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朱元璋打江山 > 第117章 为中华不灭而加入,朱元璋去和州

第117章 为中华不灭而加入,朱元璋去和州

第117章 为中华不灭而加入,朱元璋去和州

“章先生说,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天命之说本就不可信,你就算对天下人说上无数次,到要造反的时候,还是有人要造反。”

“所以,章先生的意思是,治国就该实事求是,遵循真理,既然天命不存在,那就该大大方方的承认他不存在,否则既愚化了民众也愚化了自己!”

“愚化民众也就罢了,愚化了自己才是真的自掘坟墓!就比如现在,有许多儒士,已经主动愚化自己到开始主动承认胡人是其真命之主的地步了!”

“而至于要江山稳固,就只能是从制度改革上下手。”

杨宪回道。

宋濂听后问道:“那他章先生打算怎么改,而让天下人愿意接受他的富贵与否由中华之民众自己决定的观点?”

“章先生打算让各阶层皆出代表参与义军的建设,哪怕一个社的小官里,也是大同社员、地主豪绅、士子商贾各占三成,只是正官要由大同社员担任,佐官则按此原则分配。”

“当然,义军军队里的官校则只能是大同社的人任官校。”

“总之,各阶层的代表与大同社一起,决定新政的走向和天下的走向。”

宋濂虽有此疑问,但他还不能否认,因为他还没见过,一个民智大开的国家在进行改革后,会不会更好。

杨宪说后就道:“为了天下士林中,心怀天下百姓的人,来协助我义军一起造福百姓,章先生特地让我设了礼贤院,专门礼请天下贤士来礼贤院,共商天下大计,且选出代表任参议,与章先生等一同执政。”

宋濂道:“可到时候只怕亡的不是国,而是天下之礼。”

宋濂不禁拧眉深思,他没想到章诚这支义军,没打算用儒家的“天命之说”来保证将来打下的江山长治久安,而是打算用“不断改制”的方式来确保长治久安。

以“天命之说”为主张的历朝历代,其实也有许多皇帝或者执政者还是在通过改制的方式,以图中兴国家,延续国运。

因为那样的话,反正也无非是退回到“君权天授”的模式,那样他作为地主阶级的人,还是没什么影响的。

因为他知道宋濂这人文章写的好。

因为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支义军的确如杨宪所说,在调动民力方面最是厉害,比纵有大量铁骑却连收个税都显得很困难,组织民众修个河却会闹得天下大反的元廷强太多,意味着得天下的可能性最大。

而现在章诚身边其实很缺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做宣传之事。

“当然!”

无论是《送东阳马生序》还是《奉天北伐讨元檄文》都很有水准。

他只知道,在以往民众尽量被驯顺的朝代中,改制的确在很多时候都变成了对民众的进一步掠夺。

章诚在得知宋濂来了礼贤院后,也很是高兴。

但很多时候,事实证明,改制反而在加速国家的灭亡。

宋濂决定将这個疑惑需要争论的点暂且搁置。

于是,宋濂也就还是打算加入了礼贤院。

章诚尤其是喜欢宋濂《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一文。

大不了将来真的出现这支义军因为改制不当而出现速亡的情况,他也不怕。

所以,章诚很愿意看见宋濂的加入。

难道他觉得民智大开后,改制就会更加有利?

至于能不能在民智大开后,就可以通过不断“改制”的方式来稳固统治。

章诚回了一句,且意识到这宋濂好像不只是想干写写文章的活,也很关切政治改革。

所以,宋濂不可能不抓紧机会加入,而避免,若晚点的话,就会在将来真的改朝换代后而叙功时,于资历上,反而落后一大截。

而理由则是,“天命之说”不是实事求是得来的真理,容易愚弄民众和自己,并不利于长治久安。

所以,他不知道,章诚只愿意靠“改制”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动力在哪里?

宋濂接着又问:“那章先生想必真觉得以前历朝历代的改制,很多时候反而成了累民之政,皆与不开民智有关?”

但宋濂疑惑归疑惑,他没有直接反对,而不选择加入礼贤院。

毕竟他要是真的只想靠写文章活,还不如在元廷干呢。

章诚笑着回了一句,就问着宋濂:“在不开民智的情况下就改制,这种改制能叫改制吗,那叫裱糊!”

正因为此。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但他本人其实是因为想当宰执一样的大官,才选择冒险加入义军的。

要知道,元顺帝可征召他当翰林编修过的。

宋濂在见到章诚且在寒暄互相奉承一番后反而没有提什么文化上的事,而是直接问章诚:

“章先生真觉得开民智后,就只靠改制便能让江山稳固?”

“当然!”

章诚道:“礼法也要与时俱进嘛!岂能逆势而为?”

其文中的这一段内容,连后世近代孙中山这些人都还在用。

反正现在这支义军是欢迎他这种士大夫,那他就不能因此过于清高。

宋濂不知道章诚只看重了他的文采。

杨宪说着就对宋濂道:“公既然来此,不如来礼贤院,研讨天下之事?”

宋濂很想说。

“愿闻其详。”

宋濂笑着拱手问道。

章诚道:“如果改制不想着发动民众启发民众,只想通过地主官僚完成改制,兴利除弊,再好的改制方略也会变成累民之政。”

“这是为何?”

宋濂好奇地问了一句。

章诚道:“因为地主官僚们天生只有吸食民脂民膏的动力,没有富国富民的动力,只让他们自己改,他们只会把善政改成弊政,所以,要想改制成功,必须让民众开智,参与改制,不然,被愚化的民众还只会觉得是改制不对。”

宋濂不由得问道:“那为何历朝历代敢为天下先而改制者,不知道开民智而改呢?”

“因为他们本质上只是想裱糊一下,并不是真的想改。”

“毕竟他们也是地主官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开启民智发动民众的,毕竟一旦开启民智发动民众,他们是不能安享富贵的,会更有压力的,谁不想既当人上人又能轻轻松松的当人上人还能名利双收的当人上人呢,谁愿意一边虽然富贵至极一边时不时的就因为一二不当之举而被觉醒了的民众谩骂?”

章诚说道。

宋濂听后颔首,问道:“那章先生打算在开民智后怎么改?”

“这不是要与你们商量嘛。”

章诚笑着回道。

宋濂愕然:“我们?章先生不是口口声声都在说我们地主官僚是坏天下改制事的根本吗,为何还要与我们商量?”

宋濂虽然宽厚,不因章诚把古今改制不成功的事怪罪在地主官僚身上而生气,但他也好奇章诚为何还要与他们商量。

“因为你们眼下是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命运的真正掌舵者,保守者是你们,激进者也是你们,你们是选择一直把百姓绑在这片土地上为你们吸食,还是选择让他们出去为你们开拓资源,全在于伱们愿不愿意转型。”

章诚回道。

“转型?”

宋濂更加愕然。

章诚点首:“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不可挡,你们若不转型就只能被碾碎为齑粉,若愿意转型,或能富贵更久远,且拭目以待吧。”

宋濂不是很明白章诚的话,当彷佛又明白一些,所以问道:“章先生的意思是,就像是这新出现的火器,他将革新的不仅仅是南北之实力,还有更多的地方?”

“不只是新出现的火器。”

“还有其他,天下发展到这个地步,再只守着这片土地愚民弱民,就算把愚民之术玩出花来,也无非是把秦汉以来的故事重演一遍而已,而且只会更糟,就像现在,都弱化到被鞑子彻底骑在头上的地步了!乃至南北汉民都快不互相视为同族了!这样下去,将来我华夏只怕还得弱到被逼易服剃发的地步!”

章诚这么说后,宋濂猛然一颤,他不是愚笨之人,自然确信章诚的话不是信口胡诌,而是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

所以,宋濂在沉思半晌后,就对章诚拱手道:“既如此,余愿和章先生一起商量怎么在开民智的同时来改这天下之制,而不拘泥于成例,以求中华不灭而长兴也!”

章诚对此自然表示欢迎。

无论如何,章诚因为没有急着进行更激进的土地革命,所以还是让一些开明的地主豪绅愿意为了打造一个稳定有序的太平盛世与他合作。

所以,章诚所部接下来内部非常稳定,培训人才和恢复生产都进行的很顺利,许多士子也慕名而来,进入了礼贤院,兵马也在加紧扩编和训练,神机营的规模增加到了五千,步弓手增加到了六千,马军增加到了两千以上,合计总兵力已破万,辖区目前也很大,从集庆、到**真州之间的广大农村区域几乎皆已为其所据。

转眼便已是元至正十五年的正月。

滁州这边,张天佑和耿再成等已正式奉郭子兴命,扮青衣军来攻和州。

但从全椒城出来的张天佑到和州前面的步阳关时,因步阳关的地主豪绅把天佑兵真当成了地主武装,也就以牛酒相待,希望天佑兵真能护住和阳,避免滁州一带的义军来这里。

而张天佑也就因这些招待被耽搁住了,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分道去了步阳关别处接受地主豪绅的款待。

从滁州城出来的耿再成在率兵到达和州城时,便没有看见张天佑假扮的元兵。

耿再成只以为张天佑已经先到和州。

毕竟全椒离和州更近。

所以,耿再成便直接来到了和州城城下,也不再做掩饰,直接去青衣装扮而叫开城门。

元兵因此发现了耿再成一干人真面目,且又见耿再成部兵力不足,就出大量步弓手,射箭驱赶耿再成部。

耿再成因此中箭,而不得不仓皇而逃,其部也跟着大溃。

元兵当即追赶,却在路上遇见了正来和州的张天佑部。

张天佑当机立断,立即率奉命来全椒传令让自己打和州的赵继祖等与元兵大战,且击破元兵还抢占下了吊桥,而攻入了和州城。

耿再成这边还不知道张天佑已攻入和州城,只在逃回滁州后,向郭子兴和朱元璋等说:“舅爷所部恐已先全军覆没,所以我到和州城时并未看见舅爷的兵,反被元兵用大量步弓手击溃,眼下元兵还正朝滁州追来。”

“什么?!”

郭子兴自从被赵均用、孙德崖差点害死后,本就越发惜命胆小,听耿再成这么说,自然更是害怕,当即就站起身来,看向朱元璋等人:“这可如何是好?”

朱元璋道:“父帅勿慌,眼下这不过是耿镇抚的一面之词,我们应该立即去打探虚实才是,看看是不是真有大股元兵来和州,同时也收集溃兵,打听舅爷的真实情况。”

郭子兴这才有了主意,点头道:“元璋说的很是。”

郭子兴说着就看向诸将问:“你们谁愿意领兵去打探虚实?”

结果,郭氏麾下诸将皆不言。

朱元璋见此便主动出列道:“父帅,还是让元璋去吧。”

“那好!”

“咱给你两千马军,你立即出城打探虚实,收集溃败,一有确切消息,立即派人来报!”

郭子兴现在也没有办法再弃朱元璋不用,也只能信任朱元璋,何况,他自己也不敢亲自带兵出去打探了,所以,也还是决定让朱元璋出去打探。

朱元璋也就因此率两千马军和耿再成等出了滁州,沿途收集溃兵,并南越步阳关,且在到了和州附近后,就对耿再成吩咐说:“你让每个人准备十火炬,待天黑以后,点燃火炬,满山游走,大声呼喊,以吸引元兵主意。”

耿再成称是。

“徐达、吴良、吴祯、唐胜宗、陆仲亨!”

“在!”

“你们随咱去和州城下看虚实!”

朱元璋随后吩咐了一句,并先策马往和州而来。

“是!”

徐达等随后跟了来。

很快,朱元璋就带着数十骑到了和州城,而彼时,在他们后面山峦处已有大量火光成线,并有大量呼喊声,似有数万大军集结于此一般。

和州城的张天佑也因此火光吓得不轻,忙登城而视,却看见在城下的是朱元璋,并不是回攻的元兵。

张天佑大喜:“原来是元璋兄弟,快开城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