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科技无垠 > 第15章 价值判定微处理器设计

科技无垠 第15章 价值判定微处理器设计

作者:辰小序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19 01:53:51

第15章 价值判定微处理器设计

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向外跑——顶尖人才就是这么流失的。

“都说水木京大一直在为国外培养人才,留学出去的就没有回来的,看这样子,我们也快了。”赵赫无奈的发出这样了的感慨。

学生很优秀,但国内的行业现状却留不住这么优秀、这么顶尖的人才——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为理想、为使命活着。

“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啊!”程旭一针见血:

“你以为他们针对长江、针对寒武纪,包括以前对海思的限制只是为了针对一两家企业?只是为了针对芯片产业的现状?”

明显的很,这可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问题——这是刨根儿的问题。

国内数一数二数三的芯片设计公司都垮掉了,冒出来一个搞掉一个,行业的顶尖人才没有别的选择,唯有投向他们——最后只会是强者愈强。

而我们,根基都被人刨了,又谈何未来的发展?差距只会愈拉愈大。

“形势已经严峻到这种地步了吗?”赵赫语气中透漏着万分的无奈。

“现在去英特尔,我最起码可以积累经验,国内未来芯片行业能有起色,需要我了,我还回来。”

说这样话的人,自己说着都是没底气——走是一定了,回来,也许吧,可能吧。

但那又怎样?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样选择、怎样生活。

程旭也没有吭声,他也没有立场劝别人一定要留下,不要走。

шwшttan¢o

怎么劝?劝别人不要去英特尔不要去高通,要去隔壁一个不知名的外包小企业给米家的扫地机器人或者是体脂称电路画板子?

中专毕业,培训培训都能干这活!

就算真劝留下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本质。

根本的问题不解决,整体形势不改变,他就算劝了,人留下来了,于大势一点儿用都没有。

“我知道,国家在大力扶持高科技、半导体芯片产业。

“但,得到扶持的都是高精尖端的人才,我们虽然在学校很优秀,但是刚毕业,成长期,只能说是未来可期,在今天,是没有这样的资源和条件的。”

又有人如此感慨:“等我强大了,自是没问题,企业亏本也会供着。

“但是没有人生来强大,总得给成长的时间,在我还弱小的时候,还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谁来保护我?谁来保障我的成长?”

言外之意,那就只有走出去。

……

“我现在突然有点儿理解他们。”走出火锅店,赵赫有些失落:“原本,对他们的选择,我是嗤之以鼻的。”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程旭心里也有点儿堵得慌,受制于人的现状必须改变,但仅靠自己,又太单薄了。

记忆中,未来几年,确实是芯片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几年。

在内外环境的重重压力之下,国内的高端半导体行业的确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就算光刻机、光刻胶的问题解决了,整个芯片体系内的东西太多了——高纯度电子级单晶硅、自动化设计软件、核心架构与标准……

解决了这个还有那个在掐着你……

尝试与坚持说来容易,但每年的大额投入看不到一点儿未来,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人?有几个企业?

“你觉得,国内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多少年能追上来?改变现在这种状况?”

程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十年,二十年?”赵赫有点儿不自信:“只要我们坚持,

早晚会赶上的!”

程旭点了点头,他是相信眼前的困难绝对打不倒勤劳智慧坚韧的国人。

但十几二十年也太长了!

“我得加快这个进度,而且得把人留下来!”

人才是根本,高端的人才更甚,再等下去,结果只会更糟糕。

“荷泵”芯片虽然制作理念不同、设计理念也有差别,但逻辑和思维是共通的,而且顶尖人才就是顶尖人才,无论哪儿都需要。

“加快什么进度?”听程旭嘀咕,赵赫有点儿迷惑。

“十年二十年,我等不了那么久!”程旭缓缓道:“至多三年,至多!”

赵赫有点儿不明所以,木讷的他却是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也不知道程旭究竟有什么打算,但他信!

……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回到住处,程旭立刻就投入了工作。

他甚至都没有等千寻的进一步商谈——不管千寻怎样,哪怕换一家合作,方向已经确定,事儿就可以开干了。

这是个模子,也是个支点,想要翘动滚滚大势——自然是越早行动越好。

基于荷泵设计的价值判定微处理器核心

正式确定了产品,程旭开始梳理功能需求和制定系统规范、确定外部接口。

这第一步与传统半导体的芯片设计并无二样。

但从架构设计开始就完全不同了,对于二进制芯片来说,它是处理确定结果的逻辑,是或者否, 正确还是错误,归根结底都可以转化为1或者0。

但如果遇到不知道、不确定、有可能、待观察等不确定的逻辑,它是没有办法直接处理的。

在程旭的设想中,价值判定处理核心最核心的竞争力正是处理这些多维的机制。

难点在于,现在程旭并没有趁手的电子自动化设计工具。

现有的eDa软件,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在电路设计方面肯定都是遵循的半导体规则,肯定满足不了这种设计需求——半导体只有1和0的高低之分,压根就没有多维度逻辑。

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早期的芯片设计就是纯用手画,纯人肉完成电路的设计和布线。

显然,这种方式效率极低——而且电路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一千。

价值判定处理器核心逻辑,所需要的荷泵基础膜单元(程旭称之为微泵管)不算多。

但按照程旭的估算,怎么也得在三万多个——这个数量,大约和英特尔1978年发布的微处理器8086的晶体管量级差不多。

这个级别,手画已经不太现实了——当然,要照着一年两年去折腾,也未必不行。

但这太慢了,程旭怎么等得起?

思虑一番,caD辅助制图还是可行的,无非就是没有自动化工具,一个个的都需要程旭自己手动操作而已,比起手画,这还算是能接受的。

好在量级虽大,但却不太夸张,真要像现在cPu那样的量级,一块cPu动不动几十亿的集成晶体管——那就真的非人力可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