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悬案侦破之谜 > 第83章 水泥藏尸案

悬案侦破之谜 第83章 水泥藏尸案

作者:墨香葫芦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29 23:13:59

2009 年 10 月 17 日,在这弥漫着浓浓秋意的河南洛阳,天气已然有了几分沁人的凉意。

瑟瑟秋风中,在一座宏伟的大桥下,一位拾荒的老大爷正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缓缓走着。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犹如干裂的土地,刻满了岁月无情流逝的深深痕迹。

这位老大爷的身形奇特,远远望去,竟酷似周润发。

那微微弯曲的脊背,仿佛承载着生活的重压,却又透着一种坚韧与不屈。

突然,在那杂乱的角落,一堆水泥块毫无征兆地映入他的眼帘。

这意外的发现让大爷心中瞬间一阵窃喜,他那浑浊的眼睛里瞬间绽放出兴奋的光芒。

心里暗自想着,说不定能从这堆水泥块里面敲出些钢筋来换钱,倘若真能如此,那可真是美事一桩啊。

想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从腰间掏出那把一直随身携带的小铁锤,毫不犹豫地“80、80”地卖力敲了起来。

他的动作充满了力量,每一下敲击都带着满心的期待和对生活的一丝希望。

然而,事与愿违,钢筋没敲出来,却先敲出了一堆令人毛骨悚然、触目惊心的肉块。

起初,大爷还满心以为是谁突发奇想把陈年的猪肉放进水泥里腌制,试图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保存。

可当他再敲几锤下去,眼前逐渐清晰呈现出来的景象让他瞬间如遭雷击般呆住,那赫然是一只高度**几乎白骨化的死人手!

大爷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仿佛被施了定身咒,几十年的脑瘫仿佛在这一刻被奇迹般治愈。

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全然不知所措。极度的恐惧让他全然不顾裤子上被吓出的那一抹潮湿。

双手颤抖得如同风中的落叶,哆哆嗦嗦地拨通了警方的电话。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行动,风驰电掣般赶到现场。

当他们亲眼看到那惨不忍睹的一幕时,即便见多识广,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如此惨绝人寰、残忍至极的手段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令人发指,让人不寒而栗。

在那个散发着阵阵异味的土坑里,横七竖八地躺着 7 个形状不规则的水泥块,显得格外诡异和恐怖。

每一块水泥块中都浇筑着一部分令人毛骨悚然的尸块,仿佛是恶魔留下的残忍印记。

法医怀着沉重而谨慎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支离破碎的尸块拼接起来,试图还原死者生前的模样。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一番努力,尸体的头颅却不见踪影。

这一发现让案件愈发扑朔迷离,也让在场人员的心情愈发沉重。

更让人倍感震惊的是,在水泥块的下方还压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

当警方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这个编织袋时,里面装着的居然是一具男性死者被砍去四肢和头部的躯干。

那残缺不全的躯体,无声地诉说着凶手的穷凶极恶。

这充满诡异和阴森气息的场景瞬间引起了警方的高度警觉和密切注意。

凶手杀人之后竟然采用如此极端且复杂的水泥分尸手段,这本就令人深感费解。

而凶手却又为何这般多此一举地,将受害人的四肢和头颅带走?

这一系列不合常理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

经过法医专业且细致的检验,初步得出结论:

女性死者年龄大约在 33 岁上下,男性死者年龄估摸在 50 岁左右。

而且,令人震惊的是,从尸体的腐烂程度判断,他们的死亡时间已有半年之久,这漫长的时间无疑给案件的侦破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由于时间的无情流逝,现场的许多关键证据都已被岁月侵蚀或破坏。

除了一枚毫不起眼的纽扣外,警方经过地毯式的搜索和勘查,没有找到其他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这唯一的纽扣仿佛是黑暗中的一丝微光,承载着警方破案的希望,却又显得如此微弱和渺茫。

考虑到案发现场那数量众多的水泥块,每一块都显得沉重无比,而且其中最轻的都有 40 多斤。

要将如此沉重且数量庞大的水泥块运送至此,警方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推断。

案件的第一案发现场应该距离这抛尸地点不会太远。

于是,警方果断地做出决定,从近期的失踪人口这一关键线索入手。

以抛尸现场作为核心中心点,向外逐步扩散开来。

他们不辞辛劳,对周边的一个个村落展开了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的调查走访工作。

每一位民警都怀着坚定的决心和使命感,挨家挨户地询问,仔细查阅相关资料。

试图寻找在近半年来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失踪人口。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案件相关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揭示真相的微弱希望。

可是,令人感到焦虑的是,一段时间悄悄地过去了,案情却依然像被迷雾重重笼罩一般毫无进展。

警方内心深知,时间就如同无情的沙漏,每拖延一分一秒,破案的难度就会呈几何倍数地增大。

为了能够尽快获取到有价值的关键线索,打破这令人沮丧的僵局,民警们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发布了高额悬赏令。

郑重地向社会承诺,对于能够提供死者身份线索的热心人士,将给予高达 1 万元现金的丰厚奖励。

果不其然,正如那句俗语所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没过多久,当地的派出所就接到了一个如同及时雨般的热线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村民急切且略显激动的声音。

他用带着当地口音的话语,迫不及待地告诉民警,自己家有一对租客已经离奇失踪了长达半年之久。

并且,这对租客的年龄和性别与两名死者惊人地相符,这让他觉得事有蹊跷,所以赶紧打来电话提供线索。

警方在得到这一至关重要的线索后,不敢有丝毫的耽搁,马不停蹄地奔赴这对男女租住的房屋。

据村民老王充满回忆且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人来自河南濮阳。

男的叫范刘栓,是个头脑灵活的小包工头,平日里靠着自己的人脉和本事接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工程,以此维持生计。

女的叫张凤田,在村上那不算大的服装厂里辛勤工作。

然而,他们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却一直以夫妻的名义住在一起。

半年前的某一天,这原本看似平常的两人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甚至连房租都没来得及交,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这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得到这些珍贵且充满悬疑色彩的信息后,民警们不敢有片刻的停歇,立刻启程前往濮阳展开进一步抽丝剥茧般的调查。

经过一番不辞辛劳、深入细致的走访和了解,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警方惊讶地发现张凤田竟然是范刘栓的侄媳妇,这层复杂而违背伦理的关系让人不禁咋舌。

原来,范刘栓和张凤田二人都各自拥有原本完整的家庭。

然而,在 4 年前,被**和冲动冲昏头脑的他们,毅然决然地一起家出走私奔。

一路辗转来到了洛阳,妄图开启一段所谓的“新生活”。

随后,为了最终确认死者的身份,民警果断地采集了两人直系亲属的 dNA 样本。

经过紧张而严谨的比对和鉴定,最终毫无悬念地确认两名受害者正是他们,为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确定了受害者的身份。

按理说,两人从濮阳来到洛阳的时间并不算长久,在这相对短暂的时光里。

按常理推断,他们应该还来不及与人结下那种不共戴天、深仇大恨以至于要被残忍杀害的仇怨。

那么,究竟是何人如此心狠手辣,对他们痛下杀手?

是什么样的动机驱使着凶手做出这般令人发指的恶行?

这重重的疑问如同厚重的阴霾,笼罩在办案民警的心头,也让整个案件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在成功得知了受害人确切的身份信息后,警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再次马不停蹄地来到村上,展开更为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的调查走访。

从周边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口中得知,平时那间看似普通的出租屋里并非仅仅只有范刘栓和张凤田居住。

居然还有第三个人存在,这个人名叫小杨。

小杨乃是范刘栓的干儿子,平日里总是跟着范刘栓前往工地干活,到了晚上也和他们居住在一起。

但后来,不知从何时起,他们经常在静谧的晚上,听到从那出租屋里传出父子俩激烈的吵架声,那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和突兀。

自那之后,小杨便收拾行李搬出去了,从此没了踪影。

警方在获取到这一重要信息后,随即迅速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小杨,满心期望能够从他那里获取到一些能够推动案件侦破的关键线索。

然而,事态的发展让人意想不到,甚至令人倍感震惊。

小杨竟然就在范刘栓和张凤田受害之后,他也离奇地失踪了,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更让人感到棘手和头疼的是,当地的村民对这个神秘的小杨的了解简直是少之又少。

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都无人知晓,大家平时只是称呼他为小杨。

既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身份信息,也没有他的照片留存下来。

要知道,在中国叫小杨的人数众多,这无疑给警方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重重的困难。

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身份不明、信息寥寥的“小杨”,犹如大海捞针,让案件的侦破陷入了僵局。

就在警方感到犹如置身于迷雾之中,一筹莫展的时候,犹如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丝曙光,房东向警方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

小杨曾经神色匆匆地找过他,语气急切地要求支付他干爹范刘栓拖欠的房租,同时想要带走他们留在出租屋里的物品。

不过当时因为自己坚持原则,没有见到范刘栓本人,所以坚决没有同意小杨的请求。

房东的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让警方更加坚信小杨有着重大的作案嫌疑。

于是,不敢有丝毫迟疑的警方迅速来到了小杨曾经居住过的那个房间。

一推开门,房间里呈现出一片凌乱不堪的景象。

除了摆放着一些属于小杨的私人物品外,乍一看上去,房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异常之处。

但经验丰富、目光敏锐的警方并没有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进一步全方位、无死角的勘查,警方在布满灰尘的地上意外地发现了散落的水泥石块。

经过专业严谨的对比分析,最终确认这些水泥石块与抛尸现场的水泥在成分和质地等方面完全一致。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心细如发的民警还在小杨的衣柜里发现他的一件外衣上竟然少了一枚纽扣。

而这枚缺失的纽扣,无论是从材质、样式还是大小来看,都与在抛尸现场发现的那枚纽扣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种种清晰而确凿的迹象无一不在表明,凶手十有**就是小杨。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是,中国地域如此辽阔,茫茫人海中想要找到一个连真实名字都可能是假的人,这谈何容易?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谓完美犯罪的第二特点就是,即便案件最终被发现,想要追捕到罪犯本人也犹如大海捞针,困难重重。

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要从无数的角落,和人群中准确地找出那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犯罪嫌疑人。

需要的不仅仅是运气,更是超乎寻常的智慧、毅力和资源。

为了能够尽快将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侦破,河南省公安厅的刑侦专家不辞辛劳。

专程从省会赶到洛阳,给予案件侦破工作最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不仅如此,为了更精准地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形象,警方还从繁华的上海专门请来了公安部特约模拟画像专家。

根据村民们七嘴八舌、零零碎碎的描述,这些专家凭借着卓越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地画出了小杨的模拟画像。

那画像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小杨就站在眼前。

之后,洛阳的民警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将小杨的模拟画像印制了上万份。

每一份画像上都附上了详细的悬赏通告,清晰地写明了提供线索者所能获得的丰厚奖励,期望能够通过这种广泛传播的方式。

获取有关小杨的准确信息,从而打破案件的僵局,让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与此同时,警方还精心安排了大批的人员投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中,那就是对村里的所有旱厕进行地毯式的打捞。

往复杂了说,这是为了竭尽全力寻找死者丢失的头颅以及可能隐藏其中的更多关键线索;

往简单了讲,就是村里能找的地方几乎都找遍了,所有常规的角落都被仔细搜寻过。

只剩下村里那些散发着恶臭的粪坑还没有被彻底掏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警方的工作人员们忍着那令人作呕的恶臭,强忍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不适。

翻找了一个又一个旱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却依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发现,最终一无所获。

在此,不得不怀着深深的敬意佩服河南警方的敬业精神和那种永不放弃、坚决追寻真相的坚定决心。

他们不顾艰难险阻,不惧恶劣环境,只为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给社会一个交代,这种精神实在令人动容和钦佩。

随即,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们经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认为,既然小杨使用了杨守国或者杨树国这样特定的名字。

那么从逻辑和常理来推断,这个名字极有可能曾经在他的过往记忆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

也就是说,如果小杨使用的是虚假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原本的真正主人或许与他存在某种关联,甚至有可能认识他。

这或许会成为揭开案件谜团、找到小杨真实身份的关键线索和重要突破点。

果然,在警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事情终于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

据来自河南省台前县的一个名叫杨守国的年轻人透露,他在看到警方发布的模拟画像时。

惊讶地发现画像上的男子与他曾经一起打工的“小于”长得极为相似,无论是面部轮廓还是五官特征,都有着惊人的重合度。

而且就在前些日子,他在和远在上海的一位工友通电话闲聊时,还无意间提到了小于。

据那位工友说,小于目前正在上海打工,这个消息无疑为警方的调查指明了新的方向。

警方在得知这一宝贵消息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因为这无疑是整个案件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们深知,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必须争分夺秒地抓住这难得的线索。

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立刻驱车赶赴上海,一路上心急如焚,只盼着能尽快找到小于。

但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当警方历经奔波抵达上海时,却得知小于已经在 5 天前匆匆离开上海,逃往了安徽阜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警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又迅速调转方向,马不停蹄地朝着安徽进发。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将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11 月 11 日下午 1 点半,冬日的阳光冷冷地洒在大地上。

在两地警方紧密无间的配合以及,不辞辛劳地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摸排后。

终于精准地确定了小杨的准确位置,并在阜阳汽车站附近的一家略显破旧的旅馆内成功将其抓获。

当警方如神兵天降般冲进房间时,小杨正半躺在床上,姿态悠闲地看着电视,对即将到来的命运浑然不觉。

看到警方的突然到来,他先是一愣,随后满脸疑惑地说道:“按照书里的描述,你们应该抓不到我才对。”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以置信和盲目自信,仿佛还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里,却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小杨归案后,在警方强大的审讯攻势和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的心理防线很快崩溃。

面对警方的审讯,他很快就竹筒倒豆子般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原来,他的真实姓名叫于木石,今年 31 岁。

早在十多岁时,他就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迷茫,离开家乡外出闯荡,饱经风雨。

2007 年底,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在洛阳关林镇的一个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结识了范刘栓。

由于他为人勤劳踏实,吃苦耐劳,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很快就得到了范刘栓的认可和赏识。

一来二去,两人的交往日益频繁,关系也越来越好,范刘栓甚至出于喜爱和信任,认他做了干儿子。

原本两人相处十分融洽,相安无事,彼此之间的情谊也曾让人羡慕。

然而,平静的表象之下却暗藏波澜。

却因为 2 万块钱的欠款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嫌隙,这看似不大的数额,却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打破了原本和谐的关系。

2008 年,那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范刘栓出于某种原因向于木石借了 2 万块钱。

于木石当时出于对干爹的信任,毫不犹豫地就把钱借了出去,满心期待着范刘栓能够信守承诺。

可万万没想到,这笔钱竟有借无还。

每一次于木石鼓起勇气去要钱,范刘栓总是绞尽脑汁找各种看似合理实则牵强的借口推脱不还。

不是说工程款还没结清,就是说家里突发急事要用钱,种种理由层出不穷。

这一次次的推脱和敷衍,让于木石心中的不满和愤怒逐渐累积。

也导致两人原本亲密的关系急剧恶化,从情同父子变得剑拔弩张。

2009 年 2 月 28 日,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于木石怀着满心的愤懑再次来到范刘栓的家中要钱。

两人一见面,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压抑,言语间充满了火药味。

没说几句,激烈的争执便爆发了,情绪激动的两人很快在愤怒中动起了手。

范刘栓已然年过五旬,身体的机能和力量都大不如前,哪里会是年轻力壮、正值盛年的于木石的对手。

没几个回合下来,于木石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他顺手捡起一块板砖,狠狠地朝范刘栓砸去。

只这一下,范刘栓就被于木石这凶狠的一击一板砖打倒在地,他的身体重重地摔在地上。

鲜血从伤口处汩汩流出,而他的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彩,再也没有起来。

事后,令人惊讶的是,于木石并没有像常人那样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他的脸上反而浮现出一种异常的冷静,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之前看过的那些悬疑犯罪小说。

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和罪犯精心策划的手段此刻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

于是,他开始凭借着这些从小说中得来的“经验”,处心积虑地谋划如何处理范刘栓的尸体,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想着想着,他的思绪突然又飘到了另一个人——张凤田的身上。

他觉得既然已经杀了范刘栓,那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张凤田也杀了。

在他那扭曲的思维里,认为只要将这两人都除掉,世上便不会有人能够指认他的罪行,他就可以逍遥法外,继续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

于是,心怀恶念的他迫不及待地前往服装厂找到了张凤田。

他的脸上带着伪装出来的焦急与关切,巧舌如簧地骗她说范刘栓在自己家里喝得酩酊大醉,情况十分糟糕,让她赶快前去照看。

张凤田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她心地单纯,信以为真,没有一丝怀疑,便跟着于木石匆匆回到了他的住处。

然而,她怎么也想不到,等待她的竟是一场灭顶之灾。

就在张凤田踏入房门的那一刻,于木石瞬间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趁其不备,像一头凶狠的恶狼般猛扑上去。

他用那双粗壮有力的双手死死地掐住了张凤田纤细的脖颈,不顾她的挣扎与反抗,不断加大手上的力度。

最终,张凤田在绝望与恐惧中,被于木石用双手活活掐死,香消玉殒。

当民警神情严肃地问他为什么选择用水泥藏尸这种残忍而又匪夷所思的方式时。

于木石竟然毫无悔意,甚至还带着一丝得意坦白地说,这些令人发指的手段都是从书里学来的。

他接着详细地交代,在那本让他深受“启发”的小说中,凶手曾以石膏藏尸的方式巧妙地躲避了警察的侦破。

受到这种罪恶情节的“启发”,他丧心病狂地买来 7 袋水泥。

在他们租住的那间阴暗潮湿的屋内,开始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碎尸、浇筑水泥的罪恶过程。

但由于他事先估计错误,自己买的水泥数量远远不够,根本无法将两具尸体全部严严实实地封住。

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的内心愈发扭曲和疯狂,竟然残忍地把范刘栓的四肢和头部砍下来。

无情地扔进河道里,妄图让其随水飘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其他部分则用粗糙的编织袋草草装好,与包裹着张凤田尸块的水泥块一起,丧心病狂地扔在了铁路桥下,妄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最终,经过公正而严肃的审判,于木石因穷凶极恶的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并且立即执行,毫无回旋的余地。

他那罪恶的行径终究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

这起令人发指、毛骨悚然的水泥藏尸案终于在法律的威严下画上了沉重而圆满的句号。

正义得以伸张,法律的尊严得以扞卫,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终于消散。

受害者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他们所遭受的冤屈和痛苦在这一刻得到了应有的抚慰。

这一结果向社会昭示,任何罪恶都无法逃脱正义的审判,法律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守护着社会的安宁与公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