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六十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六十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六十回

动怒火柴荣屠楚州

乞求和李璟去帝号

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等边关守将相继奏报,辽国和北汉在边境调遣增派军马,似有南侵的迹象。与此同时,派往辽国的密探也陆续回来禀告,说是辽国皇帝耶律璟一反常态,不喝酒了也不呼呼大睡了,而是抖擞精神,开始过问国事了。原来陆路虽被切断,辽国和南唐的使者改走渤海水路,互相传递消息。李璟派遣使者出使辽国,把柴荣比喻成曹操,把自己比喻成孙权,把耶律璟比喻成刘备。曹操要并吞天下,孙权和刘备无路可退,为了自保,唯有联手抗击强敌。王朴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攻打淮南,有三层深意,一则磨砺侍卫亲军和殿前军这两支禁军的战力和军威,二则南唐软弱可欺,三则淮南是鱼米之乡,物产富饶,土地肥沃。北汉和辽国趁着与南唐交战的时候厉兵秣马,蠢蠢欲动,再不夺取淮南,就要腹背受敌了。为了速战速决,柴荣当机立断,第三次亲征淮南。夺取淮南全境之后,再挥师北上,征伐北汉和辽国。十一月十三日,车驾离开京师,当月二十八日,抵达濠州。柴荣坐镇中军,戎装配剑,亲自率军攻打濠州。濠州守将郭廷谓孤立无援,只得举城投降。

柴荣一刻也不停歇,不但命令各将领出击,而且亲自寻找战机。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已经是显德五年二月了。这天接到军报,大约两万名南唐水军和步军沿着淮河逃窜,柴荣当下命赵匡胤率领军马追击,而且自己要亲自追击。魏仁溥谏道:“天子坐镇中军,指挥若定,追击南唐军的事交给大将就是了。刀枪无眼,陛下不必冒箭矢之险亲领军马追击。”柴荣却是豪气冲天,道:“追击残兵败将还能出甚么差池,你们等朕的好消息罢。”转头吩咐王继恩,道:“快给朕穿上铠甲。”王继恩当下为他披铠甲。柴荣持剑走出行宫,带领军马,和赵匡胤分别沿着淮河两岸追击南唐军。魏仁溥唯恐柴荣遭遇不测,急忙找到范质,道:“陛下亲领军马追击南唐军去了。”范质急的蹀足捶胸,道:“那有天子亲自出战的道理?万一身陷险境,都是咱们做大臣的罪过,你怎么不拦着陛下?”魏仁溥叹息一声,道:“陛下性烈如火,你不是不知道,我拦了,可是拦不住。”范质道:“还等甚么,快追。”两人不再迟疑,当下骑上骏马,追赶柴荣。可是军马行如疾风去如闪电,将他们二人越甩越远。

范质身居相位多年,平素钟鸣鼎食,养尊处优,骑行不过数里就已经腰疼背酸,浑身似乎要散架一般,再也无法忍受颠簸之苦,只得勒住骏马,气息急促道:“不行了,我浑身骨头快要散了。”魏仁溥眼他弱不禁风,只得道:“你歇歇,我先行一步。”范质道:“只能这样了,我慢慢赶上来,你快走罢。”魏仁溥吆喝一声,扬鞭而去。

柴荣身先士卒,仗剑疾驰,周军大受鼓舞,士气磅礴,奋勇争先,不知疲惫的追击南唐军,一直追到六十里开外,杀得淮河水都染成了红色。缴获战船三百余艘,俘虏七千余名南唐兵卒,生擒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只此一战,淮河上的南唐水军已经被全部肃清,再也没有一艘南唐水军的战船了。赵匡胤将陈承昭押到柴荣马前,道:“陛下,他是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接着喝斥道:“跪下。”陈承昭不敢反抗,跪在柴荣的马前,垂头丧气,神情低落。柴荣问道:“怎么不说话?”陈承昭心中怅然,道:“败军之将,无话可说。”赵匡胤道:“你败于天子手下,虽败犹荣。”陈承昭抬起头来,道:“我败了,心服口服,可是不明白同样是人,周军何以如此骁勇善战?”周军擎刀持枪,龇牙咧嘴,咆哮呐喊,追击六十里也要杀败己方,似乎不知道疲惫。在他看来,这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群疯子一群嗜血恶魔。柴荣扬鞭一指,道:“你看看朕的将士。”陈承昭放眼望去,但见战胜后的周军毫无疲惫之态,站列的整整齐齐,每名将士都目光如炬,神情坚毅。反观南唐军,一个个目光呆滞,沮丧之情,无以复加。柴荣振臂高呼道:“周军威武!”周军将士当下齐声道:“周军威武,陛下万岁!”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了周军何以百战百胜,无往不利,当下道:“我明白了,周军军纪严明,因此百战不殆。我听说攻克泗州之后,周军秋毫无犯,没有一个将士擅自进城。今日一见,果然是军令如山,我败的心悦诚服。”

休整了一天之后,柴荣不辞辛劳,马不停蹄,挥师楚州。在他看来,攻克楚处不过三五天的事情,南唐在江北重镇扬州屯有重兵,打起来才是困难重重,艰苦异常。当晚查看地图,道:“我们的战船在甚么地方?”魏仁溥回道:“回陛下,战船都堵在了北神堰。”柴荣道:“朕要战船都进入长江,既然堵在了北神堰,那就绕道鹳水。”魏仁溥道:“鹳水前面是一片沼泽,战船无法通行。”柴荣道:“那就疏通沼泽,让王著去看看。”过了一会,王著来到行宫,柴荣道:“朕要把战船都引入长江,你明天去鹳水看看,先勘察一下地形。”王著应声说是。

次日王著带领两名治河的官员前往鹳水,鹳水的尽头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的沼泽,放眼望去,无边无际。三人下马,走向沼泽,越往深处淤泥越是松软。又走一会,三人都陷进了淤泥之中。王著拔起右脚的时候,竟然成了光脚,原来皂靴已经深陷淤泥之中了。他苦笑一声,道:“想要挖通这片沼泽何其之难,咱们回去复命罢。”回到行宫,王著道:“陛下,臣实地勘察,沼泽一望无垠,想要疏通,没有三五十天,决计做不到。臣以为疏通沼泽费工耗时,不如想别的办法。”柴荣道:“疏通沼泽,达至长江,总难不过大禹治水罢,朕亲自去看看。”两千军马护卫着柴荣及众大臣来到沼泽。

柴荣坐于马上,极目远眺,沼泽上空鸥鸟盘旋,芦苇迎风摇曳,道:“朕并非是要挖空整片沼泽,只须挖出一条河道,引入河水,战船就通行无阻了。”转头又道:“立刻征发附近的民夫,疏通沼泽。”范质应声说是。按照柴荣的办法,十余天就挖出了一条连接鹳水和长江支流的河道。堵塞在北神堰的战船转而驶向鹳水,再经由支流进入长江。

柴荣第一次御驾亲征的时候,韩令坤攻破扬州,算得上轻车熟路。这次李重进拨给他八千军马,让他再次攻打扬州。韩令坤得令,点齐军马,浩浩荡荡杀向扬州。高怀德与韩令坤比肩而行,道:“将军,扬州乃是江北重镇,一向驻有重兵,李太尉只拨八千军马,命咱们夺取扬州,只怕极难。”担忧之情,形于辞色。韩令坤心中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只是军令如山,容不得讨价还价,道:“侍卫亲军四处出击,军马分散,这八千军马还是李太尉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再也无法多拨一兵一卒了。上次有元朗帮我,两千军马大败了李景达的四万精兵,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扬州终于失而复得,这次怕是没有上次的好运气了。”高怀德道:“元朗奉命攻打楚州,竟然二十多天也没有攻克,难道楚州真的是固若金汤?他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军事上的才能高人一筹,而且麾下猛将如云,以往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何以这一战打的如此艰难?”韩令坤道:“听说楚州守将张彦卿也是个响当当的铮铮铁汉,和刘仁瞻一样的杀了自己的儿子宁死不降。打仗其实打的就是士气,楚州军马抱着必死的决心顽抗到底,因此极其艰难。”高怀德叹道:“终究还是元朗运气不好,遇上了张彦卿这个对手。”韩令坤叹道:“其实我也想帮他,然则实在抽不出手,但愿他能出奇制胜,尽早攻克楚州。”

距离扬州还有二十里的时候,韩令坤下令休整。军马稍事休整,吃完干粮之后,韩令坤手指前方,大声道:“前面二十里就是扬州城了,咱们虽然只有八千军马,但是也要一举拿下扬州。你们知道赵殿帅在**斩杀临阵退缩的士卒吗?本将军告诉你们,今日一战,是以少打多以弱击强的局面,可是谁敢退缩,本将军也是要杀人的,不想死在本将军剑下的就给我冲。”言罢高擎宝剑。

军马杀气腾腾行至扬州城下,但见城门大开,城上除了几面旗帜,竟然连一个守军也看不到。韩令坤和高怀德对望一眼,都是疑团满腹。韩令坤皱眉道:“难道敌人故意打开城门,其实在城中设下了埋伏,引诱咱们进去,然后再一网打尽?”高怀德想了一会,道:“我带领五百名军马先进去探探敌军的虚实。”韩令坤嘱咐道:“如果敌人真的在城中设下了埋伏,不要交战,立刻退出来。”高怀德点了点头,带领五百名军马冲向城门。穿过城门的那一瞬间,高声道:“大周高怀德来了,出来决战罢。”在城中横冲直撞,竟然没有一个南唐军出来厮杀,倒是路上的行人大呼小叫,纷纷躲避。高怀德越是觉得匪夷所思,心想南唐军既然埋伏好了,为何还不冲杀出来?越想越觉得蹊跷古怪,于是喝问路人,道:“南唐军在哪里?”那人吓得心慌腿软,急切之间竟然说我不出话来。高怀德大怒,提起银枪指着那人,喝道:“快说,南唐军在哪里?”那人终于醒过神来,道:“他们早就逃了。”高怀德又道:“甚么时候的事?”那人道:“三四天之前的事,现在一个守军也没有了。”原来濠州举城投降之后,扬州守军人人自危,终于弃城逃回了金陵。高怀德起初不信,以为他和南唐军串通好了,欺骗自己,于是带领军马继续前行。扬州百姓见周军进城,有的害怕有的惊讶。

高怀德策马而行,眼光不停的扫视周围,除了百姓,果真没有一个南唐士兵。南唐军如果真的设下埋伏,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大摇大摆的闲逛,早就应该冲杀出来了。高怀德终于相信那人没有说谎了,当下道:“你们登上城墙,扔了南唐的旗帜,换上咱们的旗帜。”说完之后,扬鞭驰马,回到城外,道:“将军,扬州守军早就弃城逃跑了,除了百姓,没有一个南唐士卒。”韩令坤眼见城池上士卒扔了南唐的旗帜,插上大周的旗帜,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扬州,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自己的脑袋,怎不叫他喜出望外?当下大声道:“进城。”

所有人都以为难打的扬州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可是所有人都以为好打的楚州却坚守了三十多天。现在的局势是周军节节胜利,除了庐州、舒州、蕲州、黄州,就只有楚州尚在南唐手里。柴荣心想张彦卿犹是负隅顽抗,简直狂妄之极,盛怒之下,将行宫搬到楚州城下,亲自督战。他之所以雷霆震怒是因为接到边关守将的军报,北汉开始出动军马,频繁袭扰边境了。太原大战之后,北汉元气大伤,既要供养禁军,又要时不时的向辽国进贡,穷到每月发给宰相的俸禄只有一百缗铜钱,而节度使更加可怜,每月只能领到区区三十缗铜钱。北汉自知无力与国势蒸蒸日上的大周抗衡,因此这些年来始终小心翼翼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周不打过来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轻易挑衅?然则此刻一改常态,大举兴兵袭扰,无非是看准了大周的两支禁军全都派往了淮南,国内空虚。局势错综复杂,再不平定淮南,万一辽国发兵南下,大周就真的岌岌可危了,柴荣自是心急如焚。

赵匡胤来到行宫,柴荣见他两个眼珠都布满了血丝,脸颊深陷,胡子长的有如钢针一般,嘴唇干的起了皮,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不但脸上满是油污,脏兮兮的,而且盔甲也又脏又破,知道是连续鏖战三十多天所致,温言道:“鏖战三十多天,辛苦你了。”赵匡胤道:“臣不辛苦,臣没有攻破楚州,有负君恩。”神情又是愧疚又是不服。柴荣做了个手势,道:“坐下。”赵匡胤依言坐于下首。柴荣又道:“倒碗水给赵将军。”王继恩倒了碗水,递到赵匡胤面前,道:“将军请喝水。”赵匡胤早就干的嗓子冒烟了,当下一饮而尽,舔了舔干裂起皮的嘴唇。柴荣这才问道:“楚州为何如此难以攻破?”赵匡胤道:“不是将士们不拼命,而是张彦卿对南唐忠心耿耿,宁死不屈,决意顽抗到底。”柴荣震怒不已,当下拍案而起,道:“他也要学刘仁瞻,博取忠臣的名声吗?既然如此,朕就成全他。朕这次亲征淮南,就是要最短时间夺取淮南全境,不能因为一座小小的楚州城,就阻破坏了朕的方略。不能再拖了,务必立刻拿下楚州。”赵匡胤早就跟着站起,道:“臣奉命。”

柴荣想了一会,道:“夜以继日的鏖战三十多天,想必你也疲惫不堪了,朕打算换将,你下去好好休息。”决定阵前换将,并非是不信任赵匡胤,而是在体恤他,换他下来休整。但是赵匡胤心中却格外不是滋味,鏖战多日,楚州的虚实他再清楚不过。损兵折将,守军伤亡多达七八成,已然是强弩之末,不能持久。不说强攻猛打,就是围而不打,不用多久,也能耗死张彦卿。赵匡胤可不愿把这个唾手可得的功劳拱手让人,当下道:“陛下,请给臣一天时间,一天之内,臣一定攻破楚州。”柴荣见他神情坚毅,似乎胸有成竹,道:“好罢,朕再给你一天时间。”

赵匡胤回到营寨,召集众将议事,道:“陛下到了楚州督战,要我一天之内拿下楚州,否则就阵前换将。”众将有的惊讶有的不服,七嘴八舌,叫嚷开来。张琼哇哇大叫,道:“我就不信一天之内拿不下楚州。”话犹未了,大步出帐。赵匡胤喝道:“你去哪里?”张琼道:“我现在就去砸破城门,杀进城去。”赵匡胤闻得此言,忽然间灵光一现,道:“楚州城墙坚厚,难以摧毁,可是城门再怎么坚固,毕竟是木头做的,只要城门毁坏,就能长驱直入了,立刻举火焚烧城门。”众人出了军帐,赵匡胤大声道:“击鼓。”一声令下,战鼓与号角共鸣,刀光与剑影齐现。周军一边全力以赴攻城,一边想方设法毁坏城门。四面城门是最薄弱的地方,守军如论如何也要守住,羽箭射完了就用石块砸。虽然誓死死守,然则鏖战三十多天损兵折将,只剩下区区一千多名士卒了。这点士卒抵抗两万周军,自是杯水车薪。

第二天傍晚,楚州南面的城门终于被大火烧毁。赵匡胤身先士卒,高擎宝剑,大声道:“冲啊。”带领周军冲进城去。张彦卿和都监郑昭业在城墙上看见周军高举刀剑,呐喊叫骂,潮水一般涌进城池,心中都悲愤莫名。郑昭业道:“将军,周军攻破了城池,楚州完了。”想到坚守整整四十天,无数将士血洒故土,多少英魂长眠不起,最后还是挡不住敌人,不禁悲从中来,热泪长洒。张彦卿道:“现在不是落泪的时候,咱们身负守城重责,城池既然破了,咱们愧对天下,也没有脸苟活于世了。”转身对众士卒道:“我身为南唐人,死也是南唐鬼,不会苟活于世,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城池失守,你们谁愿意投降,我绝不阻拦。”士卒们都和他一样的气节坚贞,忠心铁胆,竟然没有一个投降,毅然道:“我们宁死不降。”张彦卿见士卒们众志成城,颔首道:“好,你们都是南唐的好儿郎,你们不负国家,国家必也不会负你们,咱们现在就与敌人血战到底。”这一刻众士卒热血沸腾,视死如归,高擎刀枪,道:“杀,杀,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就赚了。守军当即冲下城墙,与周军短兵相接,展开巷战。虽然舍生忘死,奋力拼杀,但是终究只有千人,无法抵御周军排山倒海一样的攻势,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之中。张彦卿虽然忠肝义胆,但是终究实力悬殊,无力捩转败局,被赵匡胤带兵围困了起来,身边只有郑昭业及十余名士卒。

赵匡胤说到做到,终于在最后一天攻破楚州。柴荣骑着青骢马,在众大臣簇拥之下,走进楚州。赵匡胤道:“敌将张彦卿拒不投降,请陛下定夺。”张彦卿等人浑身是血,有的还断胳膊断腿受了重伤,手里的兵刃俱已损坏,有的甚至赤手空拳,但仍然神情坚毅,屹立不屈。柴荣见他们死到临头,犹是倔强不屈,心中忍无可忍,道:“既然不肯投降,就悉数处决了。”张彦卿昂首大笑,道:“不必你们动手,我自刎便了。”毫不迟疑,拿起断剑,自刎而死。郑昭业对着金陵方向大声道:“陛下,臣为国尽忠了。”转头瞪着柴荣,目光锐利如同刀剑,大声道:“柴荣,我跟你拼了。”话犹未了,早已举剑奔向柴荣,要与他同归于尽。张永德大声道:“放箭。”弓箭手们当下连珠箭放,把郑昭业射的刺猬也是,连同那十余士卒一起射杀了。

楚州坚守整整四十天,牵制了太多的兵力与精力,不然早就渡过长江,兵临金陵城下了。柴荣越想越气,盛怒之下,控制驾驭不住情绪,大声道:“屠城,血洗楚州。”大臣们都知道他虽然峻急易怒,但是爱民如子,万万想不到冲动之下下屠城之命,俱都匪夷所思。魏仁溥当即谏道:“有罪的是张彦卿,他已经伏法,楚州百姓无罪,求陛下收回成命。”眼见柴荣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又道:“陛下曾经说过,但凡得到一座城池,那么就是大周的土地了,百姓们也是大周的子民了。陛下襟怀宽广仁慈,请饶恕他们。”柴荣与劝谏充耳不闻,拔出宝剑,大声道:“屠城。”张永德当下道:“陛下有令,屠城,不放过一个活口。”

周军得令,当下分散。此时此刻的周军已经丧失了人性,取而代之的是无穷的兽性。无论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凄惨的叫声不绝于耳,响彻夜空,这一夜楚州成了人间地狱。经过一夜的屠杀,没有一个人得以幸免,楚州已经没有一个活口了,当真是鸡犬不留。阖城每个角落都是死尸,到处血迹斑斑,空气之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

张永德来到行宫,道:“陛下,楚州已经没有一个活口了。”柴荣心中一阵怅然,怔了一会,嘶哑着声音道:“让楚州军民们都入土为安了罢。”张永德领命退下。虽然血洗了楚州城,可是柴荣没有一丝快意,反而陷入沉思。冲动之下,下令屠城,可是最后又得到了甚么?自己勤政不倦,励精图治,并非暴君,却犯下了暴君的错。可见冲动是把双刃剑,可以使人一往无前,也可以使人铸成大错。想到这些,心中生起悔意。

鏖战整整四十天,赵匡胤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虽然钢筋铁骨,健壮如牛,却也有些吃不消了。天亮之后,倒头呼呼大睡。中午时候,赵普叫醒他,道:“匡义来了。”赵匡胤揉了揉眼睛,问道:“你来做甚么?”赵匡义神情哀伤,道:“嫂嫂死了,阿娘叫我来给你报个信。”赵匡胤问道:“甚么时候的事?”赵匡义道:“就是上个月的事。”他随军出征,离开开封的时候,贺贞就已经病重。想不到没有等到班师回朝,就与世长辞了。成亲以来,两人聚少离多,夫妻之情也渐渐淡薄了。但她毕竟是德昭的母亲,赵匡胤乍闻噩耗,心中唏嘘不已。贺贞原本诞下三子,长子德秀早夭。第三个儿子连名字都没有来的及起,也夭折了,只留下德昭这一个儿子。他哀伤一阵之后,道:“我知道了,战事紧急,我不能回家。我不在家的时候,你要替我尽孝,要学会接人待物,慢慢撑起咱家。”赵匡义颔首答应。

休整一天,次日三军前往浦口,行宫也搬到了浦口。长江岸畔停泊着无数战船,船头旌旗招展。柴荣来到江岸,登上战船,伫立船头。江面烟波浩渺,波澜壮阔。无数波浪在骄阳照耀之下,泛起点点金光。宛如一条金色巨龙,蜿蜒向东。半空中江鸥盘旋鸣叫,江畔边芦苇随风摇曳。柴荣凭江临风,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手指南岸,道:“对岸就是南唐的都城金陵,谁愿第一个渡过长江,拔掉对岸南唐军的营寨?”赵匡胤当即道:“臣请战。”柴荣点了点头。

赵匡胤带领军马,登上战船,浩浩荡荡向南岸进发。其实南岸的守军早就发现了北岸周军的战船,可是不敢轻举妄动,一直按兵不动。战船靠岸,周军纷纷跳下战船,呐喊着冲向南唐军的营寨。周军从淮河打到长江,个个都身经百战,而且斗志昂扬,南唐守军一触即溃。烧毁守军营寨之后,周军从容回到北岸。

淮南共有十六州,六十县,现在除了庐、舒、蕲、黄四州尚在南唐手中,其余十二州已经纳入了大周版图。从前大周和吴越中间隔着南唐,两国互遣使者,只能走海路,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海浪澎湃,凶险异常。现在两国已经接壤了,互遣的使者已然能走陆路了。被视为天堑的长江已经无法抵挡周军,金陵无险可依,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了,再打下去,必有亡国之虞,除了求和,实在无计可施了。太子李弘冀年轻气盛,满腔热血,虽然极力发对求和,但是李璟心意已决,怎么劝说也是白费口舌。两国交战以来,诸将丢城失地,有的投降有的弃城而逃,即使齐王李景达也是屡战屡败,唯独李弘冀独树一帜,挡住了吴越的攻势。李景燧于显德四年力辞皇太弟之位,李璟见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辞去皇太弟之位,只得改封晋王,立李弘冀为太子。

枢密使陈觉奉命求和,战船行至江心,出舱眺望。他六十来岁年纪,头戴交脚幞头,身穿紫色官服,中等身材,胡须被江风吹的凌乱不堪。他见北岸停泊着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船,于是问道:“对岸是我们的战船吗?”水军虞候道:“不是,北岸都是大周的战船。”陈觉闻得此言顿时泄了气,从前周军只有马步军,没有战船没有水军。现在不但有了水军,而且无数战船陈列于长江北岸,耀武扬威,横行长江,畅通无阻。能否求和成功,丝毫没有把握,自是心怀忐忑。

战船靠岸,陈觉一行弃船登岸,等候多时王环当即上前道:“水军都虞候王环迎接贵使。”陈觉急忙行礼,道:“王将军辛苦了!”虽然满面堆笑,其实心中百感交集。从前王环是南唐的水军虞候,但是不忠不孝,毫无气节,竟然卑躬屈膝投降了柴荣。大周之所以能组建水军,打造战船,最后打到长江北岸,这个叛徒实是功不可没。陈觉又道:“王将军春风满面,一定深受周天子信任器重。”王环听出他话中带刺,嘿嘿干笑两声,道:“陛下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水军怎么打,陛下都会与我商议。”陈觉笑道:“王将军仕途一帆风顺,当真可喜可贺!”王环道:“多谢陈枢相吉言。”陈觉转过身去,但见战船整整齐齐的停泊于岸畔,放眼望去,看不到尽头。樯桅如林,战旗似云。每艘战船两侧都站满了持枪士卒,虽然战船在波浪中起伏摇晃,但是士卒们却始终纹丝不动。陈觉知道这是做给自己看的,意在使自己心生压迫,丧失底气。纵然如此,还是钦佩柴荣治军有方,由衷赞道:“周军好生威武!”王环道:“陈枢相,陛下正在等你,请罢。”

来到行宫外,王环道:“陈枢相稍等,我进去禀报一声。”言罢大步流星走进行宫。说是行宫,其实就是一座废弃的庙宇,稍加修葺一下而已。陈觉能成为枢密使,自有其过人之处,心想柴荣把破旧不堪的庙宇当做行宫,断定他绝非是奢靡享乐的君王。这要换成李璟,早就气的蹦脚大骂了。正自想象柴荣容貌之间,王环走出行宫,道:“陈枢相,陛下请你进去。”所谓的求和其实就是低声下气乞求罢了,陈觉深有自知之明,长长吁了口气,整了整幞头和官服,走进行宫。

柴荣坐于上首,范质、魏仁溥等大臣坐于下方。陈觉将和表高举过顶,深深弯腰,道:“枢密使陈觉奉唐皇之命,向大周天子求和,此乃和表,请大周天子过目。”有求于人,举止毕恭毕敬。王继恩接过和表,呈给柴荣。柴荣看了一遍之后,随手把和表扔在案上,道:“献犒师银十万两、钱十万贯、绢十万匹、茶五十万斤、米麦十万石,南唐果然富庶,不过朕要的不是这些。”不屑之情,形于辞色。陈觉始终弯着腰欠着身,耳闻柴荣语气不善,腰弯的更低了,道:“请问周天子想要甚么?如果觉得犒师银钱少了,可以添加。”柴荣哼了几声,神情冷峻,道:“朕要的是南唐全境,一点金银米麦就想打法朕吗?纵然朕肯答应,朕的十万将士们也未必肯答应,李璟未免也太小看朕了。”陈觉知道柴荣这是在漫天要价,于是道:“唐皇知道错了,因此遣敝人求和。两国兵锋相见的时候,吴越、蜀国、北汉等国都虎视眈眈,不怀好意,甚至想坐收渔人之利,这样于两国都没有好处。请周天子以大局为重,即刻罢兵。”

柴荣神情终于缓和了一些,问道:“你知道朕为甚么要一而再再而三攻征伐南唐吗?”陈觉摇头道:“敝人不知,请周天子明示,以解心中不惑。”柴荣道:“南唐百姓无罪,你们做大臣的也没有错,错在李璟。中原与南唐唇齿相依,李璟不与中原交好,反而与契丹人眉来眼去。他不止一次遣使向辽国求救,请求辽国出兵是不是?”疾言厉色之下,陈觉打了个激灵,吓得冒出一身冷汗,颔首道:“是。”想了一会,又道:“唐皇被逼得走投无路,这才出此下策。”柴荣霍然而起,道:“朕的军马已经陈列于长江北岸,辽国的军马呢?是在路上,还是根本没有发一兵一卒?”陈觉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最后道:“辽国人言而无信,口惠而实不至,唐皇受了蛊惑,知道上当了,当真是追悔莫及。过往南唐确实有不是之处,请周天子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唐皇真心实意向周天子求和,请周天子准允。”为了求和,已然及尽卑躬屈膝。柴荣道:“朕并非咄咄相逼之人,回去告诉李璟,想要求和,必须去掉帝号称臣。”

陈觉回到金陵,把柴荣的话转述了一遍。李弘冀顿时火冒三丈,怒道:“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事到如今,咱们退无可退,干脆与柴荣拼了,大不了鱼死网破,玉石俱焚。”李璟皱眉道:“你就知道打打杀杀,做事要动点脑子。”陈觉道:“是啊殿下,臣亲眼所见,周军步军马军水军齐备,无数战船停泊在长江北岸。周军在长江上来去自如,须臾可至,一旦交战,南唐势必还是兵败如山倒。请殿下以大局为重,不要急躁。”李弘冀咬牙道:“去掉帝号称臣简直就是屈辱,父皇千万不要答应。”李璟神情哀伤愁苦,道:“不答应就要开战,受点屈辱,总比亡国要好。事到如今,没有别的办法了。”转头又道:“你再去一趟江北,告诉柴荣,我愿意去帝号称臣。”李弘冀急道:“父皇...”李璟道:“吾意已决,休要再说。”李弘冀悲愤欲绝,振臂仰天大啸。

陈觉再次奉表求和,李璟去掉帝号,改称江南国主,改用大周年号。割让淮南全境十六州六十县,连同还在手里的舒、蕲、黄、庐四州一并割让,两国以长江为界。进献犒师银十万两、钱十万贯、绢十万匹、茶五十万斤、米麦十万石,并请求准允欲传位于太子李弘冀。按照柴荣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既然已经陈兵长江,不攻破金陵,决计不会罢休。但是北汉和辽国趁着国内空虚,大举袭扰,北方边疆已不太平。万一兵进金陵的时候,辽汉联军大举南下,那就得不偿失了。既得到了淮南十六州土地及人口,又得到了不计其数的银钱茶米,更打的李璟俯首称臣,算是达到目的了。放眼大局,权衡利弊,柴荣答应求和了,并亲笔写了一道诏书,让陈觉带回去。诏书上写道:“皇帝恭问江南国主,你我大义已定,但恐后世不能容你,为子孙后代计,准尔修缮城隍。尔年富力强,传位李弘冀不必急于一时。”次日柴荣率领殿前军返回北方,留下李重进镇守淮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