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134章 圣孙李象(求月票)

大唐好圣孙! 第134章 圣孙李象(求月票)

作者:林家龙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1:00

第134章 圣孙李象(求月票)

第134章 圣孙李象(求月票)

“看什么呢?”

李承乾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

李象回过头低声说道:“刚派了纥干承基还有张思政去齐王那儿,探听一番虚实。”

“你是说……?”李承乾立刻有所警觉。

阴弘智和他们家的龃龉,李承乾当然了解。

实际上李承乾一直都看阴弘智特别不顺眼,不止是因为他爹阴世师当年干的事儿,阴弘智这个人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所作所为就不太招人喜欢。

你说一个犯官子弟,平日里那么高调,结交一群勋贵子弟,你想干什么?

“很有可能。”李象左右瞧瞧,低声说道:“所以我才让纥干承基去探听虚实,毕竟他当年曾经在齐王府上任职。”

李承乾闻言,了然地颔首。

“你办事,耶耶放心。”

这事儿之前李象和他早就通过气,出发去朔州之前就说过要用一用纥干承基和张思政,李承乾是允许过的。

刚想转身离去,又注意到李象有些低落的神色,李承乾关切地问道:“怎么了象儿?”

“有点事。”李象咳嗽两声,低声说道:“阿耶是要踢球去?”

“对,一会儿你二叔和幺叔就来了。”李承乾笑着开始做扩胸运动。

李象咂咂嘴说道:“其实有件事儿,关系到二叔的。”

“何事?”李承乾一下就精神了。

虽说是和李泰关系缓和不少,但二人之间的画风越来越往互损这方面靠。

“阿耶还记得前两个月我和你说的,就是……第一次问二叔借钱的那事儿。”李象问道。

李承乾想了一下,很干脆地说道:“忘了。”

李象:……

行吧。

这就是单细胞生物吗?

“就是我让老师写的那个回忆录……”李象再次提示道。

“哦!回忆录啊!”李承乾恍然大悟,又摇头说道:“忘了。”

“事情是这样的。”李象也不打算帮他回忆了,就直接说道:“老师写了一份从武德九年一直到今年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这十几年来在朝上的经历。”

“他没写玄武门吧?”李承乾忽然问道。

“没有。”李象摇头。

“那就好……”李承乾伸手顺顺胸口,他有那么一刻,真是替自己的太子太师捏了一把汗。

“就是,这回忆录刚才我也给阿翁看了,有几处地方,关乎到了二叔……”李象再次说道。

“哦?”李承乾来了兴趣:“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是那回忆录里面对二叔的描述不是很好,我就记得一句话。”李象探头探脑地左右看看,扯着李承乾低声说道:“比起原则,魏王更关心自己的名声,一嗅到风声不对,拔腿就跑。”

李承乾‘特’地一下就乐出了声。

“他提高了皇子们的平均体重,却降低了平均健康。”

听到最后一句话,李承乾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喀。

半晌后,他面色古怪地低头去看李象:“最后这一句话,是你自己加上的吧?”

“阿耶明鉴。”李象拱拱手:“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阿耶。”

“屁话,你是老子的儿子,我不懂伱谁懂你?”李承乾哼哼了两声,“说吧,这么揶揄你二叔做什么?”

“这不是阿翁说二叔减肥有些懈怠嘛,所以就想用这句话鞭策一番。”李象露齿一笑。

李承乾似有所悟地点头,伸手捏捏他的肩膀说道:“这件事情交给为父就好,你……”

这话还没说完,便看到有内侍从远处跑来,通传说圣人宣召太子前往两仪殿。

“什么事?”李承乾看了一眼日头,这天色不早不晚的,开什么朝会?

“奴婢也不不知。”那内侍回答道。

李承乾摆摆手,让他退下。

内侍行了個礼后,又原路返回。

“是高句丽的事情,渊盖苏文把高句丽国王高建武给弑杀了。”李象在边上说道。

李承乾感叹地说道:“唉,真是多事之秋啊。”

“现在是冬天,阿耶。”李象皮了一句活跃气氛,实际上他知道这词儿是什么意思。

“不学无术!这里的秋不是季节的意思!”李承乾瞪了他一眼。

鉴于李世民要开大朝会,所以李象也没去阎立德那边,万一扑了个空可就不好了。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又溜回了立政殿,去找李明达一起练习书法。

两仪殿当中,朝臣已经基本到齐。

这年头又不像后世新闻那么发达,像后世那种十五分钟之前铁炮足轻一骑讨太阁,十五分钟后所有QQ群都是相关视频,在这个年代还属于是天方夜谭。

高句丽距离长安的距离,就算是坐K字头的绿皮火车,从哈尔滨到西安也还要三十四个小时呢,更何况这个年代路况不怎么样不说,还是骑马来报信。

加急文书是单独呈报给皇帝的,其他人并不会知晓。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圣人忽然召开朝议,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

“十二日,高句丽重臣渊盖苏文弑杀国王高建武,并且自立为‘大莫离支’,总摄高句丽一切军政要务。”李世民环视一周,再次说道:“今日朕召众卿前来,便是打算商议一番对策。”

“朕欲吊民伐罪,征讨高句丽,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众臣嗡地一声,如同水入油锅般沸腾起来。

高句丽竟然不声不响,给大家整了这么一个大活?

震惊之余,群臣也抓住了重点所在。

高句丽现在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圣人肯定也不会坐失良机,听他的意思,这是想要征讨高句丽?

但现在这个时候嘛,却不是很适合。

房玄龄立刻站出来,出言反对。

“陛下,如今正值冬日,辽东天寒地冻,且恰逢新年,不宜出兵征讨高句丽。”

礼部尚书卢宽也站了出来,出言反对道:“房相所言极是,高句丽盘踞辽东数百年,其势不小,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大败亏输,以至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此诚为前车之鉴也,望陛下深思。”

卢宽,也就是豆卢宽。

他并不是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而是出身于鲜卑豆卢氏。

豆卢氏原为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燕北地王慕容苌投降北魏,授长乐郡守,被赐姓“豆卢”,也就是鲜卑语中“归顺”的意思。

入唐以后,李渊再次重申鲜卑汉化诏令,命令鲜卑勋贵将姓氏改为汉姓,所以他现在姓卢。

而后世李治即位之后,大开历史倒车,给他们家族恢复鲜卑旧姓,所以后世一般称其为“豆卢宽”。

卢宽提到杨广,倒也不例外。

毕竟与后世不同,现在的人对于高句丽,都是看得重到不能再重。

毕竟杨广前车之鉴不远,为了打一个高句丽,把一个盛世硬生生给祸害没了。

杨坚留下的家底有多厚,在座的人都是从隋朝过来的,自然是知道。

说杨广是史上第一败家子,也完全不为过。

至于有地摊文学营销号所说什么“世家背刺杨广”,完全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胡扯言论。

它们为了博取眼球,制造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单纯把隋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关陇集团内斗”,却有意淡化隋炀帝好大喜功导致的民怨沸腾,进而忽略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力量。

为了洗杨广这个废物,脸都不要了。

哦倒也不能如此说,在败家这一道,杨广的确是天才。

杨广几十万大军,一波养肥了高句丽,甚至能让人建起一道绵延千里的长城。如果单纯从实际出发,卢宽的眼光倒也不能说是错,只是时代的局限性罢了。

真要破除高句丽的魔咒,还得是李世民。

谁也没想到,隋炀帝杨广死了几十万大军都没打赢的事儿,李世民仅仅损失了几千人马就办成了,甚至还留了一把子力气,在次年回首掏了薛延陀。

在豆卢宽之后,又有一批官员站出来,齐声和李世民唱反调。

“还望圣人三思,隋炀帝前车之鉴不远!”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他们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单纯是因为杨广的先例实在是太可怕了。

“众卿所言,朕当然也知道。”李世民沉吟一番后说道:“只是渊盖苏文弑君,为了平息国内怒火,那么他一定会找一个能够转移注意力的办法。”

“如今辽东三国,百济与高句丽交好,高句丽也一直对新罗虎视眈眈,欲吞并之而后快。百济与高句丽联合,新罗定然难以抵挡,若是纵容二国吞并新罗,辽东定然会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若是在这个时候,高句丽转头过来,联合草原某部,一同对大唐发起进攻,那时……卿等又该如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唐要不要打,而是大唐必须打,该怎么打的问题。”李世民再度定下基调。

啊这……

这么一说,房玄龄心头一凛。

他倒不是没想到这一茬,只是单纯觉得现在这情况不太适合出兵罢了。

“若真是如此,那大唐危矣!”长孙无忌哪里不明白妹夫的意思,连忙说道。

“圣人所言极是。”卢宽身为礼部尚书,当然知道国外的情况。他仔细沉思一番后说道:“想当初高句丽势大,新罗与百济联合,共同抵御高句丽;结果新罗如同当年孙权背盟一般,从背后袭击百济,夺取数城,从那之后,百济便死心塌地跟随高句丽。”

“若是高句丽进攻新罗,百济非但不会帮助新罗,甚至还会帮助高句丽一起对付新罗,如此,则新罗当真要被高句丽所吞并!”

“陛下圣明!”说到最后,卢宽捧了李世民一句。

李世民哼了一声说道:“这可不是朕想出来的,而是朕的孙儿,恒山郡王分析得出的!”

言下之意很明显,就是你们这群人,甚至连朕孙儿这个十二岁的孩子都不如!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朕的孙儿这么聪慧,你们就不夸夸他吗!

众臣面面相觑,恒山郡王?真的不是陛下你给恒山郡王脸上贴金吗?

但联想到最近恒山郡王的所作所为,不信也得信了。

然而朝堂当中,固执的保守派并不是少数。

在他们看来,李世民和李象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新罗可也是几百年的国家,怎么可能说灭就灭?辽东三国正常的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而已,何须出兵?

更何况高句丽新丧,国中空虚无主,权贵们怎么可能听从渊盖苏文的命令,前去攻打新罗?

但反对也只是在心里,李世民都支持的事儿,要让他们当面锣对面鼓去反对,那肯定是不敢的。

再说反对的话,也没什么效果,徒惹李世民不快。

反正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军报传来,等着看笑话就是了。

一直是李世民加厚加肥款暖心羽绒服的长孙无忌迅速站出来捧哏道:“郡王慧眼如炬,真乃陛下之圣孙也!”

群臣看到长孙无忌站出来后,也跟着站出来齐声夸赞李象:“郡王慧眼如炬,真乃陛下之圣孙也!”

李世民抚须而笑,群臣吹捧李象,可要比吹捧他还要让他高兴。

“既然准备吊民伐罪,征讨高句丽叛逆,便要有所准备。”李世民目光看向李绩:“懋功,朕命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暂时提点后勤要务,年后即刻开拔开赴幽州。”

“是!”李绩叉手说道。

“阎立德!”李世民再次说道。

阎立德立刻出班,他现在比较倒霉,贞观十年的时候因为松散懈怠被外放做刺史,过两年宫殿又没修好,官儿都没了,现在干巴巴地在朝中听用。

“臣在!”

“朕命你与恒山郡王一起督造战船,凡事多向他请教。”李世民说道。

阎立德叉手道:“是!”

但心中却不以为然,恒山郡王的确雄才大略,确实是聪明绝顶的好圣孙——但造船毕竟是技术活,这东西就像是数学,不会就是不会,怎么都是不会,不是聪明就能够解决的。

看出了阎立德的不以为然,李世民也没在意,而是继续命令往下传。

(二更送到,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