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只是那时—— > 第44章 搅局

只是那时—— 第44章 搅局

作者:潘珵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21 23:07:17

第二天天未亮,谭琳挣扎着起床,周怀民搂过她,半醒半迷糊地问怎么不多睡会儿。她说:“今天游学团要转去下一站,我得下去数人头。你什么时候回去?”

“还要去分部两天。”

两人耳厮鬓磨一阵,她艰难地说服自己离开他的怀抱,收拾好东西先出门。

酒店大堂里,谭琳最先抵达。她负责清点人数。教官紧跟着到来,然后是导游,他去退房。接着是三三两两的团员前来集合。她打电话给谭琮,那家伙居然不接电话,她让教官帮忙上去赶人。

周怀民拉着行李箱过来。谭琳背过他,不想跟他道别。她专心数人头,看看还差几个。她不看他,却听得见,他的脚步声离她越来越近,在她身边停住。一只手掰过她的脸,他吻了下来,吻了又吻。分开后,还用拇指替她抹了抹嘴角,说:“注意安全。”

“喔!喔!二爷你是我偶像!”

周怀民看了下那个少年,出了大堂。谭琳仍怔愣地望着他的背影,唇齿间都是他的气息。

“太辣了琳姐!”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几个少年可劲地鼓噪声,唤回了谭琳的注意力。她又羞又怒:“再吵扣分!”

等她想追出去时,周怀民已经上了车。

游学团队的旅游大巴驰骋在滨海高速上。

车内,司机专注于驾驶,谭琮则带领大孩子们玩识曲游戏。他叫过一个带了萨斯风的少年站在前方,给他戴上耳机,少年要演奏从耳机里听到的音乐,其他人猜曲名。

“茉莉花!”

第一首很轻松就被大家猜了出来。

“好,下一曲来首难的。”谭琮用手机控制所播音乐,演奏少年听得皱眉,不过还是依样画葫芦,弯弯扭扭地奏了出来。这一曲像是迷宫,把所有人都绕晕了。直到少年演奏完,所以人还是一脸问号。

“该不是,”谭琳不确定道,“那个什么游戏,有坦克的那个。”

“坦克大作战!”少年们也想起来了。

“对的!下一首。”谭琮再说。

那是一首较为悠闲简单的曲风。

“极限国度。”很快有人猜出来了。

大巴在的轻松氛围中前行,滨海高速上的风景不断变换,从繁忙的城市逐渐过渡到宁静的郊外,于中午抵达一个村庄。这里是谭家的故乡。

谭家故乡曾是个小渔村,名叫小嵩村。村里地少人稠,耕地不足,村民历来以打渔为生,也有谭家祖上那样的,出海经商。现在的渔民几乎绝迹,村里人多数外出务工,积攒一笔资财后盖几层小楼,建成民宿供城里人前来度周末,以此补贴生计。

村委会也有意发展旅游经济,各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路边的小花坛,民宿小院的花木栅栏,墙上的留言板,廊檐下叮咚响的风铃,都带着风情,仿若东南亚某个旅游区。

闽浙六族当年结伴出海谋生,他们的后人前来缅怀先祖。谭琳姐弟带着少年团去往谭家祠堂。虽然,今日六族成员与当年有所不同,个中情谊也是一样的。

祠堂位于巨大的礁石顶端,三面环海。海风凌冽,海水侵蚀度强,祠堂需得年年修缮,才能维持光鲜面貌。旧金山谭家属海外承泽堂,每年都会划拨固定的经费回来,为留守故地的族人尽一份力。

谭家本堂的人提前知晓承泽堂的人要来,已派人在祠堂等候。谭琳等人抵达后,按着规矩给祖宗牌位上香,简单祭祀一番即可。

同样的祭祖之旅还有周家,因两地相距不过数百公里。周家族人知道他们海外思明堂的人来了,也是相当热情,围着那些少年说笑不停。要不是知道游学团还有许多行程要赶,谭周两家人能用土特产把他们的大巴塞得坐不下人。

另有何家虽然也近,但他们已经离开了七商社的圈子多年,就没有作安排。

回程路上,团员们吃着族人给的各种零食小吃,有人问起楚家的两名少年:楚家的祖地是哪里。

楚家少年楚若童说在粤地。对于其他的诸如具体在哪里,为什么出海,海外堂的堂号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在祖地藏了宝藏才不肯公开位置,要不要也绕过去一趟等问题则三缄其口。

谭琳忙岔开话题,帮他们解围。

次日,六族游学团转战巴蜀。

巴蜀人杰地灵,文人辈出。历史名人不止有李白、苏门三杰,杜甫也曾旅居此地。

谭琮特地请来了文化博主居山先生,作为他们的导游。

居山先生带着大孩子们从杜甫故居开始游览。在草堂院子里解说《客至》与《宾至》里,诗人两种不同的情绪。

有孩子问:诗是什么。

居山说,诗词是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看烟花的时候,不止说漂亮,还会说它是东风夜放花千树。伤心感怀的时候,会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困苦。思念的时候,则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以一江春水来寄托情思。

少年们则说,现在有了手机,打视频就行,不用再隔空相思。居山回道,若心与心之间有了隔阂,用什么手段都连不起来。心若有灵犀,一点就通。少年们听了,懵懵懂懂。

游到古木林立的三苏祠时,遇到一群十来岁孩子身着汉服,在披风榭摆开小案写书法。不远处是东坡像,闲适地盘坐在那,看着年幼学童于千年后书写他的词。

居山言,诗能穿越时空。告诉读诗的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同样的酷暑之夜,有人也是热得睡不着,抱怨着夜热依然午热同,还跑到小院里对着明月乘凉。大孩子们摇着扇子,嬉笑着说还好现在有空调。又言现在在城里难以看到月光和星星。

诗不止带着故事穿越时空,还能附带画面。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就将一幅秋日残荷的画面跨越千年,送到了读到它的人面前。诗连接了位于时间两端的人们,正正是千秋共此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