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宋代文人笔下最美的那些花儿(七)

宋代文人笔下最美的那些花儿(七)

杨花,有很多别称,比如说“柳花”,比如说“杨絮”,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柳絮”。讲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了一点疑问,为什么杨花与柳花是通用的?也就是说,为什么杨花是柳花?为什么柳花是杨花?这是有故事的。当年隋炀帝修大运河并且游览江南之时,柳树遮蔽了毒辣的太阳光,给隋炀帝杨广带来了丝丝凉爽,隋炀帝当然很高兴了,就给柳树赐了国姓,让柳树姓杨,所以以后,才有了杨柳的说法,柳树也叫杨树,那柳花,自然也叫做“杨花”了。

有人说,唐诗无非就是四种套路: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史伤不起,送别满基情。到了宋代,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之下,宋诗宋词的套路略微有那么些许的改变,田园有宅男,变为了“退休干部爱田园”,代表人物:范成大。然而,第二点基本没变,我们可以说:“边塞依旧多愤青”,愤青的代表,是苏舜钦,第三点,则变为,咏史更加伤不起,代表人物:王安石与周邦彦,第四点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可以说,送别依旧满基情。代表人物太多,但是典型的代表、比较出名的代表,还真不太好找。

在大宋,田园的退休干部范成大喜欢菜花,边塞的愤青文天祥喜爱梅花,而“咏史更加伤不起”与“送别依旧满基情”,则几乎全靠杨花,以及产生杨花的杨柳树。

唐代许多诗人多使用一句诗来写柳花,比如说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再比如说,贾至的“柳絮飞时别洛阳”,更多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我要说,宋代大文豪苏轼,人家为了让大宋的柳花更出名一些,直接为柳花,也就是杨花写了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水龙吟》,以前写杨花的诗人挺多,像苏轼这样为写杨花写出一整首词的,说实话,还真不多,或者说,之前一个也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作者苏轼?朝代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全是分离人的泪。

“似花还似非花”,这是说杨花,既像是花,也不像是花,这个常识,人人都知道,可是把它写出来,还表达的这么简洁这么生动,苏东坡是第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个人。“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东坡的这几句词,让杨花和流水结合在一起,由此,衍生出这样一个成语“水性杨花”,杨花的知名度一下子上去了,不过,这杨花的名声,却是变得不太好了。如果说“红杏出墙”可以指代女性同胞在爱情和婚姻(尤其是婚姻)中出轨,那么,如何去解释“水性杨花”呢?我可以这样去说:“红杏出墙的女子大多数是水性杨花的,水性杨花的女子也很容易红杏出墙。”

不过,苏东坡先生的这首《水龙吟》,是一首和了别人的词,和别人的词,有时候别人的词不出名,自己随手一唱和,反而出名了。不过平心而论,章质夫的词也写得不错。只不过,没有苏大学士(的词)那么出名。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这正是章质夫笔下的杨花,写得也非常生动,不过章质夫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把这首杨花词拿给了苏东坡去看,并且让苏东坡和了一首,其抛砖引玉的功劳,那可是大大的。

那么产生这种如此美的杨花的柳树,如是怎样的摇曳生姿,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这首词,可以作为宋代人“咏史更加伤不起”的典型。

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朝代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杨花之所以能够排到第二名,那是因为她以及产生她的杨柳在宋代诗词中的频繁出现,而每一次出现,都很美,都很惊艳。

当杨花落下的时候,它出现在李清臣的笔下,“杨花落,燕子横穿朱阁”,当杨花黏在地上的时候,他出现在周邦彦的笔下,“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当杨花飞舞的时候,秦观也写词描画它,“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晏殊说:“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他还说:“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苏轼认为,“飞雪似杨花”,他又认为,“杨花似雪”,而且还在不止一首词中,为杨花的美喝彩,他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说:“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在《蝶恋花》中,说:“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在《南歌子》中,苏轼还说:“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不过,在这首词里,杨花显然有那么一点不太道德。而变法领导者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则认为,杨花有性格,也有品德,他说:“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杨花伴随着张先,陪张先走过漫长的退休岁月,张先自然不会忘记在他的词作中多夸夸杨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杨花还伴随着书生叶采,陪叶采度过许多无聊的读书时光,叶采把杨花的陪伴记录了下来,“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最后的最后,到了大宋王朝的垂暮之年,“杨花落尽子规啼”,当柳条折尽,杨花飞尽之时,不光是“沈园柳老不飞绵”,整个大宋王朝,这柳树仿佛通通都老了,此时的大宋王朝也最终寿终正寝。宋末遗民的诗词中,杨花少了些许,也许是随着这个王朝的逝去,杨花也已经飘零殆尽了吧。不写杨花,难道诗人词人们就多去写其他的花吗?也不是,他们去写杨柳了。

此时的杨柳,在蒋捷的笔下,有了沧桑,正如他所写,“一点点,归杨柳”,无独有偶,“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要不是有下面这一位的话,杨花真的是能排到宋代文人笔下那些花儿中的第一位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