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后汉书 > 50、义烈之士朱晖

新视角读后汉书 50、义烈之士朱晖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42:35

50、义烈之士朱晖

义烈之士朱晖

义烈,就是为人忠义,性情刚烈。东汉前期,出现了许多义烈之人,朱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后汉书》记载,朱晖是南阳宛县人。朱家世代重视礼教,门风良好,在当地很有名声。朱晖的父亲死得早,朱晖年龄不大,就撑起家庭门面,孝敬母亲,和睦乡邻,很有骨气,人们都夸赞他。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有一次,朱晖与外婆的家人去宛城,路上遇到一伙起义军,《后汉书》称之为盗贼。盗贼们手持利刃,气势汹汹,掠夺了他们的财物,又见妇女们穿的衣服鲜艳,喝令她们把衣服脱下来。同行的兄弟和宾客们,全都吓得趴在地下,浑身颤抖,一句话也不敢说。

朱晖当时只有十三岁,却毫不畏惧,拔剑上前,厉声斥责:“光天化日,掠人衣服,大失礼仪。财物可以拿走,衣服不能脱下。否则,今天就是我朱晖的死日。”

盗贼们见他乳臭未干,却义正辞严,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便笑着说:“孩子,把刀收起来吧。”于是,盗贼们舍弃他们走了。

朱晖的父亲朱岑,与刘秀是太学时的同学,交情深厚。刘秀称帝以后,四处寻找朱岑,想请他入朝做官,得知朱岑已死,就把他的儿子朱晖召进宫来,封为郎官,后又送他到太学学习。如果是一般人,有这样的关系,肯定会攀附依靠,朱晖却不会这些,他行为矜持严厉,进止必守礼节,人们都称赞他品德高尚。

汉明帝时期,明帝的舅舅阴就仰慕朱晖的名声,亲自前去问候,朱晖看不上阴就的为人,不愿意与他交往,避而不见。阴就又派家臣,给朱晖送去礼物,朱晖坚辞不受。阴就叹息说:“真是义烈之士!”

当时辅政的东平王刘苍,也很器重朱晖,朱晖敬重刘苍,倒愿意与他交往。大年初一这天,刘苍和诸大臣入朝祝贺,按照惯例,少府应当为大臣们提供玉石作为贺礼,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玉石迟迟没有送到。

这个时候,皇帝召见的时间快要到了,刘苍急得直搓手。朱晖见阴就的主簿手里,拿着一块玉石,就一把夺了过来,交给了刘苍,帮刘苍解了围。

主簿没想到朱晖如此大胆,竟敢抢夺侯爷的东西,怒气冲冲地报告了阴就。阴就苦笑着说:“朱晖是义士,不要再向他索要了。”

汉明帝听说了此事,连连称赞朱晖的勇气,任命他做了卫士令,负责皇宫宿卫。后来,又提拔朱晖担任了临淮太守。

东汉名臣张堪,与朱晖是同乡。朱晖还是太学生的时候,张堪就认识他,对他的品行很赞赏,曾经握着他的手说:“我死了以后,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您,请您照顾他们。”

当时,张堪年龄比朱晖大许多,又是朝廷重臣,而朱晖只是一名年轻的太学生,所以,朱晖没敢应诺。从此之后,两人也没有再见面。

若干年以后,张堪去世了。张堪为官十分清廉,家中没有积蓄,妻子儿女的生活遇到了困难。朱晖闻讯后,立即赶去,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以后又年复一年地资助和照顾他们。朱晖与张堪的交往,形成了历史上一个著名成语,叫“情同朱张”,被人们传为美谈。

朱晖的儿子感到奇怪,问父亲:“您与张堪并无来往,为何对他的家人如此关心呢?”朱晖说:“当初张堪把家人托付给我,我虽然没有答应,但心里感激他对我的信任,已经铭记在心了。张堪身居高位的时候,自然不需要我的帮助,如今他的家人有了困难,我岂能袖手旁观?”

朱晖又告诫儿子说:“做人,就应该注重道义。”朱晖的儿子,后来步入仕途,也是一位备受人们称赞的好官。

朱晖有一个朋友早逝,留下了遗腹子陈友。朱晖自愿承担起养育陈友的责任,供他读书,把他培养成才。南阳太守想提携朱晖的儿子到府中任职,朱晖没管儿子,而是把陈友送去。陈友不负众望,勤奋努力,也成为一名好官。

朱晖不仅对朋友重情重义,对普通百姓的疾苦,也是十分关心。他重义轻财,乐善好施,经常拿出钱财,救济穷人。有一年,南阳发生大灾荒,饿死了不少人。朱晖心中焦急,他把家产全部捐献出来,全都分给了穷苦百姓。

汉章帝久闻朱晖的义烈之名,十分欣赏,提拔他入朝担任尚书仆射,协助尚书令掌管尚书台。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是个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位置相当重要。这个时候,朱晖已经八十岁了,仍然兢兢业业,不辞劳苦,而且性格依旧刚烈。时间不长,朱晖就和汉章帝干上了。

当时,朝廷财政出现困难,有官员建议,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就是由政府垄断经营盐、铁等大宗商品。汉章帝很感兴趣,认为这是解决眼下财政困难的好办法。朱晖却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与民争利,饮鸩止渴。可是,汉章帝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一生财之道,干脆直接颁发诏书,要施行“均输法”。

按照常规,皇帝下了令,臣子们自然要奉诏执行。因此,尚书们都表示服从,但唯有朱晖不干,他单独一人上书,说这样做,必定会闹得百姓怨恨,官吏**,于国家不利,不是明君所为。

汉章帝看到奏章,生气了,因为朱晖年老,不忍心责备他一人,便颁发诏书,严厉责备尚书台。按照朝廷规矩,遭到皇帝斥责,官员应该主动请罪。于是,朱晖带领尚书们,自动坐牢去了。尚书们受到连累,心里都埋怨朱晖。

到了第三天,汉章帝气消了,也想通了,下令放朱晖等人出来,并承认“均输法”的诏书下得不对。尚书们都松了一口气,各自办公去了。可是,朱晖心里的气还没有消,他噘着嘴,生闷气,不肯多说一句话,也不办公,以示抗议。

尚书令亲自去劝他,朱晖**地说:“如果阿从皇上的意思,就违背了臣子之义,我朱晖不干这种违心的事。我都八十岁了,还怕什么,只等着受死。”说完,朱晖就闭上嘴,再也不说话了。

朱晖的态度,让尚书们刚放松的心,又揪了起来,他们害怕皇帝再次生气,可能又会迁怒于整个尚书台。怎么办呢?尚书们一嘀咕,便集体给汉章帝上了一道奏书,弹劾朱晖,说他抗旨不遵。尚书们这是为了自保,皇帝如果再发怒,那就与他们没关系了,由朱晖一人顶着吧。

没有想到的是,汉章帝看了弹劾书,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被朱晖的刚直不阿所打动,他马上派人,去慰问朱晖,让御医给他看病,赏给朱晖钱财衣物,还特意关照御膳房,每天做些好吃的给朱晖送去。

朱晖性情刚直,但并非不通情理,皇帝都做到这份上了,他也只能是表示谢罪,然后继续办公了。但施行“均输法”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更没有想到的是,不久,汉章帝提拔朱晖当了尚书令,由副职升为正职了。汉章帝不愧是贤明之君,他十分清楚,在朱晖的心里,装的是整个国家,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样的大忠臣,正是他最需要的。

朱晖当了尚书令,那些弹劾过朱晖的尚书们,一个个全都傻了眼,十分尴尬。但朱晖是个正派人,根本不与他们计较,更不会打击报复,给他们小鞋穿,而是继续与他们公正相处。

朱晖一直活到汉和帝时期,才寿终正寝。《后汉书》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享年多少,应该是相当高寿的。

朱晖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赞誉他是奉行仁义礼智信的楷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