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 第171章 大金主上门

第171章 大金主上门

第171章 大金主上门

听到国药集团要投mRNA疫苗项目,张伟瞬间明白过来,这不是迎接领导,而是迎接金主!

这年头有钱就是爷,那些有钱的央企,自然是大爷中的大爷!

清大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第一是国家拨款,这也是经费的大头,也是经费最稳定的来源。

第二就是社会捐赠,第三则是科研项目的收入,这两项浮动比较大,主要看运气。

运气好来个牛逼的校友,一下子就能捐几百上千万。运气不好好几年也逮不到一个冤大头。

第四便是企业资助,这也是一大重要的经费来源。

清大毕竟是国内最高学府,社会上有很多企业,愿意跟清大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或者让清大帮助自己研发新产品。

这种合作当然是要给钱的,一般的项目,企业就直接支持一笔研发资金,大一些的项目,双方会专门成立合作机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后,清大也是要从中分账抽成的。

因此对于有钱的金主,清大向来是来者不拒,而且多多益善。

一场汇报会结束后,王董事和三位院士在房间内讨论,其他人则暂时离开。

“孟主任,你这样子,像是不乐观啊!”张伟开口问。

疫苗历来都是下金蛋的母鸡,中国有十几亿人,每年对于各种疫苗的需求量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個合作项目要是能达成的话,大概会成为未来十几年里清大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

也难怪清大对此非常的重视,对方只来了一位执行董事,清大这边顾校长带着学校里的主要领导,却全都到场迎接,算是给足了面子。

“果然,合作没成!”孟鹤鸣长叹一口气,露出了失望且在意料之内的表情。

休息室中,张伟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喝着茶,觉得自己表现的还算是挺不错的。

日常的感谢过后,终于进入到了正题。

这位执行董事姓王,看起来颇有几分学者的样子,他还带了三名院士作为顾问。两个科学院院士,一个工程院院士。

“你的科研成果都已经上《科学》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么看来,国药集团那边,应该还是对mRNA疫苗有疑虑。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疫苗嘛,此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有疑虑也是正常。”孟鹤鸣开口道。

孟鹤鸣点了点头:“我跟钱院士是熟人,刚才趁着去卫生间的机会,我稍微打听了一下,这次的考察,结果的确是不太乐观。”

会议室中,张伟进行了简单的汇报,内容基本都是论文上所叙述过的。

几人等了大半个小时,三位院士终于讨论出了结果,众人也重返会议室。

“搞研发,不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么!别人没做过,自己就不敢做,那一直拾人牙慧得了!”张伟一脸不屑的说。

“为什么?是我的科研成果有问题,还是mRNA疫苗有问题?”张伟立刻问。

然而孟鹤鸣的表情,却显得有些严肃。

接下来,三位院士顾问轮番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实验有关的,张伟都能回答,而牵扯到比较专业性的生物学知识,则由孟鹤鸣托底回答。

工程院院士是张伟的本家,也姓张,是研究化学的。另外两个科学院院士,一个姓钱,另一个姓李,都是研究药学的。

王董事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首先,请允许我向在座的每一位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清大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使得这次的交流能够如此顺利和愉快。你们的热情、友好和专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合法的生意当中,制药业的赚钱能力肯定是一流的,国药集团很明显是国内的顶级大金主,更何况这一次国药集团要来考察的,还是mRNA疫苗项目。

“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内部讨论后,我们很遗憾地决定,暂时无法与清大,展开有关研发mRNA疫苗的合作。这一决定并不是因为mRNA疫苗项目存在瑕疵,主要是基于对当前市场环境、公司战略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话虽是这么说,但企业经营毕竟不是风险投资,而且国药这种央企,还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要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贡献,所以还是得将稳妥排在第一位的,战略保守一些也正常。”孟鹤鸣开口解释道。

张伟则是两眼微微眯起,如果是别的项目,不成也就不成了,但是面对mRNA疫苗还这么保守,张伟可就有些不能忍了。

经历过口罩的张伟,当然知道mRNA疫苗的意义,这东西对于国家而言,绝对是战略级的。

当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来袭的时候,早一天做出来疫苗,不仅仅可以拯救无数人的生命,更可以让国家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的生产,让国民恢复正常的生活。

这种战略性的重要资源,就算不能做到先人一步,也绝对不可以主动放弃,最起码要做到别人有的我也有!

想到这里,张伟开口说道:“王董事,我个人觉得,你们应该再慎重考虑一番这个项目。mRNA疫苗作为一种新的疫苗,不仅仅可以带来巨额经济收益,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国药作为央企,有责任为国家积累这种战略资产。”

“张伟老师,你说的这些,我们当然考虑过了。但是经过讨论后,三位院士一致认为,对比传统的灭活疫苗,mRNA疫苗在实用性方面,并没有优势。”王董事开口答道。

“你指的实用性方面没有优势是什么?能具体讲解一下么?我们也可以进行后续的改进。”张伟接着问。

“我们主要是从研发、生产、储存和运输四个方面讨论的。我们先说储存和运输,要保持mRNA疫苗的活性,需要低温冷链系统,这一点传统的灭活疫苗肯定是更有优势的。”王董事开口道。

“我承认灭活疫苗的储存起来更容易,运输要求也更低,但如果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话,疫苗生产出来,本来就是加紧运输,而且运送到目的地以后,要立刻投入使用,不可能长时间的储存。

而且我们随着国家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建设日趋完善,国内的物流系统肯定是会进步的,等mRNA疫苗研发出来,说不定国内的物流系统已经可以承担比较苛刻的运输条件了。

更何况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疫苗进行改进,提高疫苗的对常温的适应力,降低疫苗运输的条件。如果能够做到零下十八度运输的话,那就跟运输海鲜差不多,普通的冷冻车也能运输,不需要去专门建立冷链运输网络。”

听了张伟的话,王董事下意识的望了望三位院士,三位院士同时微微点头,示意张伟所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

“好,我们再说生产方面,一种新的疫苗,肯定要建立一套新的生产线吧?这方面我们做过评估,如果mRNA疫苗研发成功,建立一套生产线,至少要投入8000万人民币!”王董事开口道。

“8000万人民币?我觉得你们太保守了,我估计没有四五个亿,恐怕是建不成一套mRNA疫苗生产线!”张伟笑着答道。

“四五个亿?张老师,你可真敢说!8000万人民币,我们国药都批不下来,别说是四五亿人民币了!”王董事露出了心有余悸的表情。

张伟说四五个亿,倒也没有夸张,历史上莫德纳2015年通过私募融资建立起了mRNA疫苗生产基地,而当时就是融资了4.5亿美金。

在美国花美元,在中国花人民币,美国建厂要花4.5亿美金,中国建厂花四五亿人民币,是很正常的换算。

张伟则继续说道:“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四五亿还多么?伱们国药分分钟就赚出来了。而且我刚才说过,mRNA疫苗会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就凭这一点,你们也该投这笔钱!你们可是央企,你们不去保证国家的战略资源,难道要让民营企业去做么?”

牵扯到国家需要,别说是四五亿人民币,就是倾家荡产,国药也得投,张伟这个说法,王董事还真没办法反驳。

“行,咱们不说生产投入的事情,单说研发投入,mRNA疫苗也要比灭活疫苗大的多。”王董事开口道。

“这一点我来解释吧!”钱院士主动站出来,开口说道:“mRNA疫苗的原理,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阐述了,我这里主要说一下一款mRNA疫苗的研发。

首先我们要确定疫苗的目标抗原,也就是希望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蛋白质。

然后我们要根据目标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与目标病毒蛋白质编码区域相对应的mRNA序列。

接下来要将合成的mRNA序列进行包装,以保护mRNA序列不被降解和被免疫系统攻击。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你研发的核苷修饰技术。

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后,才会进入到疫苗的小规模试产环节,然后经过临床试验,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成品以后,才可以进入正式的生产当中。

在整个过程当中,确定抗体很简单,对合成的mRNA序列进行包装也并不困难,有了核苷修饰技术之后,无非就是多做几次试验。

但mRNA序列设计和合成,是非常复杂,成本也非常高的一个步骤。我不能说完全做不到,但要做到投入实在是太大,也太困难了。

以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想要去编辑一段病毒mRNA序列是可以做到的,但要专门去针对病毒的某个蛋白质编码区域相对应的mRNA序列进行编辑,真的很难很难。

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花好几年的时间,都无法编辑到我们想要的mRNA序列!光是这一关,就能难住大部分的研发人员!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慎重考虑之后,认为在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下,研发mRNA疫苗的条件还不成熟!”

“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

听到这个词,张伟脸上却浮现出了自信满满的笑容。

不就是缺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么!我有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