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后汉书 > 28、马革裹尸遭遇冷落

新视角读后汉书 28、马革裹尸遭遇冷落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42:35

28、马革裹尸遭遇冷落

马革裹尸遭遇冷落

东汉初期的马援,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创造了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豪言壮语,并且身体力行。这是何等的英勇壮烈,令人敬仰啊!可是,老当益壮的马援真的马革裹尸而回的时候,迎接他的,却不是赞誉和鲜花,而是猜疑和凄凉,甚至家人都不敢把他厚葬,只是草草掩埋。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汉书》记载,马援是陕西人,先祖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因为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其后代有的就姓马了。

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在王莽时期当了一个小官。马援为人仗义,因私放囚徒,被官府问罪。马援只好弃官逃到了北地,在那里畜养牛羊。马援性格豪放,为人厚道,不断有人前来依附他。

马援轻视财富,喜欢扶贫济困,他经常说:“凡有财产者,贵在能够施救于人,否则的话,就只是一个守财奴而已。”于是,马援一有财产,就分给穷人,自己只穿羊裘皮袄,过着简朴的生活。

马援还经常对人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创造的老当益壮一词,流传至今,成为鼓励人们不懈奋斗的警句名言。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四方兵起,马援投靠了当地军阀隗嚣。隗嚣很器重马援,任命他为绥德将军,常与他谋划大事。公元25年,刘秀和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同时称帝,都派来使者,拉拢隗嚣。隗嚣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派马援到两边观察情况。

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年轻时候就是朋友,因而他先去了成都。公孙述见马援来了,十分高兴,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御林军列队相迎,公孙述身着皇帝盛装,前呼后拥,十分威风。公孙述对马援说:“你留下来帮我吧,我任命你为大将军,封为侯爵。”

马援带去的宾客都很兴奋,纷纷劝马援留下来。马援却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是想着礼贤下士,招揽四方英雄,反而大讲排场,妄自尊大,这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岂能成就大事?”

马援离开成都,又去洛阳见刘秀,他与刘秀素不相识。刘秀与公孙述相反,他没有举行任何欢迎仪式,只是身穿便服,一个人在宣德殿接见马援,身边也没有大臣和卫士。

马援有些意外,说:“我与公孙述是多年的朋友,这次入蜀,公孙述令武士持戟站立两侧,才召我进见,而您却不做任何戒备,难道不怕我是刺客吗?”

刘秀一听,哈哈大笑,说:“您奔走周旋于二帝之间,怎么会是刺客呢?分明是个说客。”

刘秀这句玩笑话,立刻就使两人的关系融洽起来,两人无约无束地畅谈天下大势。在此期间,刘秀与马援促膝交谈十多次。马援心中十分佩服,感叹道:“今天见到陛下,才知道您是真正的帝王。”

马援回到天水后,对隗嚣说:“刘秀坦白诚恳,无所隐瞒,他的勇气谋略和胸怀阔达,大体与刘邦相同;但他的经学博览,见识高远,却是前世没有的。”听了马援的话,隗嚣决定归附刘秀,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做人质。马援主动请求,陪同隗恂一块去了洛阳。

马援在洛阳期间,没有做官,而是和宾客们在上林苑屯田。后来,隗嚣一心割据称霸,马援多次写信规劝,隗嚣不仅不听,反而认为马援背叛了自己,对他心生怨恨,两人关系恶化。

公元32年,刘秀亲率大军征讨隗嚣,让马援随行。马援为刘秀伐陇出计献策,绘制陇地图形,策反隗嚣军队的将士。有马援的帮助,刘秀伐陇顺利了许多。灭了隗嚣之后,刘秀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马援就正式成了刘秀的臣子。

不久,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在陇地生活多年,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当时最大的问题是,陇地的羌族与塞外羌人勾结,时常进行叛乱。马援上任之初,就率军将入侵的羌人击败,然后,又几次剿灭了羌族的叛乱。马援当陇西太守六年,恩威并施,消除了羌患,使人们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受到百姓爱戴。

有一次,城外有乡民结伙械斗,人们误以为又是羌人造反,惊慌失措,纷纷涌入城中。守城官员赶紧报告马援,请示是否闭城备战。

马援正与宾客饮酒,听到消息,哈哈大笑,十分自信地说:“羌人已经被我降服,怎敢再作乱?不必理会,继续喝酒。胆小怕死的,可以躲到床底下去。”这事果然是虚惊一场,人们愈发佩服马援。

后来,刘秀提拔马援入朝,担任了中郎将。不久,岭南发生叛乱,自立为王,多次打败朝廷军队,一时间声势浩大。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下平叛。

马援率数万大军,长驱直入千余里,横扫岭南叛乱,所到之处,敌众四散奔逃。经过三年苦战,马援平定了岭南。马援非常爱护百姓,每平定一地,他都组织人力,开渠引水,灌溉田地,受到岭南民众的称赞。马援凯旋回京,刘秀封他为新息侯,赐他兵车,朝见时位次九卿。

马援回京不久,北方的匈奴侵袭边境,马援请求率军出征。刘秀见他刚刚平定岭南回来,十分辛苦,劝他休息一段时间。马援不肯,坚持要去,刘秀只好同意了。于是,马援迅速领兵北上,击退了来犯之敌。

这个时候,马援已经接近六十岁了,自知为国效力的时间不多,所以,一有战事,马援就主动请缨,争先要去。许多人好心劝他,马援豪迈地说:“好男儿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而还。”从此以后,马革裹尸,就成为显示大丈夫气概的一句名言,广泛流传。

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马援老当益壮,一心为国,久战沙场,其志可贵,精神可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他怀有敬佩之心。马援屡屡请战,屡建战功,就使其他武将们少了杀敌立功的机会,有些人就心存妒忌,认为马援是逞强邀功,对他心怀不满。

马援性情耿直,为人坦荡。有一次,马援有病,刘秀的女婿梁松去看他,在病床前行礼。马援因为和梁松的父亲梁统是朋友,觉得是长辈,没有还礼。没想到梁松心胸狭小,从此怀恨在心。

公元48年,南方武陵郡发生叛乱,马援又要求率军平叛。这个时候,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刘秀不同意,马援再三请求,说:“臣虽已年老,但依然能够披坚执锐,上阵杀敌。”

为了证明自己能行,马援披甲上马,打马飞驰,在马背上左右旋转,十分灵活。刘秀笑了,说:“这个老头好健壮啊。”于是,刘秀任命马援为主将,耿舒、马武为副将,率四万兵马远征武陵。

到达武陵以后,有两条路可以进兵:一条是走壶头山小路,路途较近,但险要难走;一条是走平坦大道,但路途较远。马援主张走第一条路,耿舒主张走第二条路,两人争执不下,便上奏皇帝,请刘秀裁决。刘秀同意马援的意见,走险要的小路。

不料,小路确实险峻难行,并且叛军据高凭险,紧守关隘,马援大军施展不开。更要命的是,南方天气酷热难当,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军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亡过半,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了困境。

耿舒怨恨马援不听他的意见,也想推卸责任,就给哥哥耿弇写了一封信,把责任全都推到马援头上,说马援不听劝告,进兵迟缓,导致部队受困。耿舒的哥哥耿弇,曾被刘秀赞誉为韩信,他属于妒忌马援老当益壮、逞强邀功的那类人,因而转手把信呈报给了刘秀。

刘秀相信了,派女婿梁松前去调查。梁松正对马援怀恨在心,如今有了机会,便想好好报复他一下,出一口胸中怨气。

梁松到达军中的时候,马援已经不幸病死了。他死了更好办,许多事情就死无对证了,梁松任意把屎盆子扣到马援头上,除了说他贻误军情、导致部队受困以外,还诬陷他贪财,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

刘秀起初不相信,但耿舒、马武、侯昱等将领们,一齐上书,说确有此事。这些人也是妒忌马援,如今马援死了,无所顾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刘秀便相信了,下令剥夺了马援的侯爵,予以斥责。刘秀虽然贤明,有时候也是会犯错误的。

马援的家人见皇帝发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敢申辩,惶恐畏惧,不知所措。所以,当马援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家人没敢把马援灵柩安葬在城内墓地里,而是在城外草草掩埋了事。马援下葬的时候,既没有仪仗和鲜花,也没有宾客吊唁。可怜马革裹尸的马援,遭受了如此冷落和不公平的待遇。

刘秀死后,儿子汉明帝继位,汉明帝为了纪念开国功臣,命人绘了二十八位开国名将的画像,悬挂于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里面没有马援。有人看到后,心中不平,问汉明帝:“为什么没有伏波将军的画像呢?”汉明帝笑而不答。

马援虽然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但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马援不仅被唐、宋追封为古代名将,还被宋神宗追封为忠显王。在历史上,马援的名望,高于“云台二十八将”任何一个人。《后汉书》也为马援单独立传。

马援在老百姓心目中,更是有着崇高的威望。在岭南、广西、湖南、陕西等地,人们都自发修建了马援祠、伏波庙,永久祭祀。

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话一点也不假,只有镌刻在老百姓心中的,才是永远的丰碑。

在刘秀时期,还出了一位执法如山、坚决不向权贵低头的强硬官员,他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董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