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朱元璋打江山 > 第54章 朱元璋:难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第54章 朱元璋:难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第54章 朱元璋:难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作为一个领袖,最需要的特质不是自身足够善谋,而是要有胆略。

尤其是在乱世。

从决定造反,到敢于在造反过程中挑战天下秩序,皆是需要胆略的。

而章诚现在不得不承认,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的确是有胆略的,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胆略的。

正所谓朱元璋自己刚才的意思,如苍天不怜他这布衣,他要这苍天何用?

要说出这番话,是需要有几分豪气的。

所以,章诚这时也忍不住主动称赞了朱元璋一句。

朱元璋见此,会心一笑,浓眉微挑,道:“难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州牧老爷固然言语鞭辟入里,但将军能够做到既从善言如流,又做事果决而坚毅,的确有天下英雄气概!”

张冕这时倒跟着也拱手说了一句。

朱元璋听了张冕这话越发高兴,便道:“足下既如此高看咱,就入咱的幕,做咱的参议!”

说着。

朱元璋就对章诚吩咐说:“其余的降官,你替咱甄别安排。”

章诚点头。

因朱元璋说了这话,愿意投降的一干元廷官僚,皆颇为后悔,后悔没有像张冕一样,跟着说几句这样好听的话,而能够直接入幕。

但无论如何,他们因为愿意归降,再加上章诚和朱元璋这些义军现在又都基本盘还没建立起来,实力还没壮大,正是千金买马骨,招贤纳士,尽量拉拢可以拉拢的大多数的时候,所以,他们还是会被章诚安排职事的。

由于章诚是知州,相当于负责一州的日常军政事务,所以,归降的和应募的新人基本上都是需要章诚负责甄别与安排的。

历史上,这一事是由李善长来负责。

李善长将来投和归降的文武之人进行甄别后再告之于朱元璋,让朱元璋提前大致知道这些人的秉性和能力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章诚倒是没想到,他会有一天代替李善长成为朱元璋身边第一文士。

而他也不敢确定自己会不会没有历史上的李善长干的好。

但章诚也不是完全没有底气。

因为他自思自己好歹是可以随时学习了解这段历史的,当也不至于让历史上原本该因李善长引荐而在朱元璋身边大放光彩的杰出人物在这一世被埋没。

不过。

章诚倒是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在,历史上李善长不曾注意到也没在历史上大放光彩而成为默默无名的人里,挖掘寻找的几个可以在这一世大放光彩的人物。

毕竟,自己比李善长更擅于的地方是,自己通过后世知识与经验见识到的行当更多,得知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更多,再加上因为有来自后世的价值观,自然也就更容易发掘有专长的人,而不会因为一些有专长的人不通世故或者过于离经叛道而被埋没。

但这只是章诚目前单纯的想法而已。

摆在他面前的情况其实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因为现在需要他甄别与荐举任用的人,且不论贤愚如何,有何专长,光是来路就无疑会显得颇为复杂。

首先肯定会有主动来投的官绅,也会有需要自己主动去请来的人,更会有自己要培养的人才,再有就是降官。

而降官里又有南北之分、文武之分、族别之分,功名高低之分,乡籍之分。

当然,其他来历的人里也会有各种分别。

须知道,光是李善长和冯国用两人都会因为抄家而较起劲来。

如今新来这么多人,会让义军变得多复杂,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谁亲谁疏。

谁更放心,谁需要更多戒备和堤防。

谁要提点,进而可以统一思想统一主张,谁要多警告,以正其思想。

可谓千头万绪,颇伤脑筋。

从来没这么操过心的章诚甚至都因此想回去想退缩,但也正因为可以随时撤离,他又有些跃跃欲试,最终还是选择不退缩。

而万事冗杂,一切总要有个起头为好。

章诚决定先摸个底,主持一场考试。

他自问看人识人很难。

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

所以,章诚也没有打算像历史上的李善长一样,仅凭观察就能识得各类人才之忠奸贤愚。

他觉得先掌握这些人到底懂得多少知识、有怎样的主张,才是更容易被自己确定的事。

“你先带应募者和归顺者做好登记,让他们在家等候通知,到时候我会对他们进行统一的选考,让他们放心,这不是说要借此为由不用他们,而是先知其才识其智,以免大才者被屈才小才者被过于拔高。”

章诚为此在提审完一众被俘元廷官员后,就对朱文正如此嘱咐起来。

朱文正拱手称是。

而接着,章诚就先思索起如何进行选考的事来,且找到了朱元璋,向朱元璋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一向注重实用价值的朱元璋对于他这一想法,倒也非常赞同,且甚至因此越发高看章诚,毕竟章诚用选考的方式,是在建立选才制度,以保证整个内政人才的选用公平公正和公开,而不是借着选才的权力结党营私。

眼下除了用人外,还有军饷的发放。

这一方面是朱元璋亲自抓,而且是必须立即要做的事。

毕竟义军如今进城后,没有劫掠,军纪良好,是因为章诚在先带三百兵入城后,说服了汤和、花云、唐胜宗三名主官,强行阻止了三百名彼此有同乡关系的义军官兵参与劫掠,接着又是朱元璋靠着个人胆略逼着整个义军主力不得不与他约法三章,才暂时没有军纪败坏的。

但要知道,现在的朱元璋和章诚的面子,或者说威望,还没有大到让两万多义军一直保持军纪良好。

因为这两万多义军里,很多官校其实是看在郭子兴的面子上归附朱元璋的,如在驴牌寨归附的兵勇,以及缪大亨带领的人马,另外,尽管朱元璋在离开濠州时只带的二十四人,但后来郭子兴也因为他在南略途中表现很好,也给他增派了兵力,毕竟郭子兴已升他为总管,是要给他增派些人的,同时也有制衡或者监视之意。

无论如何,朱元璋虽说是奉郭子兴命出来独立发展,但并不是说他麾下的官校就完全对他唯命是从。

朱元璋很多时候还需要和这些官校商量着来做决定。

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在当时进入滁州城时,要来个带有谈判性质的约法三章,而不是直接下令禁止掳掠了。

所以,一旦随着入城时间一长,这些义军很难保证军纪不会败坏,而如果没有军饷予以保障的话。

毕竟光靠口头上的承诺与思想工作是不够的。

故而,朱元璋在提审完一众被俘元廷官员后就去先着人拉了一批粮食去了校场,准备发军饷。

章诚作为知州也跟着朱元璋一起到了校场上发军饷。

因为朱元璋每发出去一笔粮饷,他这个知州都得签字,以保证没有中间没有人冒领。

“总管有命,入校场领军饷者,不得戴甲胄,不得带武器,以便于负责发饷的兄弟能够顺利管理大家有序领饷!”

章诚还特地在发饷时,制定发饷的规则,即要求所有准备领饷的一队官兵在来领饷前,必须先在门外去甲胄武器。

暂时没再抄家,而带着自己麾下兵勇来领饷的花云就在来领饷时,被戚祥带着一队护卫给拦在了领饷大厅的门外,而被宣达了领饷的规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