要就回来吧,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嗯,这个还真有可能,不过到时候还能不能回来还不知道呢。’

......

就在下面的众人讨论的正欢的时候,刘斌这边,纪纲和徐景昌倒是没多大反应,因为这个方案提前跟朱棣和夏元吉商量过,但隆平侯张信却是第一次听说,此时惊得愣在当场。

他来到刘斌身边小声问道。

“霄国公,为何要这样跟士卒说,难道是准备骗他们去奴儿干不成?陛下知道吗?可别到时候去了奴儿干再搞出哗变。”

刘斌翻了个白眼,“我像是那种会骗人的人吗?”

张信: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JPg

刘斌无语地解释道。

“我真没骗人,北海有良种,奴儿干的气候和北海差不多,冬季太冷,小麦无法过冬,一年只能种一季春小麦。

“如果是熟地,精耕细作,亩产能有800到1200斤,新开的荒地,大田粗放种植,最少也能亩产500到800斤之间。

“我们保守一点,就按每亩五百斤预估吧,给这些士卒每亩留够360斤,朝廷还能收上来140斤呢,这都接近十抽三了,比江南的赋税还要高一成!

“你要是直接跟他们说,开出来的荒地赋税是十抽三,他们怕不是马上就要炸营,以为咱们课收重税,但是你说给他们留足多少粮食,他们反而会觉得占了便宜,所以,隆平侯,你懂了吗?”

张信闻言张大了嘴巴,卧槽,还有这种操作?这不是故意坑人吗?

张信琢磨了半天,有些不解道。

“既然北海的良种产量如此之高,为何不直接告诉他们,而且为何还要收这么重的税,朝廷既然决心往奴儿干迁移人口,轻徭薄赋,让百姓多收些粮食,不是更能吸引人吗?”

刘斌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个家伙解释。

工农业剪刀差这种东西,是确实存在的,要么把工业品卖给本国百姓,低价收购他们的粮食,高价卖给他们工业品,比如拖拉机。

反正你拖拉机生产出来,就得卖出去,卖不出去产品,工厂就得倒闭。

工农业剪刀差这把大剪刀,不剪自己国内的羊毛,那就只能把工业品出口到国外,去剪别的国家羊毛,反正不管剪谁都要剪。

可现在把拖拉机出口到国外去又不现实,大明自己还不够用呢,卖给国外,这不是资敌吗?

不过现在好在大明有北海这个工业包,暂时对经济不是很紧迫,除了收取农民的赋税外,他们自己留下来的粮食,如果吃不完的话,朝廷也会花高一点的价格统一收购,反正不会让这些农垦兵吃亏就是。

再说了,如果不让这些农垦兵赚到足够的钱,那怎么让他们消费工业品呢?他们不消费工业品,那北海生产的商品又能卖给谁?

因此,在帮助农民致富,好让他们更有能力去消费工业品这方面,朝廷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于是就听刘斌解释道。

“隆平侯,你不能这么想,这些士卒去奴儿干屯田,开荒第一年的粮食是朝廷出的,农具,被服,种子,车辆,拖拉机,牲口,全是朝廷出的,这些东西可都是朝廷花钱置办的。

“朝廷又不让他们还这些东西,在他们留够自己粮食的情况下,给朝廷多纳点粮不是很正常吗?不然朝廷哪来的粮饷募兵,哪来的钱财添购拖拉机,哪来的钱粮继续开垦新的农场,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按税率来算,他们交的粮确实多,可按产量来算,咱们可是一点没少给他们啊,朝廷赚的是本来就多出来的那一份,这有何不妥?”

张信闻言点点头,算是认同了这个道理,这办农场就是为了增加粮食赋税的,总不能一直贴钱搞农场吧,不赚钱还搞什么农场。

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张信再次问道,“那水稻呢,北海的水稻亩产也那么高?一季就能比南方两季水稻产量还多?”

刘斌笑了笑,介绍道,“大田粗放种植,亩产最少一千斤打底,精耕细作加上天气好,地块好,甚至能出1500斤,哪怕只有一千斤出头,我们给士卒留下530斤,朝廷还能收上来同等数量呢。”

张信闻言嘴巴再次张成了o型。

“这这这,这岂不是相当于所得粮食,朝廷和士卒对半分?五成的田赋?这税也太重了吧?”

刘斌见状撇了撇嘴,“拖拉机也很贵啊,烧的柴油也没找他们要钱,不用粮食还账那用什么?难道生产拖拉机的工匠都不用吃饭吗,我们也要给工匠开俸禄的啊!”

“那倒也是,好吧,既然霄国公已经跟陛下说过,那就这么办吧。

“只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些士卒到时候见到收了这么多粮食,到时候要拿出一半给朝廷纳粮,还会不会像现在那么高兴。”张信有些担忧的说道。

然而就在这时,下面的士卒终于也讨论的差不多了。

那个李胜再次喊了起来。

“霄国公,敢问你刚才说的,种麦给俺们留两石,种稻给俺们留三石,可是真的吗?

“要是种不出来恁多粮食可咋办?要是到时候朝廷反悔了可咋办?

“你可否给俺们立个字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