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 第39章 发现新BUG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39章 发现新BUG

作者:过关斩将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05:14

第39章 发现新BUG

第39章 发现新BUG

校外大排档。

“老板,先来二十串羊肉,二十串腰子,再来拿半打啤酒,要百威经典纯生!”张伟吆喝的。

“喝百威经典?大客户啊!”老板立刻笑嘻嘻的迎了上来,同时开口的问:“吃不吃辣?腰子要嫩一点还是老一点?”

“能吃辣,腰子嫩一点!”张伟开口道。

“好嘞,您先随便坐!马上给你烤!”

片刻后,啤酒先被送过来,自闭人顿时眼冒精光。

“等什么呢,喝吧!”张伟笑着说道。

自闭人毫不犹豫拿起一罐啤酒,拉开拉环,先舔了舔冒出来的啤酒花,然后又喝了一大口,露出了满足的表情。

“腰子来咯!”老板吆喝着,将烤腰子拿了过来。

张伟拿起一串烤腰子,外皮略焦,用手轻轻一抖,窜上的腰子经如同豆腐一样,略微哟有些抖动,这说明肉质还是很嫩的。

“腰子烤的外焦里嫩可不容易,老板有水平!”张伟一口咬了下去。

紧接着,张伟“哇”的一声,直接将嘴里面的烤腰子吐了出来。

“怎么比大便还臭!”

“你吃过大便?”自闭人面无表情的问道。

“我怎么可能吃过那东西!”

“那你怎么知道,比大便还臭?”

逻辑完美,张伟竟无言以对!

自闭人则拿起另一串烤腰子,先是闻了闻,然后小心翼翼的尝了一口。

“没问题啊!老板处理的很干净,连腥味都没有。”自闭人开口道。

张伟瞬间意识到,自己把三天不能吃肉这茬儿给忘了!

“没事,是我早晨忘了刷牙!”张伟说着用啤酒漱了漱口。

“怪不得魔鬼说可以试试,还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这味道太特妈的酸爽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张伟又拿起那根烤腰子,放在鼻子边闻了闻,问道很正常,他又试着用舌尖轻轻的舔了舔。

呕……差点吐出来!

“看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能吃肉,而是肉类制品到了嘴巴里,味道会变的难以下咽!”

这一刻,张伟脑中灵光一闪。

“按照这个理论,如果付出的代价是多少天不能吃东西,或者多少天不能喝水,那么食物和水到了嘴巴里面,也会变成令人无法下咽的味道。

也就是说,这种代价只是屏蔽了嘴巴的摄入,只要绕过嘴巴,用其他方式摄入,就不会受到影响。

比如我虽然不能用嘴巴喝水,但我可以用注射的方式,向体内补水,这样身体也不会因为脱水而产生影响!”

这个想法从张伟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好像又卡到新BUG了!”

……

有了实验数据,张伟终于可以**文了。

张伟的首个目标,依旧是美国的《科学》杂志。毕竟原版的《原子级薄碳膜的电场效应》,就是发在科学杂志上。如今张伟发同样的一篇论文,对方应该识货。

《科学》其实是世界三大顶级期刊中发行量最大的,除了主刊之外,《科学》还有好几本子刊,不同子刊关注的研究领域不同,投稿者也会根据这一点选择不同的刊物进行投稿。

不过张伟并不打算给子刊投稿,石墨烯可是必得诺奖的科研成果,不发在主刊上,岂不是太没有牌面了。

《科学》上的文章,字数其实并不多,像是一些研究评述,都是1000单词以内,介绍新实验技术的技术特写,也都是在2000单词以内。

论文一般在4000个单词左右,这比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都要少的多。

伱花的大几万字写的毕业论文,可能会被你的研究生师兄喷的一无是处。

可人家用区区4000个单词写出来的论文,就能拿诺奖!

要不说人家是世界顶尖期刊呢。

往期刊投论文的时候,都要附上一个投稿信,上面要简述稿件的核心内容、主要发现和意义,如果对期刊处理稿件有特殊要求的话,也可以附上。

向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投稿,往往还需要附上推荐人名单,也就是要告诉人家,曾经有哪位牛人看过你的论文,觉得写的还不错,愿意推荐一下。

当然这位牛人自然是学术地位越高越好,若是诺奖级学者推荐你的论文,那过稿概率几乎是十拿九稳。

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自然也就不需要推荐人了,甚至那些顶级审稿人,会拿着你的论文,写一篇研究评述,吹一吹你的研究成果有多牛!

科学界也是一个江湖,全靠同行衬托这句话,同样适用。

张伟显然是找不到任何一位大牛帮自己背书的,他只能“裸投”!

第一次向《科学》投稿的菜鸟,之前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更没有任何学者背书,这看起来像是来捣乱的!

但张伟还是决定赌一把,就赌石墨烯的价值!

当然张伟也还有后手,如果《科学》不通过的话,他就去投普通一些的期刊,石墨烯的价值,总会有期刊识货。

实在没办法,就在国内的期刊上发表,虽然逼格拉跨了一些,但至少能把科研成果发表出去,大不了就是晚几年拿诺奖罢了。

屠呦呦女士当年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也是发表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最终人家也能拿到诺奖。

张伟将投稿信、个人资料、联系方式、论文、石墨烯的照片,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数据全都放进了一个牛皮纸袋里,来到邮政,然后亲眼看着邮政的大姐盖上了邮戳,这才放下心来。

邮戳是法院愿意采纳的一种证据。

这个邮戳能够证明,张伟向《科学》杂志寄论文的时间,作为国际信件,邮寄过程中肯定还会盖上国际通用的组合戳,这些都可以作为合法的证据来使用。

一个科研项目,不可能只有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特别是某些热门项目,全世界不知有多少项目组扎根其中。

所以必然会出现,多家科研机构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取得成果的情况,也会出现多家科研机构同时投论文的情况。

而这时候如何认定,这个科研成果该归谁呢?答案很简单,看邮戳!

就比如两个人都制成了石墨烯,你是一月份给《科学》寄去的论文,我是二月份给《科学》寄去的论文,即便《科学》最后刊登的是我的论文,但只要你的邮戳比我早,那石墨烯的这个成果,也是你的。

寄给不同的杂志也是一样,比如某一期的《自然》和《科学》发表了同样的研究成果,这时候拿出寄信的邮戳比较一下时间,谁的时间靠前,那这个成果就是谁的。

即便你拿出一堆十几年前的手稿说,这东西我十几年前就搞出来了。但不好意思,你发表的晚,科研成果就是人家的!

感谢各位大佬的收藏和月票,过关拜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