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184章 你是想死还是不想活(求月票)

第184章 你是想死还是不想活(求月票)

第184章 你是想死还是不想活(求月票)

李象当然注意到了阿倍比罗夫的到来,只是他现在忙着给李明达回信,没空搭理他。

阿倍比罗夫就在下面站着,战战兢兢汗出如浆,话也不敢说,只能匍匐在地上不敢说话。

“呼……”李象终于写完了信,他揉揉手腕,将信递给身旁的薛仁贵。

老薛刚缓过来没多久,看脸色还有些青白。

“怎么在陆地上铁打一样的汉子,到了水上恁地凄惨?”李象笑着调侃道。

“别说了,别说了……”薛仁贵感慨万千,他决定怎么着也得练一练水上功夫。

就算不去水战,总不能晕船啊。

万一将来征伐倭国,总归是要去凑凑热闹的。

说起倭国……薛仁贵就注意到了下面跪着的矮子。

“郡王,这矮子怎么处理?”

“他听得懂大唐官话?”李象撩起眼皮。

“回大唐恒山郡王殿下,小人听得懂!”阿倍比罗夫当即就爬上来回答道。

李象翘起二郎腿,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就是阿倍比罗夫?”

“回殿下,小人正是!”阿倍比罗夫点头哈腰地说道。

“本王只是郡王,殿下在大唐是称呼太子的,万万不可僭越。”李象不温不火地提醒道。

“是,是小人错了。”阿倍比罗夫的态度很好。

李象微微颔首:“说吧,为何与大唐作对?我很好奇,你们国中的那个中大兄皇子,不是和苏我氏素来不和,双方都欲除之而后快吗?为何会突然达成一致,前往百济救援?”

“郡王竟然知道下邦之事……”阿倍比罗夫惊了,这种事情,就算是百济人都不知道,怎么远在大唐的恒山郡王会知道这件事情?

后方一直在看腌鱼之法的论钦陵忽然开口道:“郡王圣明烛照,岂是你这蛮夷能知晓的!”

听到这话,李象偏头看了他一眼。

嗯,你要真跟大哥混的话,那就特许你不是蛮夷。

“小人有罪!”阿倍比罗夫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其实那新罗蛮子虽然对下邦俯首,可却是表里比兴之国,趁着下邦,鲸吞下邦属地……”

“所以你们就一直对新罗和百济虎视眈眈,认为这块地方合该你们所有?”李象问道。

“下邦有罪!不该冒犯大唐天威!以至于此!还请大唐上邦饶恕!”阿倍比罗夫连忙点头哈腰地求饶。

“噢,踢到铁板了,发现双方实力悬殊时,才知道错了?”李象眯起眼睛:“不觉得晚了吗?”

“另外……道歉的话,用土下座不是常识吗?”李象又说道。

“土……土下座?”阿倍比罗夫的脸色涨红了。

土下座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弥生时代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时期。

当然,飞鸟时代的倭人肯定是知道这时期的历史的,只是在后世已经完全失传,也只能在魏书当中记载。

所谓土下座,就是五体投地地谢罪或请愿。

行礼时,首先双膝并拢跪地、抬头挺胸,双手聚拢放于大腿上,呈正座之姿;然后双手成内八字状向前贴地、身体前倾、上半身抬起直至额头磕地。

现代一般用于谢罪,在古代则用于向身份高贵的人表达谦恭之意。

由于土下座需要行礼者跪在土地上,以头点地,这一行为被视为包含有极大的恭敬与谦卑之意,因此在江户时期,一旦有人以土下座的方式进行道歉,一般都会被受礼者原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土下座也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而这个年代,则更是奇耻大辱。

阿倍比罗夫倒也能屈能伸,干脆利落地跪在地上,行了一个标准的土下座之礼。

“嗯,起来吧。”李象颔首:“地上凉。”

“嗨!”阿倍比罗夫从地上起身,小心翼翼地拍打着身上的尘土。

“你是葛城的人?”李象开口问道。

葛城,就是中大兄皇子的名字。

“是!”阿倍比罗夫心下一凌,对李象的畏惧又深了一层。

“本王知道,葛城素有革新之志,只是颇受苏我入鹿掣肘。”李象接着说道:“这一次他委派伱出征,最大的目的就是以此为借口,带上一部分苏我入鹿的人,他则在朝中秘密起事,与中臣镰足等人,一同诛杀苏我氏,对吗?”

阿倍比罗夫的汗都流下来了,他只觉得面前这位大唐郡王,仿佛全知全能一般。

“回郡王,您说的对。”

“只是这几人竟然不知死活,竟敢算计我大唐。”

“常言说得好,上天有好生之德。”李象从薛仁贵手里接过一块冰糖,“那你呢,你是想死还是不想活?”

“啊?”阿倍比罗夫懵了。

这俩选项……不是一样吗?

“郡王的意思是,问你想不想活命。”薛仁贵站出来及时给阿倍比罗夫解惑。

“小人想活!小人想活!”

开玩笑,好死不如赖活着,阿倍比罗夫自认为不是什么硬汉,能活着可比什么都强。

李象屈指一弹,那块冰糖便飞到了阿倍比罗夫的面前。

后者拿起糖块胡乱地塞入嘴里,本来以为是什么毒药,万万没想到竟然如此甜蜜。

“本王觉得,唐倭之间,应当共存共荣,而你们,也有义务帮助本王,在倭国多多宣传唐倭亲善,建设王道乐土。”李象拿着后世鬼子pua的话术反CPU了回去:“我的意思,你的……明白?”

“我滴,明白!”阿倍比罗夫连声说道。

“你记住就好,不要耍花招。”李象手指敲敲桌子,“回去之后,按时给登州大都督府通报倭国情况。”

说到这里,停顿片刻后李象再次说道:“另外,本王会选拔一批人跟你回到倭国,至于你怎么做……”

“小人明白!”阿倍比罗夫涎着脸说道:“若是大唐能够……不知道能不能赏赐小人個一官半职?”

“只要你尽心用命,好处大大的。”李象眯着眼说道。

“是!”阿倍比罗夫连忙答道。

李象摆摆手,让人带他下去。

这人留着还有用,就当做是一个楔子,狠狠打入倭国内部。

见识到大唐天威的阿倍比罗夫,对于大唐自然也是俯首帖耳,一如历史上那般。

他现在已经开始计划,是不是让他的孩子也来到大唐,也学一学那个小野妹子。

凭心而论,他这一米六的身高,在倭国之内也算是小巨人,但是和唐人一比,简直娇小到没了去。

李象当然不知道阿倍比罗夫在想什么,就算知道也不会在意。

能用就用,不能用砍了就完了。

留着他无非就是多一个带路党,到时候登陆倭国作战也省时省力。

他现在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往鸭绿江那边赶。

建安城已经拿下,下一步就是前往乌骨城。

乌骨城也算是战略要地,毕竟临近鸭绿水,拿下它,基本就等于控制了鸭绿水以东的整个辽东地区。

在和苏定方商议过后,李象点起三万兵马,并苏定方部的一万五千兵马,先于建安城会合,随后开赴乌骨城。

“乌骨城的战略意义,不止我们知道,高句丽人更应该知道。”李象在中军帅帐当中,用手中的棍子指着地图说道:“若是我们进攻乌骨城,泉盖苏文定然不顾一切,前来援救乌骨城。”

“若是泉盖苏文放弃,又当如何?”苏定方迟疑地问道。

“不,泉盖苏文不会放弃的。”刘仁轨忽然说道:“首先,我们的人相对于高句丽人来说,并不占据优势;其次,还有郡王在军中,只要他不傻,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活捉郡王,逼迫圣人退兵。”

“正则所说,也是我的意思。”李象笑着说道:“高句丽人若是坚壁清野,闭门不出,这安市城恐怕一时半会儿还真无法拿下;若是等到进入九月,辽东天气转冷,对我唐军不利,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引蛇出洞,让高句丽人主动出击,我们则寻找其主力,将其一举歼灭!”

“可是……”张金树犹豫道:“我们只有四万五千人,高句丽可战之兵尚有数十万,以寡击众,若是万一有个闪失……”

“难道因为闪失,就不打仗了吗?”裴行俭敲敲地图:“正因为敌强我弱,才能够将他们吸引到乌骨城!”

说着,又看向李象:“那个,这种事情末将等人去就可以了,郡王乃是千金之躯,万万不可和我们一起冒险。”

“什么话?”李象笑了:“这个计划是我提出来的,自然就要我去执行,岂有让弟兄们在前方冒险,而我自己在后方贪生怕死,得过且过的?这件事就这样定了,晚间我给圣人发报,告诉他我军下一步的计划。”

既然李象都一锤定音,其他人也不好去反驳什么。

还能说啥?人家才是行军大总管(代)兼登州大都督。

李象到达乌骨城的时候,军报也传到了老李的那边。

李世民看到李象如此冒险的行为,气得头发都快炸了起来。

“他以为他是谁啊!”李世民怒气冲冲地将军报拍在面前的案几上:“几万的人,就敢孤军深入,他以为他是霍去病吗!?”

“陛下息怒。”长孙无忌在边上劝道:“郡王这是有圣人之风……”

这话说的……李世民一下就上头了。

毕竟李世民以前打仗的时候,不是在被敌人包围,就是在被敌人包围的路上。

老李打仗就是这个风格,跟二哈似的,撒手就没。

但是问题在于,李世民他一般都是看似被别人包围,实际上则是……比如武牢关大战,用三千人包围十万人,这就是老李的风格。

天纵之才,不过如此。

若是杨二但凡像个人,我国历史上就会出现一个比霍去病还吊的少年将军。

可惜,一个人的奋斗,固然要靠个人的努力,同时也要兼顾历史的进程。

我一个唐国公府二公子,怎么就当皇帝了?

总之,李世民在气恼之余,也在心底暗暗认同李象。

同时他也分出五千骑兵,命尉迟恭带领,前往乌骨城援救李象。

这部分的援兵,没有被李象计入,毕竟他也没指望老李能到的多快。

在乌骨城的身后,就是李象的登州水师,若是战事不利的话,还可以从水路溜走。

消息传入高句丽的速度,要比传往唐军的速度快得多。

渊盖苏文得知李象率军攻打乌骨城的消息后,真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大唐在打安市城的同时,竟然还有余力去打乌骨城。

喜的是,攻打乌骨城的只有四万多人,并且领头的还是大唐皇孙。

只要能够活捉大唐皇孙,用他为人质胁迫李世民签订退兵条约,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联合在平壤城中的百济王扶余义慈,并且催促国王高藏御驾亲征,与百济王一同兴兵三十万,前往乌骨城救援。

高藏起初有些不愿意,但是渊盖苏文只是一瞪眼睛,高藏就不敢反对了。

考虑到对方也是皇帝御驾亲征,而百济王扶余义慈也是御驾亲征,渊盖苏文觉得自己这一方不出一个君王的话,多少有点不像话了。

阴差阳错之下,在小小的乌骨城周边,竟然同时凑齐了三个王。

按照等级,李象也的确是王。

别拿郡王不当王,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六月二十日,李象率军攻破积利城,得粮十万石,俘获人口两万余人。

他在积利城停留了三日,并且给水师传信,分了两千余人驻守积利城,并且将城中人口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回了登州。

打仗嘛,打的就是人口。

高句丽人实际上就是汉人,大部分都是当年箕子朝鲜,卫满朝鲜的后代,实际上都是汉人后裔。

这些人口都是登州城所急需的,最近环渤海的建设蒸蒸日上,登州城也不再能够从周边地区吸纳人口,登州都督府长史冯清愁的可是一个头两个大,经常性地给李象来信抱怨。

李象当然记在了心上,在高句丽这边打完胜仗,那自然是要把百姓都迁移回内地的。

当然,这也不是害民之举,毕竟辽东苦寒之地,哪有登州来的香?

(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