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上)

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上)

前面讲了两个学渣——柳永与张元的故事,又讲了一个虽然不是学渣但是人渣——杨孜,谋杀青楼女子的故事,读者也许会唏嘘感慨,但是真的没有关系,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还是具有正能量的事情更多一些,因而今天,我的笔锋一转,带大家认识一下最有定力的学霸————范仲淹。

当年,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范仲淹那时还不叫范仲淹,他叫朱说(这个字读古音,是不亦说乎的说字)。十五六岁,正是花钱大手大脚的时候,朱说看到他的兄弟们确实如此,但是,他自己,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有一天,他对自己的那些兄弟们讲,你们难道,就不能节俭一点吗,父亲只是一个八品小官(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他挣钱不容易啊!难道就不能省着点花钱吗?

众兄弟很鄙视的瞧了他一眼,然后理直气壮地说道:“我们用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听到这句话,朱说愣了,许久,他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自己根本就不是朱家的人。

他哭着跑去问母亲,希望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的兄弟们讨厌他开的一个玩笑,他希望这一切不是真的。

然而母亲却告诉了他事实:他两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就带着他改嫁到朱家,母亲还告诉他,你叫了十几年爸爸的这个爸爸,不是你的亲爸爸,你姓范,但是,母亲是改嫁到他们家的,他们家又没有嫌弃你,因而你就随了你继父的姓。

现实是无比残酷的,知道了真相的范仲淹,十分难过,甚至一度痛不欲生,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朱家兄弟那样瞧不起他,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犯了错父亲也不去严格管教他,原来,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这一次,别人家的孩子不代表优秀,而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

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于是,少年范仲淹不再使用朱说这个代表着悲惨过去的名字,他给自己起名叫范仲淹,希望这个新名字能带给他新生,然后,他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出走钱,他接受了母亲给他的一点学费和路费。

这个出走的过程持续了接近十年。十年间,他曾经寄身于他所能走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也曾靠给人写对联换取口粮,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寺庙里读书不但不要钱,不收住宿费,有时,还能和和尚们一起吃斋饭,不过,你又不给寺庙捐钱,所以时间长了,寺庙的和尚们也会让你扫地出门,因而范仲淹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跑遍大大小小的寺庙。但是,范仲淹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站住脚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南京应天府书院。而这位最有定力考生的振奋人心的故事,也大都发生在这里。

身上的盘缠都花完了,没关系,应天府书院要的是你有一定的学问。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性格格外要强,而实力更加强的范仲淹很快通过了应天府书院的入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的进入应天府书院就读。

范仲淹,应天府书院就是你的新的起点。在这里,你会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同学,各种各样的老师,他们之中,一些学生希望你能够和他们一样市井,和他们一样胸无大志,和他们一样自以为是,但是你,没有一丝丝改变,你还是原先那个不忘初心的你,你牢记着你自己的使命是考中进士,做母亲的孝子,做官家的忠臣。也是在他们之中,一些老师希望你不要太拘谨,要活出真正的自我,一些老师希望你不要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要做正确的事,坚持真理,一些老师希望你能够达到《庄子》中所描述的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范仲淹听取了老师们的话,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这里,他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范仲淹的同学中,有家里条件一般的,这个占绝大多数,也有家里条件很好的,这样的学生不太多。不过,家里条件好,那也是相对而言,要是家里真的是大官,还用到这里去读书吃苦吗?直接一个恩荫就步入仕途了。范仲淹同一个宿舍,只有一位同学父亲是八品县丞,这勉勉强强算是一个条件好的,其他四个,也包括范仲淹,虽然不至于是赤贫的无产者,不至于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农民,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破落的寒门地主的后代,要么是家道中落,要么就是家里一直就不强。

不过,要比较一下谁的生活更拮据,那自然是范仲淹了,他是离家出走出来的,生活费早就不知道在猴年马月就已经断绝了,他在应天府书院,完全靠助学金与贫困生补助来生活。

这其中,除了范仲淹之外,有五个人,都是这个故事的配角,给他们一个个都起一个名字,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如果读者朋友你读多了就会发现,在边塞man的文章中,非关键人物都是没有名字的,但是,还是有办法。

前面讲到,范仲淹一个宿舍六个同学,一个家庭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好,这样就自然引起了除了范仲淹其他四个同学的羡慕嫉妒恨,有一次,他到外面买了一杯牛奶喝,被其中某位同学看到,那同学是那四个同学中的一位,回到宿舍之后,就酸溜溜地说:“这富家子弟又一次去喝牛奶了,只可惜啊,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喝不起!”其他几个穷孩子就一起附和,只是他们没有看到,在一旁学习的范仲淹听了这一番话,很不高兴的白了那个领头说话的人一眼,然后又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办法出现了,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在这篇文章中,被称为“富家子弟”,而除了范仲淹以外那四个,统称为“穷孩子”。

那接下来彰显出范仲淹有定力的故事,就围绕着范仲淹,一个富家子弟,四个穷孩子展开。

故事开始于一个偶然,四个穷孩子想吃点好的解解馋,可是,囊中羞涩,于是,他们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先低价到菜市场购买食材,然后集资买一个大锅,再去树林里砍柴,在宿舍里生火做饭,一切安排妥当,very perfect!但是,我告诉你,这肯定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如果你认为他们会一直这样下去,那么我告诉你,你的思路太简单,而四个穷孩子的内心,肯定比你复杂的多。

到了宿舍里,这四个穷孩子打算大干一场,说干就干,他们已经生好了火。刚刚从图书管里学习回来的那个富家子弟一下子惊呆了:“你们怎么可以在宿舍里生火做饭?这样多危险,宿舍里那么多书籍,万一烧了,那可怎么办?这可不是最主要的,要是人被烧伤了,那可怎么办?”

“所以呢,你想怎么样?听说你经常在外面吃,要不你请客,我们到外面去吃?”

“那也不是不行,只不过你们要答应我,以后一定不要在宿舍里生火做饭了。”

“那也就是说,你同意请客了。”

“是的。”

皆大欢喜。但也只是在表面上的皆大欢喜。

他们欢天喜地来到应天府书院的外边,到了大街上,找了一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饭店,大快朵颐。当然他们也没有忘了范仲淹,再三邀请他,只不过范仲淹以学习为理由,拒绝了他们。穷孩子们心想:不去正好,我们可以多吃一点。

“我们在这里吃得欢,可是范仲淹没吃啊,要不给他带两个菜。”富家子弟提议。

“让他吃点剩饭得了,还要专门给他炒两个菜,真不值得。”穷孩子们这样说。

但是,谁掏钱谁就最有发言权,富家子弟力排众议:“还是给范仲淹炒两个菜吧。”

这时,穷孩子们在打赌范仲淹到底会不会吃带回来的那两个菜,为此,还争吵了起来。这四个人中,有三个人认为范仲淹肯定会吃。

富家子弟第一次请客,开了一个请客吃饭的头,于是,接下来,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每当他们吃不饱或者是吃不好的时候,穷孩子们就会撺掇他们又爱又恨的富家子弟请客吃一顿饭,美其名曰“团建”或者是“改善生活”,当他们吃得饱吃得好的时候,也不忘记继续撺掇富家子弟请客吃饭,美其名曰“庆祝某某生日或庆祝某事”或“欢度某节日”。有事没事就喜欢占别人一点小便宜,范仲淹的这几个穷孩子同学就是好这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