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 第187章 百折不挠,终能拨云见日!

第187章 百折不挠,终能拨云见日!

第187章 百折不挠,终能拨云见日!

对于现场这些研究杂交水稻的科学家而言,张伟所说无疑是科幻电影照进现实。

在此之前,想要提高水稻的产量、抗旱性、抗病性等性状,主要是靠人工选择,挑选更优质的植株进行育种。

但这种育种方式无法跨过生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时间很缓慢,而且随机性很大。因为性状分离的原因,你无法保证优秀的植株,到了下一代依旧同样优秀。

但有了基因编辑技术就完全不同了,可以直接从基因层面上改变水稻的性状,原本很多无法实现的构想,都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实验。

也就是说,杂交水稻的研究,从原来的研究植物,直接上升为研究分子生物。

此时,会场内已然陷入到一片寂静当中,即便这里每个人都是杂交水稻的专家,可对他他们来说,张伟刚才所介绍的那些,的确是太过于超前了,他们一时间还没有办法消化这么多信息。

这是一群还在使用传统授粉育种方法来培育杂交水稻的人,突然告诉他们,过去的传统人工选择育种方式可以抛弃了,现在能够用基因手段来直接改变杂交水稻的性状,他们的确是有些反应不过来。

等于是让歼7飞行员坐进了歼20的座舱,即便是最王牌的歼7飞行员,也得琢磨琢磨仪表盘上的那些东西是干什么的。

见到会场内的众人是这副反应,张伟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中国的杂交水稻有三代,第一代杂交水稻,就是当年袁隆平院士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在1973年成功研发出来的那一款。

更高产、更抗旱、更抗病虫害,甚至可以实现无融合生殖,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且还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情况,针对性的对基因进行调整,有些地方天气比较干旱,就增加抗旱的基因;有些地方土质盐碱性比较强,就可以增加抗盐碱的基因。

但有了这个基因剪刀,三五年就能搞出一个新品种来,科研效率可是成倍的增加。

全国各地的土壤土质更是天差地别,土壤的类型、质地、养分含量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完全不一样。

小国地域狭小,全国可能就一种土壤,一种天气,报天气预报的时候一句话就能把全国的天气预报讲完。

而如今有了基因剪刀技术,这个过程可能缩短到五年以内,实验室里完成基因编辑后,直接拿去育种,便能得到想要的品种。

就比如第二代杂交水稻,从1980年开始研发,到1995年研发成功,一共花了十五年时间。

想明白这一点后,现场这些杂交水稻专家可都坐不住了,他们的目光全都望向最前排就坐的老者,希望老者可以发话,立刻引进这种新技术。

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黄金年龄也就是三十年,如果不带团队的话,区区三十年的时间,顶多能研发出三四个品种的杂交水稻。

就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地势低平,土壤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是典型的水稻土。

当时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野败”,然后以此为基础选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可以说后来所有的杂交水稻,都是这一注野败的孩子。

然而在2005年,第二代杂交水稻都还有改进的空间,张伟所说的这些东西,已然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理解,真的有一种看科幻片的感觉。

简单的说,就是选取优良形状的个体,对不同的基因型进行组合,寻找最佳的配对方案。这其中并不涉及基因编辑。

有了这种基因编辑技术,等于是不需要一代代的去挑选优秀的植株,不需要去一代代的授粉和育种,只要待在实验室里,改变一下杂交水稻的基因序列,就可以研发出更优秀的品种。

第一代的杂交水稻,比当时的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这在当时而言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就这20%,便足以让很多家庭填饱肚子。

在2005年,中国还处于第二代杂交水稻的研制阶段。

1980年,国家开始研发第二代的杂交水稻,第二代杂交水稻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1995年研制成功,随后杂交水稻研究所有不断的优化,培养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品种。

老者带头鼓掌,其他人也纷纷开始鼓掌,霎那间,整个会场内掌声四起,一片沸腾。

一位工作人员来到张伟近前,开口说道:“张伟老师,院士想要见你,请你跟我来一趟!”

一亩地多种几十斤大米,才能多卖几个钱?有这研发成本,我直接去外国进口粮食喽!

未来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性状改善和抗逆性改变,用的都是基因剪刀技术。

像是长江流域,土壤多为冲积土,这些土壤通常比较肥沃,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高产。

直到2010年前后,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出现,大大的降低了基因编辑的成本,这才让使用基因编辑研发杂交水稻有了可行性。

而当他们明白过来以后,那一张张惊讶和迷茫的脸上,纷纷浮现出了激动的色彩。

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发,始于2010年,当时申报的课题就是利用遗传工程雄性不育技术,研发新一代杂交水稻。基因编辑就是研究最基本的技术手段。

而真正让三代杂交稻研发走上快车道的,正是基因剪刀技术出现以后。

但第二代的杂交水稻的研制,还是使用的传统方法,基本还是靠一代代培养,选取人类所需要植株进行杂交。

放在十几年后,第三代杂家水稻已经研发出来了,张伟所说的这一套,不过是入门级的介绍而已。

片刻后,逐渐有人琢磨过来,彻底明白了张伟刚才所讲的内容。

而在一些丘陵山地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土壤可能以红壤、黄壤为主,这些土壤相对较为贫瘠,养分含量较低,需要更多的肥料和土壤改良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在此之前,不是没有科学家想到用基因编辑手段去研发杂交水稻,但当时的锌指核酸酶技术太贵了,一次实验要5000美金,想要出成果,还不知道要烧多少钱。

张伟刚才所说的那些,正是后世科学家们摸索出来的研究方向。

甚至有可能研发出适应海水环境的水稻!

这一点,对于那些小国来说,意义或许不大,但是对于中国这种大国而言,却非比寻常。

不过老者还是带头鼓起掌来,算是对张伟的汇报,表示了肯定。

……

此前的改进,是通过传统的方式,选择植株,授粉培养,逐渐改良出新品种,这个过程可能十几年。

华北地区是黄土地,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当然这两个地方种的不是杂交水稻。

相较于第一代杂交水稻,第二代杂交水稻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一种适合长江流域的水稻,到了东南沿海,就未必适合种植。而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改进。

老者的表情则要淡然的多,他搞了一辈子的科研,经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见证过太多的风风雨雨。面对张伟画出来的大饼,即便是十分心动,但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大国不一样,相邻的两個省份,一条河流的两侧,气候差异都会很大,更别说是南北差异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剪刀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科研人员也发现了很多基因剪刀的最新使用方法。

“好,麻烦带路!”张伟也没有推脱,跟上那名工作人员,同时开口问道:“院士要见我,是不是对基因剪刀技术还有疑问?”

“这我哪知道啊!院士没说,我也不敢问啊!”工作人员微微一笑,接着道:“等你见到他,应该就知道了。”

张伟被带到了一个小会议室,里面除了老者之外,还有杂交水稻研究员的其他几位专家。

“各位领导,我把张伟老师请来了!”

“张伟老师,快请坐!”立刻有人招呼张伟坐下,然后给张伟倒了杯茶。

张伟跟众人打了招呼后,便坐了下来,也没敢说话,毕竟老者都还没开口呢,他也只能像是个小学生,乖巧的坐在原地。

老者仔细打量了一番张伟,然后开口问道:“张伟老师,你今年多大了啊?”

“您叫我小张就好了,在您面前,老师这两个字,我可担不起。”张伟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是1985年的,今年刚好二十岁!”

“二十岁?这么年轻啊!看来咱们国家又多了个天才科学家啊!”老者一脸微笑,接着问道:“家是哪里的啊?”

“我家是琴海市的,从小在海边长大。”张伟开口道。

“琴海市?你们那里也有黑土地啊,加上光照充足,有利于大米的生长,就是土壤的盐碱性比较大。不过你们那里种植的主要还是传统水稻吧?杂交水稻好像没怎么种植。”老者开口道。

“这我还真不知道,我从小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没在农村待过,我们那儿农村种的什么水稻,我还真没了解过。不瞒您说,我们这种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连水稻幼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张伟回答道。

“呵呵呵……是啊,你们这代年轻人啊,很多都五谷不分的!好在没有四肢不勤,江山代有才人出,还出了伱这种优秀的学者!”

老者也笑了起来,他接着说道:“我听了你的报告,讲出了那么多研发方向,还以为你对杂交水稻非常了解呢!看来你只是功课做的充足啊!”

“听说能来跟您汇报工作,我连夜准备了一些资料,到了飞机上都还在看呢!没办法,我对杂交水稻是一窍不通,只能临阵磨枪了。”张伟回答道。

“可你这临阵磨枪,磨得也不错啊,还真把枪给磨出来了。而且临阵磨枪,都能做出这么精彩的报告,看来你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也是很有天赋的!”老者接着道。

“您可别夸我了,您要是再夸我,我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张伟立刻说道。

“就凭你刚才讲的那些内容,就值得夸!你也不用谦虚,天才嘛,很多都是样样精通的,像是钱学森先生,除了研究火箭之外,在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园林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

“我哪敢跟钱老比啊!”

“得比!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了,未来是靠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你们一定要做的比我们更好,要超过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强,咱们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嘛!”

老者微微一笑,接着道:“说实话,听完你的报告,我是真想把你挖到我们研究所里来。可惜啊,你是清大的人,顾校长那边肯定不可能放人的!”

“可别,您要真挖我过来的话,您这里的科研经费,肯定要打折的。”张伟开口道。

“科研经费打折?为什么?”老者好奇的问。

“实不相瞒,我现在是处于被卡科研经费的状态,只要是我负责的项目,一分钱的科研经费都批不下来。”

张伟将拒绝外人署名,然后被卡了科研经费,连累着整个清大都受牵连的事情,简单的介绍了一遍。

等张伟介绍完前因后果,老者脸上的笑容已经完全消失了,可以看出来,他对于这种行为,显然是极其厌恶的。但他只是长叹一口气,并没有说话。

老者做了这么多年的科研,从最基层的农校教员,到最顶尖的国宝级科学家,当然也知道国内科研的一些潜规则和弊病。

不仅仅是知道,他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他经历过太多风雨,所以此时的他,听完张伟的讲述后,并没有表现出义愤填膺,而是陷入了沉默当中。

反倒是张伟,依旧是一副乐观的表情,他接着说道:“咱们不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了,我好不容易能见您一面,要不您赐我份墨宝吧!”

“好!”老者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

只见老者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百折不挠,终能拨云见日!”

……

丹尼尔斯是一位知名的知识产权律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便是他所在律所的大客户。

如今这位大客户委托他,来遥远的中国,购买一种名叫“基因剪刀”的专利技术。

对于丹尼尔斯而言,这真是活久见!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竟然要从别的国家购买专利技术?

而且这个国家还是中国!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丹尼尔斯第一反应是查看日历,不是愚人节!

世界上科技最强大的国家,竟然要从第三世界国家购买技术?而且还不是愚人节玩笑?

即便是登上飞机,处在太平洋上空,丹尼尔斯依旧有一种感觉,自己是不是被什么电视节目给整蛊了?周围是不是有隐藏摄像机,正在拍摄自己。

但除了自己之外,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也派了三位科学家一同前来,要是整蛊的话,再加上飞机的商务舱机票,这要是整蛊的话,是不是太下血本了!

终于,飞机顺利讲座在京城国际机场。

丹尼尔斯一行人刚下飞机,办完入关手续,还没来得及去取托运的行李呢,便被一名机场的工作人员给拦住。

“先生,请问你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谈判代表么?”

“我是!”丹尼尔斯一脸警惕的望着对方,然后说道:“而且我是一名律师!”

专门强调一下自己是律师,就是担心对方胡来。

然而这位工作人员却非常有礼貌,他开口说道:“请跟我来,您可以走VIP专属通道。”

“走VIP通道?”丹尼尔斯微微一愣,然后开口说:“我要等我的同伴一起。”

“没有问题,你们都可以走VIP专属通道。”

丹尼尔斯虽然有些懵,但他并没有拒绝特权,有VIP通道走,谁会去走常规通道。

然而让丹尼尔斯没想到的是,谈判团一行人从VIP通道出口走出来时,早有记者等在那里,然后立刻围了上来。

“先生,你们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谈判代表么?”

“你们是来清大,采购基因剪刀技术的么?”

“请问你们为什么要采购基因剪刀技术?”

“基因剪刀技术能给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带来多少提升?”

“除了基因剪刀技术之外,你们跟清大之前,会不会有其他的合作?”

有的记者提问用的是中文,而有的记者虽然用英文提问,但语法完全错误,发音也不标准,丹尼尔斯不断在没听懂和似懂非懂间来回拉扯。

望着眼前这些记者七嘴八舌的提问,丹尼尔斯是彻底懵圈的。

“我就是来买个专利啊,怎么刚到机场就给我来了个新闻发布会!这是什么谈判策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