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战神沐英 > 第一百六十五章 赏赐使者

战神沐英 第一百六十五章 赏赐使者

作者:不得不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31:43

第一百六十五章 赏赐使者

马皇后边走边对朱元璋说:“皇上,沐儿这几年捷报频传,却还只是一个忠毅将军,跟他一起的人都封侯封爵了,这是不是对他不公平啊。”

朱元璋笑着说:“他是自家的孩子,朕给他封王都不为过,不着急,朕还要用他试试一些人,看这些人是否对朝廷忠心、是否真心为朝廷办事。”

马皇后说:“委屈这孩子了,他是从无怨言的,几个媳妇在家也是日夜盼着他回来。”

朱元璋笑着说:“不会是你想他了吧?等远洋商队出发了,他就可以回来了,徐达可是盼着他回来呢。”

马皇后说:“前几天标儿、棣儿他们还在问,沐英哥哥啥时候回来啊,我们还想跟他过过招,看这几年我们的功夫是否有长进了。”

朱元璋还有句话,当着马皇后不好说,那就是沐英手中的那支隐形力量,现在还没着落,这也是朱元璋不想放权给他的原因。多年的行伍经验,是朱元璋养成了个习惯,任何事必须要搞个明明白白的,有来有去、有因有果,凡事不可含糊,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不搞个清清楚楚,朱元璋就不会给他放权,沐英如此、蓝玉也是如此、李文忠也是如此,徐达等大将们更是如此。也就是沐英,换成是别人,陈一民早就安排锦衣卫找个机会给做掉了,朱元璋永远不会给对手有成长的机会的。

当年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不就是做错了事,差点被朱元璋杀了,要不是马皇后、沐英几人的求情,自己哥哥一家就这个骨肉了,早杀了,现在仍然在监禁着,由此可见皇帝朱元璋的心性如此,你想糊弄他,或者骗他,亦或暗地里做小动作,那就离死不远了。

这就是为何早起跟随朱元璋的大将们,没有一个背叛他的,更没有一个敢欺骗他的,只有后来的,类似于胡惟庸之类的,不了解朱元璋的心性,以为这个叫花子出生的皇帝不懂政事、好糊弄,殊不知,朱元璋的心最为细致了,凡事搞不明白的,就慢慢的去琢磨,一直到琢磨透彻为止。

使者们继续留在了大明,与胡惟庸、李善长等一起,商讨细节上的事。福州水师陈均他们早就将自己的主张,与三国国王沟通过了,得到了三国国王的认可,并形成文字上报了朝廷,按照最早福州水师提出的五条原则;

第一、三个国王必须派出特使,出使大明朝,向大明王朝递交臣服的国书,最好是派出自己的王弟和亲信;

其二、年年向大明朝贡;

其三、使团里带上各种工匠,去大明王朝,与那里的工匠们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传授经验;

其四、在福建与琉球群岛之间,建立通商、通行的专用码头,允许民间的贸易,和两地的通航;

其五、大明水师将在琉球群岛建立水师军用码头,常年会派出一支舰队,驻守琉球群岛,以保护琉球群岛不受侵犯;中山国、北山国、南山国必须提供,我大明水师常年在的给养补充。

在这五条的基础上,大臣们增加了大明与琉球群岛之间的民间交流,初步确定,大明为了增加琉球群岛国的人口,不定时向琉球群岛迁移部分人口过去,确保琉球群岛人口的昌盛。

这是皇上朱元璋的意思,这也叫人口渗透,将中国福建的那些大家族迁移部分过去,用不了几年,琉球群岛的风俗习惯、语言、生活全都会被汉化,不久以后就不叫属国了,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海外琉球省了。

在商谈各项条件时,中山国的使者王弟泰期、北山国的使者王弟雅尼,两人完全是晕晕乎乎的,他们没见过这种真实,在足智多谋的大臣面前,他们几乎是被牵着鼻子在走,大臣们每说一条,他们都是机械的表现,点头、点头、再点头。

只有南山国使者托菲尔一直在说:“洛、洛、洛,这不公平,这很不公平。”不管他愿不愿意,最终所有的条款全部敲定了,双方在文件上签字画押,形成了备忘。

托菲尔的不高兴,很快就被大明皇帝的赏赐消除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给每个使者和出使人员的赏赐,是异常丰厚的,以至于托菲尔都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反而沾沾自喜了。

朱元璋给每个使者的赏赐是: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绫罗绸缎十匹、陶瓷工艺品一箱。泰期与雅尼不大懂这些东西的价值,但托菲尔懂啊,在欧洲,这些东西价值连城啊,托菲尔一扫先前签约时的沮丧,现在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

随使人员也各有赏赐,无非就是银子百两、汉人的服饰若干,就这些,也让这些随使人员受宠若惊了,要知道大明朝的服饰的做工,不是海中小岛国可以比拟的。如果说,大明朝的服饰做工精巧,那么岛上的服装简直就是野人穿的破烂了。

侍郎杨基安排礼部官员,陪同三国使者游览京城,尽量让他们看到大明王朝的辉煌的一面,好好地震慑一下这些化外之民,让他们回去后,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向自己的国王禀报。

当三国使者在京城玩得不亦乐乎时,朝堂上,今天讨论的两个话题,其一、三国使者既然来朝贡了,那么,大明朝就必须也要派出使者,前往琉球三国宣读皇帝的诏书,派谁出使,所带多少随从;其二、既然对方朝贡了,我大明朝也不能有失礼仪,还得赏赐三国礼品。

琉球三国的朝贡品有: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黄、磨刀石。

在这个名单里,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壳之类,确实是琉球的土产。但是此外还有很多东西,显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苏木、胡椒、黄熟、降、檀诸香”,以及象牙及精制刀具。事实上,琉球国进贡的苏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来自东南亚诸国,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则是来自倭国。

虽然按理说,贡物应该是朝贡国心甘情愿献给大明朝,不要求任何回报的,但中土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在朝贡体系中一直采取“厚往薄来”政策。就好比晚辈来拜年,总会给红包一样,所谓“厚往薄来”,就是当朝贡国前来进贡时,中土帝国对他们的赏赐往往比他们进贡的东西要多得多,以此来证明天朝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任何便宜。

大臣们在打发使者的问题上,各抒己见,有大臣说:“意思意思下得了,随便给一点,打发算了。”也有大臣说:“我大明泱泱大国,岂能沾小岛国的便宜,厚赏薄收,方显大国风范。”

徐达说:“送些有代表性的礼品,比如说土特产、陶瓷、茶叶、刀剑、服饰等。”

刘伯温说:“简单的工艺和制造,可以让他们的人在此学习,军事方面,就不能教他们了,防止他们将来造反。”

李善长说:“多赏赐物品,不传授技艺,以后让他们拿物资来换,这才是符合易货换货的商贸之道。”

胡惟庸说:“加大赏赐,让他们眼花缭乱,对我大明产生依赖性,迫使他们年年朝贡。”

最后,皇上朱元璋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于是,朝廷开始征调各种物资,黄金白银、绫罗绸缎、珠宝字画、陶瓷制品、刀枪剑戟、茶叶白酒、骡马牛羊、种子树苗,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的回礼,让使者们满载而归。

在谴派使者的问题上,胡惟庸力推自己的学生吏部侍郎张德平,而徐达要求让福州水师代表朝廷即可,毕竟是化外岛国,以武臣服较为合适,文人前去,稍有不慎,恐有不测,再说,之前就是水师在与对方打交道,水师代表朝廷名正言顺。

刘伯温、李善长等大臣们,还是力推杨基前往。皇上朱元璋思考再三,即令杨基为正使,福州水师黄缇敏为副使,出使琉球三国,宣读皇帝诏书,以示大国恩威。

工匠司根据福州水师提供的航海图,用大幅丝绸描绘出了三幅大明帝国版图,在版图的东南角很远的地方,用丝绸标注的一串小黑点,代表着琉球群岛三国。

给琉球三国的礼品,装满了整整三船,大明国以自己博大的胸怀、丰富的资源、几千年的传统工艺、强大的军事实力,恩威并重的拉拢这些小国,尽力感化这群海外之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