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宋代文人笔下最美的那些花儿(五)

宋代文人笔下最美的那些花儿(五)

对卢梅坡这个人的讲述,主要围绕他的两首《雪梅》诗。

雪梅二首1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2,骚人搁笔费评章3。

梅须逊雪三分白4,雪却输梅一段香5。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6,有雪无诗俗了人7。

日暮诗成天又雪8,与梅并作十分春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雪梅二首:《元遗山志·卷四》于诗题下有小注:“定襄神山梅房作。”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而借称。搁笔:放下笔。搁,放下,《后村千家诗》作“阁 ”???。评章: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差,不如。

一段香:一片香。

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秋崖先生小稿》作“薄暮”???。

十分春:全部的春天。

白话译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这两首既写雪花,又写梅花的诗,创作的时间以及背景已经不可考了,而且,单单从这首诗中的语句来看,也是不好判断。有人说,这首诗是在宋朝末年的一个春日里写的,不过,我更倾向于这是在大宋灭亡之后书写的。对于卢梅坡这个人来说,似乎是历尽了沧桑,文字反而还更加平静。

读者朋友们,请你们姑且也把这两首雪梅理解成大宋灭亡之后对梅花喜爱之声的一个回音吧。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首诗,没有了悲痛,没有了呼喊,也没有了末世中的无奈,很平静,很平静,但是,在对梅花的轻描淡写中,我看到了卢梅坡这个人对大宋王朝的款款深情。

不过,争论这首诗到底是宋末的诗还是宋朝灭亡后的诗意义不是特别大,我们还是说这样的几句话:“梅花和雪花,在卢梅坡先生的眼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关系,也就恰恰类似于士大夫与大宋王朝的关系。士大夫们是梅花,是大宋王朝不论是繁荣抑或是衰败的点缀,而大宋王朝是雪花,是士大夫们作为梅花的背景。而梅花与雪花,既对立,又统一,谁也离不开谁,梅花离不开雪花,雪花也离不开梅花,就像大宋王朝离不开士大夫,士大夫也离不开大宋王朝。”

依稀有这样一个声音还在回响,这是太祖皇帝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本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写了这么多大宋士大夫与梅花的故事,我可以这样说:“如果宋朝有国花的话,那么梅花一定是。不是因为哪一个诗人把梅花写得家喻户晓,而是因为,梅花是士大夫的象征,也是太祖皇帝“本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讲话精神的象征,不仅如此,梅花,见诸许多大宋诗人的笔端,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如果评选大宋王朝国花的话,梅花名副其实而且当之无愧。”

第五名梅花已经说完了,我们一起说一说第四名——杏花。

今天,杏花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但是她的名字还远远算不上如雷贯耳,如果没有唐朝人杜牧的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杏花也根本对杏花不会有一星半点的喜爱,不过,正是因为杜牧的诗句,杏花出名了,但是,如果没有宋代的诗人叶绍翁,我想很大的可能,杏花到了今天依然不会太红,也许只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一种普通的小花花。

杏花正是在宋朝诗人叶绍翁的炒作包装之下,从一个二三线的小艺人,一炮而红,进而,大红大紫。

那这杏花又究竟是怎样红起来的?

有一年,还称不上是十分大名鼎鼎的普通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之时看到了杏花,这朵杏花,虽然不红,这里的不红指的是“不火”,但是很红,这里的红指的是“颜色红”,叶绍翁作为一个诗人,自然是有情调,他瞬间就被这红杏的美丽惊到了。他想出了一句很了不起的诗句。

然而叶绍翁在把这句诗写出来之前,还是发了这样一番感慨:天啊,这样美貌的花儿,大宋王朝这么多诗人都没有把你“捧红”,就让我把你“捧红”吧!

杏花还确实就是叶绍翁捧红的,因为叶绍翁这一写就让这杏花家喻户晓,名气大大超过了梅花,因而我才把杏花排到梅花前面的第四名。

这句诗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赋予了杏花名气,让杏花瞬间红的发紫。

由叶绍翁的诗,衍生出一个成语“红杏出墙”,这个成语成为了女性同胞在爱情和婚姻中出轨的代名词。

也许大宋诗人叶绍翁并不曾想得到:杏花竟然是这样火起来的。如果他能够穿越到现代与当代,我想他一定挺想说这么一句话:“现代人真会玩梗,我当时就是给杏花用语言来了个写真。”

而且叶绍翁更是万万没想到,他这样一句随手一写的小绝句中的句子,竟然能被现代人阐释的如此深刻,甚至可以用来分析穷人能否去娶漂亮老婆。

现代人,在网上这样说:“很多时候,这红杏出墙,未必是红杏的错,很多时候是你这堵墙太矮太矮,别说是棵红杏,就算是地瓜秧子都能爬出去。如果长辈亲属跟你说,千万别找漂亮老婆,靠不住。这句话,你可千万别当真,他们并不是对漂亮的女人不放心,而是对你养活漂亮女人的实力不放心而已。”

叶绍翁确确实实提笔一写就让杏花封神了,不过,杏花能够排到第四名,还跟其他两个大宋诗人有关。他们是:陈与义,以及王安石。

陈与义赋予了杏花沧桑,而王安石赋予了杏花性格。

在他们的笔下,杏花虽然没有一飞冲天,可是,他们笔下的杏花比起叶绍翁笔下的杏花,更加值得品味。

陈与义在词作《临江仙》中这样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他通过杏花,让大家看到两宋之交的沧桑巨变,让人不禁想起在北宋是欢快时光的点点滴滴。

王安石在诗作《北陂杏花》中这样写:

北陂杏花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译文

一池碧绿春水环绕着杏树,满树繁花竟放,花影倒映在池水中摇曳迷离。杏花总被春风吹落散作漫天飞雪,也胜作南陌被人践踏零落成尘埃。

王安石写出了杏花高贵的性格: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杏花,可以被春风吹散,化作这漫天飞雪,也胜作在南边的道路上被人践踏成尘埃。

这样一写,瞬间就让杏花的格调提升了不少,虽然没有像叶绍翁那样赋予了杏花那么多的知名度,但是,却让这普普通通的杏花,更有内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