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来了! > 第33章 黄福的希望

大明,我来了! 第33章 黄福的希望

作者:一蓑烟雨任书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27 21:24:14

朱祁镇坐在马车上,看着由远及近的金陵城,心中一阵感慨。

“哎,老朱啊老朱,你千防万防,到最后也没防住你的不孝子老四,不仅夺了你孙子的皇位,还在你百年之后把你孤零零的扔在金陵……”

看着远处龙盘虎踞的隐秘在云雾中的紫金山(今南京钟山),朱祁镇心有戚戚然。

半个时辰后,马车到了城南。

赶车的杨老三将缰绳交给侍卫,扶着朱祁镇下了马车。

站在正阳门城下,历经七十年的南京城依旧巍峨挺拔。

“小爷,要不要小的先去通报……”杨老三低语道。

“不用,进城时尽量不要暴露身份,只说我们是从北直隶来南京做生意的。朕要看看这南京的风土人情。”朱祁镇边走边说道。

杨老三会意,回身嘱咐随行的人去了。

城门口的五城兵马司值班皂吏检查了他们的路引,又嘱咐一句说皇帝南巡,外来人等不得靠近内城,就放朱祁镇一行进了城。

一进正阳门,繁华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小爷,这里比京城还热闹啊。”云儿雨儿叽叽喳喳的说着,感觉眼睛不够用的。

“呀,鬼啊…”云儿指着大街一侧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大叫起来,小脸吓的煞白。

“怕什么,那是欧罗巴人。”朱祁镇笑着说道。

“他们怎么长和白无常似的,那眼珠子还是蓝色的,鼻子也太大了…”

“天下,不只只有我大明一个国家,有欧罗巴,乌番人,……”朱祁镇一边走,一边和她们普及着知识。

一路走来,朱祁镇心中感慨道:“不愧是江南,商业比北方要繁盛数倍。以后大力发展工商业,南直隶必然成为大明的经济中心,而且随着以后开海贸,重新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江南的地位会更加重要。现在又不像后世有飞机高铁高速公路,京师远在北地,对江南的控制力势必会捉襟见肘……”

想着这些,朱祁镇突然站定回身对杨老三等人道:“咱们向西走礼街,绕道长安街进承天门。”说罢,抬脚便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长安街而去。

杨老三和侯宝相视,都在想皇帝第一次来南京城,怎么对这里这么熟悉?

转到长安街上,朱祁镇突然看见几个士子模样的年轻人正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

其中一个士子身穿一件粉红色外套,头上居然带了一顶绿色的帽子,手上一把桃花折扇,遇到年轻貌美的女子,还颇为装逼的打开折扇矜持的扇上几下,这样朱祁镇一阵恶心,尼玛你穿粉红色的外套也就罢了,居然还带绿帽子,大冬天的你扇扇子也不怕伤风感冒?

看见皇帝脸色有些难看,杨老三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眼睛大睁。

“小爷,要不要让兄弟们上去教训教训这几个浪荡子?”杨老三攥着拳头道。

“找个僻静点的地方,套上麻袋揍一顿。”朱祁镇恨声道。

他早就知道江南风气开化,可没想到居然开放到这等地步,一个大男人,居然恬不知耻的身穿女装招摇过市,简直辱我中华男儿英姿,是可忍朕不可忍!

杨老三狞笑着搓着大手带着三个侍卫悄悄跟了上去。

朱祁镇苦笑摇头,暗道怪不得到明末时朝廷的诸多禁令到了江南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崇祯想要收税,还要看这些江南豪族大姓的脸色。

时风日下,再不好好整治,那还了得。

正当朱祁镇一行人慢悠悠的走在长安街上时,南京的勋贵、六部官员已在定淮门外的码头等了足足两个时辰,不少养尊处优的官员跪在坚持不住,干脆毫无形象的蹲在了地上。

大明实行两京制,源于朱棣。当时朱棣一方面考虑蒙古族的残余势力还在北方威胁着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若迁都于此,即可以抵御蒙古贵族的威胁,又可以占据有利地形,控制南方各地,所以才有了后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豪言壮语。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抢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按皇明祖训他得位不正,江南的士绅勋贵大都不服他,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他决定迁都北平,并在即为之初就改北平为北京,在原蒙元大都皇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大规模营建皇城,为迁都做准备。

但北直隶毕竟不是江南,大明虽然迁都北京,可江南的粮饷税赋依然占据着大明朝税收的半壁江山,为了更好的控制江南,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

迁都北京后,出于种种原因,朱棣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

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不过,南京各机构设员较少,管辖范围也仅限于南京。

虽品级与北京各官相同,权力却大大不如。时人均把南京官视为闲职,官员由北京调往南京,也往往是一种贬斥。

明中期以后,党争激化,在北京失意的官员多集中在南京。一时之间,南京顿时成为反对派的大本营。于是便出现了对立的两党各据一京,互相贬斥,针锋相对的情况。

这些南京六部的大臣一个个平时闲的没事干,除了吟诗作对外,净长肉了,而且保养的还非常好,一个个白白胖胖的。

南京守备太监金英此时已经是虚汗淋漓,虽然被割了,可架不住心里那股火,昨晚他和几个小妾喝酒听曲玩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又被管家叫起到江边码头迎驾,迎着刺骨的江风站了两个时辰,实在撑不住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这个金英可能名声虽然比不上历史上的王振、魏忠贤等人,但他的事却也是可圈可点。他不是中原人,而是安南人(也就是越南人),永乐五年征服安南返国的张辅大军带了些聪明俊俏的男童到中国,并送入宫中,金英就是其中的一个。

金英入宫后,在永乐末年升任司礼监右监丞。仁宗登基后,即将充军交的犯人张定名下的人口、家财包括房产和树株及其女婿田狗儿的人口、田地,都赏赐给了他。宣德七年(1432),由于他的忠诚勤谨,又赐给免死诏。后来又赐给银记,并升为司礼监太监。

原主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只有九岁,太监王振会哄他玩,他也就最宠信王振。于是王振越过金英等太监,独揽大权,出掌司礼监,金英只好处处都让着他。

这货虽然贪财,但还算有些胆色,战神在土木堡翻车后,朝臣们建议南迁,面对险象环生的局面,金英和司礼监太监兴安召集廷臣商议对策。

翰林徐珵(后改名有贞)建议迁都南京,遭到他们严厉的斥责,他们强硬地提出“敢言迁者斩”,支持了于谦坚决抗敌、保卫京师的主张。

金英于是更得到了孙太后和新皇帝朱祁钰的宠信。

金英不但娶了老婆,还认了个儿子叫福满,还有个养子叫周全。这个周全后来累官成了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都指挥是流官,按制度是不能承袭的,但周全死后,宪宗特准由其侄周广袭职。

这货原时空是应该在景泰三年被打发到南京的,可朱祁镇刚一继位就设计杀了王振,对身边的条件一个都不信任,把他们能打发的走打发走了,这个金英就是那时被打发到了南京。

“干爹,您要不到轿子里休息休息?”一旁的小太监一脸谄媚的奉上参茶道。

“皇爷怎么还没有来?”金英捶着酸胀的双腿,眼神有些迷离。

这时,南京守备参赞兼户部尚书黄福走了过来,眼中闪过一丝鄙夷,随即浅浅一拱手道:“金公公,何故席地而坐?”

金英斜眼看了他一眼,心中暗骂:“你瞎眼了吗?”

不过骂归骂,他从心底里还是有些惧怕这个刚直不阿,被宣宗和杨士奇打发到南京养老的黄福的。

“咱家体力不支,休息一下,仪态不恭,待皇爷到了,咱家自会向皇爷请罪的。不劳黄大人寄挂。”金英给了黄福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潜台词就是你不过是一个不讨喜发配到南京养老的臣子,我是皇家家奴,再怎么失仪,也轮不到你管我。

黄福且能听不出金英的暗讽,口中提高声调道:“金公公身为南京守备太监,责任重大,如今陛下南巡驾临南京,如此失仪,就不怕国法森严吗?”

黄福早就看这个贪财的太监不爽了,他兼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就有人不断举报这老阉货指使手下太监串通南京京营部分将校侵吞军饷,倒卖军械物资,最后太皇太后也只是不疼不痒的训诫了几句作罢,最近这一年听说这货居然将手伸到了两淮盐业上,简直胆大包天。

朱祁镇刚继位时,黄福就连续上过几次奏疏,弹劾金英,可奏疏就如泥牛入海,没有下文,顶多就是阁部给的例行公事的回文。

这让黄福非常不爽,当时还是三杨当政,他曾得罪过杨士奇,不难想出,这些弹劾的奏疏肯定被内阁压下了,根本到不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那。

如今南京各部腐化堕落,南京京营侵吞军饷、倒卖军械、贩卖军马等不法行为已经人尽皆知,黄福对此早已深恶痛绝,只可惜自己人微言轻,加上上面还有这个阉狗暗中下绊子,实在是双拳难敌四手。

恰好,皇帝南巡驾幸南京,他看到了希望,所以才上前斥责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阉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