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 第201章 复兴之路

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第201章 复兴之路

作者:胆小如鼠的吴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22:45:16

官场改革的推行初见成效,京城和地方的百姓都渐渐感受到了朝廷新政带来的改变。然而,就在百姓的期望不断高涨时,张宇的朝堂上却悄然出现了新的隐忧。那些失势的旧官员和受牵连的豪族虽表面臣服,却暗中结成同盟,密谋策划,企图阻挠改革的进一步推行。

这天,张宇正在书房处理公务,沈清言匆匆而来,脸色凝重:“陛下,刚收到消息,几位曾被罢免的官员和部分豪族秘密聚会,试图反击朝廷的整肃之举。此事已有风声传到百姓耳中,影响甚广。”

张宇微微皱眉,心中已有防备。自推行新政以来,他便预料到会有反对势力出现,只是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迅速地组织起来。冷静片刻后,他开口道:“清言,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沈清言思索道:“此事牵连甚广,牵头之人意图挑动地方百姓对新政的不满,试图借机削弱朝廷的威信。我建议立即派遣监察队,密切监视这几人的动向,同时暗中对他们的势力进行清查,一旦有不轨之举,立即处置。”

张宇点头表示赞同:“此等心术不正之徒,朕决不姑息。密切监视,一旦有实证,立刻严惩。”

暗查豪族,剔除隐患

次日,沈清言着手部署对几位疑似谋逆的官员及其家族进行暗查。在密探的跟踪之下,这些旧势力的谋划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们意图在各地煽动不满情绪,借口新政破坏地方经济,试图掀起百姓的对抗情绪。

几天后,清言带回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张宇看着一份份罪证,冷笑道:“这些人真是冥顽不灵,竟还妄图阻挡大清的变革步伐!”

沈清言郑重地禀告:“陛下,这些人已成为朝廷的隐患。臣建议在他们策划实施之前,便以雷霆手段将其一网打尽,彻底肃清这些势力。”

张宇思忖片刻,毅然道:“传朕命令,将牵头之人连同其党羽全部缉拿归案,若胆敢反抗,立即正法!”

雷霆手段,镇压叛逆

很快,朝廷行动迅速展开,京城及各地的锦衣卫队伍秘密出动,悄然包围了几位反对势力的据点。在行动中,数名妄图逃跑的豪族头目被迅速擒获,一些试图掀起骚乱的心腹也被当场捉拿。

当晚,张宇在皇宫内召见沈清言和几位重臣,听取行动结果。

“陛下,已将牵头之人及其党羽全部缉拿归案,审讯中他们已交代了与各地势力的勾结和策划,罪证确凿。”沈清言简明扼要地报告。

张宇面色冷峻:“立即对首恶进行公开审判,公布罪行,斩草除根,绝不容忍任何造反之举!”

经过几日的公开审判,豪族头目和勾结官员纷纷被处以极刑,一些未被连累的家族也受到了严厉的警告。朝廷以此行动震慑了那些潜在的反对势力,再次彰显了张宇的坚定决心。

新政推进,民心所向

随着朝廷的雷霆手段生效,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江南等改革初见成效的地区,百姓对张宇推行的新政充满了支持和感激。

京城一位百姓聚会的茶馆中,人们正在热烈讨论着最近的时局。

“现在朝廷是真的为百姓着想,前些年那些贪官污吏横行,现在都被陛下整顿得服服帖帖,百姓总算有了盼头啊!”一位年长的百姓感慨道。

另一位青年附和道:“可不是吗?这次的均田政策让咱们穷苦人家也能有地种,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几人纷纷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口中虽未提及张宇的名讳,但那份对朝廷的支持和信任已不言而喻。

张宇每日听到这些反馈,内心充满了欣慰。他深知,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再大的阻力他也无所畏惧。

下一步,开拓教育

在稳定了朝廷的局势后,张宇将视线转向了教育改革。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根基在于民智的提升,只有让百姓识字明理,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因此,他决定从教育入手,推行一系列改革。

张宇召集了一众大臣,共同商讨教育改革的方针。会上,他提出在全国各地设立义学,由朝廷提供资助,让贫苦百姓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若只让贵族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那国力终将受限。”张宇坚定地说道。

清源深有同感:“陛下所言极是。只有让更多的百姓拥有知识和见识,未来的大清才能真正兴盛。”

沈清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若能在义学中加入道德和忠义的教育,将更有助于培养对朝廷忠诚的百姓。臣以为,不妨在各地选派德行高尚之人担任教官,教授学子仁义礼智信。”

张宇微笑点头:“清言所言甚好,这些教育内容的确是必不可少的。那便依此行事,务必把教育落实到每个地方,确保贫苦百姓的孩子都能享有受教的权利。”

全国兴学,广施教化

朝廷迅速发出命令,各地的府衙开始设立义学,并招募教师。与此同时,张宇还特地从京城选派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大儒,前往各地讲学,带动地方教育的风气。

随着义学的设立,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大清的文化风气开始悄然转变,年轻一代开始逐渐向往知识,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位名叫刘志远的农家子弟就是义学的受益者之一。出身贫寒的他从小没有机会接触学问,但在义学中,他得到了识字的机会,并通过努力学会了书写和算术,甚至还背诵了朝廷推行的《孝经》《大学》。

义学的教官对刘志远的努力和天赋感到欣慰,并推荐他前往京城的太学深造。几年后,刘志远通过了朝廷的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朝廷命官,开始为百姓谋福祉。

刘志远的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渴望求学之路。而张宇的教育改革也在这些故事中得到了百姓的肯定。义学不仅仅是让百姓识字的地方,更是让他们看到希望的起点。

推动民智,繁荣大清

张宇站在皇宫之巅,望着义学在全国的推广情况,内心感到无比欣慰。他深知,民智开启乃是国家富强之根本。随着百姓文化素质的提升,大清的根基将愈加牢固,朝廷的威望也会更加稳固。

“朝廷之政,民之所向。”张宇自言自语道。他的目光越过京城的宫墙,仿佛看到大清的未来,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