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最后的党项 > 《油房壕到石拐沟》

最后的党项 《油房壕到石拐沟》

作者:李玉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52:15

《油房壕到石拐沟》

顺带着给读者呈现我的一篇散文

李玉岿《油房壕到石拐沟》

大约在1976年的秋天,当时我十一虚岁。自留地里的新山药起下了,新谷米,也打下了。我们村里人们争先恐后的收拾这些,准备去石拐变卖点现钱,买点家里必须的咸盐醋酱。

我们家没有多余的山药可卖,父母和姐姐们赶夜收拾好半口袋谷米,趁着第二天大集体到石拐拉炭的马车,搭着去卖。父亲去。我的强烈要求下,也可跟着走一趟!我是第一次离开家到石拐。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在我,相当于现在去国外没有俩样。

我一夜没咋闭眼。炕板子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被我烙饼的声音发出了悉悉索索的声响。反正一直折腾睡不着,也是为了对父母恩赐的一点自发的回报?还不到鸡叫二遍的时候,实在睡不着,我就着黑黢黢的夜色,挎着粪筐,出了我家的院子。

外面黢黑一片。村子里的泥土路上,我再熟悉不过。眼睛看不到,我那比狗都灵的鼻子也闻不到。转悠了几圈,没有发现牲口粪便。这时我还小,还不太懂的什么,只是朦胧的意识到季节不对,大牲口还都在大集体的饲养院里喂着准备天亮下地干活,自己家里喂养的猪,因为大集体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所以没有放出圈来,没有粪便啊。

最后,我理直气壮的到大集体饲养院的粪堆上撮了一框子马粪,倒回我家大门口的粪堆上。 天还是黑的。也不知道是几点。

听到爷爷的东屋有动静,知道他也睡不着,我就去了。

天蒙蒙亮,听到我家西凉房响动,我也从爷爷的炕头上一轱辘爬起来。我端着爷爷屋里的煤油灯,给黑暗中摸索找东西的父亲照着亮。

我和父亲把我家要卖的谷米背到大集体饲养院的时候,看到村里捎卖东西的人们,也和父亲一样,陆续从自己家把各种要卖的东西背驮到饲养院。车官刘叔和跟车的郭老汉,在大家手忙脚乱的帮助下,把装在大大小小各种口袋里的山药和谷米,都压到马车底下。

随后,辕马很不情愿的被郭老汉从马圈门口拉出来,缰绳拉扯的像一根细长的直溜溜的棍子。套车的声音和鞭子在空中抽打的声音,与骡马嘴里还在吃草的声音,以及马蹄在地上踩踏的声音,在黎明前的饲养院上空,杂乱的交织在一起。人们高高低低的喊叫着,互相动作迅速的最后把一些要捎卖的东西,递给车官。

不久,马车赶到大场面,开始了装麦草。大场面,各种草垛逐渐的清晰,刚才的轮廓慢慢的显示出原本的面目。荞麦秸秆堆,刚刚上场还没有碾打的糜黍堆,以及少量的豌豆和大豆秸秆堆,散发着秋天在这个季节里特有的熟悉味道。晨雾像青烟一样,在大场面弥漫着,微微的寒气不声不响的流淌着。我的脸上眉头,似乎都有湿漉漉的水汽。村里几声鸡叫,间歇而清亮的传来,很快,就像得到了讯号一样,整村鸡都开始了清脆而响亮的打鸣声,还有远处,北油房壕,甚至更远的三成壕的鸡叫声,此起彼伏传来。

车官刘叔和郭老汉站在车上,用“黄叉”分摊着人们从下面乱哄哄扔上的麦草。杂乱而紧张的工作,在下面多人动手和他们熟练的分摊下,吆五喝六的干着。 村子苏醒了。几家毛色和大小不一的狗,摇着尾巴出来,互相跳跃着,行着见面礼,然后低着脑袋,在场壕里闻着,不时把一条后退抬起,对着墙撒尿,白色的水蒸气像柱子一样升腾得很高。完成了打鸣任务的公鸡,带头来到饲养院和大场面,咕咕的叫唤着,引来了后面好多母鸡和小鸡。在大伙忙乱的麦草垛周围,几群不同方向围拢来的鸡,争抢着麦草里掉出的食物。

太阳也露出了头。炊烟像轻纱一样,笼罩在村庄上空。 人们用了一大早晨的时间,装上了满车如山的麦草,嗨嗨吆吆的前后呼唤配合下,把小山一样高的麦草,又用钢丝绳和绞锥绞杠牢牢的绞死,原来又圆又高的麦草,慢慢变成了方的和有棱有角的样子。人们身上头上,甚至眼里嘴里,都是麦草。

忙乱完这个工作的人们,匆忙回家洗涮吃饭。

饭后,母亲给我和父亲换上了过年的衣服。姐姐们给我擦洗了冻红的脸手,还给我脸上手上抹上了棒棒油。等到我们大踏小步赶到饲养院,那些也和我们一样换上了只有过年才穿的衣服,脸上也不是刚才的土头土脑的人们,也先后到了。我们十多个人,就坐到上面的草堆上。 好多相干和不相干的人家,都来到饲养院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买这买那的声音,此起彼伏。多数人其实也是在看热闹。杂沓的脚步踢打起股股烟尘,将原本饲养院骡马粪便和吃剩的青草秸秆的特有的味道,播撒得更加浓烈,到处弥漫。除此,就是微风轻轻的从大西滩,从刘德白坡以及北庙坡吹来,带来了秋天这个季节里庄稼地里的味道。那些已经收拾完毕的自留地里堆积的山药蔓苗,和大集体地里老气横秋的山药蔓苗的味道,混杂在一起,也浓烈的传到了这里。部分刚刚割倒的糜黍,自身秸秆的水汽在潮湿的土地蒙捂了几天以后发出的发酵后才有的.甜甜的味道,也不甘寂寞的显示着自己的存在,和此时我们身下一整车的麦草的味道浓烈的冲进鼻孔。

我从小好像对气味十分的敏感和在意。往往在梦里,每个季节的变换,在我不是看到的而是闻到的。我现在的记忆里,埋藏着多个季节里的多个特定的场景里的味道。

太阳一杆高的时候,村里的马车,晃晃悠悠的,总算在我的期盼中驶离了饲养院。但是,驾辕和拉套的骡马,还是和凌晨出圈时候一样懒洋洋.很不情愿的样子,和车上坐着新衣鲜帽的人们,包括赶车人的兴高采烈,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无云的天空下,太阳分外的明亮,不知何时,把早晨的寒气驱散的没有一丝踪影。

天气开始暖和了。人们暂时离开了土地得到了进城的机会和变现的期待,像是赶赴盛宴似的,嘻嘻哈哈,眉开眼笑。

马车快出村走到前渠园子地南墙的时候,又被村里的一个大叔拦住。他要捎上了的是鸡蛋。骡马高兴的站住,空档里,优雅的倒换着蹄子,嘴里还不停的打着响鼻,仿佛在诉说着离村的不情愿。

听大人们说,也多亏是鸡蛋,不然,这个时候捆好的草车是没办法再捎拉的。 八月十五刚过的日子,天气依然还是秋高云淡的样子,几天前落霜带来早晨的寒气,此时像原本就不存在一样,或完全被横扫的太阳的威猛的给吓走了。一队队大雁,从三成壕北面的后山,曼妙的舞来,人字形的队形在蓝莹莹的天空衬托下,像一个蜻蜓划过北河槽大机井,或者村东北沙井壕敞口机井水面的感觉。那凄凉的嘎嘎声,悠扬的传来,很远,很响亮,在我当时还不足以存得下过多思想和情绪的心里,引起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

我张开一双单纯的眼睛,有些痴迷的迎接着远来的大雁。死盯着它们看。我当时想什么?是憧憬?说不上。 直到它们飞过南边的大青山。我的稚嫩的脖子也酸困得受不了。当我慢慢让脖子复原了才知道,马车不知道何时已经远离了我们村子,并且现在停在了前沙塔的一块大集体的山药地畔。车官刘叔,一个现在早已经作古的人,在大集体的山药地里“揣”着山药。揣这个名词不是我现造的。当时我们就这样说。半偷,半拿,半捡,大概就是揣。之前我和三驴子二狗子他们跟着大集体放牲口的大人们,已经多次看到他们揣山药。大集体的车官们,在集体的土地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揣的权利。秋天他们赶马车到石拐等地离开村子的时候,大集体的山药玉米和其他的菜蔬,随便的揣,没有人说不字。

马车距离三岔沟“整打办”,还有三四里的时候,卖鸡蛋的叔叔,提前背着他的鸡蛋,从村子的西山梁上绕开这个地方。我们的马车,在大家有些紧张的时候,那一根根探棍早已经噗噗的在草堆里出进着。眼明手快的五老舅,不知给前面屋里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塞了什么东西,所以我明显的感觉到,下面两个人做起这些搜查的工作,明显的是完任务,并不认真。那边一声吆喝,这边就停止了行动。

我是第一次见到所谓整打办。稍大一点才知道是整顿打击的意思。是管投机倒把的,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除此地的惊吓,一路都是高高兴兴的。 马车摇晃到了石拐大磁,已经傍晚。人们七手八脚的把麦草卸下来,大雁回家各顾各的从中刨出了自己的东西,各顾各的开始了销售。剩余车上的麦草和散落到地上的,就由刘叔和郭老汉管了。五老舅联系着销售麦草的事情,他的东西,委托给了刘叔。

在大磁南北路西面的车马店里,来买东西的煤矿工人,络绎不绝。村里的人们,很快的就把东西卖完了。 我的父亲好像较少来石拐卖这些东西。再加上他的不言语, 所以唯独我家的谷米没有卖出一两。 当然,这似乎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把自己彻底不够用的双眼,放大了几倍,磁烫烫的看着红火热闹买卖的场景和车马店里出出进进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啊。过秤,点钱,花花绿绿的票子把我的眼睛晃花了。只是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才注意到父亲愁眉苦脸的朽在车马店墙角。我也不管,不时的又跑到大门口,看着街上过往的人们和各种红火热闹。

最后赶来买后山新鲜山药和谷米的工人,手里抓起我家的谷米,看看,摇头走开。这个时候,早已处理完麦草的五老舅,也从他干儿子那里回来,不知什么时候,刘叔早已经把五老舅的山药和谷米卖得一干二净。

五老舅唤着父亲的小名:“三后,咋啦?”

父亲给说了人家来了看看,都摇头走了的过程。

五老舅把父亲数落了一顿,就像父母教育孩子。难怪,他是我父亲的亲舅舅。随后,他抓起看看我家的谷米,又看看旁边是否有人,压低了声音,高深莫测的笑出了声:“人家别人把旧谷米喷上碱水当新的卖了,你新谷米人家还不买!你也不问问,我们村里这些人,谁不是这么做的?我还以为夜来黑夜你早这么做好了!”

父亲憋了半天才说:“我不想那么做。”

五老舅有些嘲弄的说:“你不想我也不想。要知道,你不从这么做,你就在这干站的哇!人家都这么做,买的那些穷酸工人,常年喝惯了碱水谷米稀粥,水一开就烂,糊糊的,颜色也黄黄的。你再好的新谷米,熬稀粥也不是这么的,你想卖?没门!”

他们的对话,我似听不听,也不大明白。我只是看着稀奇,各种口音的窑黑子,刚才还是一身下煤窑的穿戴,一会再来,就是时髦的衣着,身上还带着刚刚洗过的香皂味道。这种味道,与车马店里马粪和出汗后的骡马散发出的味道,还有多个马车皮筋子套绳和绾具的老油味道,车轴的黄油味道,混杂着,浓烈的散发着。

东墙外的大街上,人声鼎沸。过往的马车,马掌的铁器敲击在油路上那呱呱的声音,清脆而节奏明朗,是我第一次听到,至今都留在记忆里。东西梁上,不时的传来沉闷的开山声音。西墙外的河槽里,一路从三岔沟爬榆树和关牛犋奔流下来的长流水激荡的声音,很大很响,和街上高音喇叭播放的新闻混杂着,喧闹不已。就连马车店里各地的骡马发出的声音,也是新鲜的。

我感觉极其的好奇和好玩。 刚才的一个窑黑子,现在又回来,穿戴一新,开口给一毛三分钱一斤要买我家的谷米,被五老舅没好气的呛白了一句。看那人悻悻的走了以后,五老舅爱怜的把我脸上摸了一下:“你看,把娃娃还饿的了!就会当你的会计,记你的帐!人家的一毛八,给你才一毛三!我日他祖宗。” 随后,五老舅不由分说,替父亲收拾起口袋:“今天不顶了,我给你一会拾掇拾掇,放心,明天早上保证给你卖了。我还以为你在家里拾掇了,也没问你。要卖不了,把我的钱拿上!”

别说父亲,比起我们村所有人,五老舅也是老江湖。更何况这里有他的干儿子。那时城乡差别天地之间,不知道人家城里人为什么要认他这个干大。他背着我家的半口袋谷米去了东坡他的干儿子家里。父亲和过去一样样的,没有表现出悲喜的神色,也没有说感谢的话,似乎与他没有关系。

村里的人们,因为手里的东西变了现,大都到街上买东西去了。暂时这里只有车官刘叔和跟车的郭老汉。再就是我和父亲。父亲向刘叔借了五毛钱,让几次出进的常在大叔,给我买了五分钱一个的“麻叶”和一毛钱的面包。这是我生来第一次由父亲亲手给我买东西,在此之前,父亲几乎不与我们交流,也不怎么过问我们生活中的事情,面对家里的任何事情,基本都是不言不语和不闻不问。当时突然感觉父亲怎么这样亲我?好像完全和家里不一样啊。

太阳落山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陆续回来,大家匆匆忙忙的吃了店掌柜给我们做的饭。然后我们一起去东梁电影院看电影。

村里人们每次来石拐,必须要做的,就是看电影,然后回到村里,就像出国回来一样,给人们讲稀奇。父亲是否看过,我不知道,因为他回到家里也不说。 五老舅和他的干儿子,在电影快开场的时候才赶来,他的干儿子亲切的叫父亲“三哥”,喜形于色的给父亲意会,已经“大功告成”,放心!父亲还是习惯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第二天早上,五老舅把父亲打发的远远的,他替父亲卖谷米。父亲领着我,出了车马店大门口,来到街对面的铺子里,吃了油条豆浆。这是我第一次吃这么美味的东西,当时感觉到实在是人间美味。我一口气吃了近三份大人们吃的数量,中途放了几次裤带。可是我还有要吃的意思。

父亲摸了摸我的小肚子,慈爱的说,晌午还有好吃的。

上午马车去什么狸猫渠煤窑上装煤,村里人们一群一伙的到旧石拐打醋和酱油,到陶瓷厂买坛坛罐罐。几个腿脚好的,还邀我和父亲到大发街上转悠。我们遇到大大小小的商场,大家都要进去东看看西瞅瞅。不买,也要把眼睛看饱,就像狗一样闻着,寻找着。我的眼睛更是磁了,直了。那么多的马车,那么多的自行车,还有那么多的好吃的以及那么多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稀奇,比我从生来会说人话到昨天见到的还要多。

去往大发街上,路东二矿小火车倒出的煤矸石和一团团着火的地方,缭绕着烟火,道轨和小火车撞击的声音,东西山坡上一个个窑口,盘山路上踩踏出的小道,和那些用塑料袋背煤行走的人们,让我好奇。从昨天到了大磁,到现在,看到所有河槽畔和山坡上的任何小块地上,都长着糜黍,山药,和各种蔬菜。最多的,还是河槽畔用各种篱笆围着的即将落架的西红柿。但是这些西红柿比起我家花台上我父亲种的西红柿,长势不知道差了多少倍。另外的天地,别样的景色,在我心里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新奇的大门。

中午过后,大概一点多了,大家又返回新石拐。我们寻找了一家饭馆,开始吃饭了。父亲给我要了过油肉。他和村里的人们吃了炒豆腐。这也是我第一次吃过油肉。这美味,几乎要把脑子香塌!几岁的农村娃娃进城,什么不是第一次?哪个不好看不好吃?

我没有吃饱,父亲又给我要了一份。我又把裤带放了一下,再没有裤带眼了。父亲吃的很少,瞪着眼睛看着我。他大概第一次发现,他的儿子我怎么如此的能吃!

饭后,一出门口,我的裤带崩断了。我有点不好意思,手提着不断往下出溜的裤子,就是面对着自己的父亲,孩子的心里也略微有些尴尬。何况还有村里的别人。

父亲惊异了片刻,脸上的表情捉摸不透,似乎有些怨怼?看不出。

村里的俩个看出我狼狈模样的人,表情有些古怪。 父亲手拉着我,过了马路。好像这是有生以来父亲第一次手拉我。温暖,幸福?更多的是有些变扭和难为情。走进新石拐百货大楼,父亲给我买了一条俩毛钱的绿色帆布裤带,还要给我买一双处理的塑料凉鞋。不知道是因为吃的太多,还是过于激动,我有些晕的感觉。我说秋天了,凉鞋买上也穿不成。

父亲说,明年穿,并且要求售货员给我拿大二号的。在此之前,我的脚上,从来就没有穿过商品鞋,都是母亲和姐姐们家做的“实纳钵子”鞋,包括此时脚上穿的也是如此。父亲似乎还要给我买这买那,只要我愿意,开口,绝对可以满足我。看看五老舅早晨每斤一毛八分钱给卖掉的谷米钱,像消雪一样的从父亲的兜里出溜着,刹不住车,我的心里开始了心疼钱。曾经和三驴子二狗子他们互相交流着偷家里钱的经验,想得到五块钱的最好办法是,用十天时间来完成,每天晚上五毛钱,神仙也发现不了。我们合谋着偷各自父亲的钱,买鸽子啊,兔子啊的一幕幕往事,让我有些悔恨。当时小伙伴们说,宁愿让家里损失一块钱,我们自己多出一分钱,我们都愿意。这些驴马话和牲口一样的想法,此时把我整治得难过不已。我真想哭啊。

看看村里那几个人在远一点的柜台看布料,我低声的对父亲说,我再也不……

我听到了“我知道”的回答。但是,当我认罪般的神情面对父亲时,看到的,还是像以往任何时候一样,没有什么表情。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听到了刚才的话,或者说,父亲刚才是否说了这话。反正没有看出父亲要和我接茬说下去如此内容的意思。为此,我也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怕无端的不打自招反倒让父亲明白了什么。

惭愧,幸福,激动……伴随我一路走着,看着大磁,大发,新石拐和旧石拐,听着那新颖的不同于我们的城里话。那一声声如同驴叫的,但又比驴叫响亮十倍不止的火车的嘶鸣,几次惊醒了我出窍的灵魂。我开始忽然感觉到父亲不是过去在家里那样的父亲,他原来是很亲我的。

从石拐返回村里的马车,傍晚住宿在猫土塔的车马店里。西红柿山药面片。出锅的时候,店掌柜又给把一个罐子里的柿子酱拗进很多。本来这是待人的奢侈品,也是看在五老舅的面子上人家才给的。但是,正准备端碗的我,被酱里那偶尔看到的黑乎乎的像苍蝇一样的东西,把胃差一点翻出来。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家吃的香美无比,我却没有吃。饭毕,父亲不声不哈的洗刷开了锅碗,拿出家里带来的白面,央求店掌柜要了各种调料,给我重新和面,做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做饭。原来他会啊。

五老舅骂的像劈柴,说什么看看,能不能饿死,况且中午吃了那么多,是饱的了,不要管狗日的。

店掌柜也隔着门骂骂咧咧的,难听的声音不时传来。村里一个二半吊子在门外低声骂道,看把各泡饿上三天吃不吃。还有村里几个人,嘴上没有说什么,只是阴阳怪气的笑了俩声,无不说明父亲把我惯坏了。

父亲也不吭声,管自做着。我也不想看他们的脸色,溜达出马车店大门。前面的河槽里,从大后山一路唱歌下来的长流水,哗啦哗啦的响着,永无止息的流向南方。夕阳的余晖把东坡山崖上直挺挺像剑一样捅向天空的柏树,照射成了红色的。喜鹊和麻雀在上空飞舞着,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和河槽里的流水声,共同奏出一曲异乡黄昏美妙景色中动人的声音。河槽畔的秋白菜和落架的茄子蔓苗的味道,和河槽里略带腥味的味道,浓烈的飘荡着,有些陌生但是也很亲切的感觉。

身后,父亲的一声“吃哇”,把我唤回车马店里。我那比狼还厉害的胃口,本来消化好的出奇,再加上要给父亲证明他做的没错,他最理解我,我把他做出的半盆面片,风卷残云三五下吞进肚里。

依然还在恼怒的五老舅,惊讶的合不拢嘴,慢慢转为高兴,摸摸我的头说:“像你娘娘。我那姐姐,一般人家的饭,嫌脏,不吃。”

父亲赶忙补充说:“二玉也是这样。”

从来没有的亲切的声音!

五老舅又说:“薛仁贵斗米斗面征西凉。是个好种种。”

我的心里骂道,爷爷本来饿的了,你们给爷爷们却说埋死人话!还是我大最了解我,最亲我!只是他从来不表现出来。 那么,根本的原因是,我从来就没有跟他出过一次门?!

俩天幸福难忘的旅程结束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彻底改变了以往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我的父亲也于2009年离开了我们。而“三十七年犹未死”的记忆,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现在,我必须要用我今生所学的文字,镌刻下记忆中父亲的一言一行,让我的后人们和我一样记住三十七年前的这俩天,记住小名叫“三后”大名叫李生荣的我来生还愿意做他儿子的我的父亲。

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大栅栏,哪里能够和我第一次见到的大磁街大发街和旧石拐街比肩?让那从此开启了冲刺未来之门的童心,伴着我,由少年走向中年,而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是成为我家融入血液的基因,传承给了下一代。

完成于2014121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