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最后的党项 > 《》上部七十八

最后的党项 《》上部七十八

作者:李玉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52:15

《》上部七十八

李玉岿《最后的党项》上部七十八,播种希望的开始

新式的犁,李昆宝父子的设计和李昆玉他们做模具,都有些困难。经过李保山和父亲,还有那些叔叔大爷们多次合计,多次修改方案,直到新来的这些移民来到野驼山的半个月前,李昆宝父子操刀设计的新式的犁,才设计好。当时以李昆宝为主设计,辅助李保山的一些重要的参考意见,再加上李昆玉和老弟兄们在做模具方面精湛的手艺,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最终设计并且做出了合理而让大家满意的模具。

随后,就铸造出来了李保山理想中的那种新式的犁。

李保山父子和李昆宝给这种犁冠名为铁犁。这种铁犁,差不多就是后来直到上百年以后,农村用牛马包括骆驼作为动力耕地,普遍用的那种铁犁。这种铁犁就是犁铧子后面有一个用铸铁铸造的基座,而基座上又有一个前后贯通的圆孔。木头扶手下面,是接触的一截铁器,铁器下端,是一截长长的.从上逐渐弯曲下来的圆形铁棍, 作为一根轴,穿过前端铁犁基座那个圆孔,把两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铁棍前面开孔的地方垫铁片,穿销子。而穿销子这个部位的这根铁棍,又比较巧妙的隐藏在基座后面,让组装好的这一套铁犁下端接触泥土的部位,形成了一个比较顺畅的流线整体。可是整个犁铧子和基座,与这根从上面通下来,前后呈水平的铁轴,又不是死的,根据需要用脚左右不拉,可以随心所欲的让基座倒向左右任何一边。

别看这么个小小的农具,在当时可是一个稀罕用具,因为首先一般人没有铸造做铁犁的这种思维,其次即使有了这个想法,当时普遍以木头为犁地主要部件的年代,在当时人们认为那么复杂的设计,一般人也做不到。况且这种铁犁,如果没有上好的铸钢材料作为从上面弯曲通下来的那根轴,较高强度的生铁铸造基座,用来支撑和固定犁铧子,即使再好的奇思妙想也没有用。

这套完美的设计,最终铸造出来的一套套铁犁,都是那么精妙,让大家看一眼就有一种惊喜不已的感觉。

由于李昆玉他们模具做的精致,安装配套铸件的时候,每个部位的缝隙都是那么严丝合缝,最终安装成功以后,甚至让大家不敢相信,这么精妙的东西居然是由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

当时李昆玉他们几个人就在村周围一块刚刚开化的塔地上,套了两匹马开始犁地试验了。

这一试不要紧,让李昆玉父子和李昆宝,包括围观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两匹马拉起这样的铁犁很轻松不说,速度也比之前快了很多,主要是当时犁地的效果非常好:能把上面乱哄哄的那些杂草彻彻底底的盖在下面,可以给土地起到施肥的作用。而这个情况,还大大的改善了之前种地的一种情况。过去那种老犁,并不能做到把泥土上下翻个儿的目的,所以犁完地以后,如果土地之前本身的杂草很多的话,那么绝大多数这些杂草还在土地的表面,这样种地的时候,耧头往往就被这些杂草糊住,难以把种子埋进泥土里。当然后面的滚子也难以把籽种上面的土壤压结实。

大家都是耕种土地的好手,不用下一步大面积的耕种,就知道这种铁犁的优点有多么大。首先两匹马拉拽这种铁犁,明显的看到牲畜比以前轻松很多,一天下来肯定要比之前的老犁多翻很多地。由于犁地这一道工序做得到位,种地肯定也比以前每天要多种不少地。这种铁犁犁出来的地,下一步的产量不用说,肯定也会在之前的基础上提高一大截。

为了照顾弟弟的面子,李昆玉当着众人的面,把弟弟李昆宝大大的夸赞了一番,说这都是弟弟设计出来的,这是他的功劳。

实际上李昆玉的心里说,如果没有儿子李保山的那个建议和基本的思路,包括中途儿子多次参与修改设计方案,如果没有他的这个炼铁技术,其实什么也是不存在的。

为了慎重而慎重,做到万无一失,随后李昆玉就让身边的几个老弟兄们,把另外几张铁犁组装好拿来,还牵来几匹马,赶紧在周围这一片大面积的试验一下这几张铁犁的优缺点。如有什么优缺点,那么赶紧加强或者改造。

随即李昆玉身边的那几个老弟兄们就照办了。

不久,几张铁犁套上马匹,整个在周围这一片大面积的犁了两个多小时的土地。实践证明,他们新做出来的这种铁犁,效率确实比之前的老犁,整个高出一大截。

缺点吗?没有,至少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发现缺点。

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从现在开始在李昆玉和几个老弟兄们几句合计之后,让不少人把手里的活计都停住,都在迅速的炼铁和铸造这种新式的铁犁。

李昆宝带领着两个儿子为总指挥,也在昼夜不停迅速的指挥着老家来的那些能干木匠活的人,做着配套的铁犁扶手木把和其他配套的木料配件。这些马上就要用到这种铁犁上,开始大面积的犁地了。

包括用牛皮和马皮做的各种拉套的护具和套绳,也在李昆宝父子三人的参与和手把手的把关下,一套套迅速的完成着。

在第2批移民来到野驼山的三天前,李昆玉他们已经把在南海子和北海子耕种土地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完毕了。

野驼山的人们,包括第1批来的移民们,这两天就在翘首以盼的等待着第2批移民的到来呢。

按照李昆宝他们的原计划,让第2批移民来到野驼山歇息三天,再组织他们到山前山后耕种地。但是这批移民来了以后,他们只休息了两天,就强烈要求赶紧开始干活儿,不能因为他们耽搁了春耕的季节。

好吧,确实不能耽搁时间了,因为清明节也过了,必须要迅速的开荒种地了。给他们保养身子,强身健体的那些工作,只能放在一边耕种土地,一边进行了。

但是给他们换一些穿穿戴戴的事情不能少,开会不能少,宣布规章制度不能少。

当天晚上在饲养院流水席一般招待完第2批移民吃吃喝喝以后,野驼山大队的大队长李昆玉,就在饲养院的院里,给本村人,第1批移民和今天刚移民来的人们,开了一个会议,通报了一下让大家需要知道的一些情况。尤其是今天刚移民到这里的人们吃吃喝喝,和对他们下一步的安排,以及野驼山是个什么样新式的集体所有制大队,给大家说的明明白白。

李昆玉把这些话说到了点子上,因为他说的这些内容,都是今天新移民来的这些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包括原来野驼山小队,新成立的南海子和北海子小队,老鹰沟铁厂,都是一个小独立核算单位。但是这些小独立核算单位,都属于野驼山大队,最终这些小独立核算单位所获取的任何一样生产资料,都要由大队统筹分配统筹安排。这些小独立核算单位的领导人在哪里干不在哪里干,也不是固定的,会根据情况随时随地调换。包括这些 小独立核算单位的人员,也不是固定的,也会根据各个地方的需要,随时随地互相调配的。

李昆玉特别给大家强调,现有野驼山的各种资源,都有他们的份儿,下一步他们获得的任何一样资料,都是大家的,也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时院子里好多今天新移民来的人们,已经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因为野驼山究竟富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回老家通知他们移民的訾金旺和蔡八,已经给他们说得清清楚楚了。

这些新移民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李昆玉已经给大家解释得清清楚楚,也让大家彻彻底底的吃了一个定心丸。这些人们都不傻,都是明白人,他知道,实际上人家野驼山几十个人目前的富裕程度,就是坐下10年不动弹也够吃够喝,人家这样做等同于把人家提前来这里吃了几年苦,受了几年罪打拼下的所有财富,都凭空分给他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老天啊,大恩人啊……好多上了年岁的人,实在是被感动得受不了,当场就嚎哭了开来。

直到这时候,新移民们才彻彻底底的相信了訾金旺和蔡八一再说的那一番话:人家李昆玉父子俩人做事儿,已经不止是公道不公道了,就是本着一副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在做事!

好多人不由自主地涌上来,抓住李昆玉和李保山的臂膀,一边摇晃着一边流泪不止的对他们说着各种各样感谢的话语。

尤其是那些老头老太们,泣不成声的对他们说,这两年老家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好多人们快要饿死了,就是没有饿死也是皮包骨头,他们父子俩人的这种做法哪是简单的移民啊,这完全是一种救命的做法。

李昆玉说:“老家究竟苦到什么样的程度?真的,以前我还没有感受到。早知道这样,应该让老家的人们早一点移民啊,唉……”

这会儿,一个六十多岁的人 ,分开众人上来拉住李昆玉的臂膀。这人除了摇头就是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昆玉一看,这是大妹妹的公爹白八。原来他们一家子也不跟着他来移民,包括他的妹妹和妹夫一家子,也在老头老太的阻挠下,当初没有能够移民。现在,所有这一家子总算都改变主意,都来了。李昆玉另外一个小妹妹和妹夫一家子,这次也都移民来到了这里。

李昆玉把白八后背拍了一下说:“叔,不要想那么多了,来了就好,下一步吃喝生活方面的所有事情,你们就不要操心了。”

随后,待大家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下之后,李满粮就在饲养院院子里,给新来的这些移民们念了野驼山大队的规章制度。

这会儿这个规章制度,李满粮已经倒背如流了。因为这段时间,李满粮每天一边在各个地方忙乱干活,一边就在按照这些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和老家这些人们交流,唠嗑,有意无意的给他们灌输,如何团结在野驼山大队周围,如何为集体的利益考虑这些事情。同时他主要是对照这些条条框框,提前在发现着一些不该有的苗头,也在提前把这种苗头掐灭在萌芽状态中。

这小子在做起这些事情方面来,简直是独一无二,再好没有的一个人选了。他的尽职尽责和铁面无私,至少野驼山村里和移民来的这两拨人里,再找第二个人都难。

也正因为认真对待这件事情,李满粮把这些规章制度已经倒背如流了。

李满粮每天干什么工作都不是固定的,他一会儿在烧焦炉上,一会儿在炼铁炉上,一会儿又在红炉上干这干那。再过一两个小时又到了厨房帮忙,或者在木匠房皮匠或者毛匠房。他这样到处乱转,这里干一会儿,那里干一会儿的目的,不是为了偷奸耍滑选择工作,而是为了在干活中,和老家来的这些人们交流,尽可能地把他的工作提前做到位。当然他也是为了时时刻刻监督移民来的这些人,大干快干,不要偷奸耍滑。而他自己,拿明眼人的眼睛早已经看出来了,虽然他这里待一会儿,那里待一会儿,中途不免有些耽误时间,但是他每到一处干活的地方,都是争抢那些最苦最累,最需要力气活的地方干活。所以一整天他差不多都是那种满头大汗的模样。

李满粮这一番工作做下来,基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绝大多数人只要听听那个规章制度,就会主动遵守,严格要求自己。极个别老家那些不听话的人,在李满粮私下里和他们说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不是那种简单的说教,甚至是带着警告口气在和他们说。

原本老家极个别不听话的人,来之前就是抱着臣服和乞讨的目的,现在来到这里,看到人家这边这么红火,这么强大,不知道比老家富裕多少倍,那些领导们又有后台,听说又有长枪短枪,还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那种,他们哪敢有一点点造次啊。再有李满粮这么一通警告的话语,只有俯首帖耳的份。

李满粮这小子最近这两年在老家就是个人见人怕的主。人家有功夫,而且还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甚至敢和任何人拼命的人。再者虽然这小子脾气火爆,张口就骂伸手就打,可是让别人惧怕他的,还有人家的一身正气。他和父母,哥哥嫂子完全是不同的两种人。在老家多次打抱不平替别人出头,这也是老家这些人们惧怕他的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李满粮相信,经他和大家这么一番耳提面命的强调以后,绝对不会有一个人敢突破这些规章制度,不然的话他们知道他拳头的厉害,也知道突破这些规章制度,甚至会赌着他们全家的身家性命。

不要说李满粮,这几天就是李保山也明显的感觉到李满粮做这些工作,收到的一些明显的效果。老家刚来了这里的移民,私下里还在议论,下一步如何打猎,如何成群结队的在山里采摘野果啊,打鱼啊等等事情,通过李满粮的这一番工作做完之后,人们再也不议论这些事情了,都是一心一意围绕着大队,一心一意大干快干的想法。

今天晚上,李满粮给老家来的第2批移民念规章制度的时候,实际上他根本就不需要照着那一张张草纸念,但是为了显得慎重像那么回事儿,他才拿着那几张草纸念的。其实草纸在眼前晃悠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看草纸上的一行行字,完全是凭着大脑里一个个清晰的字眼,清清楚楚的给大家念出来的,并且有些方面还略微给大家解释了一下。他给大家说,总的一个目的是,他李满粮负责这块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希望大家支持他的工作。

新来的这些移民们,在院里一边听着李满粮念这些规章制度,一边窃窃私语,这个在老家就让人有些又爱又怕的毛头小子,没想到来到这里短短这么一段时间,怎么感觉到忽然之间变得让人有些不认识了呢?看看那说话的口气,那做派……我的天啊,就像是一个官员啊!

但是看到人家那么一脸严肃的样子,包括有些关键的部位所做的那种特别声明,让人们又不得不佩服这小子。人家说,就是包括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犯了这种规章制度,也照样受罚,请老家来的这些亲人们,都要监督他,做一个见证人的话语,他们一个个也无话可说了。因为都是明白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规章制度是针对大家的,不是针对他们某一个人的,只有严格地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才能团结在野驼山大队这杆大旗下面,迅速的发展壮大呢。

老家的这些人们心里都清楚,他们必须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只有遵守这个规章制度,牢牢地团结在野驼山大队这杆大旗下,才能对得起人家这些人,没有辜负人家这里允许他们移民,收留他们的一番心意。再者,就李满粮这小子这两年在老家那一带说一不二的威名,包括他的仁义,也是让他们想起来就不得不害怕和服气的。

按照李保山他们几个人这几天私下里的合计,第三批移民的到来,至少在今年秋天农忙以后了,即便移民也要等到秋冬季节或者明年开春之前进行了。暂时移民的事情就结束了。因为再往后即使移民来这里,这边该耕种的土地已经耕种,即使没有耕种,暂时也不能再耕种了。而老家那边,已经开始耕种土地了。两次走了1400人,也给老家那边空余出了大量的土地,留下的那些人,至少暂时也能多耕种一些土地,多有一些生存的空间。相对来说生活条件可能略微能改善一些。何况从目前这边的情况来看,移民太多,这方面的动作太大,恐怕也不是好事儿。人数太多这边也管理不过来。至少把这两拨人先稳定了,发展上一年半载,接下来究竟再移民多少人,他们这些管理层的人,包括野驼山的老户,和两波移民过来的人,大家心中也都有数了。

因为有一个多月前安排老家第1批移民来的人的经验,今天下午这些移民来到这里的人,大家再安排起他们的生活起居,比如领简易的毛毡蒙古包啊,锅碗瓢盆儿的东西,安排他们吃吃喝喝一些事情方面,大家整个就显得轻松愉快多了,一点不着急,也没有一点难度,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比较短暂的会议开过之后,野驼山的人和第1次移民到这里的家乡人,多数人都加班忙各种各样的事情去了。

李昆玉和郭娃子,还有李保山,去简易的毛毡蒙古包,把新移民来的这些亲人们看望和问候了一下,他们就带领一些妇女老人和孩子们,开始连夜准备人们去耕种土地,和去老鹰沟建炼铁厂所需要的东西去了。

准备到南海子和北海子耕种土地,看护海子的人们,还有去建炼铁炉的人们,所需要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繁杂了。只要现在能够想象到的东西,一样不能少,都要准备好,否则到时候短缺了,不是几十上百里回野驼山拿,就要去别处可能更远的地方购买。

小到一些针头线脑,大到简易的毛毡蒙古包,还有犁耧耙杖,铁锹镐头,斧子,各种套具缰绳,任何一样都不能少。除此人吃的各种粮食,牲口料,各种籽种,什么也不能缺。而这些总数加起来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樊银锁和鄂三,还有李满粮,喊了好多第1次移民来的一些老人孩子给大家帮忙。没办法,现在只能用这些老人孩子包括帮忙,因为那些年轻力壮的人们,包括妇女,自从李保山试射铁胎弓铁那天,李保山和父亲说过关于炼铁保守与否那件事情以后的第2天开始,好多身强力壮的男人们,都被喊到了烧焦和炼铁炉上,忙活开了烧焦和炼铁的事情。

最近这几天铁犁试验成功以后,那些男人们更是不分昼夜的在炼铁炉上炼铁和铸造铁犁,忙得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

上次,李昆玉和那些老弟兄们,一整天包括一晚上苦口婆心的游说,尤其是对李保顺和李保民的劝说,大家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最终大家还是按照李保山说的办了。

实际上李昆玉在劝说这些人的过程中,也是在自己劝说自己的一个过程,因为其实在保守技术这方面,他也并没有完全同意三儿子的意思,只不过理智告诉他,三儿子的说法绝对是正确的。终于在劝说动大家的同时,李昆玉也把自己的想法扭转了过来。

以前李昆玉还没有看出什么来,但是老家来的这些移民忽然上到了烧焦炼铁炉和红炉上以后,他和老弟兄们忽然感觉出来,这些人有一种拼了命争时间抢速度的干劲。他们除了吃饭包括几步之遥的简易毛毡蒙古包,他们也不想回去休息,就想24小时包括吃住也在这些场地。似乎他们任何一个人就怕自己表现差一点点,被别人说三道四。他们维护村集体利益的劲头,会在他们某一个言行中不经意中表现出来。李保山可以确信,老家来的这些移民们现在给村集体干起这些活来,肯定比给他们自己家干活还要卖力。这种情况和之前野驼山的那些村民们,有什么区别呢?

除了这些人参与炼铁炉上的事情,另外一些男人女人们,跟着李昆宝他们父子三人做各种木匠活儿和皮匠活儿方面,这段时间也都是这种不要命的劲头,他们一个个干活的模样真让人感动啊。

李昆宝父子三人果然像给李保山说的那样,用他们独创的那一套又省时省力的办法,把从山北大草原驮回来的一张张上好的马皮和牛皮,做成了一副又一副耕种地的皮具。

当然实际上最终他们是如何省时省力,把那一张张硬戗戗的牛皮马皮,鞣制成适合于做各种农用具的,也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别人只知道一张张硬戗戗的皮子变软了,变的能做套绳等用具了。反正最最关键的几个步骤,人家父子三人是关起门来操作的。

老二他们父子三人是如何操作的,就连李昆玉也不知道,当然,李昆玉关心的不是这个如何制造的环节,他只要知道这个情况就可以了:照这个速度,即使按照他们的设想要耕种那么多土地,耕种地的各种用具也不耽误事儿。如果要是没有这些人的参与,即使野驼山的人们昼夜不停的努力,至少炼铁和铸造方面,套绳方面,就根本赶不上速度。

直到这个时候李昆玉才知道,原来三儿子的思维和做法又一次对了。只有这种不把他们当外人,不分远近亲疏,不分先来后到,把所有人都死死的凝结在野驼山大队这棵大树上,才能做到一声喝到底。在这个时候他也更加有了自信心。

李昆玉心的话,在这时候这些人中有任何一个人敢把烧焦炼铁方面的技术学会了,在周围私下里做这些活儿,甚至不用野驼山人们说什么,就是移民来的这些人们也会把某个叛徒打废,甚至打死的。

隔一天凌晨4点多,野驼山村周围还是灰麻麻的时候,所有到南海子和北海子耕种土地和管理鱼塘的人们,都出发了。南海子生产队队长高狗蛋,副队长樊银锁和郭家龙,带领着他们手下大约700人,牵着一些骆驼,赶着一群牛马,驮着大大小小的帐篷和各种农用具和粮食等,向着南海子进发了。还包括一大群羊。这些羊一方面是赶到那些荒地里吃草,帮着人们清理荒地,另外也是为开荒种地的这些人们口福准备的。

北海子生产队队长刘羊换,副队长鄂三和韩有粮,带领着他们大约500人,驮着如同去往南海子那些人驮着的那些东西,赶着一些牲畜,去往了北海子。

剩余大约200人,其中大约100跟着李保顺和李保民他们正副队长,奔赴向了老鹰沟建设铁厂。

剩余的大约100人,除了有30多个适合于干烧焦炼铁和红炉上打造各种铁器活儿,以及做各种农用具和皮毛制品,另外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再就是妇女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他们需要留在野驼山大本营休养生息。

前段时间大家昼夜不停赶制出来的各种农用具,他们初步的合计只能满足短时间内的使用,接下来稍有损坏包括自然磨损,备用品恐怕就赶不上了,所以留守的这些人,还要迅速的赶制这些东西。

包括做蒙古包的毛毡子,也需要抓紧赶制。因为毕竟现在给每家每户领的那个简易的毛毡蒙古包,是一个临时遮风挡雨的地方,随后需要给每家每户,做一顶能够容纳十几到二十人居住的.正儿八经的蒙古包。

野驼山大队的大队长李昆玉,要随着去往南海子的人马,一起去往南海子。他对那边的好多事情不放心啊,他要亲自去一起参与一起耕种几天土地方面的事情。

野驼山大队的副大队长郭娃子和韩骡驹,要随着去往北海子的大部队,去做李昆玉要到南海子做的那些事情。

这几年有意无意中,他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南海子那一带的山前,虽然距离野驼山才只有一百多里,可是春天的气温明显要比这边暖的早,气温明显也要高一些。同时秋天落霜的时间,也要比山里晚十天半个月。所以最近这一段的时令,急需要赶紧耕地种地。据李昆玉所知,一般来说河套地区在清明节前就大量的播种小麦了。虽然以李昆玉的经验来说,山前地区清明节过后半个多月播种小麦也不耽误时间,不过要知道清明节已经过了五六天了!不管怎么说是不能耽误时间了。现在山前需要赶紧耕地,赶紧下种。

按照他们这段时间的计划,野驼山里好多河槽俩畔,之前他们没有耕种的那些黑油油,长着大半人高杂草的荒地,今年也要被耕种了。实际上李昆玉他们这段时间,已经有意的在这些土地里放牧牲畜,让牲畜吃那些荒草,为下一步种地做准备了。同时也在把村集体各个牲畜棚圈周围那些粪便,翻出来泼洒水让发酵了。他们马上还要把这些粪便运送到那些地理,做耕种地的前期准备工作了。不过毕竟野驼山的节令要比山前晚一些,还有些不到耕种土地的时候,再者经过几年的耕种,他们已经对山里耕种土地有了十足的把握,所以虽然今年耕种的土地面积要扩大很多,但是他们一点也不慌忙。

李昆玉准备在前山亲自参与耕种几天荒地以后,立刻返回村里再组织大家驮运牲口粪便和耕地种地的事情。

虽然相比之下北海子的节令更要晚一些,更不着急,但是毕竟要安顿这么多人,毕竟是新开荒,早赶到那里一天,早做一天的准备,总比晚一天要放心得多啊。

不要说前一段时间了,就是前天晚上一直到昨天一整天,大家收拾准备给北海子带各种各样东西的时候,大家还一直在议论这么一件事情:北海子春天要比野驼山气温升的慢,秋天落霜肯定也要比野驼山早。恐怕白忙活半天,到时候不一定能有一个好收成。

不过李昆玉认为,以种旱地小麦和玉米为主,不用担心!小麦相对来说小苗苗不怕冻,秋天收的早,所以十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玉米只要春天能够抓住苗,秋天玉米棒即使没有熟透也不要紧,因为他们现在越来越养了这么多的牲畜,而且看样子下一步还要养更多的牲畜,需要大量的草料。玉米即使没熟了,还有那么多草呢,况且没有熟透也不等于没有一点收成。退一万步说,只要小麦收了,玉米多多少少能收一点也算,最起码还有那么多秸秆!除此糜子谷子和其他一些杂粮,包括土豆和萝卜,不管好坏他们也要种一些,主要是想试一下这些荒地适合于长什么,能不能有点收成。

在李昆玉的说教下,围绕在他身边的这些老弟兄们也说,只要把春天下种这个时机把握好,应该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就说十年有一两年是被霜打了也不要紧。

这会儿,整个野驼山饲养院周围,人们嘈杂说话的声音,几种牲畜发出的嘶鸣声,乱哄哄响成一片。准备出发的人马,乱糟糟的各种声音,问候和欢送他们的声音,互相交织成一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