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九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九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九回

发牢骚韩通受赏赐 行军法重进挨鞭笞

郭威带领众人绕城而行,正如白文珂和常思所言,汉军四面围城,河中城被围的铁桶也似,水泄不通。举首仰望,城墙砖块之间虽然长满了青苔,无数刀箭痕迹和血迹清晰可见,更添巍峨雄壮气势。河中城上早已换上了叛军的旗帜,每隔数丈站着一名持枪叛军。城上刀枪耀眼,城外营寨林立,旌旗蔽空,气氛肃杀。

郭威又要观看城上动静,又要勘探城外地形地势,两者兼顾,心想:“攻打城池,四面合围,原是取胜之道,白文珂和常思做的没错。然则他们没有顾虑到河中城比起别的城池,更加高耸坚厚,最是易守难攻。李守贞拒不出战,一则抱着宁死不降的决心,二则志在拖垮汉朝。此战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胜则江山稳固,败则社稷动荡。陛下命我领兵戡乱,就是要我速战速决,可是李守贞坚守不战,如何速战速决?再则速战速决,伤亡势必十分惨重。国家内忧外患,举步维艰,经不起伤亡惨烈的大战。李守贞既然不肯出来,就用引蛇出洞的办法,一点点消耗河中兵力。”

郭威在城外勘察河中地势,李守贞也在城楼上,居高临下观察汉军的一举一动。他五十岁不到,额头凸起,双颊深陷,相貌甚是奇特。一名二十五六岁身穿铁甲的青年站在他的身后,正是他的儿子李崇训。他迷信方术,某日聘请方士为家人相面。当那方士他到李崇训的娘子符氏说话,惊叹不已,说道符氏声若凤鸣,日后必然母仪天下,成为皇后。李守贞听信方士的谶言,内心躁动不安,犹是想入非非。放着好好的河中节度使不做,暗中积蓄粮草,招兵买马。不久刘知远晏驾,于是迫不及待的自称秦王,竖起了叛旗。

李崇训眼见一行人绕城而行,问道:“父亲,那人是谁?”李守贞早已看到了郭威,轻描淡写道:“是枢密副使郭威。”李崇训心中一阵紧张,忙道:“他带来了援军,那是打算攻破河中,河中岌岌可危,这该如何是好?”李守贞见他惶恐不安,急的满头大汗,怒其软弱胆小,喝斥道:“你害怕甚么?”李崇训道:“孩儿...孩儿是怕父亲打不过郭威。”李守贞嗤之以鼻,道:“我驰骋疆场的时候,郭威还只是河东的小官。要不是刘知远做了皇帝,他能扶摇直上,坐上枢密副使的高位吗?郭威披挂上阵,看来小皇帝真的急了。只要再拖个一年半载,汉朝就完了。那时挥兵开封,天下还不是我的了?”

李崇训嗫嗫嚅嚅道:“父亲,你不是说事成之后,孩儿做皇帝,你做太上皇吗?”李守贞瞪大眼睛,看了良久,嗟叹一声,道:“前人栽树,后人收获,父亲都是为了你。虽然你做了皇帝,可终究是我的儿子,终究要听我的不是?”李崇训不敢反驳,唯唯诺诺。李守贞又道:“打仗的事不用的操心,父亲自有办法拒敌。你要看好符氏,李氏一族的荣华富贵和安危休戚系于符氏一身,别让她出事,少一根头发也不成。”

李崇训答应一声,道:“可是粮食不多了,最多只够吃半个月。”李守贞道:“传令下去,食量减半,再到民间收刮粮食。民间有藏匿粮食者,一律以通敌之罪论处,绝不姑息。”李崇训答应一声,下了城楼。李守贞看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在楼梯的尽头,叹息一声,心想:“我纵横沙场,杀人如同家常便饭,怎么生的儿子却如此软弱无能?他资质平庸,没有一点英雄气概,就算皇位在他的面前,也不知道坐不坐的稳?”念及于此,顿生虎父犬子之慨。

郭威走到哪里,李守贞就跟到哪里。他们算是老熟人了,不过从前是同僚,现在却成了敌人。郭威知道李守贞反叛之心决绝,因此也不劝降。李守贞眼见郭威绕城而行,心想:“他在干甚么?想用甚么兵法打败我?”心中打定主意,河中易守难攻,无论郭威用甚么办法,只要以逸待劳,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两人遥遥相望,各自想着心事。

李崇训大步回到府邸,直趋中院,但见娘子符氏坐在人工开凿的湖边,卷起纱裙,赤着双足,在湖水里荡来荡去。她二十来岁年纪,云鬓高耸,眉目如画。两只玉足在湖中荡漾,划出一圈圈涟漪。其时艳阳高照,湖水潋滟,更显得玉足温润雪白。李崇训眼见两名侍女站在树荫下,不禁火冒三丈,吼道:“娘子在玩水,你们在躲荫,是怎么服侍娘子的?”两名侍女面面相觑,做声不得。

符氏见他大发无名之火,颦眉道:“是我自己要玩水的,你不是对她们发火。”又对两名侍女道:“你们下去罢。”她容貌端庄典雅,话声也是清脆悦耳。两名侍女当即退下。李崇训走上前来,埋怨道:“你在湖边玩水,万一失足落水,又或者受凉生病,父亲又该骂我了。你这样任性,不是害我挨骂吗?”符氏道:“现在还是八月时节,玩一会水会受凉生病吗?我又不是小孩子,好端端的也不至于失足落水。湖水不深,就算落水,也不会有大碍的。”

李崇训笑道:“娘子也玩够了,起来罢。”说着为符氏穿上绣花鞋,扶了她起来,又道:“咱们回房罢。”符氏摇头道:“房里闷热,湖边凉快一些,我还要玩会。”李崇训道:“父亲说了,要你呆在房里,哪儿也不要去。倘若少了一根头发,都要唯我是问。”符氏白了一眼,道:“又拿公公的话压我,你自己有没有一点主见?”李崇训道:“父亲的话是对的,我当然要听。”

符氏道:“整天关在府里,我都快闷死了。”李崇训脸色大变,道:“甚么死不死的,太不不吉利了。等到打败了汉朝,娘子做了皇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暂且忍耐一阵。”符氏皱眉道:“打败汉朝哪有那么容易?这句话你都说了几个月了,河中还不是给汉军团团围困?你们父子居然相信方士的话,当真好笑。”李崇训道:“方士的话决计不会错,你命中母仪天下,成为皇后。你是皇后,我不正是皇帝吗?”符氏叹息一声,道:“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皇帝那么好当,岂不人人都能做皇帝?”李崇训信心满满,昂首道:“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我想推也推不掉。那方士的话十分灵验,将来我一定能做皇帝,你也能做皇后。”

符氏见他迷信方术,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又是担忧又是着急,道:“那方士说我将来会做皇后,却没有说你能否做皇帝。痴迷方术,误人误己,总有一天你会追悔莫及。”李崇训信誓旦旦道:“待到拖垮了汉朝,这天下就会姓李了,不过眼下正有个难关。枢密副使郭威披挂上阵了,他骁勇善战,可不比白文珂那般无能。”符氏道:“听说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有的人家饿的啃树皮了。这样下去,不必汉军攻城,河中城自己就不攻自破了。我虽然是女流之辈,可是却猜的到结局。快劝劝公公,现在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还来的及。再一意孤行,李氏一族必有灭门之灾。”

李崇训见她说得郑重其事,起初也很害怕,转念一想,父亲老谋深算,决计不会赌上李氏一族的性命,道:“娘子莫要危言耸听。”符氏见他执迷不悟,面露愠色,道:“你们父子都中邪了,都死到临头了,还做皇帝的美梦,真是不可理喻。”言罢移步而去。李崇训急道:“娘子,你去哪里?”追上前去,拽住符氏的袖子。符氏道:“我想静一静,你别跟来。”她独自来到后花院,心想:“我怎么嫁了这么个窝囊废的丈夫?汉军迟早会杀进河中城,李氏一族必然满门抄斩。我年纪轻轻,可不能就这样陪着李家殉葬。”心中打定主意,一旦汉军攻入河中城,就伺机逃出去。

赵匡胤跟随柴荣来到军营,换了衣裳,穿上牛皮软甲,带上皮笠。这套甲衣穿着不大不小,贴身之极,似乎量身定做的一般。柴荣道:“你还不懂军中规矩,先从站岗做起罢。”赵匡胤满口答应,领了腰刀和长枪,和别的亲兵一样,站到中军大帐之外。

过不多久,郭威等人勘察完河中附近地势,走进大帐。郭威道:“拿地图来。”他的女婿张永德当下拿出地图,展开放在案上。张永德二十岁年纪,身形修长,剑目星眉,风度翩翩。因为是郭威女婿的缘故,荫补为供奉官押班。

这时已经是掌灯时分,就着烛光,郭威凝目查看地图,地图上的标注和亲自查探的地形吻合。众人见他神情凝重,看着地图,默不作声,也都屏住呼吸,不敢大声出气。郭威抬起头来,眼见众人都站在帐中,微微一笑,道:“大家都坐罢。”众人当下以官职大小坐下,王峻是兵马都监,自是坐在最上首。柴荣、张永德和李重进官职低微,站在最下首。

郭威道:“河中节度使又称为护**节度使,李守贞听信方士的谶言,决意反叛,要做叛**节度使,大家有何破敌的高见?”王峻道:“李守贞宁死不降,劝降是没有用的,只有强攻硬打这一个办法。”白文珂心中也是这般想法,当下道:“太尉虽然只带了三千援军,但是汉军士气如弘,以末将愚见,不如速战速决。”常思站起身来,道:“末将愿将功折罪,为太尉打头阵。”从事魏仁浦道:“太尉明鉴,河中城城池坚厚,若是强攻,势必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以成千上万将士的性命,换取河中大捷,实在太过惨烈。”他三十七八岁年纪,面目方方正正,正襟危坐,显得一丝不苟。郭威点了点头,道:“道济所言正是我心所虑,要速战速决,伤亡势必惨重,得不偿失。要以极小的伤亡取胜,势必旷日持久。”魏仁浦道:“李守贞是沙场老将,善于笼络人心,因此士卒才肯追随左右。太尉战胜他,不能吝惜官家财物,要多多赏赐将士,这样才能激励士气。”

郭威颔首称善,道:“道济的话是至理名言,我也是从小兵一步步走来,当兵的没有多少饷钱,又要养家糊口。没有赏赐,就要动歪脑筋弄钱。”顿了一顿,转头对另一名从事王溥道:“状元郎,你有甚么高见?”王溥是去年的新科状元,二十六七岁年纪,眉清目秀,浑身透着书卷儒雅之气。他曾以一首《咏牡丹》诗明志,诗曰:枣花至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诗中以牡丹暗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人物,尸位素餐,毫无建树。

王溥道:“下官虽然随军参赞军机,其实于军事一知半解。据下官看来,要打败叛军,除非李守贞出城决战。”李荣道:“李守贞坚守不战,不如明天在城下破口大骂,激他出城。”常思摇头道:“甚么办法都试过了,李守贞铁了心,就是不出城。”王峻冷笑道:“就算这是块硬骨头,咱们也要啃下来。”郭威道:“啃是当然要啃的,不过不能伤了自己的牙口。”王峻问道:“你有甚么办法?”郭威颔首道:“隐隐约约有了办法,不过还要仔细斟酌斟酌。今天先议到这里,大家累了一天,吃了饭各自歇息罢。”众人出了大帐之后,郭威拿出《阃外春秋》,在蜡烛下仔细阅读起来。这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本书的边都起了毛。

过了一会,柴荣端了一碗面条、两张胡饼和一碟咸菜走进大帐,道:“太尉,吃晚饭了。”郭威放下书籍,问道:“你吃了没有?”柴荣道:“下官服侍完父亲,再下去吃饭。”郭威道:“我不要人服侍,你去吃晚饭罢。”二人虽是父子,但是公事公办,出门在外的时候,皆以官职相称,不以父子相称。柴荣答应一声,退出大帐。

赵匡胤下值之后,回往营房歇息。正行之间,只见前面一个人影道:“元朗,你下值了吗?”赵匡胤定眼望去,只见那人面带微笑,正是韩令坤。他已经二十六七岁了,头戴皮笠,身穿皮甲,眉宇间稚气尽脱,显得英姿勃勃。在此重逢,大出赵匡胤意料之外,自是喜之不胜。赵匡胤大步上前,道:“韩大哥,怎么是你?”韩令坤笑道:“就是我呀,我被派来河中,日间看到你了。只是不能擅离职守,因此现在才来找你,你是今天才投军的吗?”

赵匡胤道:“是啊,郭太尉收我做了亲兵。”韩令坤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两年多没有见面了,找个地方好好聊聊。”两人边走边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面对面盘膝而坐。韩令坤问道:“这两年你去了哪里,一直音讯渺然?”赵匡胤道:“我起初去投奔随州刺史董宗本,可是他的儿子董遵海容不下我,不得不离开随州。后来又去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他给了我十贯铜钱,打发我走了。我到处投奔这样投奔那个,可是人家都不收留我。再后来想投奔李守贞,哪知道他竟然称叛自立了。我在柳叶镇遇到了一位奇人,他叫苗训,拜在陈抟门下,钻研道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子百家,相面医术,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说我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又说郭太尉身经百战,乃是当世英雄,劝我投奔。我听从他的劝告,于是便投军了。”

韩令坤静静听完,叹息一声,道:“看来这两年,你没有少吃苦。”赵匡胤道:“这点苦算不了甚么,入了军营,好歹也让父母妻子安心了。”顿了一顿,又道:“我的父母和妻子还好吗?”韩令坤道:“赵叔叔和婶婶,还有弟妹都好,赵叔叔和我阿爹随军前往凤翔平叛。他们是多年的老兄弟,一定会彼此照应。弟妹给你生了个儿子,取名德秀。”赵匡胤霍然而起,喜形于色道:“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韩令坤笑道:“是不是高兴的傻了?”赵匡胤大啸一声,良久方道:“我这时才知道为人父母的滋味,可惜现在不能回去看看德秀。”韩令坤道:“待到平定河中叛乱,咱们就能回家了。”

赵匡胤道:“听说李守贞很早就招兵买马了,囤积了大量粮草,仗着河中城池坚厚,拒不出战,此战若想大获全胜,并非易事。”韩令坤问道:“如果你是主帅,要怎么打?”赵匡胤沉吟片刻,道:“李守贞不出城,就想方设法诱使他出来,一点点消耗河中兵力,此消彼长,叛军就不攻自破了。”他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天生精通兵法。韩令坤见他说的头头是道,心中大奇,道:“你没有上过战场,怎么深谙兵法?”赵匡胤道:“两军对垒,我就是这么想的。”二人两年多没有见面,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聊到子时,方才各自回到营地歇息。

子牌时分,柴荣走进中军大帐,但见郭威凝视地图,眼睛一眨不眨,当下小声道:“太尉,已经是子时了,该歇息了。”郭威站起身来,道:“河中城是块硬骨头,我睡不着啊。”柴荣道:“河中若是好打,陛下也不会临阵易帅了。”顿了一顿,又道:“此战难就难在河中、长安、凤翔三地联手叛乱,长安和凤翔又以河中马首是瞻。平定河中叛乱,长安和凤翔也就望风而降了。”郭威微微一笑,意示赞许,道:“你能看透其中关节,算是很用心了。”

柴荣道:“末将觉得白文珂和常思错就错在一味地强攻,因此才会损兵折将。倘若改变兵法策略,或许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郭威道:“他们二人其实不是无能之辈,战打成这样,或许是求胜心切的缘故。李守贞没有援军,因此据城死守。”柴荣道:“末将觉得,李守贞以不变应万变,咱们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按兵不动。待到城里的粮食绝罄,而后一鼓作气,攻破城池。”郭威道:“我起初也是这么想的,倘若李守贞囤积的粮草够吃三年五载,总不能跟他耗下去罢?”顿了一顿,又道:“出征之前,陛下虽然只说勉励的话,但是我知道他心中着急,想要我速战速决,可是始终没有说出口罢了。”

柴荣道:“又要速战速决,又要减少伤亡,这仗很难打。”郭威笑道:“天无绝人之路,狐狸再狡猾,也有失算的时候。”柴荣六七岁时就被姑姑收养,两年后姑姑因病去逝。那时郭威正在人生最失意低落之处,不但居无定所,而且有时连饭都吃不到口。但是柴荣志向远大,始终不离不弃,小小年纪就操持家务,往返于江陵之间,贩卖茶叶布帛,贴补家用。父子连心,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走来,郭威终于飞黄腾达,位极人臣。他们父子情深,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方都了然于心。柴荣见郭威言下似有破敌良策,问道:“太尉有何破敌良策?”郭威冷笑一声,道:“李守贞拒不出战,我偏要他出来。”

次日郭威下令,征集附近五县民夫,自带工具,在营寨和河中城之间修建堡垒。又令撤除城北的汉军,常思筑寨城南,白文珂筑寨城西,他自领中军筑寨城东,城北不设兵马。此令一出,三军哗然,怨声载道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更是不乏其人。

李守贞在城楼上看着汉军重新部署,撤除了城北的兵马,知道城北放行,就是要让城里的人看到有逃出去的希望。他恨得咬牙切齿,心想:“郭威果然是老谋深算,比起白文珂和常思两个无名小辈,果然技高一筹。你想让城里的人逃出去,我却偏偏要堵死城门。”念及于此,决意与郭威斗智斗勇到底。他做的更绝,亲自监督兵卒用木板钉死北面的城门,这还觉得不够,又下令用砖石砌成一道厚厚的城墙,把北门堵的严丝严缝。

封堵好北门,李守贞得意之极,大笑着登上城楼。可是上了城楼,看到城外的情形,笑容凝结,竟然傻眼了。原来城外多了无数民夫,他们拿着铁锹锄头,挖起了地基,盖起了房子。这些房子粗制滥造,有泥巴垒的,有木板拼的,还有竹子搭的。汉军的举动波诡云谲,端的莫名其妙,匪夷所思。李守贞参悟不透郭威的用意,于是在城上走了一圈,除了城北没有动静,其余三面民夫和汉军们都干得热火朝天。

开战以来,汉军屡受挫折,李守贞一直趾高气扬,心情大好。这时却隐隐约约感到不安起来,心想:“郭威不下令攻城,竟然在城外盖起了房子,他究竟想干甚么?”念及于此,不禁气急败坏。正在这时,李崇训气喘吁吁奔上城楼,道:“父亲,汉军在城下大兴土木,难道想盖一座新的河中城?”李守贞面色凝重,摇头不语。过了良久,嘿嘿冷笑,道:“任他诡计多端,我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郭威在大帐中和附近五县的知县商量供应粮草事宜,正说之间,外面吵吵嚷嚷,甚嚣尘上,似乎发生了大事。郭威道:“你出去看看,外面吵嚷甚么?”柴荣答应一声,大步而出。过不多时,返回大帐,道:“回禀太尉,外面李重进和奉**指挥使韩通相互拉扯,韩通叫嚷着要见太尉。”郭威站起身来,道:“各位稍等片刻,我出去看看。”言罢走出大帐。只见外面聚集了无数军士,韩通和李重进各自拉着对方的衣领,都不松手。韩通三十多岁年纪,虽然也黑,可是终究比不过李重进。因为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龇牙瞪眼,因此人送外号‘韩瞪眼’。

郭威皱了皱眉,问道:“你们干甚么?为甚么吵嚷?”李重进道:“他骂人。”韩通两只眼睛鼓的铜铃一般,梗起脖子道:“是你先动的手。”两人各执一词,针锋相对,都拳头举的老高。郭威道:“你们松手,一个一个说。”他神情威武,不怒自威,韩通和李重进不敢违抗,于是各自松手。郭威道:“你先说。”韩通道:“太尉来到河中,末将以为太尉会下令攻城,哪知太尉却征集民夫盖起了房子...”

郭威微笑道:“因此你就心生疑惑了?”李重进抢先道:“他何止不解,还骂骂咧咧,嘴里不干不净,说太尉不敢攻城,是懦夫的行径。他惑乱军心,该当重罚。”韩通挺直腰板,道:“末将敢作敢当,确是骂过太尉。咱们来河中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大家都想回家。都盼望太尉下令攻城,打败李守贞之后,能够回家。”此言一出,众军士们都叫嚷着速战速决,早点回家。

郭威做了个手势,众军这才安静下来。郭威慢条斯理道:“要速战速决,最是容易不过,本太尉一声令下就是了。可是河中城易守难攻,伤亡必定十分惨重。你们的父母妻子都等着你们毫发无损的回家,你们也不想阵亡于河中罢?”这句话说到众军心坎里去了,甚么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都是骗人的鬼话。当兵不过混口饭吃,养家糊口而已。真要是送死,谁还当兵?众军闻得此言,俱都默不作声。

郭威大声道:“是谁害你们离开家人,来河中受苦?是李守贞。李守贞若不反叛,你们也不会跋山涉水,来河中吃苦了。只是他狡猾之极,坚守不战,因此要与他周旋到底。待到攻破河中,咱们就能班师回朝了。”顿了一顿,道:“韩通。”韩通梗着脖子,亢声道:“末将敢作敢当,既然辱骂太尉,触犯了军法,愿受责罚。”心想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郭威自然护短,包庇自己人。因此口中这般说法,但是不服之情,形于辞色。

哪知郭威哈哈大笑,解下金銙腰带,道:“你敢作敢当,是个英雄好汉。我郭威生平最敬重英雄,再说你也不是存心触犯军法,不过发发牢骚而已,本太尉怎会责罚于你?”将金銙腰带擎过头顶,大声道:“这是本太尉出征之前,陛下亲手赏赐的金銙腰带,相传是大唐名将卫国公李靖之物,我现在赏赐给你。攻城之日,你就系着这条金銙腰带,登上城楼,扯下叛旗,插上大汉的旗帜。”

此言一出,不但李重进匪夷所思,韩通更是大为不可思议。李重进大声道:“太尉,他触犯军法,为甚么还要赏赐他?”郭威疾言厉色道:“住嘴,你的事等下再说。”顿了一顿,又对韩通道:“你不愿意吗?”韩通此时不过是一员裨将而已,籍籍无名。李靖文韬武略,骁勇善战,乃是大唐战神。两人身份地位悬殊,不啻天壤之别。倘若能系着李靖遗留的金銙腰带登上城楼,插上汉朝旗帜,立下首功,实是莫大的殊荣。从此威名远扬,不在话下。韩通虽然脾气暴躁,怒形于色,但却是性情中人,顿时感激涕零,单膝跪下,道:“末将触犯军规,太尉不斥责处罚,反而赏赐金带,末将无以为报,唯有鞍前马后,誓死效忠太尉。”说到最后,已是声泪俱下。

郭威将金带放到韩通手里,正色道:“不是效忠于我,而是效忠国家。”哪知韩通是个直肠子,不知道转弯,道:“今后无论太尉要我做甚么,我决计遵命。太尉指向东,末将就打到东。太尉指向西,末将就打到西。”站起身来,转过身去,面对着众军,一手高擎十三金銙腰带,一手拔出长剑,大声道:“太尉一身系河中战事之成败,公忠无私,倘若谁敢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太尉的不是,别怪我不顾兄弟的情面,一剑宰了他。”郭威笑道:“你言重了,虽然本太尉是主帅,可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有甚么话,尽管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本太尉从善如流,倘若是好的谋略,必有重赏。”顿了一顿,又道:“本太尉赏罚分明,做对了就赏,有错就罚。李重进,你知道错了吗?”

李重进道:“末将不知道。”郭威厉声道:“还没有和敌人开战,自己就打起自己人来了,这才是动摇军心。虽然你是我的外甥,可是军法无情,也要重重责罚。”顿了一顿,又道:“来人,将他绑起来,重打二十鞭。”李重进道:“太尉,我没有错。”韩通受了赏赐,心中过意不去,求情道:“太尉,这件事末将也有错,你就饶了他这次罢。”郭威正色道:“本太尉赏罚分明,可不是说说而已的。赏罚不分明,就不能令行禁止。来人,将他绑起来。”两名亲兵当下上前,将李重进五花大绑起来。

郭威道:“用力打。”柴荣拿起皮鞭,道:“军法无情,你要咬牙忍住。”李重进大笑一声,道:“你打罢,这点疼忍不住,我就不叫李重进。”柴荣当下连抽二十鞭,李重进果然面不改色,一声不吭。众将士见他被皮鞭打得一道道血迹透过军服,虽然遍体鳞伤,犹是神情自若,无不佩服是一条铮铮铁骨的硬汉。受完鞭笞,柴荣扶着李重进下去敷药。李重进推开柴荣,道:“我自己走的动道,这点轻伤算得了甚么?”言罢扬长而去。

李重进与韩通殴斗,郭威秉公处置,重赏韩通,责罚外甥李重进。丝毫不留情面,当着众军的面,加以鞭笞。如此军令如山,赏罚分明,原本低迷懈怠的士气为之一振。韩通对郭威感恩戴德,将金銙腰带视若珍宝,高高挂起,盼望早日能够系上腰带,第一个登上河中城城楼。

郭威道:“秀峰兄,咱们四处转转。”王峻笑道:“好罢。”吩咐亲兵牵马过来。柴荣道:“太尉要去哪里?需要多少亲兵护卫?”郭威道:“唐朝睿宗的桥陵,玄宗的泰陵、宪宗的景陵,穆宗的光陵,让皇帝李宪的惠陵都在河中府附近,我要去拜谒这些帝王的陵寝,叫上李荣、王朴和魏仁浦,带领五十十名亲兵就够了。”柴荣领命说是,当下五十名亲兵随行护卫,赵匡胤也在其中。

河中府地处黄河中游,故名河中,附近山势绵延,地势形胜,有帝王之气,因此唐朝有四位帝王及一位追封帝王的陵寝建在附近。

郭威带领众人先去西北三十多里的丰山,拜谒睿宗的桥陵。他和王峻骑马走在最前来,王峻笑道:“你以一根金带就收服了军心,只是委屈李重进了。”郭威正色道:“李重进都快三十岁了,可是遇事莽撞冲动,端的不识大体。”王峻道:“你在三军面前鞭笞他,疼不疼不说,只怕叫他丢了脸。”郭威重重‘哼’了一声,道:“军中打自己人,挨二十皮鞭还是轻的。打他一顿皮鞭,是要他记住教训。”顿了一顿,叹息一声,又道:“我这个外甥暴躁莽撞,却偏偏心高气傲,谁都不放在眼里。和他说过多少次,谨言慎行,就是不听。”王峻不以为然,笑道:“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个样子。”

来到丰山附近,远远看到丰山郁郁葱葱,可是到了近处,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道路毁坏,陵寝破旧斑驳,人烟渺然,十分萧瑟,显得死气沉沉。郭威道:“守陵人呢?怎么没有守陵人?”柴荣道:“太尉稍待,末将去找找。”带领二十名亲兵,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守陵人,于是带到郭威面前,道:“禀告太尉,他就是守陵人。”郭威打量守陵人一眼,见他六十多岁年纪,问道:“就你一个守陵人吗?”守陵人道:“附近二百多户人家原本世代守护皇陵,可是唐亡之后,每年都在打战,守陵人也都各自逃难了。”

郭威问道:“你怎么不走?”守陵人道:“我自小就腿脚有病,走不得远道,因此留了下来。”郭威点了点头,道:“咱们要拜谒桥陵,你给带带路罢。”守陵人答应一声,道:“跟我来罢。”说着一瘸一拐在前面领路。走到半路,郭威眼见道旁一个头骨,心中大惊,问道:“这里怎么有人的头骨?”守陵人道:“皇陵里有许多值钱的陪葬品,盗墓的强盗眼红,早已把皇陵挖的千疮百孔,值钱的东西也被盗的一干二净了,这个头骨也不知道是谁的,反正是皇陵里的。”郭威猜想是睿宗李旦的头骨,当下令柴荣用黄布包起来,道:“等下放回正殿。”柴荣答应一声。

走进正殿,只见石碑断成了两截,还有刀斧凿劈的痕迹,石碑底座霸下的脑袋也断成了两截。除了石碑石像等沉重之物,一应银器铜器早已不翼而飞。正殿中空空荡荡,连张纸屑都没有留下。众人在桥陵走了一圈,果然给盗墓者挖的千疮百孔,想必里面的金银珍宝都给攫取一空了。

郭威等人又去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宪宗李纯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和让皇帝李宪的惠陵的祭拜,这些陵寝也都遭到了盗墓者挖掘偷盗。郭威看着这些千疮百孔的陵寝,不禁感慨万端,心想:“这些帝王身前无不龙驭九天,高高在上,集权势于一身。可是陵寝无不遭受盗墓者的挖掘,倘若地下有知,不知道做何感想?”

回到军营,已是掌灯时分。郭威传来李重进,但见他神情犹是忿忿不平,问道:“日间我当着众军的面责打了你,你恨我吗?”李重进道:“末将不敢?”郭威问道:“是不敢恨还是不恨?”李重进分不清不敢恨与不恨的区别,道:“末将不敢恨。”郭威道:“你是我的亲外甥,我这么做是在帮你。”李重进心中大奇 心想:“既然帮我,为甚么要当着众军的面鞭笞我,叫我颜面扫地?”念及于此,道:“末将想不通,明明是韩通辱骂太尉,为甚么还要赏赐他?”他头脑简单,毫无心机,事情过去了一天,犹是没有想通郭威的用意。

郭威道:“韩通只不过发发牢骚而已,倘若不让人说话,还有谁敢直言不讳?”李重进急道:“可是他是辱骂太尉。”郭威道:“他骂他的,我少了一根头发吗?”顿了一顿,又道:“就是因为你是我的亲外甥,我才对你动用军法,要是换成别人,我最多骂一顿。”李重进梗起脖子,道:“我没有错。”张永德见他出言顶撞,忙道:“正是因为你是至亲,太尉才会如此严厉,太尉良苦用心,你还不明白吗?”李重进咬牙道:“我不明白。”言罢大步而去。柴荣生怕郭威动怒,道:“太尉,末将去劝劝他。”郭威嗟叹一声,点了点头。

柴荣和张永德出了大帐,追上李重进。张永德道:“除了你,再也没有人敢顶撞太尉了。”李重进重重‘哼’了一声,道:“不是我敢顶撞太尉,而是我没有错,因此理直气壮。”柴荣道:“咱们三人都是太尉的至亲,太尉要咱们随军出战,是要历练咱们,让咱们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咱们三人的身份不比寻常,因此倍受注目,军中几万双眼都看着咱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别人的眼睛。军心萎靡不振,太尉要重振士气,整肃军纪,因此要赏罚分明。”

李重进道:“太尉打我,我认了,绝不会记恨于心,可是想不通为何要赏赐韩通?”柴荣微微一笑,道:“这是太尉重振士气的手段,你没有看出来吗?”李重进摇头道:“我没有看出来,看到韩通一付小人得志的样子,我就生气。”说到最后,竟然咬牙切齿。柴荣见他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又是好气又是好笑,道:“韩通出言不逊,可是终究敢说话,这样都能得到赏赐,三军将士必然会想,这样都能得到赏赐,要是立了大功,赏赐定然更多。太尉为了鼓舞士气,激励军心,用心良苦。你是骨肉至亲,不可不知。”

李重进无可辩驳,一言不发。柴荣又道:“还有就是咱们三人一定要谨言慎行,多听多看,切不可仗着太尉的权势盛气凌人。”李重进闻得此言,顿时火冒三丈,叫道:“你说我盛气凌人?”张永德道:“他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说你盛气凌人。”柴荣笑道:“我没有指责你的意思,你是兄长,应该比咱们看到更远。一言蔽之,咱们三人应当兄弟齐心,极力维护太尉的声誉。”张永德也是这般想法,颔首道:“咱们不惹祸,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李重进点了点头,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柴荣回到中军大帐,道:“禀告太尉,李重进知道错了。”郭威叹了口气,道:“他是我的亲外甥,看着他长大,甚么秉性,我了若指掌,你也不要替他说好话。要是真的认错,也不会闯祸了。”柴荣眼见甚么事都瞒不过养父,笑道:“太尉一身系河中战事的胜败,不要为了这点小事烦恼。”郭威道:“要是李重进有你一半懂事,我也不会烦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