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人间华夏史 > 三苗世家.大禹治水

人间华夏史 三苗世家.大禹治水

作者:一个普通的史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18:49

三苗世家.大禹治水

帝尧三十四年,尧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人们选做舜为天子。舜让丹朱,但天下归舜。

舜正式为帝,都于蒲阪,建立虞国。

舜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此时禹、皋陶、后稷、夔、龙、倕等等人士自尧时而皆举用,但未有分职。于是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皋陶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禹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真,生活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禹也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哪里敢懈怠分毫。

舜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又派贤臣后稷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禹刚刚结婚才四天,虽然他与他的妻子是政治联姻(禹为夏后氏首领,妻子为涂山氏之女),但仍很恩爱。

不过他妻子也是是一位贤惠的女人,识轻重,同意丈夫前去,禹洒泪和自己的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三苗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于是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

帝舜七年,龙门一事解决,标志着治水任务大体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地方没有处理清楚,“大灾厄”时期也即将结束。

舜的身体情况也随着时间流逝变得不好了起来,而且他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材,他曾经用尧的老办法,用围棋去改善,但结果却与丹朱一样失败了。

在这时,舜听闻了禹治理黄河的事迹,便豫荐禹于天,将他立为下一任天子....

————————

正当三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东西两方也开始了异动。

禹治理好黄河后,黄河不再经常有洪水。

东边,黎国第四任君主黎益率众走下圣山,建立城池,繁衍人口。

黎国实力开始复苏。

黎益在弱小之时没有贪功冒进,贸然突入中原,而是积极与邻国交好,获取如今势力情报,寻觅机会重建黎国霸业体系,而且黎益积极扩大领土,在一些还是会有洪水侵袭的地方也治理着洪水,并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发明了凿井技术,解决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西边,玄武氏回归故土——渭水盆地,联系上了南边的蜀山氏首领,也是三苗火正“子契”。

子契见气候开始恢复,知道黎国必将卷土重来,势不可挡,为了示好与从龙之功,便积极帮助玄武氏建立城池,为黎国归来做准备。

———帝舜十三年—————

帝舜在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禹结束了十三年的治水,匆匆回归中原,继承天子之位,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黎国也不例外。

经过彗扫天宫后晋升为福地洞天的泰山(五岳都是如此)散播的灵气将泰山附近变得鸟语花香,土地肥沃,黎人更是身强力壮,黎国迅速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准。

三苗内部政权更迭无暇顾及,黎益在这期间成功打通前往西方道路,与玄武氏蜀山氏取得联系。

此时大禹为确立自己地位,举行涂山之会,召集诸侯,而在治水过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风氏首领在路上正好遇到洪水,为了救助灾民失期后至,禹杀而戮之,一方面是为了除掉这位功高震主的能臣,另一方面杀鸡儆猴,让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乖乖遵从他的命令。

消息传到防风国,防风人怒而起义,反抗大禹,可是大禹早就安排妥当了,附近早就已经安排好军队,时刻准备灭亡防风国,防风人连家门口都没出,就被打了回来。

黎益见时机已到,召集国人讨伐三苗,三苗猝不及防,被东西夹击,防风国见此也开始反扑,苦苦支撑七十天后,苗师大败,禹见大势已去,带领夏后氏向黎国投降,他们被放逐到三危,而三苗残余南逃至丹水以南,放弃中原淮北地区,此后史料不再出现。

三苗消亡。

在政局稳定之后,黎君益才正式带上王冠,宣布称王,黎朝正式建立。

黎王益一统盘古大小部族,将盘古大地分划成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为控制中原,乃至天下,他将自己的亲信部族迁至华夏之中央——豫州,而国都迁至洛阳,把本地强大氏族迁走,分封黎姓宗亲到各州各地去,直接控制或者制约本地部族。

在中原十分强大的斟鄩氏族,就被迁到了原本黎国的中心地带——海岱地区,被以赤巨氏、黄禄氏为首的黎国氏族轮流“照顾”。

封赏在讨伐三苗有功的氏族:蜀山氏为梁州州牧,玄武氏为雍州州牧,防风氏为扬州州牧。不过黎王益似乎不放心他们,命他们带上家属,每几年就要来洛阳复命。

此外,对玄武氏以夏国遗留人口众多不好管理中原为理由,在中原强制迁走了一个强大氏族“有扈氏”,既能令他们制约玄武氏,又能减少黎国对豫州的行政负担。

而对蜀山氏,由于蜀道太难走了,黎王益只能在本地培育了一个叫做“蚕丛氏”的部族,蜀山氏察觉到了黎王的行为,但却装傻充愣,明面上什么也不干,乖乖听从黎王命令,坐视蚕丛氏做大,降低黎王的警惕,暗地里与蚕丛氏互通有无,结为兄弟之盟,与各州州牧眉来眼去,甚至将手伸向豫州....

为了安抚当地强大的部落,收获人心,也向他们给予官职:封有穷氏为兖州州牧,有虞氏为徐州州牧等等。

规定豫州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要交纳精米。

豫州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黎王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黎王。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确立一般等价物“贝壳”为钱币,使交易便利。

确立并传播奴隶制,避免有些部落战争后失败部落被直接屠杀,保留劳动力。

黎朝将一些罪大恶极的三苗人贬做奴隶,组建奴隶工团,兵团,大大加强黎初生产力,战斗力。

废除禅让制,确立长子继承法,黎益立长子大廉为太子。

对双修功法采取严厉审查,采取打击摧毁政策。

黄帝留下的双修传承几乎断绝。

————————

原因其一那是黎朝政治正确:与黄帝敌对,黄帝御女三千的行为,令双修—派被定为黄帝一派,不过大部分双修者也的确如此。

其二制度:黎朝习惯法原始粗鲁,有残忍的酷刑,导致那些双修主义者一律折磨至死,老人少有活口,新人不敢入学。

其三社会风俗:九黎本就有男女平等的传统,黄帝这种双修被认为性别歧视,男尊女卑、女尊男卑这些观念被黎人不耻,黎朝建立后进而这—思想扩散给天下万民。

————————

数年后,黎益崩,黎大廉继位,延续父亲政策,终于华巫二族在历经千年后放下成见,文化交融,不分彼此,造就盛世。

史称“益廉之治”,可谓一则美谈。

太史公曰:黎益力挽狂澜,奋起直追,最终黎朝终成,天下归一。有道是幸出贤王平澜涛,振靡隆兴展宏图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