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 第38章 殿试开考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第38章 殿试开考

作者:日享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23 00:29:15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

公元1451年,天顺两年,三月二十一,寅时,早上5点,

80名贡士,在会元张釴的领头下,来到了紫禁城外面的广场之上。

对即将参加殿试的贡士们来说,以前的成绩都已经不重要了。

此时他们心里所想的除了猜测策题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当上进士后的仕途的憧憬。

卯时,80名贡士在军机大臣礼部侍郎李贤的带领下,穿过千步廊,齐聚承天门,也就是如今的**前。

按照会试的名次依次排列等待门前值守的金吾卫的例行搜查,准备入宫。

虽说会试中榜者皆可参加殿试,但参加殿试的人不一定全都是当年的贡士,有些贡士在参加完会试后,可能因丁忧、疾病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次的殿试,转而参加下一次的殿试。

此时就是如此,本次会试考中者有80名,加上上次正统十三年的20名贡士,共100名。

100名贡士们,经过在承天门外两侧整齐排列的专门为了殿试调派而来的两百来个大汉将军的注目礼下,众考生接受完搜查,

继续跟着礼部侍郎李贤的脚步穿过承天门。

承天门至端门这段路左右两侧为朝房各26间,东边朝房正中有太庙街门,西边朝房正中有社稷街门,分别通向太庙和社稷坛。

穿过端门后,便可望见午门,午门正面有五个门洞,两旁有两城阙,整座门呈“凹”字型。除了一眼就看见的三个门洞外,有两个掖门开于城台两侧的基座,从正面是看不见的,只能从侧面看。

两边城阙南侧东有阙左门,西有阙右门,均为从午门外向出入之门。

阙左门和阙右门南侧有联檐通脊的朝房各42间,东朝房南侧有太庙右门,西朝房南侧有社稷坛左门,太庙右门和社稷坛左门南侧至端门间各有朝房5间。

阙左门和阙右门北侧至午门两观之间各有朝房3间,除了这6间朝房为王公朝房,是王公、官员们集会和侯朝的地方外,其他的朝房皆为六科值房,也称六科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事机构所在地)。

在午门前,贡士们按照在会试中名次的单双数,单数走东侧的左掖门,双数走西侧的右掖门。

这两个掖门只有在殿试以及大朝之时才会开启,正常情况下,王公百官进宫时走的是午门正中门洞两侧的门洞。

正中的门洞除了皇帝出入专用外,迎娶皇后时,皇后可以走这个门,

再来就是殿试结束,状元、榜眼、探花出宫时也可以从此门离开。

除此之外,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着,一旦走错门是很容易惹来杀身之祸的。

穿过午门,映入眼帘的是整个紫荆城最大的宫门奉天门。

午门至奉天门的这段路,东侧有会极门,是联系文华殿、内阁的枢纽,也是前朝出入东华门的必经之路;

西侧有归极门,是联系武英殿的枢纽,也是前朝出入西华门的必经之路。

这两个门南北侧各有11间联檐通脊的庑房,东侧设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西侧设会典馆。

此时,数丈高的朱红大门还紧闭着。

到辰时初,早点7点,伴随着朝阳的升起,四周传来一阵鼓乐声,大门才随之缓缓开启,站在广场前的众考生继续穿过奉天门,立于皇极殿前广场的丹陛前,

而以军机处阁臣为首的读卷官和受卷官以及数十名执事则立于丹陛上,接受了众考生的参拜后,便静候着皇帝的到来。

在等候皇帝到来的这段时间,贡士们要接受朝臣大佬们的注目礼,感受一下朝堂的氛围。

到辰时中,早上八点,天顺帝朱祁镛走进了大殿。

随之而来的,还有怀中抱着100份试卷的贴身内侍公公张琦,

天顺帝朱祁镛坐定,满朝文武大臣大礼参拜后,

殿试正式开考,时间为一个时辰,题目只有一道,

考完由军机大臣彭时,商洛,钱钦,杨洪,王直,李贤,江渊,王竑,八人当场阅卷,宣布名次!

此时,100名贡士已经按名次坐好,内侍小黄门也已经把试卷分发给各人。

第一排的会元张釴,打开试卷,只见上面写有一句话,

“大明复兴,爱卿当如何?”

对于此题,张釴早已经思虑良久,

稍许一思考,决定剑走偏锋,直接白话文作答!

只见其抬笔写到,

“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

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

改革是时代发展之需要,是现实国情之需要,更是中兴大明之需要。

当此内生乱,外遭胁之时,我大明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变革,故臣大胆妄言之,

针对本朝南方叛逆之藩王作乱,

臣主张,厉行削藩,

可以保留现有各藩王的爵位和俸禄,收回其名下控制的土地和卫队,从而控制其经济,拆撤其军队。

为绝后患,对后世大明之皇子们可带爵位和俸禄封王,

三代以后和士、民、工、商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和经商!

同时,对主动交回土地和卫队的现有各藩王,进行经济赎买补偿,

并且可以允许其离开藩国和发放给免税十年的海外经商特权,

对于不配合的藩王,可视为叛逆,发大军剿灭之。

财政上税收上,

臣坚决拥护现在正实行的征收商业税、关税,开海,取消地区重复收税和贸易壁垒,以活跃全国各地经济之发展,加快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同时,针对农业税,

臣主张重新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所有的赋、役,皆以银缴,

取消人丁税,实行“摊丁入亩”之法,

同时降低农业税率为2%,取消剩下的苛捐杂税,

毕竟农户太穷,并没有多少钱财,有强大的商业税和关税做支持,完全可以实现国库的充盈。

重视商业,扶持商业,以商业税为国家税收之本,

同时保护农业,实行最低粮食供应价,

如此,不仅可以降低大地主阶层对土地之热情,减低土地兼并之危害,稳定社稷,

而且还能加大经济之发展,加快各地之交流,互通有无,

只需要数年,定然可以实现,

“太仓粟堆积如山,国库积金 至四千余万”,彻底解决困扰我大明之经济问题!

军事上,

臣主张“北稳南进”,“扰外必先安内”,

先用大将镇守北边,稳定边境,

之后选用名将,海、陆并重,平定南方叛乱,实现大明一统。

吏治上,

臣主张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

考核各级官吏,

如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必将为之肃然。

对外民族关系上,

臣主张在平定西南军镇沐家之后,实行“改土归流”之策,

将云南,贵州、两广之地直接收归中央控制,

为减少叛乱之再次发生,臣主张对少数民族,实行移民教化之策,

“绝其文化,变其服饰,同化其族”,

同时帮助其在平原之地重建家园,

如此,数十之后,其必然成为我汉族之一。

教育上,

臣主张“经世致用”,“百家齐放”,“儒法并重”,“科技强国”

此外,臣还建议陛下,国库充盈以后,实行“有偿服役”,“重视直道和驿站建设”

如此,一旦有大的灾难,不仅可以“以工代赈”救助灾民,还能返补商业,更能快速出军平乱,

以上句句都是,臣肺腑之言,

如能一一实行,我大明中兴可期也!”

张釴因为写的太入神,其并没有注意到,

不知何时,其身后居然慢慢汇集了,包括天顺帝朱祁镛,军机大臣彭时,商洛,钱钦,杨洪,王直,李贤等在内的一众大臣。

看到张釴,已经写完,天顺帝朱祁镛迫不及待的直接从张釴,手中接过,回到龙椅之上,仔细得拜读了起来,

连读三遍,仍然觉得不过瘾,直到看见文臣之首,彭时那一脸迫切的表情,

才一脸不情愿的,将张釴殿试的改革奇文交给了彭时等殿试考官,

彭时,商洛,王直,李贤等文臣读完之后,也是赞同不已!

至此,天顺两年,公元1451年,三月,

本次科举考试的状元出炉了,此人正是湖广江陵商人军匠之家出生的学子-----张釴,

张釴成为湖广江陵张家第一代正式进入政堂之状元,

有张釴做榜样,湖广江陵张家开始大兴家族文教,

以至于百年之后,张家又出现了叫张居正的,改革家,政治家,

再次深入改革,挽留大明于水火,这是后话!

状元产生之后,经过激烈的角逐,榜眼被福建举子柯潜摘得,探花则落于广东举子刘升头上。

二甲第一名为,马文升,

三甲第一名为,秦纮,

殿试结束之后,

95名新科进士们,分为两队,在二甲传胪马文升,三甲传胪秦纮,两人的领带下,

跟随在新科状元张釴,榜眼柯潜,探花刘升,三人身后开始了游街这一盛举!

看着高头大马之上的十七岁状元张釴,那青年得意之风采,

锦衣卫指挥使胡容,探查司司长胡松,兄弟两人也是嘘唏不已,

人到中年的兄弟两人,至今也未能实现当初科举考取状元之梦想。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虽然兄弟没能科举入士,但如今两人在朝中也是身居要职!

胡容,胡松兄弟两人互相对视一笑,而后道别,

胡容领锦衣卫高手往南而去,

胡松领探查司好手往北而去,

公公李良在徒孙,令狐冲的陪同下亲自出马往东海而去,

同时留爱徒大内密探1号高手风清扬,坐镇京师,保护皇帝。

作为天顺帝朱祁镛得亲信,

锦衣卫指挥使的胡容,

探查司司长胡松,

大内密探首领孤独求败,也就是现在的公公李良,

三大特务首领同时出动,所为何事呢?

又有何目地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