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237章 承担责任的勇气

红楼:我是贾琏 第237章 承担责任的勇气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237章 承担责任的勇气

第237章 承担责任的勇气

贾大人回到了他忠诚的五城兵马司,一干下属眼泪汪汪的看着他。

贾琏对此很不适应,干啥呢?干啥呢?这含羞带怯的,离我远点。

“说吧,啥情况?”贾琏直接问,简人达第一个跳出来:“大人,学习班停课了。”

顾秉章:“南城那边最近治安糟糕,勋贵子弟频繁滋事,为几个戏子大打出手。”

短暂的汇报后,贾琏知道了大概情况,他不在期间,这帮御史没一个敢出头的。

“你们没弹劾闹事的勋贵子弟?”贾琏很诧异,这帮御史摇摇头:“没!”

贾琏一看这状态,估计一起问,肯定问不出啥来,转身进了办公室,交代一句:“简人达,你先进来。”这就非常不客气了,直呼其名了。可见贾大人很生气。

简人达硬着头皮进去了,没等贾琏开口呢,简人达便道:“贾大人,弹劾没用啊,大家伙都惦记着挣钱呢。真要弹劾了,那可就没咱的事情了。”

贾琏一口气差点没顺过来,好啊,你们原来是这个心思。那就抓人啊,不敢对吧?

贾琏气的拍桌子:“制度呢?我制定的制度呢?为何不坚决执行?没有执行制度的勇气,为何要留在五城兵马司?你们五個不带头,还指望下面的兵丁主动出力?行了,你们都别说了,我一个人安静一会。”

简人达低声道:“月初的时候,太上皇放了话,要办个热闹的六十八岁生日。陛下有旨意,各位在外地的郡王都要回京。因为这么个事情,大家伙都比较谨慎。”

计划中的摸鱼,第一天就失败了,没等贾琏想着如何重振五城兵马司的制度,宫里来了个内侍。“陛下口谕,贾琏进宫听召。”

这又是啥事情?贾琏也没心思多想了,出来招呼几个御史道:“本官进宫听召,你们巡城的时候,遇见搞事情的只管先抓人,出了事情我担着。”

贾琏大概想明白了,这些人其实就是不想担责任。这五个巡城御史,真是人才啊。

具体原因嘛,贾琏大概心里也有数,勋贵势力在不断的壮大。比如说,扛把子之一的王子腾要回京了,加之太上皇六十八岁生日临近,四位郡王陆续回京,或在回京路上。这么多勋贵凑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有个事情非常值得玩味,那就是六十八岁的生日,它不是整数。按说这种生日,往往不会大张旗鼓,但今年太上皇放了话,希望能过一个热闹的生日。

老皇帝这是要整点啥玩意出来呢?是希望借着这个机会,看看到底还有多少人支持他?

按说不应该啊!

这事情贾琏只能放在心里,慢慢的等待进程了。

一路上贾琏心事重重的样子,搞的带路的小内侍都不敢说话,到了地方贾琏才想起来摸出两枚银元塞给他:“拿去喝茶。”内侍谢过贾琏,入内通报。

没一会裘世安亲自出来了,贾琏上前见礼,裘世安道:“圣人要开内阁会议,贾大人内阁行走的差事不是没卸么?正好进去听一听看一看,这新的内阁都怎么办事的。”

毫无疑问,这是承辉帝的意思,贾琏真没法拒绝,哪怕因此被顶在风口浪尖上。

内阁会议,你不是阁臣自然没资格列席,承辉帝搞出一个舍人,为贾琏量身定做。

真实用意何在,贾琏对此不是很明白,但可以肯定一点,随着三个阁臣外放后,新的阁臣能不能与承辉帝一条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按说三位外放的阁臣都是最受信任的,总该留一个下来,现在全放出去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是承辉帝故意的?

贾琏不是很懂权谋之道,只知道承辉帝是胜利者。

那就一切都没问题了。

入内之后,贾琏熟练的找到他昔日的位子,原本两位舍人之一在场,见贾琏出现,笑的比哭都难看。都是舍人,贾琏的待遇跟他们比,那就是在欺负人啊。

这两位舍人呢,说实话只能算中规中矩,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想的太多。一方面是觉得这位子是个不错的跳板,顺利的干两年,一个从五品没得跑,运气好,能混个正五品。

另一方面,如果你只能做到中规中矩,用过去的常态来应对这份工作,承辉帝无法满意。

这么说吧,承辉帝对两位舍人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两个人轮番值班,都比不上一个贾琏来的有效率,伱是承辉帝能满意么?关键贾琏教过了,他们也还是老样子。是智商不够么?肯定不能啊,就是不愿意冒险嘛。

很多官员就是这样,宁愿在翰林院的板凳上坐一辈子,也不愿意冒险得罪人。

入座后,贾琏很快又站起来了,因为阁臣们陆续来到,贾琏只能不停的站起,见礼。

折腾了五次后,才算是等到了承辉帝,贾琏又得站起来。

阁臣们见到贾琏在场,可以说心情各异。唯一相同的想法,就是对贾琏这个人深受皇帝信任这一点。区区正五品的官员竟然能在内阁会议出现,还不是专职的中书舍人,简直离谱。

承辉帝入座后,先看一眼贾琏,这才开口:“今日议事,朕拟潘季驯接任工部尚书,郭衍接任礼部尚书,各位爱卿,可有异议?”

使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不是上了大朝会么?很明显,陛下对礼部不满了。李清出任陕甘总督,礼部群龙无首,鸿胪寺那帮人搞接待还行,干别的就差的多了。

孔照开口道:“陛下,孙大人坐镇两江,兵部尚书一职,还是卸任好一些。”

承辉帝沉默不语,眼神环视一周,发现李驰表情看似自然,实则有点勉强。

于是很干脆打回去:“此事,下次再议。”

孔照也就是提一嘴,没有继续坚持。有的话,必须他来说,皇帝听不听,那也要说。

总而言之一句话,孔照作为首辅,不能是皇帝的傀儡,否则这内阁首辅就别干了。

看着孔照的满头白发,这也快七十,这一届就该下去了。这也是为何承辉帝要把三位阁臣派出去的原因,补上首辅资历的最后一块。

一般情况,首辅应该是这样的资历,基层干过县令或知府,省一级干过按三司或巡抚,还要做过一任总督,在京则要做过尚书,至于是不是翰林出身,不是必要条件。

总之就是非常的务实!

贾琏总觉得有人在观察自己,顺着感觉看过去,发现是李三江。

这位不熟啊,没打过交道。贾琏报以微笑,笔走龙蛇。

郭衍接任礼部,潘季驯接任工部,在内阁会议上顺利通过。至于李清,卸任礼部尚书,专心干他的总督。这也是在向外放一个信号,规矩还没变,主要不是首辅,就得兼尚书。

如果不能兼尚书,那就是你的个人问题了。

所以呢,李三江和李驰的表情,都有点阴晴不定的,不知道在心里想啥。

但这两人作为新丁,并没有站出来反对皇帝的安排。本来想谋一下兵部尚书,李驰发现他的计划落空了,心里很不舒服,但没任何表现。

孔照提兵部尚书的事情,并不等于支持李驰,他和方白衣的交情没到那个程度上。只不过最近文官议论纷纷,都说孙化贞在两江,继续兼任兵部尚书不合适。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孙化贞是兵部尚书,他可以调动两江的驻军,不听招呼的直接收拾。有这身份和没这个身份,完全不是一回事。加之最近夏守忠又下江南了,于是有人猜测,所以才有了议论纷纷,首辅孔照也趁机提一句。

只能说,两江士绅,现在最大的愿望不是搞倒孙化贞,而是调走他。

甚至调去哪,都给他安排好了,漕运总督啊,肥缺,你总不会拒绝吧?

于是,孔照接到了一封信,来自方白衣,就是简单的叙旧,正经事一个字没提。因为送信人是李驰,所以孔照闻弦歌而知雅意。知道归知道,出多大力气又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这个事情呢,孔照心里很不舒服,他这个首辅的威望确实不够,但不能用你方白衣能使唤我。

这帮文臣,八百个心眼啊。

话说,李三江心里还是很不悦的,好好的工部尚书,怎么就便宜了潘季驯。

身为阁臣,不能兼尚书,别人看了怎么想呢?下面的官员,能服气么?

辛辛苦苦,花费了无数的心思和金钱,总算是入阁了,没等他开启宏图大业呢,尚书都不兼一个,这真是当头一棒,反倒是郭衍,兼了工部尚书,现在又换礼部尚书,一家伙变成了实际的三辅。毕竟李三江和李驰,都没兼尚书,怎么好在他之上呢?

郭衍也是晕乎乎的,好像喝醉了,咬破舌尖后,才算是恢复了清醒。

郭衍的事情没有任何异议,那就算是内阁全体通过了。继续下一个议题。

“这里有一份折子,大家都看看。”

李亨的奏折被传下来,都是手抄件,人人有份。

事情很简单,李亨在两江监军期间,发现民间有私铸铜钱者,故而上奏查禁。

说到大周的铜钱,其实很有故事,太祖年间,铜钱的比例是三七,三铜七铅,为啥啊,当然是因为穷啊。当初一度有人提议学宋朝,铸铁钱,还有人提议,学刘备,当百钱。

太祖还算是有底线的,没有接受当百钱,搞了个铜三铅七。这也就导致了民间私铸,很多也都是学太祖时期的通宝。按照他的配方来。

其实这事情也不算过分,但怎么讲呢,非要较真了,过去的差钱可以收回的嘛。只要不学太上皇那种矫枉过正,搞了个铜六铅四就行。

现在市面上,很少能看见太上皇当政期间的铜钱了,都去哪了呢?一个是被人收去化了做铜器,一个是被铸私钱的收了,改铸差钱。这个事情你非要较真呢,那就是杀头的买卖,不较真呢,跟太祖年间一样嘛。所以这个根子,还是在太上皇那。

大手大脚的败家,没事还喜欢下江南,花费无数。

结果自然是民间交易的时候,要不用差钱,要不直接用银子,一个天平一把剪子,非常的麻烦。承辉帝铸币之后,这个局面有所改观,大宗商品的交易,已经基本用银元了。铜四铅六的钱,在民间反而不太流行,因为还有更差的钱。

只要民间认可流行,这钱就能用出去不是?

但是李亨是得到了贾琏传授秘籍的,告诉他,这就是在抢你家的钱,得给他们点狠的。

众人看完奏折后,并没有人主动发言,陷入了沉默之中。这话怎么讲呢,没人兼任户部尚书啊,不是他的责任,怎么好轻易开口呢?

最后还是梁道远出来道:“陛下,是不是问问张大人?”

意思很明确,让张廷恩说话,他是户部尚书嘛,就算人不在京城,位子也空着呢。

这时候李三江很明显的精神一震,贾琏有所察觉,难怪这厮刚才看自己了。

承辉帝很不客气的给梁道远撅回去:“要不梁卿兼户部尚书?让张卿兼吏部尚书?”

你们俩换一换呗,一家伙给梁道远干停电了,他就是想顺口提一句,成不成也不强求,成了卖个人情,不成也不得罪人嘛。

“臣无状!”梁道远赶紧认错,承辉帝悻悻的哼了一声道:“太祖有训,民间私铸,形同谋逆。铸钱,是朝廷威严的象征,民间私铸钱者,绝不姑息。”

贾琏笔走龙蛇,飞快记录的时候,突然承辉帝叫他:“贾琏,你说说私钱的危害。”

贾琏停下手里的笔,起身看看各位阁老,先抱手,后开口:“臣不说私钱,但说邓通,以及北宋的交子。货币能流通,靠的不是什么民间的约定俗成,而是靠朝廷的信誉作保。用朝廷信誉为私人谋利,且不说交税了没有,私钱泛滥,物价就注定要上涨。百姓明明花一文钱就能买的东西,需要花十文甚至更多的那一天,不远了。”

说到此处,贾琏停顿了一下继续:“无论如何,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是民间铸钱的根据。太祖明见万里,臣作为后来者,拜服。”

一番话说完,贾琏坐了回去,现场的阁臣们再次沉默。

承辉帝略显厌烦的看着他们,这么点事情,居然都没有勇气承担责任。

“各位爱卿,难道还指望一个未曾及冠的年轻人承担责任?”

这句话非常的重,各位阁臣坐不住了,纷纷站起请罪。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