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259章 捷报之后

红楼:我是贾琏 第259章 捷报之后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259章 捷报之后

第259章 捷报之后

“大人,为何不乘胜追击?”一场简单的会议后,杨副将私下里找贾琏询问,可见情商。

贾琏对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绕了个弯子道:“神机营火器为主,这一战消耗的药子不多,确实可以乘胜追击,再打一仗就得断顿了。今后神机营注定要扩大规模,京营三大营一定会进行调整重新组合。神机营能不能成为京营主力之首,工夫在局外,不是看你战功多少就能决定的,埋头干活很重要,抬头看路更总要。”

贾琏的话引起了杨副将的深思,如果他听了不以为然,这人今后成就有限了。

承辉帝表示要最快的速度平息民变,那是皇帝的心思。但你真的这么做了,皇帝心里会不会有别的想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更别提同僚、上司们会怎么想。事情不顺利的时候,那自然无话可说,事情顺利的时候,同僚和上司有没有分润一下的想法呢?“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遏制教匪的势头,稳住局面后,一点一点的压过去。别看叛军在野战时不行,真要据城而守,麻烦还是很大的。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缓缓前压,同时催促后勤以及中军尽快跟上。当然我们也不是一点事情都不做,收复肥城,拉平河南地的战线。聊城在河北,我在军报中请说明情况,岳大帅那边应该有布置。”

杨副将听的心悦诚服,他知道不是心腹,不会跟自己说这些。

别看贾家在军中的势力不如当年,但是贾家留下的威望很大。贾琏出现后,在军事上的表现,一开始都被看做是家学渊源,这一次来山东,抓住战机一举正面击溃教匪,整个评价都会上升一层,进入所谓的不输先祖的阶段。

杨副将这种没啥根基背景的人,正常情况一辈子就是个副将了,想上进太难了。如今抱着贾家的腿,混個总兵不难的。

“大人,山东这边怎么讲,聂巡抚和齐总兵怕是难逃罪责。”

杨副将这个问题给贾琏干沉默了,放眼全国,地方驻军的战斗力恐怕都烂掉了。但这能怪地方驻军么?贾琏心里很清楚,强干弱枝并不是国策,只是长期的和平之下,地方**的结果。历史上有无数先例,地方做大后,中-央难以制衡。所以,皇帝乐见其成吧?从皇权的角度看问题,地方做大才是最需要防备的。

就近代史而言,清朝的统制者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不得已放权地方,湘军淮军,成了事实上的军阀。搞到庚子年,东南互保都出来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近代中国的孱弱,清政府无疑是首恶,但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一类领一时风骚的大人物,就没有责任么?

清朝推翻后,北洋和后来的国-民政-府,为改变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说到行军打仗,杨副将是熟手,但是说到谋略层面,他对贾琏非常服气。

对于贾琏的安排,杨副将自然坚决执行。休息一日,杨副将整军出发,留下迅雷营在平阴县,前军主力往东。

中军方面,距离济南还有三天的路程,接到贾琏的战报后,岳齐兴奋不已。能够在野战一举破敌,看似糜烂的大局一下就稳住了。平叛就是这样,先求稳定,剩下的就是细活了。

有了郧阳之战的例子后,岳齐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那种心态了。跟草原上的部落作战的心态也完全改过来了。看了战报中贾琏已经主动派人以他的名义联络徐州方面,岳齐更是连连点头赞许,对着一干部下称赞。

“贾琏用兵,灵活谨慎,大局清晰,为先锋屈才了。平阴一战破敌主力,形成了对我军极为有利的态势,我命令……。”

岳齐也是老行伍了,对于突然出现的战机,当然不肯错过,立刻进行一番调整,中军分出两路人马,一路往聊城、商丘方向,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堵住教匪往黄河以北发展的势头,另遣一军,奔赴潍坊一线,堵住教匪深入沂蒙山区的可能性。

当初在郧阳吃的亏,这次不能再次上演了。

同时岳齐还给承辉帝上了一道奏折,要求皇帝别让贾琏继续当先锋了,他该干的事情是监督地方,恢复民生,如同在郧阳那样搞一场。

你别说,你真别说,八百里加急的战报进京时,正赶上内阁会议,承辉帝接了捷报后,兴奋的捏紧拳头,转了七八个圈子,才算是平静下来。在仔细看了岳齐的战报后,承辉帝真动心了,按照岳齐的说法,贾琏有安抚地方恢复民生的经验啊,不能浪费不是?内阁五个大臣们自然也都看了战报,但是每个人的心思是不一样的,别说高兴了,有的人内心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面子上还要维持着平静。

“好好好,贾琏不负朕望!”承辉帝此刻的心情极为愉悦,忍不住在各位阁臣面前炫耀一番他的识人之明。最重要的是,贾琏在奏报中有一句话,【前军胜在乘敌立足未稳,匪势犹盛,急切之间,难以速胜。宜稳住局面,不使蔓延,南北对进,压缩贼势,最后全胜。】

这是一个从战略上对于局势进行分析的奏报,承辉帝对于贾琏在大胜之后,还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深感欣慰。

因为一份捷报,整个战局稳定的格局形成了,接下来白莲教肯定没有精力向外扩张了。从过往的经验看,接下来白莲教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固守地方,打退官兵,甚至形成政权。另一个就是流窜了。

其中流窜是最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在此刻的地方军备糜烂的大局之下。

说的难听一点,运河沿岸都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其他的地方就别说了,全国范围内就是一个巨大的干柴堆,有点火星子就能形成燎原之势。这也是为何白莲教在济宁得手后,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的原因。如果不是内斗,恐怕大半个山东都被占了。

从孔照的视角看贾琏的这份详细的奏报,看完之后可谓心惊胆战。其中贾琏综合了大量被俘教匪的审讯内容,得出一个结论,官兵因上官盘剥而生计难以维持,心生怨恨从贼,寻常百姓如何?不能说民生艰难是首辅的责任,但肯定不能说一点责任都没有吧?不能都推给方白衣,又不是驴象两党,互相指责对方搞坏了国家。

在首辅的位子上坐了几年,孔照对于全国的情况是有个大概认知的,只不过没有想到,实际情况如此严重。不说山东了,陕甘二省,才是最危险的地方吧?

次辅梁道远的心情可以说极为糟糕,山东巡抚固然是方白衣时代留下的余孽,但是他想甩锅也很难甩干净,你干吏部尚书那么多年,怎么就没有选用贤能,治理好地方呢?这口锅,是一定会扣在头上的,梁道远甚至都能想到,一旦弹劾风潮起来,他大概是说不清楚的。

李三江则是如履薄冰,话都不敢多说一句的。因为从战报上看,槽丁是本次白莲教军中的主力,从目前抓到的战俘判断,前槽丁占了三成。

指望李三江承认错误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某个诬陷民工偷拍的事件一样,当时在民愤之下怂了,过后拍电视剧翻案。

逻辑嘛,我是为朝廷搞钱,只是手段过于激烈。另一个,诬告怎么了,我是为全体女性。如果贾琏在场呢,一定会拍着桌子怒斥,【反贼在内阁!】

至于李驰,因为南海的事情,此刻也自身难保,运河沿岸的事情,与我何干呢?我还是想想法子,怎么改变一下陛下形成的恶劣印象吧。要说治理地方,李驰不敢说是高手,但是拍皇帝的马屁,他已经有了七八份腹稿了。

郭衍大概是最轻松的,但是他能感受到现场气氛的不对,所以也没露出兴奋的表情。

承辉帝冷静下来后,拿起贾琏的报告再次仔细阅读时,心情又变的沉重了几分。

实际上贾琏还有一份密报,承辉帝还没来得及看呢。

眼下这份公开的奏报,还是岳齐那边转发的,内容已经很惊人了。贾琏毫不掩饰的表示,运河两岸失地百姓依靠运河为生,这条生计也因为地方盘剥而难以为继才是白莲教的可乘之机。放眼全国,没有运河这条生路的其他地方,情况又将如何?

这就是把根本矛盾摆在皇帝和内阁的面前了。

这一类的问题,以前有没有大臣上奏呢?真有,只是每次都没有下文。

你说皇帝有没有改变的想法呢?当然是有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没有改变,反而加剧了呢?皇帝要改变,就问大臣们答应不答应。

这个时候,承辉帝又想起了张廷恩曾经提出的建议,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

你不是搞兼并么?那么好啊,取消对士绅的优待政策,按照田亩来交税。

承辉帝的好心情之后,就是看着眼前的内阁班子各种不顺眼。不过他更清楚的是,换一批人上来也好不到哪里去。心思转来转去,又想到了贾琏的建议,内部矛盾难以解决,那就把矛盾转移到外面去。只要把失地百姓弄到外面,问题可以说解决了一部分。通过对外贸易和掠夺来弥补国内的财政困难,政策上缓解百姓的生存压力,比如改徭役为雇佣。搞一些国家工程,比如治理黄河疏浚运河,就不用发徭役,而是雇佣百姓干活。

当然了,这份战报中,贾琏没提到如何缓解运河沿岸的百姓,因为过去几年压榨过度,造成的民怨积累的解决办法。承辉帝没心思继续开内阁会议,果断宣布,休会半个时辰。

离开内阁会议,回到乾清宫的承辉帝迫不及待的问:“贾琏密报何在?”

裘世安取来一份打了火漆的文件袋,递给承辉帝。对照了一下印鉴后,承辉帝发现没有问题才打开。取出贾琏一份厚厚的密报。

准确的说,是贾琏此番南下的沿途详细的民情记录。其中篇幅最大的不是百姓如何,而是地方官如何,士绅如何。从字里行间,承辉帝看到了贾琏满满的怨愤。

最后指出,必须要正视官绅勾结残害百姓的现状了,再放任这种情况继续,搞不好就是下一个明末了。贾琏真不是危言耸听,大周立国百年,人口翻了一倍都不止,土地却是有限的,失地百姓的数量虽难以统计,但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贾琏建议,重新编写鱼鳞册,核定人口和土地。

不搞清楚全国目前的现状,就很难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当然也不是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做,首先是此番白莲教造反事件之后,希望朝廷出钱,招募百姓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运河疏浚工程。为预防事态的变化,尚未出现民变的运河段,应尽快启动一系列疏浚河道、修路的工程。

只要舍得花钱,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批工程,就能大大的缓解社会矛盾,为下一步的变法争取时间。以前还遮遮掩掩的贾琏,这一次在密报里毫不掩饰他的态度。

提到山东地方时,贾琏一个字的好话都没有。更直接的指出,山东如此,全国恐怕也是如此。还有一个地方贾琏没敢提,这个真不怪贾琏怂,而是太祖年间被压制的很惨的圣人后裔,在太上皇年间各种优待政策又还回去了。

这么说吧,儒教需要圣人的灵牌,如果有人要砸了它,天下的读书人都要跳反的。

太上皇没有太祖的威望,压不住阵脚,只好妥协。到了承辉帝这里,更不敢碰了。

看完密报后,承辉帝坐了一刻左右,裘世安催了催才回到内阁会议现场。

承辉帝一改过去不主动发言的风格,先一步开口:“山东地方官员,难辞其咎,都察院派几个人下去,届时以贾琏巡按,把山东官员的问题好好查一查。朕让龙禁尉调拨一队人马,保护贾琏的安全。贾琏乃全才,单纯的带兵打仗浪费了。另,内阁商议一下,朝廷拨款,以雇佣的方式疏浚运河的具体章程,李爱卿熟悉情况,多花点心思。”

承辉帝最后一句,直接给李三江干的浑身如同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