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最自信且最无奈考生夏竦后记(下)

最自信且最无奈考生夏竦后记(下)

而接下来,包拯发现,杨氏爆料出了一个惊天内幕:夏竦与宫廷里的内侍(宦官)联手,在对西夏的战争期间,公然违背朝廷的锁边政策,高价走私茶叶和马匹,从中坐收渔利,大发国难财,因此,夏竦在这几年赚得是盆满钵满。

想起夏竦在朝堂上那不可一世的样子,包拯就想狠狠滴参他一本,毕竟,他铁面无私,被朝臣称之为“包弹”,以直言进谏、敢于弹劾而著名,他在想:夏竦,你犯了这样的罪,你现在有再大的权力也不好使,等着吧,很快就是审判你的日子。正当包拯在认真思考,正下定决心要如实奏明圣上之时,两位老妇人的争吵声搅乱了开封府衙的肃静。

在开封府,至少是在包拯任职期间的开封府,允许百姓到大堂上直接告状,不用花钱雇佣别人写状子。

这两个老妇人疯狂对骂,最终在大堂之上大打出手。

包拯拍了一下堂木,大喊:“肃静。”

这下,才消停。

仔细一审问,才知道,这两位老妇人,一个是夏竦的母亲,一个是夏竦的岳母,两家老人因为儿女的感情常年不和,因此双方关系也势如水火,这一次,矛盾升级,两位老人不顾自己的颜面,闹事闹到了开封府。

手里拿到的是杨氏告夏竦的状子,眼前看到的是夏竦亲娘和岳母的闹剧,作为开封府尹的包拯,不禁摇了摇头:夏竦,玩火**,你这把,算是玩大了。按照道理来说,夏竦,你作为官居三品的朝廷命官,平日里也是要脸面的人,家里闹到这种地步,你也不去管管?

包拯最终战胜了自己,不再犹豫,也丝毫没有隐瞒,在第一时间将他所掌握的所有情况上奏仁宗皇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有关于宫闱的内幕。

包拯让夏竦的母亲和岳母各回各家,听候开封府判决。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在《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这样深情地写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现在,用这首词中的这句话,来描述杨氏此时的心情,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切都是过去了。

杨氏和夏竦,在刚刚结婚的时候,也曾有过郎情妾意,可往事如烟,如烟旧事随流水,过去的,终究还是过去了。

如果我是夏竦,我一定会很感激杨氏。夏竦作为一个成功男人,在他背后,总有杨氏的身影。

杨氏,烈士杨校尉的女儿,是大家闺秀,她温柔、随和、美丽、端庄、懂礼仪,当初夏竦刚刚迎娶她之时,也曾感慨妻子贤良,说她端庄,娶妻如此,夫复何憾。夏竦的事业甫(刚刚)一有了起色,杨氏就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杨氏在家尽心打理家事,不让夏竦分心,前后生下三个儿子,也从来没给夏竦提过任何苛刻过分的要求。

红袖添香,夫唱妇随。那段时间也是杨氏与夏竦最幸福的时光。

可随着夏竦平步青云、逐渐升迁,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厮混久了的夏竦,面对容颜日渐衰老的发妻,越看越不顺眼。而且,大宋王朝高薪养廉,加之夏竦特贪,又挣了不少外快,对于他来说,富易妻,那黄脸婆早就该换一换了,外面彩旗飘飘,他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家里红旗快倒。

他用尽一切办法,刺激杨氏、辱骂杨氏,让杨氏逐渐变成一个泼妇并打了他一巴掌,他以为这样,自己就能顺利和离了。(宋代离婚的正式称呼为“和离”)

家里莺莺燕燕多了起来,夏竦懒得再跟杨氏多说一句,两个人的感情渐渐疏远,变得单薄,隔阂、猜忌以及各种各样的怨恨交织在杨氏的心头。

此恨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到宝贝女儿受了这么大委屈,杨氏的母亲也多次找到亲家母(也就是夏竦的养母)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这段感情。

但是,夏竦家,今非昔比。

在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中,夏竦母亲(养母)趾高气扬:男人嘛,尤其是像我儿子这种优秀的,当了大官的男人,不就应该三妻四妾吗?她理直气壮地反问她的亲家母。

杨氏母亲听完差点气死。

“我心里喜欢谁,你是知道的吧?”杨氏问夏竦。

“我心里喜欢谁,你也是知道的吧?”夏竦对杨氏说。

“同甘共苦那是妻,吃喝玩乐那是chick。”杨氏悻悻地对夏竦说完,不再跟夏竦说话。

两口子越来越生疏,生疏到如同陌路,双方父母反目成仇,夏竦的婚姻也就在争吵声中,走到了根本无法挽回的地步。

爱之深,责之切。同时,爱得深,伤得就深,伤得深,恨得就深。

相爱始知潮有信,相恨始觉海非深。

既然,我无法把你的心挽回,那我,就毁掉你吧。咱们,一起玩儿完。被仇恨灼伤心智的杨氏最终发了狠。

杨氏决定,大义灭亲,实名举报时任知制诰的夏竦。

因为此案牵扯太多朝廷高级官员,又涉及到宫闱内幕,开封府尹包拯不敢怠慢,他上奏完夏竦一案后,义无反顾地弹劾了夏竦,在朝会上,包拯抖露出了夏竦的那些丑事,在朝堂之上那些道貌岸然的大臣,顿时如同被曝光在昭昭天日之下。

仁宗皇帝知道了,很生气。对夏竦的调查、处分自然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自己的夫人亲自实名举报,又提供了足够的证据,经过审查后,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实锤,夏竦纵然是想去抵赖,也是无力的。

御史台也参与到对夏竦贪污走私一案的审查,很快,夏竦那些龌龊的事被查个一清二楚,贪渎和走私,虽然数额上不是那么巨大,但毕竟闹得满城皆知,仁宗皇帝再怎么看好这位能当宰相的大臣,也没有办法在昭昭天理之下公开对他徇私、偏袒。

仁宗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夏竦束身不谨,闺门失和,贪污受贿、玷污朝廷,为示惩戒,免去夏竦知制诰职务,责除(授予)职方员外郎,知黄州(做黄州知州)。

与此同时,皇帝还下诏,判夏竦与杨氏和离,婚姻走到了这地步,再捆绑在一起,也没有一点儿的意思了。

此刻,无耻的夏竦还恬不知耻地让仁宗皇帝给他和初恋贾玉兰赐婚,仁宗皇帝断然拒绝,不是因为他觉着夏竦无耻,而是不想让夏竦通过当内宫舞蹈教习的贾玉兰知道太多宫闱秘闻。皇宋祖训:后宫之人不得与前朝大臣结交。

但仁宗皇帝不讨厌夏竦,还在心里想着要对夏竦提拔重用。

但是现在,不行,此时的夏竦,风评太差。如在此时不惩戒一下夏竦,恐怕,会被台谏(御史台和谏官,也称言官)的口水淹死。

但是,等这个风头过去了,还是要重用夏竦的,虽然,仁宗皇帝明知道他既是个奸臣,也是个聚敛之臣。(这里头就有大学问)

夏竦贬谪外调,在朝廷里,范仲淹、欧阳修领导的庆历新政开始。

爱到尽头,才发现,覆水难收。

那一天,夏竦失魂落魄,黯然地离开京城,天上,正下着细蒙蒙的小雨,飘飘洒洒的雨丝就这样滴答滴答着,夏府门外的巷子一旁,杨氏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漫长又寂寥的雨巷,此刻的她,已不再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她正远远地看着冒雨离开的夏竦,夏竦被贬谪出京,她胜利了,她成功了,然而,她的内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快感,她真的高兴不起来。

夏竦的马车路过了杨氏所站立在的那个巷子,夏竦与杨氏尴尬的打了一个照面,相顾无言,却没有泪千行。

“别送我,说再见吧。故乡已在身后啊。从前的爱人,你去看云朵吧,请别送我。”这可能是夏竦相对杨氏说的心里话。

很快,雨停了,天晴了。

当年的爱人,如今的冤家,到底,该是谁去怨谁呢?但是,不论是谁去怨谁,他们的分离都并不冤枉,夏竦错了,他只是把感情用来浏览,却并不珍藏,杨氏也错了,他与夏竦,熬过了多久患难,湿了多少眼眶,却最终让自己把伤感变成爱的遗产,然而,回忆是抓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她就这样一直看着夏竦的背影逐渐消失于晴朗。

阳光在身上流转,而她也将终生不会被夏竦原谅。

爱情不会停站,但是,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难以想象的包容和勇敢。

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总会不满,烧完美好青春,夏竦只能换一个老伴。

杨氏也不知道她是否应该怨夏竦,甚至是怨先帝给他们赐婚。转身离去的一瞬间,她突然想到了李商隐的《锦瑟》中的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当时已惘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