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战神沐英 > 第五十九章 刘福通的求救

战神沐英 第五十九章 刘福通的求救

作者:不得不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31:43

第五十九章 刘福通的求救

朱元璋根据军师的计谋,决定:徐达率郭英、杨璟、缪永忠等部,乘机拿下陈友谅的重要门户宜城,攻克宜城后,向蕲州、黄州等地进击,控制陈友谅的江北道,然后渡江拿下浔阳、德安、鄱口等地;

常遇春率缪永安、冯胜、俞通海等部将,向湖口、彭泽、都昌等地进攻,占领鄱阳湖东、北;

考虑到陈友谅不会放过洪都,派赵德胜所部迅速支援洪都,同时攻占丰城、高安、永修、安义,控制鄱阳湖东、南;

汤和、张德胜镇守长江的泾江口,在江面设置一条长长的障碍带,防止陈友谅再次顺江而下,偷袭应天城。

赵猛与张兴武,率部,拿下道都、抚州,巩固了洪都东南防线,防止方国珍的侵犯。

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亲自坐镇宜城,指挥各部围剿鄱阳湖周边地区,沐英所部与缪大亨将军一起,共同镇守应天城。

朱元璋在大军出发前,与沐英有过一次长谈,朱元璋说:“沐儿,我知道你有点失望,你喜欢征战,你也有能力战胜任何对手,但这次你必须留在应天城。其原因是,陈友谅手下能干的大将很多,只有我亲自率兵征战,才有机会收服他们,才能让他们为我所用,我不亲自出战,陈友谅的那些大将们,就会感觉我们轻视了他们,其结果就是拼死一战。我亲自率兵,即便投降,他们也会倍感有面子,明白吗?

要知道我手下的将军还是太少,就拿这次来说,这次征战就不得不出动了、我手下九成的将军们,以至于连应天城还得让你来守。以后我们的地盘会越来越大,需要的统兵的将领会越来越多,所以,最好的胜利不是消灭他们,而是征服他们的心,让他们为我所用。”

“你打仗是把好手,谋略也是很不错的,但你毕竟出道太迟,战功不多,我身边的将军们,那个不是在血水里滚过几遍的,所以你的分量还是太轻,不说陈友谅的将军们瞧不起你,就连我们自己的那些大将们,心里也是很难认可你的,因为你是我的义子,他们才表面上对你予以尊重。”

“你要想得到他们的认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征战过程,还要你的表现特别的显眼。应天城是我的老巢,别人来留守我不放心,我把你义母和你的几个兄弟都托付给你了,希望你给我守好这个家。这次我带走了大部分的将军和士兵,你将你的军队重新部署一下,做到我不在时,能威慑到那些,心里总想着蠢蠢欲动的人。”

朱元璋的一席话,让沐英感觉身上的压力倍增,无论多大的压力,他必须得扛下来,他立刻表态说:“请义父放心,孩儿定会保护好这座城,绝不让义父有后顾之忧。”

朱元璋说:“你办事,我还是很放心的,需要什么物资,你直接到李善长先生要就是。”

朱元璋带领众将和大军,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始向陈友谅的防区推进了,仅仅十天,徐达元帅就攻下了宜城,大军继续向蕲州、黄州推进。

常遇春将军率部攻下了彭泽,正在向湖口推进;赵德胜将军感到洪都时,邓愈将军已经攻下了永修、安义;赵猛守着饶州,张兴武带兵拿下了抚州。

整个局势对朱元璋是一片大好,对陈友谅来说,就是很不好了,朱元璋的大军,已经对陈友谅形成了围困之势,陈友谅已经感到压力倍增了,内部已经在为何去何从争论不休了。

一部分人认为:朱元璋乘着初战告捷之势,气势凶猛,应该避其锋芒,退守浔阳、黄州一线,待其气势告罄,再起反击。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朱元璋携重兵而来,应派人联络张士诚,请张士诚派兵偷袭应天城,我方避开朱元璋的主力,直接再次沿长江而下,与张士诚一道合力攻下朱元璋的老巢。

还别说,这第二条要是能采用,局势就不是后来的那样了,第一条建议,是老成持重的做法,收缩兵力守住浔阳和黄州,朱元璋则会头痛不已,一时半会儿拿陈友谅没办法。

第二条建议,则更是绝了,一旦实施,则应天城危在旦夕了,可想而知,陈友谅手下大将中,能人还是很多的。

陈友谅对上两条意见都未予采纳,他认为,自己的几十万大军,每天的粮草消耗,都是一个很大的消费,鄱阳湖地区,土地广大,是粮草征收的最佳之地,一定要保住这片地区,他的想法是,在鄱阳湖的东、南岸边,与朱元璋决战,保住自己的粮草供应之地。

第一条建议是稳妥的做法;第二天建议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第三条方法,是陈友谅自己的决定,则是寸土必争的两败俱伤的打法。

陈友谅的决定,正中朱元璋下怀,朱元璋正想通过拉锯战,在陆地上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因为在陆地上,朱元璋才有优势,而陈友谅的优势是在水战上,现在陈友谅主动放弃了水上的优势,打起了陆地战,朱元璋正好求之不得。

半月后,徐达将军占领了鄂黄的梅城,梅城对岸就是浔阳城,这一来,切断了陈友谅与他的老巢武昌之间的通道,这一步实在是太狠了,陈友谅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鄱阳湖了,后续的物资供应全部被切断了。

陈友谅的军队分成了三部,一部分在江北阻止徐达西征黄州的步伐;一部分则在洪都一带,与朱文正、赵德胜、邓愈他们进行拉锯战;第三部分则在鄱阳湖东,正在阻击常遇春大军的南下。

正在吴国公朱元璋的捷报连传的时候,北方的刘福通、小明王韩林儿,快马送来了一封紧急求援信。

韩山童死后,其儿子韩林儿被刘福通等将领们拥立为小明王,经过几年与元军的征战,占领了淮河以北地区、河南东部、及彭城一线后,就开始分兵插入元军的后方。

大刀敖和白不信领兵绕道桐柏山区,准备进入秦岭,被元军围在了桐柏山一带,正在激战;破头潘与关夫子率兵由彭城,向太行山进军,也被元军缠住了,刘福通身边就只有毛贵和自己两支人马。

元军统帅得知了刘福通部分兵,朱元璋与陈友谅正在宜城一带激战,机会难得,于是派人说服了东边的张士诚,许以重酬,与张士诚一起两面夹击刘福通、毛贵部。

刘福通左右受敌,且兵力单薄,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后撤至淮南一带,丢掉淮北一线,这样一来,关夫子与大刀敖的两路大军就没有退路了不说,淮北一线经营了十来年的地盘尽皆失守。

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有向朱元璋求救,因为当年朱元璋在郭子仪手下,也属于义军之列,只是尴尬的是,朱元璋与郭子仪是被他们联手逼走淮南的。

淮南目前是朱元璋的地盘,与其退到淮南,还不如请朱元璋派兵来救。

朱元璋接到来信后,找刘伯温先生商量,军师刘伯温坚决反对北上增援,军师的意思是,先解决陈友谅,再北上增援。徐达、郭英兄弟、常遇春、汤和等部将,心里对以前的事一直耿耿入怀,都不同意前往救援。

朱元璋确实是头痛了,淮南淮北是大多数将士们的家,他们的亲人、父老乡亲都在那里啊,一旦失守,恐军心涣散。

从大局上来说,刘福通与手下的五大帅,这么多年来,牵制了北方的数十万元军,一旦他们败了,大批的援军南下,即使陈友谅与自己联手,恐怕是以卵击石啊!

只有保住了北方的这支义军队伍,让自己在南方再喘息几年,平定了南方后,挥军北上,那时候局面就明朗了。

这时候,见死不救会让所有的江淮子弟们寒心,失去了民心不说,将来平定了江南,再北上时就不会有人响应自己了。

朱元璋的眼光是犀利的,人心比什么都重要,有了人心,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粮草、辎重。

军师刘伯温是仅凭战略上考虑的,这一点就奠定了两人的未来,朱元璋是以定鼎天下的眼光在考虑问题,刘军师则是以局部战略的眼光来考虑的,所以后来一个人成了皇帝,另一个人只能做幕僚。

这个时候去北上增援,表面上看,对江南的局势不利,实际上让小明王、刘福通的手下将军们,都欠下了一个天大的人情。

后来朱元璋平定了江南,北上征伐时,刘福通手下的许多将军们纷纷前来来投效,这是后话了,足以可见的朱元璋的谋略是相当的独道、老成。

北上增援是确定了,现在还有两步棋必须要安排好,第一、带多上兵力北上?需要哪些将军随吴国公北上增援?第二、留下来的将士们,如何布局,才能守住陈友谅的攻势。这很关键,别到时候走了,自己的老巢被人一锅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