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寻龙记 > 第六百一十七章 儒法之争

三国寻龙记 第六百一十七章 儒法之争

作者:东车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4:55:42

第六百一十七章 儒法之争

"爱书网"访问地址

第六百一十七章儒法之争

话说长安大族杜畿之子杜恕杜务伯,自小就学习音律,竟然在讲经大会上拔得头筹。郑玄首谈《乐经》,对杜恕中规中矩的回答,虽然表示满意,但仍有不足之意。

《乐经》其实重点不是音乐的节奏或者韵律,而是音乐中饱含的深意。可惜除了音韵流传,音乐中包含的人生至理,却被秦始皇一把火烧成了灰。所以杜恕不敢发挥,使答案虽然准确,却干巴巴令人觉得无趣。可包含天下至理的上古音乐,岂能又是如此无趣的?

杜恕的小篆名字上了白板,杜氏家族拔得头筹,一向稳重的族长杜畿也忍不住捻须微笑。旁边的卫氏家族族长卫觊不甘人后,扫了身后子侄一眼,露出不满的神色。

郑玄等大家重新安静下来,继续讲经道:“《乐》之初生,实因《易》而起。《易经》乃是万经之首,玄奥异常,吾虽穷尽一生亦无法研究透彻。《易经》之中,包含了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社会、人群所有关联、感应、律动、和谐等现象和规律,只有《乐经》能够将它形象地感性地体现出来。”

郑玄这番话娓娓道来,眼中露出希冀的光晕,似乎是想一眼看透宇宙奥秘,流连着对神秘大自然的向往和崇拜。只有陈龙知道,古人从来没有弄明白过宇宙到底是什么,只有无穷的想象才能让经学在天地间驰骋。简单说,一切还都靠猜的阶段,难免神神秘秘、故弄玄虚。

陈龙对儒学经典,虽然说不上反感,但按照后世的经验来看,治国当然还是需要法律和制度,只有依法治国才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对于此刻的郑玄讲经来说,陈龙本就只准备混个比武招亲的资格,并不准备在这里和郑玄辩论。

而自春秋战国开始,当时流传的法家推崇的,当治国,而是依靠规章制度和技术手段来使君王获得霸权,主张的是君主集权。如果说儒学是以德治国,法家就是以权治国。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在影响君王方面远远超过了儒家和道家,用刑德赏罚二柄,用权势、权术、法令三策来控制臣下,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法家的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史称韩非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直到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今天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开始强力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混合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郑玄的第二题,就在这种希冀之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人心之动,物使之,故谓之音。是故,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吾今欲问天下士人,以《易》《乐》佐于礼,会如何?以《易》《乐》发乎情,又会如何?以《易》《乐》沐于身,又会如何?以《易》《乐》考于心灵,又会如何?”

这一道题,却是提问给全体士子,以答案优者为优胜。随从迅速将问题用白绢手书出来,传到外面院中,几个胆大的士子,立刻踊跃作答,一时间大门外唱和之声四起,秩序稍微有一些混乱。随从挑了几个觉得答案尚可的,随手记下答案和姓名,准备交给郑玄过目。

大堂之内,郑玄自然还是等着世家子弟们勇敢站起来,自愿回答。说实话这段话陈龙听的五迷三道,根本没搞懂是什么意思,当下不敢站起来回答,最终还是在卫觊的眼光威逼下,一个怯生生的少年从卫觊身后站起,显然是卫氏家族子弟,不过十五六岁青涩少年,行礼后勉强回答道:“小子卫瓘卫伯玉试答。以《易》《乐》佐于...礼,则天下纲常有序;以《易》《乐》发乎情,则夫妻父子有伦常;以《易》《乐》沐于身,则.....身心健康舒泰;以《易》《乐》.......”说到这里,抬眼紧张的看了眼父亲卫觊,显然把后面的问题已经忘掉了。

卫觊见爱子出丑,没有像人家杜恕那样出彩,不由重重哼了一声,郑玄的声音传来道:“弱冠少年,能有如此见地,已经不错了。卫伯觎有子如此,足见家学渊源。”卫觊见郑玄如此夸奖,脸色才稍稍好看了一些。但郑玄没有示意在白板上写上卫瓘的名字,卫觊当然明白儿子的实力稍差一筹。

郑玄眼睛看向其它人,见一直无人作答,又问起厅外士子,是否有答案。话音刚落,忽然厅堂中一人高声道:“郑师,小人不才,忝为侍卫,不知是否可以作答?”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东车君言:保护知识产权,人人有责!若喜欢本书,请拒绝一切免费盗版阅读,到17K网站订阅VIP唯一正版,谢谢对东车君的支持,东车君将继续为您码字。盗版网站请即刻删除,本小说版权只归东车君个人所有,任何网站未经东车君同意,不得转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