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公子丹,镇守边关八年 > 第六百零八章 数十万

第六百零八章 数十万

这倒不是说他们有多忠于安息王。

事实上安息中就有许多是被安息征服而投降归顺的部落,其中就包括不久前才并入安息的东胡,且有十数万之多。

其原因在于安息降兵生活习惯与中原人甚至与西域都大为不同,他们在这里很难有认同感。

这就与中原内部可以斗来斗去并且朝秦暮楚的降来降去,但一旦说要投降安息那就更多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样的道理。

赢丹却不以为然的回答道:“万夫长只怕言之过早了!”

特瑞西只是淡淡的回道:“特瑞西自问无法做到殿下莫要抱太大希望,除非能让大王将其家人一并杀光。”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投降的安息有一万将士,家人就有四五万安息王再笨也不会一口气将四、五万牧民尽数杀光。

所以安息王只会把罪责全都推到特瑞西身上,就说其它部下都是受特瑞西之命而投降,是以罪不至死,甚至还欢迎其部下回投安息。

赢丹当然不会寄希望于此不过想让安息降兵死心却并非只有这一个办法,赢丹说道:“若秦军击垮安息将其驱逐出草原呢?到时万夫长及一干部下便是想回也无处可回……万夫长又会有如何想法?”

特瑞西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赢丹这话说的却是有理其实安息降兵之所以“身在曹营心在汉”,除了生活习俗问题之外就是想当然的以为草原就是安息的。

那么想回草原自然就要重回安息怀抱但如果连草原都不属于安息……他们还能有什么想法呢?

特瑞西愣了一会儿后就笑了起来:“殿下以为秦军能深入草原击败安息?”

也难怪特瑞西不信,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征战中,农耕民族从未大规模深入草原,或者说没有那能力深入草原驱逐游牧民族。直到汉武帝时才出现反转。

赢丹不想说什么空话,但他却知道要收服像特瑞西这些安息降兵,就必须掐灭他们心里的希望。

就算不能掐灭,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还有另一种可能存在,而不是一味的、坚定的想要回草原。

赢丹回答:“不是以为,而是一定可以安息在西域为恶多年,各国皆敢怒而不敢言,我若借此机会联合西域诸国与秦军一同征讨安息,万夫长以为如何?”

特瑞西闻言不由面色一变。

他知道赢丹说的这些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尤其是在秦军以一万军队将安息十万大军驱逐出西域之后……

秦军若是一万就能打败十万安息,那现在有两万,那岂非能打败二十万安息?

于是西域各国哪里还敢忤逆秦军。

秦军若是以这威势召集西域联军组织起一只骑军,同时秦军主力又从河套地区进军……

这两面夹击一骑一步的配合之下,哪里还有安息的容身之处?!

想到这,特瑞西就明白秦军此来并非只是他们所说的“经商”。 赢丹没有告诉特瑞西更多信息,毕竟赢丹明白虽然特瑞西已经回不去了,但他那一万部下却还是心心念念的想回去。

同时赢丹所说也并非空中楼阁,因为汉在西域设都护府之后,西域诸国实际上已成为汉的诸侯国……

西汉时西域各国都拥有一枚来自中原的印章,称作“玺”,也就是诸侯国的代表。

那时西域三十六国中要是有哪个国家不服从汉的指挥,汉在西域的都护使就有权征调其余各国的军队攻打。

比如长罗侯常惠就调集西域各国五万大军攻打擅自斩杀小国王子的龟兹……龟兹乃西域第一大国,在西域经常以势压人甚至要求周边小国送去王子当人质。

汉使在西域有这样的权力,实际上就是将西域各国联合在一起统一指挥了。

赢丹此时要做的,就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

因为已经发生过,所以赢丹确定它可行。

特瑞西只有一个疑问:“若殿下认为,只凭西域诸国及秦军就可以击败安息,那为何又要留下我这一万人?”

特瑞西一直以为赢丹是希望将他们收降并以之对付安息,但现在看来却是猜错了。

赢丹没有回答,只反问了一句:“万夫长以为赢丹的目标只是安息?”

于是特瑞西就明白了,安息不过是赢丹的目标之一而已赢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拿下姑师的好处一个是获得了姑师大片肥沃的土地。

其中仅姑师一片绿洲就可以养活三万余人,其实远不只三万余人这人数只是以姑师百姓的农业水平计算的。

正如之前所言,西域绿洲农业处于半耕半牧状态,其中主要还是以牧为主,耕种方面就只是在河、湖附近有水的位置挖点地很原始的种些东西,基本没有技术可言……对他们来说种地就是挖个小坑把种子撒下去就成了。

现在秦军一来,那什么沟垄法,行距株距,另外还有水利设施及种田节气什么的,全都可以用上了,于是产量马上成级数的上涨。

尤其原本河边湖边若是沙地,在姑师人眼里就属于不适合种植当然也不长牧草。

但在秦军手里就不一样了……把河泥湖泥挖上来一铺,马上就成了一片肥沃的耕地。

可以说在种田方面,是没有哪个地区的人能比得上中原地区了。

于是可想而知,耕地面积增加技术水平提高,作物产量很快就增产数倍,能养活的人也就成级数增加了。

当然,此时姑师周围的草场受之前大批安息军队集中于此破坏较大,所以还需要休牧一段时间,于是人口也得慢慢来。

姑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加强了西域与印度之间的联系。

楼兰虽然可以做为印度进入西域的踏板,但毕竟南线长一千五百里且道路难行。

姑师就只有一千里且道路较为平直,部队、商队等不需二十日就能赶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秦军的后勤压力。

尤其是从中原一批批运来的丝绸……赢丹只需将其往西域各国一转手再买食物,短时间内就能在姑师储备大批的军粮和财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