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抗战,一个普通战士的传奇故事 > 第14章 小仙女的同学

临近腊月,家家户户忙着为过年做准备,王明家也在准备炒米、炒花生、炒玉米粒、炒蚕豆等。往年无非就是准备这些东西,今年因为收成较好,交的地租又少,有些余粮,王明的母亲殷琴还额外做了些甜米酒和冻米糖。

“这都多亏了大小姐啊”,王定荣感慨道:“大小姐不减租,我们这个年可过不了这么舒坦。”

“是啊,大小姐人意好,是我们的福气。你瞧她那模样,多俊俏,比那画上的人都好看。”

类似这样的话语,在王村很多家里响起。王明听到父母的对话,这几天压下去的思绪不禁又飘了起来。

“小明,下午去山上砍点柴火,明天家里准备炸圆子。”

母亲殷琴的话把王明拉到现实中。年前炸圆子、做豆腐是王村的传统。张王两村平时烧锅做饭主要烧的是稻谷杆,所以家家户户的屋后基本都有几座稻杆堆,一般一人多高,堆成圆锥形,与稻谷场的稻杆堆形状略有区别。

冬天因为火力和烤火的需要,一般会去附近的山上砍点柴火。以前家里这个事情都是王定荣包办,现在基本都交给了王明。看着屋前码在墙根的柴火堆只剩一小半,王明爽快答应。

下午,王明用扁担挑着一捆麻绳,手里提着一把柴刀,朝着楂山出发了。楂山在王村的西北方向,需要先沿着王村向西走5里,再向北走大约3里地。沿着村庄后面的小路走了约1里左右,远远的看见前方圩堤上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的青砖红瓦建筑,在整个村庄里显得很是刺眼突兀,王明心道,那应该就是小仙女王秀兰的家了。

在屋后停留了一小会,王明继续朝楂山走去,楂山因多产山楂树而得名,到了冬天,山楂树上的叶子落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的楂山多出几分寂静荒凉之感。只有偶尔点缀其中的苍松翠柏,增加了些许生气。楂山山脚有一条小路,是王村通往老峰乡和安庆城的必经之路。

王明虽然带了柴刀,并没有用,主要以捡拾树林中的残枝断根为主。王明现在43路西岳掌法已有小成,需要的时候,手臂粗的小树,一掌就能拍断,已经用不上柴刀。粗一点的树,王明不会动,不能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道理,村里人也懂,否则楂山早就成了一座荒山。

将收集好的柴火整理齐,用麻绳捆成两捆,王明掂量了一下,两捆加在一起,恐有百十来斤,心想差不多了,便用扁担挑起,从山上走向山脚的小路。下到小路上,只见不远处走来两个少女,虽然风尘仆仆,但不掩衣服华美,一看就不是农村人,应该是城里来的姑娘。

这条路上本就行人稀少,何况现在是腊月,就算走亲戚,当地习俗一般也是要到正月以后,这时候来了两个城里的少女,王明觉得很是奇怪。

两人的状态并不太好,其中一个个头稍矮、身材瘦削的姑娘在另一人的搀扶下一拐一拐的走着,两人手中还各拎着个木箱。可能是因为脚痛的厉害,走到一块大石边,那身材瘦小的女子一屁股坐下来,木箱甩到一边,用手不停地揉着脚踝:“苏红,还有多远才能到王家村阿?我的脚都快要走断了!”

苏红是标准的鹅蛋脸,五官清秀,眼睛灵动有神:“应该快了吧,我听王秀兰说过,过了楂山,就快到她们家了。张煐,你看这里这么多山楂树,应该就是楂山了,我们离王家村不远了!”,苏红指着楂山越说越兴奋。

听到王秀兰三个字,王明脚步一顿。这时候张煐和苏红也看到了山上走下来的王明。“大叔、大叔”,张煐叫着王明,“请问这是楂山嘛?到王家村怎么走?还有多少路?”

王明放下担子,转身走了过去,张煐一吐舌头,学校的课文中,樵夫不是大叔就是老伯,没想到走过来的却是个年轻英俊的少年。王明的皮肤很奇怪,晒不黑,越晒越白,跟斯有才以及大部分的农村青年都不太一样。张煐和苏红见王明齿白唇红,面如冠玉,眼睛如星辰样灿烂,要不是衣服破旧,也是位翩翩公子,一时犯了花痴。

只听一声温润带有磁性的男中音传来:“你们是要去找王秀兰?”

“是的,是的”,张煐和苏红像小鸡样点头。

“跟我走吧,我知道王秀兰的家在哪里。”

王明转身去挑柴担,只听后面发出哎呦一声,原来是张煐那只扭伤的脚,疼的越来越厉害,已经没办法再走路了。

王明想了想,把柴担挑过去,指着后面一捆柴对苏红说:“把她扶到上面,我挑她走”,谁知那捆柴快有1米多,苏红扶着张煐爬了两下,竟然没爬上去,没办法,王明只好把她抱起,放到柴堆上,把张煐弄了个大红脸。

王明挑起柴担,感觉重量没有增加多少,便问苏红:“你累不累?要不你坐到前面的柴堆上,我挑你们两个一起走。”苏红虽然也想坐上去,但还是不好意思的摇摇头,拎着两个木箱,跟在了后面。

从路上得知,原来这两人是王秀兰的同学,她们都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上学,在学校里,他们三人关系最好,最谈得来。这次来安庆王家村,一是因为王秀兰之前的邀请,二是因为上海沦陷了,被日本人占领,他们这次来,是准备暂时投靠王秀兰,顺便商量一下今后的去路。

王明平日里听评书中说要保家卫国,但是怎么保家卫国,对这个时候的王明来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所以他听到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并没有多大反应,只是想到,原来王秀兰一直在外面读书,难怪很多年都遇不见、找不到。

冬日昼短夜长,等一行三人走到王秀兰家圩堤下面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圩堤很陡,王明本着好人做到底的原则,把柴担放下,又把张煐驮到背上,送上圩堤,然后指着王秀兰家的后门对两人说:“看,这就是王秀兰家”。

随着苏红把门敲响,王明的心中升起了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