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战神沐英 > 第八十八章 朱文正的下场

战神沐英 第八十八章 朱文正的下场

作者:不得不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31:43

第八十八章 朱文正的下场

朱文正坚守洪都城八十五天,那种日子想想都不寒而栗,这使朱文正后来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一座古城坚守了两个多月,孤立无援、望救目穿,那种感受不同于沐英守泾江口和宜城。

泾江口不是沐英最后的方线,宜城也不是应天城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说,沐英永远都有后退的余地。而朱文正却没有,朱文正为了在官兵面前装出一副镇静的态度,一直都在紧张中克制自己,时间久了,精神就会处于奔溃的状态。

那种压力超出了一名十几岁青年的克制力,使得他在解围后,长时间的失眠,长期的噩梦连连,却没有亲人在身边帮他减负,导致后来的连连出现错觉。

而解围后,朱元璋只是口头嘉奖了他,官衔待遇等还是原样,这使朱文正更加的不满。朱文正的想法是:其一,坚守洪都八十五天,叔叔朱元璋却一直不派救兵来,这使朱文正很是不满;其二、坚守洪都城八十五天,这么大的战功,事后没有加官进爵,仅仅是口头嘉奖,朱文正更是不满。

朱文正甚至怀疑自己的叔叔朱元璋,不派援兵是故意的,想自己死在洪都城,人的思维走进了死胡同后,就很难走出来了,朱文正正是如此。

其实朱文正还真的误解了朱元璋,其一,那时候还就真的抽不出援军,各地都打的如火如荼,朱元璋北上带走了大量的军队,家里被抽空了,那么多的城镇要兵来手啊;

其二、沐英在泾江口打的更惨,兵力死伤更多,面对的陈友谅的兵力是朱文正的两倍,压力更大,直接关系着应天城的安危;蓝玉、李文忠在胡大海战死后,处在张士诚与方国珍的几十万大军之间,同样也打的很惨;张兴武所守的饶州,虽然没有战事,但这个地方是朱文正与蓝玉、李文忠他们的后方,饶州如果失守,则等于断了朱文正、李文忠、蓝玉他们的后路,这三人的后勤供给也就会断了,所以,张兴武是不能动的。

朱元璋不给朱文正加官进爵的原因,其一、当时的战功谁也不必朱文正差,徐达、常遇春等北上增援的将军们;还有沐英的泾江口阻击战;还有李文忠、蓝玉他们拼死拖住了三十多万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军队。

其二、近三十名陈友谅的降将,投降过来后,都表现的很突出,他们投降后,为了急于表现自己,在战场上都很卖命,战功也同样很卓著。

其三、朱元璋想着,等拿下了张士诚,自己封王后,再对部下进行加官进爵,否则,现在自己都还是个吴国公,封赏到顶也只是个大将,而这些将军们本来就是大将,如何再封官?

再说,朱元璋是个很严谨的人,他一声处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对朱文正、沐英、李文忠三人,从不特殊照顾,否则,如何服众。

可朱文正不知道啊,他心态大变,于是,他悄悄地给张士诚写了封信,表示自己想要投效吴王,张士诚懒散惯了,对此毫无兴趣。

陈一民不敢监视沐英,那是因为沐英身边的都是高手,但并不代表陈一民不敢监视朱文正,朱文正的所作所为,被陈一民的部下一一都看在了眼里,等到证据确凿,就向朱元璋汇报了朱文正准备背叛的事,并拿出了朱文正的书信的原稿,朱文正不知道自己写给张士诚的信,被换成了抄录件,原件则落入了陈一民之手。

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己人的背叛,大怒之下,准备杀了朱文正,被马夫人保下了,马夫人说,朱文正是大哥家唯一的一个儿子,他要死了,大哥家就绝后了,于是,朱文正最后就改为了终身监禁。

沐英也没办法改变朱文正的处境,只能劝劝他,心态好点,以后再想法子说服义父。

十几天后,沐英来到吴国公府邸,朱元璋等人正在议事,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进议事厅无需侍卫们的禀报的。朱元璋看见沐英进来,说道:“知道自己错了吗?”

沐英单漆跪地,低着头说:“义父,孩儿知错了。”

朱元璋严肃的说:“你现在已经是将军了,不要动不动的冲在前面,你的任务是指挥,而不是冲锋陷阵,懂了吗?”

沐英说:“懂了。”

朱元璋说:“起来,坐一边听听各位长辈们对局势的判断。”

沐英站起来,走到下手边,坐在了最后的一张椅子上。徐达、常遇春等将军们二十几万大军,已经将平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大小小的各种战舰,将大运河平江段堵得个密不透风,小型战舰直接开进了平江城的外城河。

攻城战已经打了半个多月了,但张士诚的抵抗却出乎意外的顽强,徐达元帅将战舰甲板加高到高于城墙,居高临下的火炮、弩箭,对城墙上的士兵进行激烈的轰击和射击,但城内的士兵不断地进行还击,死掉一批,城内就迅速的补充上来,战斗还在进行中。

小明王韩林儿被缪永忠将军,从滁州接到应天城,途经长江瓜洲渡时,船沉入江中,韩林儿不幸遇难。再坐的人对此消息,并不意外,这是早就安排了的,小明王韩林儿只能是这个结局,对陈一民这次的杰作,让朱元璋还比较满意。

陈友谅的降将们,被朱元璋全部派遣了出去,对原陈友谅的占领区进行肃清,铲除那些余孽分子和脚踏两只船的中间派,这是军师刘伯温的主意,解决张士诚的同时,肃清江南敌对分子,为即将到来的北伐做准备。

最后的一个议题是,解决完张士诚后,朱元璋准备定都应天城,是自立为王还是做帝?这一点颇有争议,军师刘伯温认为暂时称王,等拿下北方后,再称帝也不迟。

李善长等人则认为,拿下张士诚后,江南完全同意了,江北至淮河流域也在国公的手中,完全可以称帝了。

朱元璋看着沐英,笑着说:“沐儿,你认为呢?”

沐英笑着说:“孩儿觉得,先称王为好,理由是,现在北方除了我们濠州的势力在抗击元军外,还有山东的毛贵、河南的赵丑厮郭菩萨、陕西的棒胡、袁州的彭和尚周子旺,北方还有大大小小的几十路抗元大军。

如现在称帝,则将这些义军队伍推向了对立面,到时候,我们可能要对付的不光是元军主力,还有各路义军将在我们背后捅刀子,将使我们四处遇敌。

假如现在只称王,我们则只是遭遇部分元军,而其他各路义军,则帮我们拖住了大部分的元军主力,最低的减轻了我们的压力,这就是我的建议。”

在座的人都开始沉默了,沐英分析的完全有道理,国人的劣根性就是如此,你称王,他不会在乎的,因为最多是平起平坐。你称帝就意味着在他们之上,他们都得俯首称臣,这就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暂时称王。

最后朱元璋一锤定音,称吴王。由过去的吴国公改为吴王朱元璋,你张士诚不是要压我一头吗?我就灭了你,将你的吴王抢过来。

议事完毕后,沐英跟朱元璋一起进入了内院,马夫人带着几个孩子在这里,沐英对义父义母说:“义父义母,我大哥朱文正一时糊涂,犯下了滔天大罪,我希望义父,看在大伯一系只是单丁相传,改善下大哥的监禁待遇,改为软禁,给他找个媳妇,让大伯一系能够延续香火,有个传宗接代的机会,请义父恩准。”

马夫人也说:“我看可以,软禁就行了,让他有个后人吧,也算你报答当时在困苦时、大哥对你的援助之情。”朱元璋考虑了一会,点了点头,马夫人对沐英说:“这事你不要参与了,我让人来办。”

沐英又说:“义父,最近我准备回一趟定远老区,带着儿子、夫人回去给我母亲上坟。”

朱元璋也正想了解一下,他在老区的秘密,就同意了,只是嘱咐他多带护卫,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马夫人知道沐英很孝顺,也没有反对,同样嘱咐他多带人手,免得再次发生上次的截杀事件。

沐英带着孟达等几十位护卫,再次回到了丹徒城,将军府里,张千千等女铁血卫都在这里,沐英进来后,张千千等人看着沐英只想哭,沐英知道,一方面这些女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很深厚,知道自己出事后,这些女孩子都急坏了,他们都是孤儿,或者在受苦受难时,为二墩所救,沐英给他们报了仇;

另一方面顾盼与曾玉跟他们一样,大家感情很好,在一起亲如姐妹,现在顾盼与曾玉因掩护沐英而遇难,大家心里很难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