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宋代的那些地名的故事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宋代的那些地名的故事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宋代的那些地名的故事

读者朋友们,故事讲到这里,暂时岔开一下话题,聊一聊在前面章节以及以后的章节里出现过的以及将会出现的地名以及地名背后的故事,这是一次很有趣而且又涨姿势(知识)的一个话题。

首先,说说大宋王朝之下,地方一级上最高级别行政单位“路”。现在我们的口语中常常说,我跟你不是一路人,你可能会认为,不是一路人,路约等于大街,也就是隔了几条街,总之,有距离,但是,距离真的不会太远。不过,要追根溯源,追溯到宋代,说不是一路人,那距离就远了,说不定就是“所爱隔山海”一般的“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的距离,路在宋代是政区,而且是最大的地方政区。

说到路,还有很多可以聊的地方。比如说,宋代的很多路确定了现在很多省的名称,流传至今,且沿用至今,有些直接沿用,有些略作更改,当然了,宋代的路在行政级别上也约等于今天的省。比如说,我的家乡山东,在当时叫山东东路,在那里有一个地方叫齐州,齐州这个普普通通的地方有个县叫历城县(现在的山东济南的历城区)却出了两个今天人们耳熟能详而在当时惊天动地的人物,一个是号为易安居士的一代词后李清照(以后会重点讲),一个是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辛弃疾(以后也是会重点讲),辛弃疾字幼安,因而二人合称“二安”。

说了山东,自然就要说一说山西。有读者可能就会问了,山东是当时的山东东路,那山西是不是也是个路,是山西西路吗?其实并不是,在宋代,山西并不是类似于省这一级别的路,而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村,可能全国有很多很多的山西村,但是,真正出了名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位于今天的浙江,陆游笔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村,而那个山,并不是今天分割山东山西与河南河北的太行山,而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

那么,山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有人说,元朝设立行省制度,那不就是在元朝吗?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说无知,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元朝是直隶(今天的河北一带)、山东、山西被称作“腹里”,归中书省管辖,而山西成为省级行政单位是在明朝,明朝在山西设立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山西才正式成为一个省。

继续说路。苏东坡被贬谪的地方之一是广南东路的惠州,后来,广南东路也就演变为今天的广东,而与之相对的广南西路则变为广西。

接下来将会重点书写的钟相、杨幺起义的爆发地以及起义之后义军的主要势力范围在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

然后说四川,无独有偶,还是说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是在四川爆发,甚至义军一度占据了整个四川。有人可能会说,川的意思是河流,有成语川流不息,那么四川的意思是不是在四川境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非也,这是典型滴望文生义。实际上,四川很大很大,大到包括了今天的重庆市,贵州的遵义市以及陕西的汉中市(当时的南郑),因为四川是四个路的合称,它们分别是益州路(后来也称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

最后说浙江,当年柳三变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就是在孙何的驻节之地杭州,他的一首《望海潮》写尽杭州甚至是整个两浙地区的繁华,据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看罢,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何为两浙?浙西路,浙东路是也,学生时代,我还背过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