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164章 你猜陛下怎么说?(求月票)

第164章 你猜陛下怎么说?(求月票)

第164章 你猜陛下怎么说?(求月票)

在出发去水师之前,也是要和冯清交代一番事宜的。

“冯县……冯长史。”

忽然从县令升到长史,李象一时半会儿还没有转过弯儿来。

“下官在。”冯清拱手应答。

“文登县中,谁可接任县令?”李象问道。

看到冯清迟疑,李象又给他吃定心丸道:“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尽管推荐就是,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破坏了你在文登县施政多年的大好成果。”

既然李象都这么说了,冯清也只能回答道:“回郡王,文登县尉孙德隆,可为县令。”

“既如此,那就让孙德隆继任吧。”李象笑着说道:“我与你几天休沐,回家安顿一番,五日后再来蓬莱上任。”

“谢郡王!”冯清拱手道谢。

送走冯清之后,李象便带着人,来到了水师当中。

苏定方原本还在操练,听说李象亲至,当即便拉着裴行俭跑了过来。

“郡王!”苏定方二人和李象见礼。

“不必多礼。”李象示意他们二人平身,看了一眼那边还在操练的水师,便问道:“这是用陆战之法在操练?”

“是。”苏定方回答道:“叵耐张……郧国公对末将与守约多有猜忌,将我二人踢到水师当中,末将便憋着一股子气,想将水师训练出一番模样,让他好好看一看!”

“你是想说那厮,对吧?”李象笑着问道。

苏定方哽了一下,点头道:“那厮!”

“这就对了,让他看看自己多么有眼无珠。”李象拍拍苏定方的胳膊,“另外你这么训练水师,完全是把他们当陆军用了,不过练就练了吧,反正区别也不大。”

苏定方不太明白李象的意思,于是便问道:“敢问郡王,水师不就是到陆地上作战吗?”

“你现在这样理解也没什么问题。”李象颔首道,又问:“目前一共招募了多少人?”

“总共招募了五千人,听说招兵征讨高句丽,百姓们的热情都很高。”苏定方颇有些喜色地回答道。

李象点头道:“能不高吗,家里种地也用不了那么多人,出去打鱼也只是勉强糊口,可不就来当兵谋个出路了?”

他看的很清楚,苏定方和裴行俭同样也明白。

但总归是要说一些场面话的。

“郡王所言甚是,”裴行俭在边上接着话:“其实很多都是家里吃不上饭了,才过来当兵,也就是为了混上一口饭吃。”

“不仅要管饭,军饷也是要发的。”李象如是说道。

“还发饷?”苏定方愣了。

倒不是说他抠门,主要是这年头大唐实行的是府兵制。

作为一个府兵,在唐初时是可以分田的,每个人大概平均下来能够分到一顷田,相当于一百亩,其中二十亩是永业田八十亩是口分田。

永业田可以继承,口分田则在死后要归还给政府。

根据地段不同,分到的田也不等,京畿道人多地少,也就是分个二三十亩地;地方上人越少地越多的地方,分到的也就越多,最高能分到几百亩地。

说白了,和现在是一样的,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公务员福利待遇好;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公务员只能领取基本工资。而唐朝是反过来了:经济条件好人口多的地方,府兵能分到的田就不足。

而这地就是府兵们的军饷,武器装备啥的,全都是从这地里出,所以政府平时不支付军饷。府兵们也必须自备武器和赶赴前线的粮食,这也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销。

当然也不是说现用现买,就是平时自己出了这份置办东西的钱,东西置办好统一由政府管着,用的时候去领,打完仗还得交回去。

就比如上学的时候学的《木兰辞》,里面说“东市买辔头,西市买长鞭”,说的就是府兵自行置办武器装备的事儿。

不止是他,就算是这些来到水师的士兵们,都觉得给口饭吃已经是朝廷开恩了。

李象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钱还是要发的,毕竟水师与府兵不同,都是招募来的,属于是募兵。

你一不给人家授予田产,二又不放人家回家务农,当然得发饷银了。

好在李象现在不是很缺钱,这点饷银还是负担得起的。

当然……发饷这事儿是请示过李世民的,这些基本的忌讳他还是懂的。

“当然要发饷,你不给人家授田,难道还不给钱吗?”李象笑了:“这钱就从我的内库出吧,毕竟这大半年也赚了不少钱,至少这水师还是养得起的。”

“这……”苏定方迟疑地问道:“郡王出钱当然是没问题,只是圣人那边……”

“放心吧,这事儿我自然是请示过。”李象看看苏定方和裴行俭:“你猜陛下怎么说?”

“那……陛下怎么说?”二人对视一眼问道。

李象学着李世民的话说:“陛下说,我有钱我还要伱干什么?你既然敢和我要这個水师,就有能耐搞军饷,要不然你趁早给我回洛阳,你别在这给我丢人现眼!”

当然……这话是他编的,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李世民当时实在是思念李象得紧,就是想用这个办法把李象给难为回来。

万万没想到,李象是真有钱呐!

卖白糖、卖油,再加上酒楼的生意,早让他成了长安首富。

三个尉迟恭叠在一块,都没他李象有钱。

苏定方笑了一下,聪明如他当然知道李世民这是想让李象知难而退。

可谁曾想,这位郡王当真是胸怀天下之人。

李象又抻抻胳膊说道:“当然了,我也是给咱们水师争取了不小的自主权,至少行动上不需要向朝廷请示。”

“陛下答应了?”裴行俭惊愕地问道。

“当然了。”李象笑着说道:“当时我就和陛下说了,让我自己搞军饷养活军队,那当然没问题啊,但是总不能对我约束太死,对不对?你总得给我点自主权吧?不能什么事儿都让我的好阿翁给占了去啊?”

“又想让我自己搞钱,又想让我当乖孩子,这叫不讲理。”

裴行俭没忍住,差点乐出声:“那,那圣人怎么说?”

李象摆摆手,用十分不耐烦地语气说道:“圣人说,去去去去去,我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我警告你李象,你少拿这些屁事儿来烦我!”

“郡王当真是得宠啊……”苏定方不由得感慨道。

裴行俭也是一脸赞同地看着李象,心里还在琢磨真是跟对人了。

“所以咱们水师不仅要进行陆上作战训练,当然也要出海。”李象开始定下基调:“出海打鱼,也是海上训练的一种嘛,顺便还能给自己加个餐。”

“这样真的可以吗?”裴行俭有些怀疑。

“放心吧,没问题。”李象颔首道,“另外……阎立德的战船如何了?”

“阎中监已经交付了四百艘战船。”苏定方如是说道:“另外一百艘船还在路上。”

“这么快?”李象有点惊愕,这阎立德速度也太快了吧?

转念一想也对,原本历史上阎立德就是这个速度。

考虑到李世民在此之后并未收拾阎立德,那就说明至少在造船这方面,阎立德的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士兵还要继续招募,嗯……”李象想了一下继续说道:“虽说是不分地,但总归是派发军饷,再招募五千凑个一万吧,这一万水师算作常备;另外等到晒盐的条件成熟之后,再招募一万到两万,分配盐田当做其军饷。”

“是,郡王。”苏定方当即便说道。

“阎立德新督造的这个船如何?”李象又问道。

“将士们都夸赞这新船又快又稳。”苏定方回答道:“说是比他们以前出海时所乘坐的船要稳上太多。”

“嗯。”李象颔首道:“不仅要训练将士们在陆地上的战法,同时也要兼顾水战的战法。”

“咱们水师面对的可不仅仅是登陆作战,还有百济以及高句丽的水师,一定不要掉以轻心,明白吗?”

“末将明白!”苏定方立刻抱拳道。

苏定方办事儿,李象自然是放心的。

一旁裴行俭站在那里欲言又止,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守约,你有什么事情吗?”李象问道。

裴行俭这才说道:“啊,没什么,只是舍妹让我问问您袜子穿得是否舒服。”

“很舒服。”李象笑着表示肯定。

“如此末将便放心了。”裴行俭这才松了一口气。

关于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李象也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先把盐田的事情,还有组织渔民出海打鱼的事情给弄起来。

又在军营当中转悠了一圈儿,瞅瞅这儿,看看那边,李象便出发前往了阎立德所在的造船厂。

等到李象走后,苏定方便和水师全体官兵宣布了发饷的事情。

听到除了能当兵吃粮,还有开元通宝拿,官兵们的训练热情立刻就拔高了一个台阶。

和这个年代的大头兵们说什么保家卫国,说什么理想,那都是假大空的,只要把他们的胃填饱,他们就肯卖命。

若是能够在填饱他们肚子的同时,再发上一点儿饷银,那就是铁杆中的铁杆。

更何况李象发的军饷并不少,就算是去县城当中做工,都没有这么多的铜钱拿。

想到这里,众将士们在心中也升起了对李象的感激之情。

郡王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啊!

阎立德的造船厂规模挺大的,征调了差不多整个河南道的工匠,还有近万的民夫,总之李象到了造船厂就知道为啥他造船这么快了。

卯足了劲儿供应,敞开量地让阎立德去造船,这速度还能慢得了?

见到李象之后,阎立德非常热情,连声地和他夸赞着新船性能的优秀。

“郡王所说的这个尖底船,果然厉害!”阎立德夸赞道:“寻常的船只在海上航行,十分颠簸;这种尖底船,既平稳,还能够做出各种平底船无法做出的动作,更兼还能在海浪当中平稳航行,当真是神奇!”

“尖底船倒是也有局限性,在浅水区就不如平底船了。”李象如是说道。

阎立德笑着说道:“郡王所说倒是不错,但毕竟咱们是用在海上作战,自然是要以适应海上风浪为前提来造船。”

“你说得对。”李象颔首道,又看着他问道:“如今的造船厂,还能再造船么?”

“尚可。”阎立德看向李象,不解地问道:“只是下官觉得,这五百艘船应该足够军需所用了吧?”

“不是造军用的船,而是让你把船的大小稍微调小一点。”李象笑着说道:“不止要造军用船,也要造一些民用的,拿来给渔民们使用,在海上打鱼也是方便又安全。”

“原来如此。”阎立德恍然道:“下官明白。”

“你安心造便是,我这边不会少了你的钱。”李象安抚阎立德道:“给军中造的船,自有朝廷去料理;但给民间造的船,费用本王包了,到时用了多少钱,你一并与我说便是。”

“那郡王,造多少船为好呢?”阎立德问道。

李象沉吟片刻,而后说道:“先造一百艘吧,等到不够的时候再说。”

“下官明白。”阎立德拱手道。

回到都督府当中后,李象便开始回忆晒盐的细节。

海盐其实在西周时期便开始应用,当初的齐国便是因为“有鱼盐之便”而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国。

不止是齐国,西汉时期的诸侯国吴国便也是靠近海洋,之所以有能够和朝廷叫板的底气,就是因为他削山为铜,煮海为盐。

但晒盐法……倒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发明时间,但据李象观测,至少贞观时期,是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

想要晒盐,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

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也就是蒸发池和结晶池。

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李象将这大致的原理写下来后,恰好冯清也带着一家来到了都督府当中。

登州的致富之路,即将踏上征程!

(二更送到,最近身子不适,再加上剧情比较难写,所以最少保持二更,稍微舒服的时候就三更,多更一章。)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