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254章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大唐好圣孙! 第254章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作者:林家龙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1:00

第254章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第254章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看到站出来的是李思摩,朝中重臣便知道本次大朝会的重头戏来了。

自从李思摩上疏之后,李世民便召集两次众臣磋商这件事情。

大家的意见也都是一致,那就是不接受突厥的内附。

本来就是嘛,原本安置在河套,那河套是什么地方,能让你突厥人在河套待着?

好不容易给你们撅出去,放在北方成为国朝的屏障,结果现在你们又想回来?

当这里是体育场啊?

其实李世民的意思也和众人一样,但李象之前提到的那个方案,他还真有点感兴趣。

果不其然,李思摩跪在地上,开始痛陈利害。

大概意思就是定襄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苦寒,我想回长安。

李世民当然不会先表态,而是环视一周,看一眼群臣。

“怀化郡王所言之事,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

作为老李同志的亲密战友,世界上最好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出班:“臣以为不可。”

“哦?”老李看了一眼长孙无忌:“为何如此说?”

“怀化郡王前番率部前出定襄,为我大唐北方屏障,怎可轻易回到腹地?届时大唐北方再无藩篱,如之奈何?”长孙无忌率先发问。

“臣等以为长孙司徒所言甚是。”群臣当即便出来捧哏。

看到朝中群臣都反对突厥内附,李思摩心里这个着急啊。

无他,定襄那破地方他是真的一刻都不想待。

“陛下,臣等一片拳拳之心,还望陛下明察!”李思摩情真意切地说道。

说话之间,他便将眼神转向阿史那社尔和执失思力。

然而这二将根本就不看他,杵在原地一二三木头人。

那确实是不能多说什么,毕竟他们现在是唐将,若是帮李思摩说话的话,就有点显得那个了。

李思摩心里这个气啊,妈的前几天咱们说的好好的,结果现在你们都在原地不说话装高手是吧?

“太子,你怎么看?”李世民偏头看了一眼李承干。

李承干当即便回答道:“回陛下,臣以为长孙司徒所言甚是,突厥为我大唐北方藩篱,岂可内迁?”

现在李承干可不是当年那个他了,当初学习突厥风俗,也不过是叛逆孩子为了引起父亲注意采取的下策罢了。

你要说他是不是真喜欢突厥,那肯定是不喜欢的。

咋的,是特么丽正殿住着不舒服,还是这身蚕丝衣服穿着不爽?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看这世界上有人精美,有人精苏,但你听说过美苏里面有精刚果金或者刚果布的吗?

就像是一个家庭里面原本品学兼优的孩子,忽然之间父母生了个二胎便开始不管他,便开始学精神小伙,他真是想做精神小伙吗?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

当然了,要是长此以往,那就真在精神小伙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这话一出,李思摩的心都凉了。

太子代表的是谁?那不就是皇帝吗?

再说了,就算皇帝允许突厥内迁,等到太子即位以后,保不齐又听了他阿舅的意见,给他们重新整出去……

李世民听罢,眉头微微蹙起。

然而就是这么一蹙,让李泰捕捉到了细节。

“太孙呢,伱怎么看?”李世民又问李象。

祖孙三代坐在上首,就跟三清似的整齐。

李象是真的不想正面回答,毕竟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让突厥彻底汉化的好机会。

若是直接表示支持长孙无忌,那就有点太伤李思摩了;可若是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要被李世民暴打。

所以,左思右想之下,他只能露出一副谦虚的表情:“回陛下,臣初次上朝,对于朝政并不甚了解,就目前情况来看,综观全局,遍览古今,考虑到大唐内外的复杂情况,分析总结,也许我们可以认为长孙司徒说的有一些道理,但综上所述,概括起来说,陛下也许可能发现,尽管话语有些不中听,无论如何,我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长孙司徒的观点……现下阶段,我们也只能如此预期。”

你别说,不止是老李,就连朝中群臣都被他的长难句给绕糊涂了。

“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李世民眼皮一撂。

“行,也不行。”李象谦虚地低头。

老李深深吸了一口气,这逆孙……

当真是不粘锅啊!

“启禀陛下,臣倒是有一些浅见。”李泰忽然站出来说道。

见李世民颔首,李泰当即便说道:“既然怀化郡王有如此诚心,想要举族内附,依臣之见,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李泰这话一出,在场之人尽皆露出惊讶的神色,包括李思摩在内也是如此。

朝臣们不知道李泰为何会突然间表示接受李思摩内附,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是朝廷最重要的养马地,也是控制草原的桥头堡,必须控制在朝廷的手中,怎么能就这样轻易给了突厥人呢?

突厥对于大唐来说,虽说是战败而内附的部族,但毕竟还是非我族类,若是让他们在漠南成为大唐的屏障还可以,可要是让他们过了黄河,进入中原腹地,这怎么能行?

然而李思摩则是在惊喜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以为内附的事情,在朝会上会引起全面的反对,万万没想到,魏王竟然会对自己表达支持?

这……这可真是我大唐的贤王啊!

李思摩真是美滋滋,人家以前都说魏王是贤王,他还有点不信,你看,今儿终于是见识了。

刘洎站在文官第二排,一副痛苦面具的神情。

我滴天哪,大王。

这是怎么个情况?

你怎么突然之间就独走了?也不说和我们商量商量?

然而李泰还在输出,他的下一句话,却让太极殿内的众人变了脸色。

“若是突厥人能够去掉国号,放弃在草原上的身份,彻底归附大唐,打散入内地进行耕作生活,我想还是可以接受的。”

刘洎呼出一口气,还好还好。

作为侍中这个级别的高官,政治嗅觉还是十分敏锐的。

他想到了李泰这话的意思,那就是用一个不可接受的条件,来迫使李思摩放弃内附的请求。

嗨,到底是大王,想的就是周全。

李象坐在上首,没忍住,轻轻地拍了一下扶手。

哎呀,孤的好二叔啊……

然后他就听到了一声咳嗽,回头一看,正好看到老李正在用漆黑的脸色看向自己。

不用想,他就明白老李神情中的意思。

你这逆孙,又在坑你二叔了!

李承干也注意到了祖孙之间的互动,当即便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来……这应该是象儿的手笔。

这象儿,也太坏了,下次可不能……不能不这样啊!

李泰看了一眼李思摩,见对方一脸震惊地看着自己,心下大定。

哼,看来李思摩被这个条件给难为住了。

这样就好啊,这样就好。

这样一来,他也没有理由啦。

然而让李泰惊愕的是,李思摩的表情从震惊,到平静,再到狂喜。

就像是川剧变脸一样,在短短时间之内就换了这么多个表情。

“启禀陛下,臣认为魏王所说之条件,我突厥可以接受!”李思摩当即便在表态。

看他的意思,大有怕李泰反悔的架势。

一言为定,双喜临门!

听了李思摩的话,李泰的表情就像是张大嘴惊讶的huh猫一样。

不是,哥们儿?

你怎么回事?

这可是彻底打散突厥各部族啊!你怎么就这么轻易答应了?

难道不应该是在朝堂之上和我痛陈利害,再用几百条反对意见对我展开批驳吗?

你怎么就这么答应了?

其实这就是李泰不太了解李思摩导致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李思摩压根儿就不想当什么突厥可汗。

别说取消国号,只要能让他到长安当他的郡王,让他干啥都行。

这下轮到李泰做木头人了,他站在原地,被水淹没,不知所措。

李世民当然知道李思摩的为人,可以说,在大唐当中,最了解李思摩的人非他莫属。

从李象提出那个建议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知道,这个条件,李思摩绝对会接受。

但他毕竟是天可汗,这么苛刻的条件,总归是不能他自己去提。

李思摩现在全盘接受这个条件,他可真是一点都不意外。

“思摩,这件事,朕希望你还是要三思而后行。”李世民并没有先行接受,而是劝慰着李思摩。

“臣不愿在定襄,只愿世世代代在长安,为天可汗陛下一犬!”李思摩跪在地上,情真意切地说道。

翻译过来就是,天可汗陛下,我要做你的狗!

不知道的,还以为李世民是神里绫华大小姐呢。

“思摩,三思而后行啊。”李世民面现不忍。

然而极度了解李世民为人的长孙无忌,一下就看穿了老李的想法。

“臣以为,既然怀化郡王接受,那这件事也没什么不能商量的。”长孙无忌当即便站出来表示支持:“怀化郡王有意,大唐也应该成人之美才是。”

“是,陛下,还望陛下看在臣一片赤诚的份上,就应允了臣之所请吧!”李思摩声泪俱下地恳求道,看他那样子,大有李世民不答应他就学一学老侯一头撞死在太极殿的架势。

“还望陛下念在怀化郡王一片赤诚的份上,就应允所请吧!”众臣纷纷出班,齐声说道。

既然众臣都这么说了,李世民自然也没什么不能答应的。

他只好半推半就地说道:“唉,朕体恤思摩的一片赤胆忠心,既然众卿都认为可行,那就允了思摩所请吧!”

“臣李思摩谢过陛下!”李思摩喜出望外地说道。

这可真是捡了大便宜啊,李思摩心里美滋滋地想道。

什么定襄,什么突厥,哪有长安这花花世界来得好?

嗯……等到彻底内附后,不止要在长安待着,皇太孙殿下搞的那个登州,也可以去玩玩嘛,品尝一下海鲜。

李思摩在脑子里已经在想,等到内附完成后应该去哪儿玩了。

在应下李思摩请求,并且申明方案后,朝中又开始讨论起春闱的事情。

这一次的春闱,可是科举改制后的第一次,自然要严阵以待。

春闱,实际上就是会试。

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较殿试低一级的考试。

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

原定是在贞观十九年、贞观二十年开启两次春闱后,便逐渐走入正轨,士子们要经过县试、府试、乡试后,才能够参加会试和殿试,最终取得进士的身份。

按理来说,春闱应该每三年举办一次,但毕竟这是改制,要先将人才遴选出来之后再进行彻底更改,所以在朝廷磋商之后,定为连续两年进行会试,先把人才选拔出来之后,再进行改制。

有很多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明经科和进士科差距很大,明经科选出来的都是死记硬背的人,而进士科选出来的都是真正有才华的人。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明经科的考察范围包含经学和时务策,而进士科则是在明经科的基础上,多出一道诗赋。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只是明经是三条时务策,进士为五条。

其实话又说回来了,诗赋这个东西……对于治国来说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经过李象的改制建议之后,进士科去除了诗赋的考察,更改了一下时务策和经义的偏重,又加上了一些基础算学。

经过商讨之后,第一次改革后的春闱,主考官定为萧瑀,副考官为马周和刘洎。

这一次会试的录取人数暂定为三百人,按照考区来进行录取。

在之前的考区划分当中,五姓七望被划分到了同一个考区之中。

至于能卷出来什么样的怪物,其实李象也挺期待的。

整个大唐被划分为八个考区,分别为岭南考区、江南考区、河淮考区、剑南考区、河北考区、关陇考区、河东考区和山内考区。

是的,五姓七望都被划分到了河淮考区。

所谓河淮,便是黄河还有淮河的统称。

(挂水刚回来没多久,一会儿还有一章,腿上炎症消了好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