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道光
22号选手——道光,爱新觉罗·旻宁。他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亲哥哥2岁夭折,他为嘉庆第二子)。1821-1850年在位,他39岁才即位,在位30年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从此打开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门,逐渐滑向了殖民地的深渊。
帝王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住的是金碧辉煌、吃穿锦衣玉食、出行浩浩荡荡、随手就是顶级珍玩。虽也不乏倡导节俭的帝王,但是一国之尊,而等级森严的制度中所享受到的待遇依然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道光却是个例外,嘉庆也倡导节俭,还因此免了各地进贡珍玩,道光却已经不仅仅是节俭,是节俭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身为帝王他的衣服是打了补丁的,臣子都觉得作为皇帝这样很没有面子,道光却觉得无所谓。上行下效,皇帝都穿打补丁的的衣服臣子们怎么敢逾越,纷纷将自己的衣服也打了补丁,道光很欣慰,以为自己的节俭感染了臣子,然后规定6品以下官员不能穿绸缎,只能布衣布靴,臣子们是一脸的黑线啊……。道光不仅要求臣下,对后妃也同样要求不得穿锦绣,衣服破了要补补继续穿,连饮食也要求非节庆不能吃肉。还将自己用过的文房四宝、器具什么的分给臣子,让他们继续用……(想起我的父母一辈家里就是老大穿完老二穿一直传到5妹或7弟!)这节俭的程度我是做不到得了。可是不知为何,以节俭闻名的道光在修建陵寝时却与节俭二字截然相反,花了15年之久,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得非常奢华,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都是采用异常珍贵的金丝楠木建成。要知道早在嘉庆皇帝建造陵墓时,已经金丝楠木严重不足,不得不以松木来代替了,至于这些珍贵的金丝楠木如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在修建的过程中因陵寝出现渗水的情况,并把已经下葬的孝穆成皇后的棺椁浸湿了,他再次在清西陵修建陵园。陵寝两修一拆,总造价高达240万两白银,超过了清西陵中任何陵寝的造价。不知道他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白银够不够他用来建造自己的陵寝呢?
除了节俭外道光还有一个很优秀的品质——孝。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道光68岁的时候皇太后去世了,已近古稀之年的道光其旁泣不成声,日都水米未进,在严冬之际不但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亲自操持大丧,而且夜晚就和普通孝子一样在灵堂旁边席地而寝,直到因绝食和受寒病倒,并演变致肺病。道光实在是个品德优秀的人,可惜作为君主光有优秀的品德是没用的,君主需要具备的是政治谋略、治国才智、用人眼光等更高级的能力。我们来看看道光作为君主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吧。
道光帝先是致力于整顿吏治,当时官员们贪污的最大两个来源就是河防和盐政,于是在河防工程上道光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以及监生们染指,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改变了盐政,由盐商垄断改成允许领票私贩经销,打破食盐垄断降低了盐价促进盐的销量而增加盐税,用这样的方式剥夺了官员们利用盐政贪污的途径。
道光的节俭还是很为国家节省了大笔的开支并抑制了朝廷的奢糜之风(不管是否愿意,装也得装啊)。而通过整顿吏治、清查陋规等举措,通过改组军机、简化流程,又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
在道光任职期间,张格尔利用了南疆人民对清朝臣静斌的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利用宗教影响力纠集了500多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开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后来竟纠集了数万人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的统治。闻讯后道光帝,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平叛部署,而对自己近乎吝啬的道光在军事上却很是大方,不惜花费巨额军费竭力保证粮饷以及其他军用物资的源源接济,还制定了奖惩和严守军纪的条例,以充分的调动了清军将士们平叛的积极性。恩威并施,最终击败了张格尔的叛乱,将张格尔押赴北京,在午门行刑。这次平乱成为了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功绩,不仅对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以和领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