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126章 殿试 文如惊雷

红楼:我是贾琏 第126章 殿试 文如惊雷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126章 殿试 文如惊雷

第126章 殿试 文如惊雷

原著里头的男性角色,还真就只能找出贾芸这么一个好人。醉金刚倪二,都是个打手。

眼下的贾芸还小,也就是贾蓉一般大,这年龄就想出来顶门立户,自谋生路。

十三岁的贾芸,放在现代小学才毕业吧,在古代,运气好的都结婚了。

面对贾琏的时候,贾芸好几个深呼吸,才平息了内心,上前来纳头要拜,贾琏不给他机会,伸手扶着:“都是没出五服的亲戚,你给我跪下算什么事情?”

贾芸的理由很充分:“二叔是长辈……。”

贾琏道:“免礼,我是个什么人,日子长久了你就知道了。”

贾蓉也在一旁笑道:“芸哥儿,你少在府内,琏二叔出了名的没架子,以后礼数上心意到了就行。”贾芸却道:“二叔没架子,那是他人好,做晚辈不能失了礼数。”

贾琏不想在这個问题上纠缠,直接转移话题:“蓉哥儿那边需要个信得过的帮手,你且跟着他后面学习一段,等熟悉之后,渐渐的接手过去,我还有别的勾当要蓉哥儿去操办。你也别误会了,我与蓉哥儿是合作关系。”

一句话点名了主从关系,贾芸立刻听懂了,贾蓉眼下这一档子产业,都是贾琏在主导。

用现代的话,贾琏带飞贾蓉!

“贾蓉知道了!”贾蓉也很正式的行礼,不当自己人,不能说这些话。

礼部官员出现,张罗众人以会试排名列队两行,宫门开时,鱼贯而入。

承辉帝出现,接受天子门生们的叩拜时,刻意的观察了贾琏的反应。

文章再好,犯了忌讳,一家变三家,损失的是自己。

仔细想想也应该是这个关系,贾琏是能中进士的人,哪里是贾蓉这个废物二代能比的?

“谢过二叔,蓉哥儿提携!”贾芸再次行礼,这次贾琏没拦着,受他一个长揖。

李冬这边接到信时,正准备去晴儿处,见了信便收起了心思,黑暗的事情不是没见过。贾琏肯定不会害他,九十九步都走过去了,就差最后一哆嗦,不能出半点错。

经历了上次的事情后,林平比谁都小心,别以为伱中了进士就是老爷了,别人想暗算你,有的是手段和办法。

殿试之前,贾琏不打算折腾,安心的在家待着,顺便让人给李冬送信,让他也安心待家里。人心难测,在外面浪确实很爽,也容易被人下黑手。

思来想去,李冬提笔写信两封,让长随出去送信,一封给晴儿处,告诉她会试在即,要专心备考,并说明银子已经在凑了,等会试结束,便去给她赎身。另一封给林平,让他安心在家待着,免得遭人暗算。

【国用不足何解?】题目非常简单,却非常的大,对于这帮考生而言,之前的准备全都白瞎了。你不能指望一帮只读熟了四书五经,还没有进官场的读书人能有多少正确的认知。

摸黑出门,宫门口遭遇结伴而行的李冬与林平,互相问候之后,看着黑暗中的灯笼汇聚,贾琏生出感慨:“走到这一步,真是太难了。”

见这厮不像其他人,胆子很大的仰面看上来,脸上的表情僵硬一下,忍不住微微一笑。

殿试就一场过,题目是皇帝亲自出的,所谓策论,就是在殿试等着呢。

【我草,居然是他?】贾琏内心天雷滚滚,觉得自己蠢的没救了。不就是忠顺王的管家去找贾府要个戏子么?你看谁都像忠顺王!

承辉帝说了什么,贾琏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努力平心静气之后,总算听到了殿试主考首辅孔照宣布殿试开始,请考生落座的话,贾琏不紧不慢的找到位子坐下,闭目养神等待。

贾琏也很少废话,太亲近了没必要,大家都尴尬不是。交代贾蓉道:“人是你推荐的,你要带好,将来产业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族内的人让芸哥儿帮忙看看,有没有何用的。不然你一个宁国府的少爷,太过抛头露面不好。”

行间多有礼部官员在提醒众考生,殿试时该注意的礼节,并再三提醒,注意避讳。

【没事,我有挂,我不怕!】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毕竟皇帝那边主动给了承诺的。

试卷送到面前时,贾琏也不着急看题目,继续闭目养神,等到心跳正常了,这才睁眼。

众人皆侧目,看清楚是贾琏时,生出的一点点共情立刻烟消云散,你也配说难?

殿试之日,贾琏早早起来,梳洗收拾,早饭只吃半饱,茶水也没敢喝,只用了一口温水。

考试开始后,承辉帝便下去了,不过特意交代考官之一的李清,让他去看看贾琏写的啥,承辉帝想第一时间知道贾琏写的文章内容。

这个交代让李清很是窃喜,这充分说明,如果孔照想搞潜-规-则,大概是要倒霉的。过渡首辅不好当的,李清心里默默的同情孔照,同情归同情,真有机会取而代之,绝不手软!

作为巡场的考官之一,李清目睹了诸位考生的各种表情,看看题目就很同情他们。这题目吧,没有基层十年,顶层三年以上的经验,很难精准的说出一二三来。

考生们怎么办?只能从历史里找答案。问题是,读四书五经的考生们,有几个能读多少史书的?中举之后的几个月内,有几个人会想到殿试这一关呢?等到会试过了,哪里还有心思读史书啊。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松了,都浪的飞起呢!

贾琏看完题目后,第一个感觉就是皇帝所图不小。否则也不能在殿试考这个,应该是没指望考生能说出点有用的策略,无非就是看看,哪个考生更接地气,平时注意观察经济民生。

【圣人以国策垂询,臣琏不胜惶恐,然臣见识不足,竭尽全力而已。】

承辉帝的案前,一份手抄的开头松到,看到这个开头的承辉帝,微微一笑。

大周朝皇帝喜欢以圣人自居,这一点,勋贵和内侍都是认账的,读书人是不认的。至少是不会落在文字上,贾琏很明显是知道这个规则的,却落在了文字上,果然是勋贵自己人啊。

【臣观前朝倾覆,有史家言,臣实亡于万历,此言虽善,却多有遮掩之处,欲言还休,扭捏作态。开源节流,老生常谈,如何开源,如何节流?万历固有错,诸臣食利皆有罪。】

承辉帝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狠狠的爽了一下。贬低前朝嘛,很正常。本朝的文人史家,就只会揪着前朝皇帝的错误,大书特书。做臣子的错误,都是轻描淡写。贾琏非常干脆的表示【诸臣皆有罪】。

现代人的思维,皇帝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企业高层是合伙人 打工人,董事长加高层=食利者。企业倒闭,董事长有错,高层作为食利者,难道就能逃脱罪责?

随着文字不断的抄送皇帝案前,承辉帝看着都开始冒冷汗了,这厮真敢写啊。

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食利者这个群体不大,所以国家在治理成本上并不难应付,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利者群体日渐壮大,分食国家之利。这也是一个朝代越到后期,国家财政越难的根源所在。【无他,治理成本增速与国家财政增速不能匹配。】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承辉帝冷汗淋淋,这厮的胆子太大了,这话是能说的么?

贾琏写的很快,文章还在不断的抄送,一般殿试最多三千字,贾琏写嗨了,眼看五千字都压不住了,从前朝的财政崩溃入手,着眼当下的问题。

总算是把核心思想丢了出来,士农工商,本朝太祖圣明决断,适当松绑工商,使得本朝之初,快速走出战乱阴影,大大改善了国家财政,才有了两代之治的盛世。

开源分内外,对内,给工商业松绑,以增加税收,对外,不能单纯的在家等商人上门交易,应该鼓励沿海走出去,扩大优势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并由国家组织引导优势产品定价权。

节流分内外,对内,调整徭役政策,征徭役上庶民之利,不可持久,国家工程用工付费,例如修黄河,运河这一类大型工程,徭役期较长,用工必须给与相应的费用。徭役免费固然省钱,需知对朝廷而言,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赶上长期的天灾与长期徭役结合,没准黄河里又能挖出一只眼的石人。

贾琏当然不能这么写,只是很含蓄的表示【元、明两朝,足以为鉴,故加赋断不可取。】

洋洋洒洒六千字,贾琏午饭都没吃,中间喝了一口水,厕所也没上,就这么写了五个小时才停笔。写完之后,贾琏浑身无力,往后一靠,要不是考虑形象,很想来个葛优瘫。

承辉帝看完之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贾琏没提什么士绅一体纳粮,也没提摊丁入亩,就提了一个土地兼并导致的失地人口,可以用工商业来缓解。人没个正当职业,必定饥寒起盗心,解决失地人口的生计问题,应当作为各地官员的硬性政绩指标,朝廷应加大监督力度。

最后阶段,贾琏再次重申了向外发展的好处,比如倭奴处有石见银山,爪哇有金山,欧罗巴人在新大陆发现了诸多金山银山等等。【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臣之浅见,不足一晒,壮胆妄言,诚惶诚恐】以此收尾。

李清作为巡场考官,频频走到隔壁殿内,讲记下来的文章口述转达内侍抄录,整个过程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清楚的看见了皇帝的反应。

说实话,李清是有心改变现状的,看了贾琏的文章后,李清觉得自己的视线还是太狭窄了,海外那么大的世界,竟然没有仔细的看过,更没想过要参与进去。

承辉帝却觉得,贾琏还是很收敛了,没有写出那种诛心的文字。比如,欧陆蛮夷坚船利炮,今天能到大周做生意,明天就能炮轰沿海,登陆抢劫。前朝倭寇之类的话也没说,算是很给皇帝面子了,没有把大周朝所谓盛世的面子扯下来。

真要放开了些,贾琏来一句稍有天灾,百姓卖儿卖女的盛世么?承辉帝和群臣都能当场破防的,那真是精彩的一幕。

李清来回走动的太过频繁了,主考官孔照端坐不动,早就注意到贾琏那边。

这么明显的暗示都没看到,孔照这个主考就白当了。所以,此刻的孔照内心是崩溃的,殿试的潜规则,勋贵子弟不可进前十嘛,皇帝都这么给面子了,你让我怎么选啊。

贾琏交卷了,并不是第一个。不过孔照没心思看别的文章,丢给其他阁臣看,自己就盯着贾琏,刚落笔就让人去把卷子拿来,看看这厮到底写了啥?

接过卷子的孔照,看个开头先是鄙夷的一笑,再往下看,屁股坐不住了,扭动了几下,继续往下看,直接站起来了。【食利者分食国家之利】,这句话你都敢写出来?

贾琏也觉得自己比较客气了,没有丢出屠龙术阶级斗争,做一个自己的掘墓人。

说起来真是惭愧,俗人一个,就惦记着自己的荣华富贵。我死之后,管他呢!

要相信后人智慧,这就是一句屁话。眼下的问题不解决,留到以后解决,问题只能是更难解决。你作为当权者,觉得问题不好解决就先搁置?你自然是轻松了。

要不怎么说雍正才是盛世呢,康乾盛世这个说法,你问过白-莲-教么?问过那些卖儿卖女的百姓么?问过那些吃糠咽菜犹不能果腹的底层么?

(PS:随口扯一句,《**滚烫》给我恶心坏了,学渣抄学霸,能不能劳驾那位财富自由的女士,弯腰看看真正的社会底层生活是啥样子?片名应该叫《减肥记》,通俗易懂。)

言归正传,孔照往后看,看到下半段的时候,慢慢的又坐了回去。

下意识的又看了一眼贾琏的位子,人已经出去嘘嘘了。

孔照的情绪渐渐的稳定,具体到措施的时候,贾琏没有继续开大,很好。

松绑工商,鼓励出海,解决失地人口生计,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毛病,争议固然是有的,但不至于给天捅一个窟窿。有见识,但……,不对,人家读史书的,肯定知道王安石变法,不难想到徭役的问题,可以通过摊丁入亩来缓解。

嗯,贾琏甚至都没提到过王安石和张居正,真当人家的书是白读的么?

这个国家存在的问题,孔照能不知道么?心知肚明。

孔照看看自己就知道了,不算寒门,出身士绅家庭,家里有田数千亩,随着他成为首富,最近家信里可说了,家中又增新田,千顷之地不远也。

只是换个单位,增加的数量惊人。土地兼并的问题,带来的就是失地人口的生计问题。运气好的,地主善待佃户,运气不好的,逼着佃户卖儿卖女,敲骨吸髓。

嘘嘘之后,贾琏轻松了一大截,正准备回去时,有内侍出现,端来铜盆热水净手。

贾琏在家也习惯了,客气了一句便把手洗了,擦干后摸出二两银子递给内侍,表示谢过。

内侍笑嘻嘻的谢过后,对贾琏道:“贵人有请,进士老爷请随奴婢来。”

贾琏心头顿时生出警惕之心,仔细的看看这个内侍不认识,想要走人时,但见小贵子出现了,冲贾琏微微一笑,行了个礼,也没说话。

贾琏这才放心道:“劳驾!”

本以为是承辉帝召见,不想跟着走了一段,来到一处偏殿,见到的却是一个宫妆女子。

如果不是小贵子在门口站着,贾琏肯定不能过这道门槛的。

元春主动开口解释,让贾琏安心。

“陛下许可,皇后也知道,实在是思念家中太甚,故而求陛下开恩。”

元春的话,贾琏是一个字都不信的,真实原因是贾琏送了银子,元春需要一个强力的外援,而不是贾家那种空包弹外援。王子腾是四大家的门面,不是贾家的门面。在外朝,王子腾好使,在内朝,真不好使。

贾琏就不一样了,能通过夏守忠来送银子,说明他对元春的处境有足够的了解。

这就不是贾政和贾珍能比的,这俩可就知道贿赂太监。

按照元春的理解,两千两银子能到自己的手里,贾琏付出的肯定不止两千两,至少四千两。贾家在关外一年的收入才五千两多一点。

“贾琏见过贵人!给贵人请安!”贾琏必须礼数周全,他给元春送钱,也是交易。

不存在什么姐弟之情,元春是贾珠和贾宝玉的姐姐,不是自己亲姐姐。

贾琏要让元春知道,她能得宠,不是因为她出身贾府,而是因为自己对皇帝有用。

元春也不傻的,承辉帝多次夜宿,激动的时候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得宠大概是因为贾琏的缘故,贾琏做了啥,她不知道,但肯定与贾琏崛起有关系。

当初那个假装摆烂,在族学里不肯好好读书的贾琏,如今已经站在了殿试的考场,能得到皇帝和皇后的首肯,允许元春见一面。这里头蕴含的信息量太大了,要知道这不是元春主动要求的,而是皇帝授意她,可以借机见贾琏一面,裘世安会安排好的。

这充分说明了,贾琏还为步入官场,已然为承辉帝的宠臣。

这是何等的待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