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最后的党项 > 《》上部八十

最后的党项 《》上部八十

作者:李玉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52:15

《》上部八十

李玉岿《最后的党项》上部八十,十一匹小马驹

半个月以后。南海子耕种地的主要活计就基本完成了。因为糜子黍子谷子和荞麦,还有各种豆类和土豆下种还略有一些早。尤其是荞麦,差不多至少要一个月以后才能耕种,所以南海子只留了50人左右,来照看耕种后的那些土地,以及看护南海子的鱼塘,放牧马牛羊等。这些事情至少从目前来看,都不当紧,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做就可以了。

因为从现在一眼就看到,南海子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什么重要和当紧的事情需要做,所以南海子生产队队长高狗蛋,副队长樊银锁和郭家龙他们,也都临时一起撤回到了老鹰沟。这边只是临时让几个精明强干的人,负责把剩余的这些人管理好,做好一些后续的种地等工作就可以了。

其他大约650人,牵着骆驼,驮着简易的毛毡蒙古包,和他们杂七杂八绝大多数的生活用品,“举家搬迁”到了老鹰沟铁厂。

最近这段时间,老鹰沟可是严重缺人手,需要大家一起去大干快干。

上次,野驼山大队铁厂厂长李保顺,副厂长李保民,还有郭虎的二哥郭有龙,韩云龙的大哥韩明明,高喜财的弟弟高水旺,和刘黑子的弟弟刘偏头几个副厂长,领了大约100人进入老鹰沟以后,在郭虎.韩云龙.高喜财和刘黑子他们4个人的亲自指导和参与下,这段时间已经迅速的把烧焦炉.炼铁炉,炼钢炉,硅铁炉,包括磁窑的基础工作做完了。而且这些炉子,每一个种类,还不是一座炉,都是四五座以上。是那种可以连续作业,万一某座炉需要修炉都不耽误事儿的那种。

在李保山的宏观指导下,郭虎.韩云龙.高喜财和刘黑子他们做起这些活计来,非常认真仔细,必须是那种亲力亲为亲自参与的做法。他们将黑头山那些土专家们给他们说的烧焦炼铁方面所有的注意事项,在这边全部运用到了实践中。

之前的各种基础工作和基座这些重要的.如同盖房打基础的工作,这段时间他们昼夜不停的都做好了,下一步只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帮着他们迅速的把大脑里构建的那一座座宏大的烧焦和炼铁炉,炼钢炉,硅铁炉建造完备,就可以进行大张旗鼓的烧焦和炼铁的事情了。

包括磁窑,也在老家的两个行家亲自指挥和操作下,把基础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

史六小和三扁片,始终还是那么卖力的干活,不要命的表现,绝对是两个功不可没的人啊。

就在这个最需要人手的时候,南海子撤回这边大约650号人。对于老鹰沟来说,这简直如同雪中送炭。

当然实际上郭虎他们4个人心中再清楚不过了,他们的老大之所以提前把他们这些人安排到这里做这些基础工作,就是要让他们在争时间抢速度,又要保质保量的先期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等到这边各种基础工作做好,估计耕种地也结束了,就能够迅速地调来大量的人手,帮助他们做那些需要人手多的活计了。事实上一开始假如真的有了这么多人上手,还由于人手太多太杂,而需要做的事情又不能马虎,还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呢。

虽然李保山并不天天待在老鹰沟,但是隔一半天他就要飞马来这边指挥郭虎他们,也要亲力亲为的动手干活儿。

郭虎他们几个人当然也清楚,别看他们4个人天天吃住在这里,这炉那炉的一个设计者和宏观把控者,就是他们的老大,野驼山大队现在真正的当家人李保山。

因为李保山现在如日中天的声名,连带着他们4个小子这段时间,整个在这些人们心目中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这让这几个人也是非常自豪和开心的一件事情。

南海子的这些人马开拔到这里的同时,李保山也从野驼山来到老鹰沟,吃住基本就在这里,带领着人们迅速的开始建炉的工作了。

又过了10多天以后,从北海子又撤回来了450号人。那里也像南海子留了50人,做那些扫尾和留守的工作去了。撤回来的450人,给野驼山里留了大约250任,其中的大约200人,也直接开拔到了老鹰沟。

北海子耕种地的事情也彻底的结束了。郭娃子和韩骡驹他们初步丈量和估计,他们至少耕种了4000亩土地。按照他们私下里的一种说法,这个押宝的事情总算是结束了。那么接下来就看老天能不能让他们这些辛苦的人成功吧。失败了是个什么情况,他们就不说了;如果成功了,收获的粮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就按照最低产量保守估算,只要成功了,他们耕种的这些土地能供应四五千人一年的口粮啊!还不说能收获可以喂养上万头牲畜的草料。这真的是一件非常震惊的事情。

按照李保山临离开野驼山去老鹰沟之前,给留守在家里的父亲和郝驴子叔叔的嘱咐,除了让随后从北海子返回到野驼山的一部分人,帮着大家做烧焦.炼铁.木匠.皮匠和毛匠活计以外,也要集中很大一部分人力,迅速的在野驼山村西南一处向阳的崖壁上,凿一个专业的酿酒房。

按照李保山的说法,第一,从现在开始,要成立一个真正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都在酿酒的一个真正的专业酿酒房,彻底的结束了之前酿酒的做法。李保山和父亲他们,包括野驼山里一些老年人们提议,干脆不要盖房,直接在石头上凿岩洞,在岩洞里面酿酒。

他的这个提议非常有新意,也是一个特别大胆的想法。李保山给人们说,人家黑头山那些兵工厂房,本身就是在山里凿的岩洞里。把大铁们一关,里面做什么都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发现。

经过李昆玉他们多次论证之后,他们也都认为,在崖壁上凿岩洞,然后在岩洞里酿酒,绝对是一个再好没有的设想了。

他们寻找选择,最终在村中央的这条河槽西面一里左右,撤开这些牲口棚圈一处崖壁上,找到了适合于开凿岩洞的崖壁。他们认为,在这里开凿一个酿酒岩洞,绝对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以前,野驼山酿酒,只在夏天最天热的时候,临时找一个库房,拼凑一些设备,由大厨郝和小与郭拴子牵头,其他人给他们帮这样那样一些忙,短暂的酿一俩个月酒。这种做法,所有设备都不专业,况且又是在饲养院周围一些库房进行,隔壁可能就是牲口棚圈,在这样的环境下酿酒,尽管他们本身操作肯定是非常注意干卫生的,但是至少给人的感觉不舒服。

现在所有人都认为,鉴于这里的气候特点,在向阳的崖壁上开凿一个石窟,然后在里面根据需要垒砌炉灶,用河槽里堆积如山的烂木头加温,这样就不存在冬天夏天温度的事情了。因为那些窑洞本身就是一个冬暖夏凉的所在,一年四季差不多都是恒温。野驼山的人们这几年住在那些崖壁的窑洞里,即使冬天外面滴水成冰,窑洞里甚至不生火,也只能说感觉到凉,并没有冻的感觉。稍稍烧一点火就热的受不了了。

另外,以前在那些库房里酿酒,只要过了夏天最热的时间段进行,天气稍冷就把这个活计停住了。事实上他们之前酿出来的酒毕竟数量有限,只能供自己喝,根本就不能作为商品向外面出售,因为没有连续性。

在李保山的设想中,从现在开始,就要把堆积如山的那些粮食,除了人的口粮和留给牲畜吃的,富余的都要酿成酒,储存在酒缸里,这样除了变相的保存了粮食,还让粮食翻了好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值。还不存在**变质的问题。

按照李保山的预测,不说野驼山今年在原来土地的基础上又耕种了那么多荒地,就目前他们在南海子和北海子耕种了大约上万亩土地的情况下,如果说之前的粮食就已经够多了的话,下一步的粮食要比现在可能多出几十倍都不止。现在的人口是增加了,下一步还要增加大量的人口,不过种出来的粮食要比增加的人口数量多得多,相比下一步要收获的那些无以计数的粮食,增加的那点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酿酒就是丰收以后最好的一个选择,这么开凿石窟,作为下一步专业的一个酿酒房,就是一个神来之笔了。

刚开始,当李保山和父亲他们几个人,提出在崖壁上开凿石窟,作为专业的酿酒房这个思路以后,李昆玉和几个老弟兄,包括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们,除了被李保山这个意想不到的思路震惊之外,都拍着大腿赞叹不已。他们说,做别的不敢说,作为酿酒房,在当地这种气候的条件调下,你无论怎么盖房,怎么保暖,也不如在崖壁上开凿石窟更好使。开凿石窟稍微深一点,往地下坐一坐,那绝对是一个封闭的地方,最适合于酿酒和下一步保存酒了。那种洞窟,由于不存在走风漏气的问题,稍稍的烧一点火,里面的温度需要多高就有多高,绝对是酿酒最好的环境了。

从北海子撤回来的其中一部分人,当天就在李昆玉.郭娃子和韩骡驹亲自指挥和参与下,在饲养院西南的那一块平地后面的崖壁上,开凿石窟了。

剩余的一部分人也迅速的投入到了烧焦.炼铁.木匠.皮匠和毛匠的工作中。

羊毛,牛皮,马皮不多啦,哈,没关系!随即李保山就安排人,用野驼山所有的150峰骆驼,驮着满满当当的草料去往了山北大草原。

村里人们返回来的时候,牵回来的就不是150峰骆驼了,而是350峰骆驼。一下子就多出了200峰骆驼。而且所有这些骆驼都驮回了满满当当的羊毛,羊皮牛皮和马皮。按照回来的人们的说法,包括一部分骆驼本身,和驮回来的羊皮羊毛,牛皮马皮,不全是***他们家的,是***阿爸那些好哥们牧场的。

***阿爸那些好哥们弟兄们,听说要给野驼山这边送骆驼和那些东西,都抢着给给送,似乎大家都有一种与认识李保山为荣的模样。

按照回来的人的说法,今年开春的时候,山北大草原连续下了两场大雪,这段时间那里正缺这些草料呢。由于没有草料,这段时间草原上死亡了大量的牲畜。

随后,李保山又安排人,用这350峰骆驼,把库存的那些粮食和野驼山堆积如山的玉米秸秆,还有北海子开荒或割或搂下的荒草,昼夜不停的给山北大草原驮了10多次。

千万别小看骆驼的驮货量,350峰骆驼一次性的驮货量,堆积起来差不多如同小山一般。我的天……就说野驼山家底子厚,这么驮下来,这两年保存的那些粮食,也有一半被这些骆驼驮走了,这边的玉米秸秆和北海子的那些荒草,被驮走的就更多。

按照回来的那些人的说法,野驼山现在给驮去的这些草料,对于山北大草原的人们来说,简直是长生天对他们的救护。有这些草料就能保住大量的牲畜。如果没有这些草料,今年各种牲畜的死亡总数加起来,恐怕几万头都打不住。

***他们家和山北大草原***阿爸那些安达们,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李保山了,说起来都是眼泪婆娑的模样。

回来的这些骆驼,几次驮回来了大量的羊皮羊毛,还有牛皮马皮。

不能再往回驮了。驮回来的这些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按照这段时间他们驮回来的数量,下一步即使给现有移民来的这些老家人们,每家每户做一顶能居住十几个人的那种正规的蒙古包,就连这些羊毛一半也用不了。或者给大家每人做几双牛皮鞋,再做比以前多好几倍的那些牲畜的笼套,耕地的套绳皮具等等,就连驮回来的这些牛皮马皮一半也用不了。

真的不能再往回驮了。即使人家白给,这边也用不着了。

为此后来回来的那些骆驼,就驮回来了一只只灯笼架的瘦羊。这些羊实在是太瘦了,瘦得东倒西歪,就连走路还打晃。除了这些大羊之外,驼背上还驮回来了大量刚出生几天的小羊羔。母羊由于没奶,这些小羊羔几乎等同于被它们的羊妈妈和牧人遗弃了。这些小羊羔瘦弱得不像样,好多干脆站不起来,饿得嗷嗷待哺,马上就要死去的模样。

后来回来的每一个驼背上,都驮回来大量如此这般的大羊和小羊。这些羊总数加起来,至少2000只以外了。

随后这些骆驼背上甚至还都驮回来一匹匹饿的奄奄一息,连走路都有些困难的马匹。这些马匹总数加起来,也有七八百匹。

驮回来的这些瘦弱不堪,奄奄一息,随时随地要死去的牲畜,整个在野驼山饲养院周围各个牲口棚圈里躺下一滩。这些濒临死亡的牲畜互相交织着发出的那种一声声的死亡哀鸣,是一种让人揪心的哀鸣声。这种可怕的声音,和平时这些牲畜发出的那种声音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种让非常震惊甚至触目惊心的场景。

不过没关系,对于这些陕北无定河多少年来生活在贫穷落后境地的人们,哪舍得让这些牲畜死在他们手里。他们有的是办法,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将这些牲畜的命牢牢地锁住,让它们换发第二春。

不管是大羊还是小羊羔,只要到手以后没有死掉那就好办。人们给它们用小米熬糊糊连续灌一两天,让这些大羊小羊先把命保住。

但是由于大羊小羊喝了不少小米糊糊,可能就要有拉肚子的现象,包括原本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就在拉肚子。不要紧,人们有的是办法。人们用老家带来的洋烟,根据这些拉肚子的大羊小羊的体重和它们的症状,给它们灌一点洋烟,就能把它们拉肚子的毛病给止住。老家的土话叫“如手捏”。这是多少年来他们祖辈给人和牲畜治疗拉肚子最绝妙的一种办法。不管这些牲畜拉肚子拉到什么程度,就没有洋烟给它们止不住的。

之后,就开始给这些大羊正常喂吃草料。而小羊羔,继续给它们喂一段时间糊糊,直到它们长大,强壮了一些之后,再就是把煮熟的黑豆,用小磨子拉成那种糊状,掰开嘴给它们塞进去……

前后驮回来2000多只羊,在无定河这些老家人们的手里,大大小小仅仅是死了十几只,剩余的绝大多数都用这种办法给它们保住了命,而且随后就将这些大羊小羊喂的欢蹦乱跳,逐渐的开始膘肥体壮了。仅仅就这一项,就让野驼山一下子增加了2000只开外的羊儿。

这个情况其实不只是老家这些人,就连野驼山的人们,都有些惊得说不出话来,因为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

救治那七八百匹瘦弱不堪的马匹,人们当然也离不开小米。只不过不是磨成糊糊,而是熬成小米粥,又在这种小米粥里,掺了玉米秸秆和谷子草的秸秆粉末,给这些马匹强行灌下去的。

人们给这些马匹灌这些吃食的时候,有一半马匹还能配合着人把这些吃喝咽下去,有一半马匹,甚至人们这么辛苦给它们灌吃食的时候,它们就连配合着人咽下去的力气都没有。

当然,陕北无定河这些祖先一直与马匹为伍,和马匹生死与共的人们,用祖上流传下来一套又一套让马匹起死回生的经验,可不是容易让这些马匹眼睁睁的在他们眼前死去的。不管那些马匹愿意不愿意,反正人要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这些食物送到它们的肚子里。

这些食物在马匹的肚子里不消化?马肚子鼓胀?好办,人们根本就不嫌脏不嫌累,撸起袖子,给手上胳膊上抹着素油,直接就把手探进马屁股里,把马肠子里不好拉的那些东西,帮着它们掏出来。

经过他们三天精心的喂养,七八百匹已经滑向死亡边缘的马匹,除了有十几匹在刚从骆驼后背上驮回来的时候就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马匹最终死亡之外,其他的马匹,居然在他们的精心喂养下,都先后站了起来。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如果说2000多只羊就是一件让人们震惊不已的事情,这七八百匹马,让人们更加惊诧不已,也激动不已。

这件事情让李保山既惊喜,同时也非常震惊。

因为这件事情,某天李保山在饲养院旁边一间办公室,专门和父亲进行了一番比较深刻的探讨。

李保山问父亲,凭着他的经验,现在库房里里外外存着的那些粮食,就现有的这些人和牲畜,能吃到什么时候?除了人和牲口吃的,还能给酿酒余出多少粮食?

李保山一张口,李昆玉差不多就知道三儿子是什么意思了。

李昆玉说:“我们耕种土地已经结束了,给牲畜喂草料的主要季节差不多也快过去了。何况由于我们去年种的玉米多,地畔那些秸秆,即使给***家牧场送过来那么多,还有很多。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给牲畜吃的草料方面,没有什么担心的,也用不了多少。其实就现有的1400多人,也吃不了多少粮食。主要是酿酒方面。如果要大规模酿酒的话,需要的粮食不少。你的意思是***……”

李保山说:“其实我们就是现在再怎么抓紧,把岩洞凿下去,把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完,完全可以在那个岩洞里酿酒的时候,我估计最快也得两个多月。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小麦也抽穗了,玉米也大半人高了。实际上距离新粮也没有多长时间了。酿酒嘛……早三两个月晚三两个月也不是太当紧。况且我们也可以把较少的一部分粮食先酿着,等新粮下来再大量的酿酒。如果我们现在要是能把酿酒的这些粮食,大量的拿出来……”

李昆玉说:“三子,你说的意思,我全懂了。***父子两个人,还有山北大草原***阿爸的那些安达,真不是一般人啊。人家舍得把那么多牲畜,还有羊皮羊毛和马皮牛皮免费送给我们,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是这些接近死亡的大羊和小羊羔,还有马匹,虽然可能对于人家来说不送给咱们,马上也要死掉了,但是你要知道对于咱们来说,仅仅是人们辛苦了几天,用了三四千金小米,就获得了这么多的牲畜。这其中的价值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我立刻和我那些老兄弟们精确的算一下,除了人吃的口粮,给牲口留一些料,再适当的留一些酿酒的粮食,其他剩余的所有粮食,包括玉米秸秆啊,南海子和北海子的那些荒草,我都要马不停蹄的给***他们驮过去。”

当天下午,350峰骆驼,就在野驼山驮着大量的玉米秸秆和玉米,向着山北大草原出发了。

之后这项工作,在李昆玉他们父子的监督下,连续做了10多趟。

……

几天以后的一个傍晚。李保山正在饲养院旁边的办公室,和父亲他们在合计一些事情。现在铁厂正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中。磁窑也是这样的情况。而酿酒的窑洞也迅速凿着,已经凿进去很深了,里面的面积也很大了。人们做起以上所有这些事情来,速度快得令人吃惊,比他们想象和期待的快了很多。

南海子和北海子还有野驼山,春天种下的各种农作物,长势都非常喜人。

总之,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活计,都收到了非常喜人的效果,让他们都是非常开心快乐的。

就在这时,羊倌高憨憨骑马从野马林那边飞奔回来了饲养院,他给李昆玉他们父子俩人汇报说,野马林那边,野马正在下小马驹呢,他们如果方便的话,赶紧去看一下吧!

这可是一件大事儿啊!随即李保山和父亲,还有几个叔叔都飞马跟着高憨憨飞奔向野马林。

等到他们进入野马林的时候,在傍晚的落日余晖中,远远的就看到,其中有两匹野马已经下出了小马驹!小马驹身上的胎衣早已经脱落不说,小马驹也被它们各自的马妈妈将身上舔干净了。而那两只小马驹,看上去要比他们自己家下的小马驹,一个半还要大!

再者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那俩匹火红色的小马驹,已经在两只母马周围欢蹦乱跳的撒花呢。

无论是下小马驹本身,还是看到这两只活蹦乱跳的小马驹这件事情,都是让他们几个人非常激动不已的一件事情。

拿李昆玉他们的眼光来看,这根本就不是刚出生的小马驹儿,像是普通马匹下出来的那些小马驹六七天以上的情况。自己家母马下的那种小马驹,刚开始跌跌撞撞,就连站起来也很困难。可是再看看人家这种小马驹吧,哎呀,真是神了!

高憨憨惊喜不已的给大家说,刚才他在这里的时候,看到两只野骒马有要下小马驹的意思,他赶紧就骑马回饲养院给他们汇报了。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野马就能下出小马驹啊……

所有人一时间都是非常高兴非常激动。这些野骒马下下小马驹,那么就说明他们之前所有的辛苦都收到了百倍的回报,他们之前做一切一切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俩匹母马不断地发出一声声嚯儿嚯儿的嘶鸣声,但是这种嘶鸣声与平时发出的嘶鸣声是完全不同的。这会儿,它们用如此的声音在呼唤着它们各自的小马驹,也在想办法照料着这两匹小马驹。

黑油亮的大儿马在整个这些骒马和两只小马驹外围,阔步昂头转悠着,大儿马拖地的马鬃和马尾,不时的高高甩起又落下,给人一种特别瘆人的感觉。大儿马还不断地警惕地望着四周,打着特别重的响鼻,浑身散发着一种雄性动物的攻击性。

几个叔叔好奇不已,想要走近这些野马看个究竟,或者是不是要给这些野马做一些什么事情的时候,被李保山制止了。

李保山低声对大家说:“我们就在这里停住吧,千万不要靠近它们。估计这会儿要是靠近这些野马,是非常危险的。别看平时它们看样子和我们特别亲近,好多的时候,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它们甚至主动想接近我们,可是这会儿不行。出于一种本能,黑油亮的大儿马这会儿在护着这些母马和两匹小马驹呢。它担心这个时候有人或者野狼忽然冲进来,伤害到两匹小马驹和俩匹母马呢。所以这会儿它的警惕性特高,攻击性也特别强。”

李昆玉压低声音,生怕惊动了这些野马似的说:“三子说的对,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了。”

几个叔叔大爷似乎还想说什么,高憨憨说:“你们看出来了吗?另外九匹野马看样子也就要在一两天内生了,看看它们的肚子多大!它们的动作和平时不一样。我们天天接触它们,也天天看护我们的家马,现在我看出来了,它们和平时的动作真的不一样。”

实际上这会儿站在这里的人,除了李保山,其他人对一些马匹的情况也不陌生。听高憨憨这么一说,大家都低声议论说,是要生了,说不准今天晚上可能又要下几匹小马驹了!

那么还有什么好说的?随后按照李保山的意思,立刻从村里驮来几个简易的毛毡蒙古包,把帐篷就搭在他们现在呆着的这一块地方。他们要近距离的守候野马。

从这会儿开始,他们几个人除了在这里留守部分人,眼盯着看着这些野马生小马驹的情况,再就是给野马投放一些草料。

大家纷纷行动。

李保山和父亲还回饲养院拿了他们每人的一把铁胎弓,和若干特制的箭杆。除此,他们每人腰里也别了一把德国毛瑟c96手枪,肩头还挎了一把美国产m1903春田步枪。他们还带了村里两个小伙子,来到野马林外围。从这一刻开始,他们父子俩就在野马林外围给做起了巡逻站岗的工作,不让任何一只野狼靠近。

这天晚上。他们这些人都是随口吃了一口干粮,都在一门心思的看护着这些野马。

自从去年冬天在野马林里一次性收拾了102只野狼之后,周围的野狼差不多如同绝迹了。两个多月之后,野狼才慢慢的多了起来。这以后好像又恢复了之前的种群数量的模样。不过似乎在野狼的内部已经得到了一个严重的警告似的,它们在野马林和野马川周围这一带出没的数量,总的来说要比过去少得多。另外再也没有一次主动攻击过野马。野狼尽量与人和野马拉开距离,只是用那种高度警惕而略带仇恨的眼神,在远远的望着人和野马。

之前有过两次,李保山和父亲以及父亲身边的几个老哥们儿,在老鹰沟忙铁厂和瓷厂活计的空隙,几个老头就在工地不远处,试验过铁胎弓的射击情况。李保山也给他们教授过长枪短枪的一些射击要领。

几把铁胎弓不用说了,都是让父亲和几个老弟兄们赞叹不已的。他们说,不要说他们,这种铁胎弓就是他们祖上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那种射程远和威力巨大的铁胎弓啊。

至于说这些长枪短枪吗,虽然父亲和身边的几个老弟兄们第一次摸起枪来生疏无比,但是由于他们一个个都是练武之人,又是开弓射箭的行家里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对长枪短枪也比较熟悉了。射击方面,目前只能说他们还能使用长枪短枪,但是距离精确的射击还有很大的差距。毕竟看样子年轻人和上了岁数的人,在操作这些现代化武器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啊。

当然不得不说,在第2次让父亲和几个老弟兄们比划这些长枪短枪的时候,他们已经比第一次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让李保山与父亲还有几个叔叔大爷们高兴不已的是,当天晚上包括第2天后半夜,另外九匹野骒马,也都先后生下了一匹匹小马驹。

那么就是说,野驼山从此以后就有了11匹属于当地的野马了。野驼山,是这11匹野马的出生地,故乡,这里的生存环境又这么好,那么从此以后,他们想赶走这12匹野马,可能这11匹小马驹就不愿意离开这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