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求生记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条水泥路

大明求生记 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条水泥路

作者:拉拉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4:59:55

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条水泥路

有了知府衙门口的六丈见方的水泥面,每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接下去章子俊要在庐州农贸市场中,铺设大明朝第一条水泥路,宽二丈,从农贸市场直通西二门,用明朝的度量算为二里地,换算成米的话就是一里为三百六十步,为五百七十米左右,二里地为一千多米长。

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起先不看好的人,应有了知府衙门前的“样板”,变成了旁观,起先想要出来反对的人,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知府是“修桥铺路”造福后人,在做积德的事,而更多的人就是看热闹图新奇,能用这种沙石泥水混合后结块的东西,或多或少带来的还是半信半疑,如果上面走马车能使用多久而不塌?可是这种路面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下雨天不会泥水到处都是,晴天也不会尘土满地飞,弄的一身土,走在上面平整而光滑。

这一次为了做成这件事,准备了大大小小多个石碾子,王芿峤还准备好了大量的沙石料,在林照磨的鼓动下,“喂,喂,你们别围着看了,帮着拖石碾子,还有你,你,你,把这些碎石拨弄开”。

这些原本看热闹的“闲人”也是好奇,纷纷拿起一些简单的工具加进了“筑路”的行列,虽然没有工钱,可是人一多,帮着扒拉几下,也很是满足。

在这二里路上边上的商家住户,多自觉自愿地在各自门前扒弄起来,原因无它,此路弄好了,往后出门就是方便了自家啊,而且在古代,修路建桥被认为是积阴德的事,古人云: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行善不被人知道,就能积阴德,《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常积阴德,惠及子孙。

所以沿途不管是穷苦人家,还是高门大户,有力出力,有人无力就烧茶煮水,有些商家就在门前摆出馒头稀粥摊,凡是参加修路的,就能吃上一个馒头,喝上一碗粥汤,当然这是章子俊指定这些商家为之的,早前天就送来了米面,让这些商家到时煮好放凉后,到饭时发放出去。

短短的二里路上,就像是蚂蚁啃一条鱼骨,一堆一堆的沙石在碾压过后的路面上,三二人围在一起搅拌的搅拌,打水的打水,许多衙役在一旁指挥着,好好!好!差不多了,拌匀了就抹平,不到一天就全部浇筑好了路面,为了防止行人,鸡鸭狗猫,小孩子乱跑,林照磨带着一帮衙役,特别挨家挨户地关照道:“此水镜路面需要三日不能踩压,沿路每家每户要主动担起照看,因为万一家门口上的水镜路面损坏了,不光没有积德,反而要遭报应哇。

哎呀呀呀,这样的说法,等于是戳在古人的神经上,那户人家会反对,你看看有许多商户及大户人家特意在路边上搭起了棚子,差人整天守着,更多的人家门口还用一些树枝竹签子在路沿围了起来,防止人畜误入。

知府定三日后,才能走人,而真正可以过马车却要在二十天后才行,这也是此种水泥路的特点,好在明朝没有载重汽车,一般的运货驴马车拉个一吨重物算是超重了。

为了做这条”样板路“,章子俊目前一两银子也没赚到,还倒贴了人工开支,把王小姐急的抱住相公抹眼泪,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家中现在每月发给下人的月银也发不出了呀。

三天后,全城的人似乎全来这条路上踩一踩,拖儿带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太,用拐杖东戳戳,西敲敲,人多了就热闹了,沿街的商家更是喜出望外,立马西二门这条街上商铺的房价飙升,更有人赶着驴马车前来感受一番,什么叫做平稳。

最先来府衙找章子俊的却是都指挥使司的张都司,看到了此种比一些石头还硬的“水泥”法,如果能用在军事防御上,比如城墙… … 。章子俊一听连忙否决,“啊,啊,这个行是行,不过需求量太大了,还有就是要有钢铁做骨架才行,代价太大,加上城墙太高不然营造时会塌,而铺路就没有这方面的难度,所以铺路更好,除了铺路替代石板,还能做成碎石空心砖头,此种砖头不用烧制,还有排水管子、粉刷墙面、建房、建水渠、建水池、建… … 。”

张都司最后说出来的话语,让章子俊大跌眼镜,张都司说道:“既然此种”水泥“的用途这样多,能不能建造墓穴。”

章子俊一听当时就傻掉了,这也太奇葩了,古人的想法就是不同啊,“嗯!这个,那个,在用途上是可行的,还能做成棺材,不过是不是有些冰冷的感觉… … 。”

不想这位张都司来劲了,“哦,这可是好想法,比之用石头做成棺材成本减轻了不少,我看行。”

没法啊,古人把墓穴这种身后事看的无比重要,官越大越看重,难怪只要那一位帝王登基,首先就是选墓地,造墓穴,而底下的这些当官的也早早修建墓穴了,一些家资还算丰盈的人家,早就安排上了棺木,用上好的木头,为自己造一个结实的“寿棺”,放在自家祠堂里面,每年都要请人上一遍油漆。

刚送走了这位张都司,就来了一群商人,这群人全来自烔炀老街上的,因看到西二门二里路上的“水泥”路面带来的好处,前来要求知府大人为烔炀街也一样铺设一条。

章子俊的生意来了啊,面对这群精明的商人,早就想好了接下去的操作了。“大家静一静啊,不瞒各位了,本府已没银子再铺一条这样的”水镜路“了,不过营造这样的路,关键要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听说在城南外十五里河上有一家名谓“庐州水泥厂”的地方出售此种水泥,只要把水泥买来,加上一些细河沙,小石子就能做出“水镜路”出来,为了这条西二路,像这样的修路,原本要差徭役,还要征修路税,考虑到百姓穷苦,生活不易,本府动用了府库的官银,要知道库银是朝廷的,不是本府可以随便使用的,这样做本官已经冒着割职的风险,不过么,目前那边好像没货,前一阵为了铺西二路,早就被卖空了,如果谁要买的话,可以去排队先定货。这水泥不是本府说好就好,用途还真广泛,除了铺路什么的,建房啊,造墓啊这些,想要做成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全都不在话下… … 。”

没法啊,章子俊现在太穷了,需要为水泥做广告了,像这样的机会怎么能错过,不说点好就太可惜了,所以往后需要水泥这样的东西,只能让这些人自个去找王侃买吧,官员是不能做买卖的。

知府大人亲自说好,那就真的好,不过这样一来,知府大人话里话外是让商户们自己去解决铺路的问题,来时本想着让官府出资营造,可此时听知府大人一说,才明白了,原来要各家自行解决建造所需的银钱,不过想要铺成“水镜路”知府大人可以帮着指定一个铺路队,这工钱也要各家各户出,最后知府大人说了,对商家这样的想法,知府是赞赏的,大力支持,等路铺好,可以知府背书,为大家立一个功德碑。

这种水泥不光是这些店家商人看到了好处,还有一些城中的大户人家,名门富户们,要在自己家中铺条小路,修个围墙,建个门首什么的,当然随后全被知府守门拦在了府外,在大门外的“样板”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上“水泥”购买的去处。

这块六丈见方巨大的似石非石的东西。整天有人在上面来回观看,不管是下雨日晒,坚硬平整。章子俊很明白,当一种新的东西出来后,古人的好奇比后人更甚,随着时间“水泥”就会慢慢被接受,目前心急也没用,所以要赚钱还得利用扩建市场的方式,把商品房这一块抓在手里,这样在建造这些房子时,可以把水泥用上去,当大家看到这种水泥可以铺地、切墙、粉刷、做地沟、暗渠比原先的石板要方便,成本又轻时,就会照着去做。古人缺少的就是想像和实践。

目前在市场里外,让大家感受最大的是平时泥泞的道路变得干净整洁了,几个月来,章子俊和盛弥一老一少在市场建房时来回巡视,知府大人成了工地上的包工头。

? ttǎ n? ¢o

“来来来,在路边上挖排水沟时,不能这样敞开着,到时这水沟里的污水暴露在外就会很臭,所以要做成暗沟,在没有水泥时,这种排水沟用石条砌成,这样做成本很高,目前有了水泥后,做这样的排水暗沟就很容易,大家看先用砖头在土沟里砌成一条沟出来,在内用水泥加河沙粉刷,在等凉干的时间内,用此种水泥,在边上做成大小一样的板,几天后就把这些水泥板当成石板盖之,就成了一条暗沟,上面站人或是走人也没问题,重要是这沟不光是下雨天排雨水,还能把沿街屋里的洗手、洗脸、洗菜这些水倒入里面去,再也不要直接泼到门外的路上了,招来蚊蝇。”

水泥的应用兴起了一个新的行业,就是在十五里河道中挖沙,一些原本外来流落到此地的流民,一些贫苦人家,纷纷背着背篓在河滩边上挖沙,背到庐州农贸市场上,专门有一处收购点,一背篓三文钱,一天只要背十次就能赚三十文,这还是用背篓,如果是用驴车拉的话,一天能赚半两银,此时在庐州一文钱能买到一碗酒或是一碗酱油、又或是一碗醋,还能买到一个面饼,三十文钱养活一家三四口是没问题的,这也是章子俊有意放水,要把这些预付买房的钱花完。原本在古代建房投入是很大的,所选房柱,房梁的木头,全要经过几年后风干,还要油漆彩绘,雕刻一些花草猛兽,制作花格窗户,墙面全部是木板拼成。可是章子俊所建的“偷工减料”就是用圆木头去皮后,搭建一个房屋的架子出来,上面用芦席一铺加上瓦片,外墙有些用砖块砌,更多的是用一些石末煤渣子加入水泥后压制成型,晾干后的大块空心砖,取名曰:“免烧砖”,为自家谋福利,挖空心思赚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