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大宋的学渣和考霸(四)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大宋的学渣和考霸(四)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大宋的学渣和考霸(四)

接下来要进行的是会试,这可就是中央一级的考试了,由皇帝派亲信大臣进行主考,主考官往往德高望重,资历很老,官位很高,而且会试规格非常之高,采取糊名誊录制,想作弊,几乎是门也没有,而恰恰是这个糊名誊录制度,流传到了今天。在这里我讲一个与我并且与糊名誊录制度有联系的小故事,读者会想,你能有什么与糊名誊录有关的故事,不就是普普通通一个考生吗?而且现在大部分试卷都用计算机去改卷了,根本就不会糊名。不过,我向读者朋友们保证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其中有那么一点自夸的嫌疑,你们要忍一下,现在,且听我娓娓道来: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考试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什么计算机拍照,电脑改卷啊,还都没有兴起,计算机只能批改用2B铅笔作答的选择题。下面说重点。当时,一次很大型的考试,可能是九年级一次期中测试,试卷交上去,只糊名,不誊录。誊录是什么?就是另一个完全不知道你是谁的人,照着你的试卷,一笔一划,把你的试卷抄一遍,当然,有人会在旁边监督他,让他用最标准的字体去抄写。然而正是因为只是糊名,不去誊录,问题出现了。有个老师批改作文,发现这文章自迹娟秀,特别特别像是边塞man(本文作者,也就是我)写的,而且,老师继续往下看,发现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老师于是乎就呼朋引伴,让其他正在改卷的老师一起来看,来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他老师一看,也是赞不绝口,觉得这篇作文,特别适合作为范文,其中一个老师很激动,大声说:“这不就是那个周XX(我的真实姓保留了,名隐去了)写的嘛!”其他老师也觉得很好奇,也想开箱验取石榴裙,看看到底是不是我的。“可是,这是严肃的改卷活动,怎么能这样做?”一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可是,剩下的全部老师都特别好奇,很想立刻知道这张试卷到底是不是我的,这文章到底是不是我写的,以此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最终,本着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的办法,老师们用小刀划开了密封线,一个老师很惊喜:“我们猜对了,就是那个周XX”,然后,他们集体给我的作文打了分,毋庸置疑,满分!

我讲这个故事,一方面是怀旧,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我不是好汉,所以要抚今追昔,自我表扬一下下,另一方面,讲了这么多,没有废话,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大宋,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考试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循环的概率是公平的,因为糊了名,所以改卷老师不知道这张试卷究竟是谁的,因为找了专门的人去誊录,因而改卷老师更加不知道这张试卷究竟是谁的。糊名的结果就是,谁也不知道谁是谁,誊录的结果是,所有考卷的字迹看起来都一样,根本无法从字迹判断这张考卷究竟是谁在作答。在这里,我特别评论一句,书法不好的考生稍微有一点占便宜,但是,有一个前提,你要把字写清楚。我在这里要说,糊名誊录制度,是具有大宋特色的制度,基本上可以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了明清,只糊名不誊录,因而写字不好的直接就被刷下来了,因而考生们都要去练习标准字体————馆阁体。

那么,如果在糊名誊录的制度之下,想猜一猜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也有办法,但是这个办法不太好,而且很容易猜错,这个办法就是看文风,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欧阳修觉得自己批改的那张卷子怎么看都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为了躲避别人的口诛笔伐,给判了个第二名,结果一放榜,才知道,那是苏轼的杰作,欧阳修因此还愧疚了好久好久。

因此,我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读者姑且一看:宋代的科举,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是最公平的,没有之一,倒是与现在的高考在公平公开的程度上,有的一拼。

但是,这种制度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制度本身也有漏洞,只不过,比起唐朝考试还要行卷,不糊名,不誊录,甚至是还没考试就已经内定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实在是公平公正的多。至于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去作弊,没有你想不到,只有你做不到,而懂的人往往能做到,因而,明代的作弊方法,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九部,上面介绍的很详细,我在这里就不去越俎代庖了。在这里之所以不详细去写怎么在这种情况下舞弊是有原因的,纵观整个大宋,还真的没有太出名的科场作弊案件,没骗你,真的没有。如果有读者反驳我的观点,请拿出确凿证据,我们私聊,当然,野史记载的不算。

我们把目光再度回到柳三变童鞋的身上,柳三变同学就是在这个环节,一次一次的挂科,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落榜,注意,我这里没有用名落孙山这个词,那是因为,解名尽处是孙山,柳郎更在孙山外,他呀,根本就没在榜上。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下,柳三变童鞋并没有怀疑自己,而是怀疑改卷老师,怀疑科举制度,怀疑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他满腹牢骚,很是无语:我这么满腹经纶,我这么才华横溢,那些考官真是有眼无珠,怎么就不录取我呢?再说了,万水千山总是情,给点分数行不行?在这里,我只是想说,你命苦,但是你不能怨government!因为,柳三变,你根本没有遇到小肚鸡肠的考官,更没有遇到为了表彰自己的政绩,对皇帝说“野无遗贤”,最后一个考生也没有录取的奸相————李林甫。

那么,问题来了,宋代科举那么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人作弊,也没有考官刻意看柳三变不顺眼(改卷的人也不知道这份答卷就是柳三变的),柳三变又觉得自己复习到位了,才华到位了,可是为什么他的知识转化不成生产力,真正体现在得分上面呢?

知识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要体现在分数上。要不然,你读了那么多书,基本上跟没有读是一个样。这句话出自我的恩师,我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娄子。这句话,他是对谁说的呢?没错,还是我,我到了高中就没有初中那么辉煌了,这正是辉煌之后的暗淡,所以我期待着把初中的辉煌重新来过,尽管到了现在,我都没有再度辉煌过。

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没有解决,最终我以山东省一万八千名的考试成绩(这成绩刚好挤进山东省的前百分之二),考入一所末流211,不再为自己粉饰了,是分数最低的211,我当时连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都考不上。

直到最近,我学习了心理学。这才明白,我和柳三变为什么会失败,而且不止一次失败。

首先说一句:能力、知识以及考场发挥是不能划等号的。

然后,能力按照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问题就出在这上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