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最后的党项 > 上部一

最后的党项 上部一

作者:李玉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52:15

上部一

李玉岿《最后的党项》上部一,来自青藏高原的党项后裔

以下所写的内容,是将近100年以后,本文作者的一位直系亲属,即将走向天国的几个月之内,陆陆续续给我叙说的故事。而且他是整篇故事的一个亲身的见证者。他的名字叫李保山。帮着他叙述这篇故事的,还有他的儿子,我的另外一位直系亲属。

1916年深秋。忽然一场意想不到的小雪,让地处大中国大西北靠近中国和蒙古边境,一处名叫野驼山的大山,银装素裹,变得白茫茫一片。

好在,野驼山多条河岔的河槽俩畔,多块农田里的各种农作物,差不多都已经熟透,完全可以收割了。所以这场小雪对野驼山村里几十口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感觉到意外。

不过,也许是野驼山和整个北面大面积的这场小雪,却让野驼山里出现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局面。

伴随着一夜的小雪,第2天早上,野驼山的人们还没有睁眼的时候,就有人给村长李昆玉汇报说,村里的玉米地里,发现了十二匹野马!

我的天!

来人给李昆玉汇报说,这十二匹野马,各种毛色的都有。不管是哪一种颜色的野马,每一匹都是那种高大威猛,阔胸宽背,长鬃长尾。再就是油滑的皮毛,如同刀剪一般的.长长而立着的耳朵。

应该是十一匹野骒马,外加一匹大儿马。这些骒马平均的体重个头,比野驼山人们的马匹,一匹半还要壮硕。

而那一匹通体黑油亮的大儿马,比这里的马匹,俩匹加起来还要壮硕……

之前,野驼山的人们在山北大草原,也陆陆续续见过一些野马,但是那是当地的一种野马,在李昆玉的大脑里,那种野马和这种野马相比,无论是个头长相毛色等等,应该完全是两个品种。

那种野马,是灰白色的,类似骡子的一种,属于后来普遍中国和外国说的那种普氏野马的野马。而这种野马,按照来人的说法,更像后来人们普遍说的欧洲或者俄国西伯利亚的一种野马。

这是哪里来的野马?是从中国和蒙古边境那边跑来的野马吗?

实际上这个时候说中国和蒙古边境,还有些不恰当,因为几年以后蒙古才宣告独立。为了让读者能够明白本文所叙述故事的地点,暂且只好这样说。

野驼山是一座西南_东北走向的大山脉,东西长六七百里,南北的宽度也有一百里开外。这座大山延绵起伏,高耸入云,山里的植被也是非常茂密的。山里纵横交错的多道沟叉,有常年流淌不息的山泉水:冬天,这些山泉水绝大部分都冻结成了一块块白白的.满河槽的冰盖,当然也有个别的几条河槽,汩汩流淌着的山泉水,一冬天也不冻结,还冒着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夏天嘛,河槽里的水多水少,就取决于当地一年不同一年的雨水了。雨水多的时候,河槽里还会发大水;干旱的年份,部分河槽里的山泉水也会干涸。

这座大山里,石鸡,“半雌”和鹌鹑,獾子.狐狸和野狼,石羊.黄羊.团羊.青羊.土豹子,一群群的出没;好几种咕咕鸣叫的野鸡,也不断地在山脊和河槽畔飞起一群落下一片。野兔更是多到了一种泛滥成灾的地步。

这座大山的南面,是一马平川的河套平原。出了这座大山北面,又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大草原。跨过这片草原的北面,就是几年以后****以后和大中华的边境了。

在野驼山李昆玉他们逃荒来到这座大山里安营扎寨的地方,直线去往后来中国和蒙古国的边境,大约130公里的距离。

野驼山有一部分山泉水和洪水,最终流到了野驼山南面,山前的一个低洼地带,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很大的海子。也有一部分流入到了北面,出了大山60多里左右一处低洼的山湾里,从而这个山湾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干预的湖泊。这个湖泊也是非常壮阔的。

野驼山的人们,习惯于称呼南面的海子为南海子,北面的这个湖泊为北海子。

不论是南海子还是北海子,里面的各种鱼类密密麻麻;海子里,包括周围的芦苇里,野鸭.捞鱼鹳和各种各样的水鸟,也是非常多的。每年差不多还要在这里落脚一些迁徙的白天鹅,和数量庞大的大雁。

这一年,野驼山村的村长李昆玉44岁,他的三儿子李保山18岁。

4年前的1912年,14岁的李保山和俩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三个弟弟,跟着父母,和村里五家邻居,共计40多口人,从陕北的无定河一个名叫李家渠的小村庄,来到了野驼山的大山里定居,并且把他们定居的地方,称呼为野驼山村,简称野驼山。

据祖辈们口口相传,至少他们李家的人,是党项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青藏高原,来自世界的屋脊。蒙古人灭了他们西夏一个杰出英雄李元昊成立的大白高国,但是并不等于灭掉了他们这些党项人。

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是不是真实可靠,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且事实上他们李家这些人和另外郭家.韩家.高家刘家和郝家五家人的长相.说话和生活习性,已经没有任何区别。而那些人都是汉族,当然他们李家这些人也无一例外的都是汉族。何况他们李家和这五家世世代代不知道通婚多少遍了。所以如果说他们的祖上真的是党项人的后裔,现在也完全融入了大中华大汉族的怀抱里。现在谁要把他们李姓这个姓氏剥夺了,他们万万不答应,这个姓氏对于他们来说比他们的生命还要重要。

陕北的无定河,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他们在老家李家渠,每年耕种那点有限而贫瘠的土地,打那点可怜的口粮,勉勉强强能够果腹;好多的时候,在开春之前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吃树叶,吃野菜才能勉勉强强度日。何况兵荒马乱,国家都处在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时间段,人们都是过的那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几年前,在一些传闻的诱惑下,李昆玉串联李家渠郭家.韩家.高家.刘家和郝家五家几个同年的哥们弟兄,共计6个人,一边要饭,一边打听着来到了野驼山这一带。

当时的野驼山主峰二狼山里,有一股强人,属于那种山大王形式存在着。老大是高虎彪,老二是高虎亮。这两位好汉下面有一个得力干将訾二,或多或少和李昆玉祖上有一点点亲戚关系。

当时,通过表哥訾二,李昆玉不但去拜见了这俩个山大王,还从穿着的一件破棉袄里,拿出了10块龙洋献给了俩位山大王。

当时高虎彪和高虎亮两位山大王不收他的10块龙洋,说有他的老表訾二面子就足够了。但是李昆玉是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人家的推辞归推辞,但是往后要想来人家的地界上安身立命,这一点小小的见面礼,无论如何是不能少的。

李昆玉还承诺,如果俩位山大王允许他们在这座山里安营扎寨,他们每年还会给俩位山大王提供一些粮食。

很好,两位山大王当时一高兴,就答应了李昆玉和另外5个老弟兄的请求。

可以说,当时整个这座东西六七百里,南北一百多里的大山,是只属于高虎彪和高虎亮这两位山大王的,除了这两位山大王和他们手下的一大帮弟兄们自由的打猎和活动,还没有其他人,以任何形式存在于这座大山里。

也许是因为訾二是高虎彪和高虎亮两位山大王的得力干将,也许是訾二是一个好心的.也是一个认亲的人,也许是李昆玉他们一行运气好……总之在这一座绵延的大山,原本只有两位山大王和他们手下的一股人马存在,却允许他们携家带口40多口人在这座大山里定居。

几个月以后,李昆玉带领着全家,还有其他五家老弟兄们的全家,从陕北无定河的李家渠老家,搬迁到这座大山里。

那一年,李昆玉他们6大家人,携家带口40多人从无定河边的李家渠来到野驼山里,是刚过了清明的节令。李昆玉和6户人家的一些当家的弟兄们,用野驼山的一些枯枝败叶,在一处避风向阳的石崖下面,临时凑合搭建了一个勉勉强强能够遮风挡雨的.类似大帐篷的暂住地,随后,李昆玉连夜带了一些礼物,与另外两个弟兄郭娃子和韩骡驹,去上百里之外,拜见了二狼山的高虎彪和高虎亮两位山大王。

没问题,去年人家怎么说的,今年还怎么执行,绝不食言。两位山大王还安慰他们三个人说,让他们三个人安心在野驼山安家落户,放心居住。

这以后关于高虎彪和高虎亮这两位山大王,以及他们手下的那帮悍不畏死的好汉弟兄,在二狼山以及周围这一带,究竟做了一些什么,李昆玉和其他几家当家人早已经打听得一清二楚。人家就是一股义匪。人家干的都是那种劫富济贫的事情,针对的都是周围这一带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恶霸。对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可怜人,只有照顾和接济的份儿,绝不会骚扰。何况这两位好汉的老大是五爷。而五爷,这以后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的年月,其大名如雷贯耳。

两位山大王还给李昆玉他们三个人说,看看需要这里给他们帮什么忙,或者需要什么东西尽管开口,二狼山里要什么有什么,只要他们需要,二狼山里都可以给他们提供。

老表訾二更是积极响应,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对待李昆玉他们三个人,明里暗里想尽一切办法都在帮助他们。

不需要,什么也不需要!对于李昆玉他们来说,人家允许他们定居在这座大山里,就如同提供给了他们一切。

谢过高虎彪和高虎亮还有老表訾二,李昆玉和另外两位老兄弟返回身来,就在他们临时安营扎寨的那一道山沟里,选择着他们一家家盖房的地方。

为了不要在两位山大王眼皮底下讨人嫌,也为了能够有一个自己的活动空间,李昆玉他们有意的远离了这座大山主峰的二狼山两位山大王的大本营,在他们临时落脚的那个野驼山,作为落脚的地方。

李昆玉和其他的一些哥们弟兄,想尽可能的远离这些山大王,他们从心理上来说并没准备和这些强人有任何形式的交结,只是按照之前李昆玉给人家的承诺,每年给贡献一点租金而已。好在后来证明,二狼山的那俩位山大王也说话算话,从始至终并没有骚扰他们丝毫。

同时,李昆玉他们也是想与世隔绝,不与其他人轻易来往。

要知道,这是清末民初,整个大中华非常动荡,民不聊生的一个时期,所有的普通人每天睁眼想到的第1件事情,就是保住命,坚持活下来。其他所有事情,都要为活下来而让步。

明明野驼山好多河槽俩边,有的是那种平整的土地,可是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出于一种本能,李昆玉和其他五家人家的那些当家人,总认为在那些平坦的地方建造居住的地方,不合适。最好是把他们的住房建在河槽俩边陡峭的石崖上。

出路不方便?哼,选择的就是出路不方便的地方!要知道对自己不方便,对可能骚扰自己的敌人更不方便啊!

李昆玉和身边的一些老弟兄们,在野驼山几道山湾里踅摸了俩天的时间,最后确定下来了每家盖房的地方,还是他们临时搭建帐篷的这道山湾里,是他们认为盖房最合适的一道山沟了。

当然无一例外,他们盖房的地方,都是在这条河槽畔两边较陡峭的石崖上。

在李昆玉的宏观指挥下,大家共同配合着在这道山湾里,搭建开了他们6家人家每家遮风挡雨的住房。

他们选择的那些地方,都是较高的山崖上面,尽可能向阳,又是戴帽檐的那些石崖。这样至少他们解决了一堵后墙和半拉房顶的问题。对于他们这些类似逃亡者的人来说,有这个境遇,其实已经足够了,剩余的左右两边和前面,利用一些随处可见的烂石头,垒砌墙壁;利用那些树木弄一些所谓的门窗,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多面手,都是木匠铁匠泥瓦匠。包括打猎种地,都是一把好手,而且甚至男女都可以上阵!一句话,他们都是生活和生存方面的强者。

从去年他们6个人来到这座大山里寻找老表訾二,有意无意的对着这座大山转悠和考察,包括今年来这里安家落户之前,凭着他们一个个都是好木匠,好铁匠,耕地打猎好手的眼光,他们有意无意的对这座大山方方面面的评估,让他们确认往后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一切,这座大山都可以给他们提供。大山里森林茂密,各种动物众多,各个山湾里的河槽两畔,杂草丰茂。那些泥土里似乎能够攥出油来……这样的泥土,种什么样的庄稼绝对都是好收成。

何况这座大山里还有铁矿石和煤炭!对于李昆玉这样一个打铁的高手来说,有这两样东西,生活中几乎任何一样生产工具,他都可以制造出来。

更何况在他们盖房的过程中才惊喜地发现,那些石崖并不是那种大青石,而是类似磨石的一种石头,用他们手头的一些工具,完全可以从石崖上,凿进去一个个的石窑!

在李昆玉的指挥下,他们分工合作,一部分人在山前山后,分别买回来了**条耕牛;同时买回来了一些安家落户,以及耕种土地必须要用到的一些农具,还有各种籽种……

一些老人孩子,女人,共同配合着一些壮劳力,给6家人家建房。

一群远道而来的人,一些可能混杂了多种民族的.其中一个李姓人家坚信自己应该就是党项族的人,从此以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