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来了! > 第9章 庆藩

大明,我来了! 第9章 庆藩

作者:一蓑烟雨任书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27 21:24:14

八月的京城,终于散去了三伏天的燥热,紫禁城内的御花园中,一队宫人垂手立在凝香亭外不远处,亭内,朱祁镇正光着脚慵懒的靠在亭边栏杆上,偶尔撒一把鱼食,引的无数鱼儿争相抢食。

皇帝的贴身太监侯宝则是一脸平静的低垂着头,半眯着眼睛,静静的站在皇帝身侧,不时眼睛在周围扫上一圈,随即又垂下眼睑,似乎周围一切的美景都与自己无关。

这时,不远处的假山旁,探出一个脑袋,紧张的朝凝香亭这边看了看,暗中的侍卫立刻成扇形悄悄包抄了过来。

侯宝见皇帝无事,悄悄退出了亭内,手中的拂尘一扫,那些侍卫便又瞬间隐秘不见了。

“没规矩!扰了皇爷的雅兴,咱家活劈了你。”侯宝低声冷喝一声。

“奴婢该死,请大总管责罚!”小太监惶恐的跪下,不住的磕头。

见小太监给自己跪下,侯宝像拎小鸡子似的将这个不开眼的小太监一把拎到了太湖石后,四下看了看后恶狠狠的训斥道:“狗崽子,你想害死咱家是不是,你给咱家下跪,传到万岁爷的耳朵里,让万岁爷怎么想咱家?”

小太监被吓的抖如筛糠不知所措,侯宝探出半个脑袋看了看皇帝,又马上缩回去,训斥道:“看你年纪小,这次就饶了你,说,何事?”

小太监显然是被吓坏了,话都说不利索了,好半天才断断续续的说道:“回…回大总管,刚刚……刚刚太常寺来报,庆……庆王殿下薨了!”。说着,将手中的一份奏疏递了过去。

侯宝面色一滞,一把抓过奏疏,疾步向凝香亭走去。

刚进亭中,就听皇帝缓缓开口道:“出什么事了?”

“皇爷,太常寺来报,宁夏的庆王殿下…薨了!”侯宝小心翼翼的将奏疏递了过去。

“庆王?太祖第十六子朱栴?”朱祁镇自语一句,打开奏疏,看了看,合上奏疏站起身,走到石凳上坐下,自有宫人过来将皇帝的脚仔细擦拭干净,又换上干净的袜子,穿上龙靴。

“哎,六十有二而薨,他也算是高寿了。”朱祁镇叹息一声。

这时,礼部尚书胡濙带着一个官员在侍卫的引领下,进了御花园。

“臣参见陛下。”二人在亭外站定,对着亭内的皇帝躬身行礼。

“得着信了?”朱祁镇道。

“礼部刚刚得知,庆王殿下于八月初二薨了,如何处置,臣请陛下示下。”胡濙语气沉重,一脸悲戚之色。

朱祁镇想了想道:“庆王者,太祖第十六子,少英武好学文,文采惊世,儒雅风流,敕封银川四十七载,上未闻其有错,殊为各藩王之典范;传旨文武百官,辍朝三日,以示哀思,令礼部派遣治丧大臣前往银川行丧葬礼仪;另外传旨给高谷,让翰林院撰写祭文、册文和墓志铭,让钦天监占卜吉日,另外,传旨给国子监,派出监生前往各王府送去庆王讣告,”

说到这,朱祁镇忽然想到了什么,然后问道:“庆王的陵墓可建好了?”

“回陛下,庆王的陵墓建在韦州罗山,尚未完工。”胡濙回道。

“去往银川治丧的人先不要动身,此事朕还要和太皇太后商议后再做定夺。”朱祁镇说罢,站起身离开了御花园。

朱祁镇之所以问庆王陵墓的事情,是从心底里替这位叔祖感到惋惜。

因为历史上,朱栴就藩甘肃银川后,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回老家南京,或许是从小在江南长大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他骨子里的文人情怀作祟,反正他就是看自己的封国不顺眼,但又无可奈何。

于是在永乐五年时,朝廷派内官太监杨升,工部主事刘谦、王恪和钦天监阴阳刘俊卿到宁夏,共同负责筹备建造新王府事宜。

但是庆王当时思亲求返内地相当心切,自己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当南迁要求被他的四哥朱棣一次次拒绝以后,他这才对王府陆续进行扩建,使这座新王府成为当时塞上壮观宏伟的建筑群。

就算是王府建造的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如诗如画,可还是阻止不了朱栴的想返回家乡的心,终于熬到自己那位强势的四哥驾崩了,自己刚想着写份讫请南迁的奏疏给好说话的大侄子朱高炽,结果讫请还没送到京城,朱高炽就挂了。

朱栴无奈,只好等着侄孙朱瞻基继位,心里想着新君继位,肯定会大赦天下,普天同庆,自己这个侄孙还算是个好人,趁着你高兴,我这个叔爷求你,你应当能给个面子吧?可没想到朱瞻基直接以“祖宗之法不可破”为由毫不留情的给拒绝了。

这让朱栴又气又急,可又没有办法,于是每天只能在王府内写写诗,抒发一下自己郁闷的心情。可总待在王府里也不是个事儿啊,好歹他也是九大塞王之一啊,从小文武双全,虽然现在自己就是个空桶子王爷,可出去打猎的权利还是有的,于是他就时常带人出城狩猎,可狩猎时,却因为手下人骄横,得罪了宁夏总兵史昭,史昭也是个强横之人,哪里能受的了这个气,再说你现在就是一个不受待见的藩王,我还不是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于是就在朱祁镇继位的初年,史昭上书弹劾朱栴纵容家奴不法之事。

朱栴上书自辩,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上书痛说自己本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藩王,天天憋在王府都快长毛了,偶尔出去打个猎,还被那些武将诬陷,好歹我也是太祖的儿子,大明的藩王,我太憋屈了。

当时还是三杨当政,朱祁镇自身难保,对于这个憋屈的叔祖他表示也是无能为力。好在老太太宽容,她也知道这位叔叔过的憋屈,于是好言抚慰了一番,并下懿旨给史昭让他收敛自己的言行,并表示庆王虽然现在是个无权无势的王爷,但他也是我老朱家的人,也不是谁想欺负就能欺负的,以后你管好边关的事儿就行了,只要庆王规规矩矩的,你不要有事没事的吓唬人家。

可老太太这份不温不火的懿旨被史昭直接给轻视了,时不时的以宁夏总兵官的身份吓唬朱栴,朱栴无奈,加上这些年自己身子不好,思乡心切,于是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又给朝廷上了份奏疏,还是那句话,我要回江南,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家乡。

当时朱祁镇正在南巡,处理南直隶的事儿,哪有功夫管这些,并心道你都在宁夏住了四十多年了,这么大岁数了还不死心?老老实实在银川封地待着吧。

又被拒绝的朱栴这次是彻底绝望抑郁了,收到明兴皇帝的拒绝信后直接气的一病不起,于八月初三日病逝在庆王府,享年61岁。

朱栴一生心心念念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江南,可似乎霉运总是缠着他似的,不管他干什么,总是不顺,也是够倒霉的。

朱祁镇之所以让人暂时别先去银川治丧,要和老太太商议,并不是因为可怜这位叔祖,而是因为他记起了这位叔祖在宁夏时,编写了一部《宁夏志》,虽然后世已经失传,但这本书是宁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开宁夏修志之先河,对于后世研究宁夏历史沿革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而且这位叔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草书清放训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珙壁。

“陛下,臣请庆王的谥号该如何定?”胡濙跟在皇帝身后,小心翼翼的问道。

朱祁镇站定,回过头看了看胡濙道:“礼部先拟个条陈,朕看过之后在定吧。”

一边朝仁寿宫走着,朱祁镇突然心里冒出一个问题:“自己死后的谥号该是什么?”,该不会是原主的那个谥号吧,就原主那德行,居然还给个“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呸,真尼玛丢人,你也好意思,最后还被称为“英宗”,你哪里有英明神武的样子,想到这,朱祁镇心底就有些生气,拳头不由的攥紧,脸色阴晴变幻不断。

突然,他站定,跟在后面低着头走路的胡濙差点没刹住脚步,吓了他一跳。

“陛下,”胡濙轻轻唤了一声。

“胡濙,朕问你,若朕驾崩后,你们怎么给朕上谥号?”朱祁镇怒气冲冲的回过头,盯着胡濙问道。

胡濙瞬间被吓的赶紧跪下,不住的磕头道:“陛下如旭日东升,龙体康健,何出此言啊,臣万死不敢想此事啊。”

朱祁镇的这一举动也吓坏了一旁的侯宝,赶紧跪下声泪俱下口称陛下保重龙体。

“哈哈哈,朕就是一时有感而发,你们这是做什么,赶紧起来,随朕一起去面见太皇太后。”朱祁镇突然笑道。

胡濙暗道你能不能不带这么吓人的,你现在才多大啊,就想着死后的事了,我都黄土埋脖子了,还没活够呢?

一行人进了仁寿宫,朱祁镇将事情简单说了说,并表示庆王朱栴最后的愿望仍然是魂归故里,这事儿他难以做出决断,毕竟是自家亲戚,就坐在那里不说话了。

老太太先是哽咽几声,随即对胡濙道:“你如今是内阁大臣,又管着礼部,你认为呢?”

胡濙心中叫苦不迭,暗道:“这说到底还不是你们自己家的事儿,我一个外人哪有资格多嘴?再说大明朝也没这个先例啊。”

“回太皇太后,按《皇明祖训》,藩王薨逝,理应…理应葬在封地,回葬故里,实无先例。”胡濙硬着头皮说道。

“你认为呢?”老太太又看向朱祁镇。

朱祁镇端着下巴想了想道:“孙儿以为十六叔祖一生心心念念的就是返回故里,这也是人之常情,并无不妥,可若是开此先例,恐其他藩王会有效仿,到时怕是会引起朝野议论。”

说着,他狡黠的一笑道:“回南京安葬不是不可以,但是他的后人尚在银川封地,这每年祭奠相隔千里之遥,恐有不便,若是不祭奠,恐怕有污我朱家仁孝之名。”

一旁的胡濙则是腹诽道:“还说别人,你们燕藩夺了天下把祖宗孤零零的扔在南京,还不是一样不孝。”

说到这,老太太似乎明白了,自己这个孙子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将庆王的封国给除了,看似是给死去的人一个天大的恩典,实则是想借着此事削藩。

“臭小子,蔫坏!”老太太暗骂一句。

“你认为呢?”老太太又把皮球踢给了胡濙。

胡濙何等聪明,皇帝此话一出他就明白了,只是这话老太太和皇帝都不能明说,并且还要借着圆人家庆王遗愿的名义行削藩之实,还给扣上了一顶不祭奠就是“不孝”的帽子,你们这一老一少属实是太阴损了些。

“臣……”胡濙有些不敢说了,皇帝那话在明白不过了,那就是同意庆王归葬,可同意的前提就是得有人出来明确反对,反对不过在由反对的人提出庆王的后人得拿出诚意来,这诚意是什么?诚意小了皇家自然会有一万种理由拒绝,再大那就是拿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做陪,可人家也不是傻子啊,这话我怎么说啊?

胡濙再次抬头,发现老太太和皇帝正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盯着自己呢,那眼神有质询,更有威胁!

瞬间他的后背就被冷汗打湿了,“他娘的,今天出门没看黄历啊,这事儿要是我提了,还不得被天下的藩王给喷死?可我要是不说,恐怕自己今天难以交代过去,该怎么说呢?”

“说啊!”朱祁镇沉声道。

胡濙面对皇帝压迫的眼神,只好硬着头皮道:“额……臣……臣以为,当初太祖皇帝分封九大塞王,是为了应对胡人南下,拱卫中原,如今我大明河清海晏,北面的瓦剌已经灭国,鞑靼和兀良哈也已经被打残,数十年内无力在侵扰我大明,臣以为……以为塞王之名已是名存实亡,再留着也只是个虚名罢了,徒耗国力,银川远在边塞,苦寒之地,本就不富裕,庆王子嗣众多,长此以往,银川百姓恐难以负担起王府共给,臣建议不如趁此机会……削藩!”

“这……合适吗?”朱祁镇装出一副惊讶的表情,看着胡濙道。

一旁的老太太也是用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看向胡濙,胡濙现在差点都要开骂了,装,你就装吧,你们祖孙俩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说出来了,你们又这副表情,呸,不要脸!

“臣以为此时最为合适。”胡濙有些咬牙切齿,“不过臣一人毕竟人微言轻,若是其他内阁六部大臣联名提出……”

“好,此事就交给胡爱卿了。”朱祁镇笑道。

完,完,完!胡濙心中哀嚎不断,这下自己彻底被皇帝带坑了,不,是逼进死角了,他敢确信,只要庆藩一除,自己一定会成为天下藩王攻击的目标,到时候自己怕是死的都不知道。

“不行,这事我不能干,得找别人去干。”出了仁寿宫,胡濙一路苦着脸想着对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