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314章 缓和

红楼:我是贾琏 第314章 缓和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314章 缓和

皇帝考虑问题的先决条件,永远是屁股下面的位子。出于对下面官员本性的了解,承辉帝对于贾琏的阐述没有任何怀疑。

一旦实施考成法,为了政绩搞竭泽而渔,多数官员毫无心理压力。官场有唯上的风气,以进贡为例子,皇帝说要一斤东西,具体到产地处,翻十倍都算是良心发现。原因自然是各级官员层层加码,到落地时已经面目全非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级官员都会伸手沾一点油水,落点好处。最后的压力,全给到当地的百姓。

承辉帝登基之后,发现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整顿,暂时有好转,过一段时间又故态萌发,导致承辉帝动过停掉一些贡奉的念头。

实际上现在承辉帝出台任何政策都非常的谨慎,之所以推出考成法,还是出于对张廷恩和孙化贞的信任。

有一个问题贾琏没说,但给足了暗示,承辉帝也意识到了。想要政策能尽量不走样的落地,必须要有配套的监督机构。

想要整顿吏治,直接上考成法肯定操之过急了,应该先抓紧完善监督机构,现有的督察院作为监督机构并不合格,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天然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但现在话放出去了,箭在弦上,停不下来了。

这一夜睡书房的承辉帝,难以入眠,辗转到夜半才迷迷糊糊的睡下。

内阁会议的消息一夜之间散播出去后,朝野上下那帮懒散惯的官员,全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预算制度还好点,反应不是特别强烈,顶多是考验一下部门做账要钱的水平,除去户部之外的其他部门,都没太大的意见。毕竟按照预算制度,只要预算批了,户部就没理由卡着不拨款。以前那种去户部不给点好处拿不到钱的事情,以后肯定会少很多。刑部、督察院这种要钱老大难的部门,甚至还挺欢迎预算制度的。

考成法就不一样了,施行之后,上午摸鱼,下午翘班的官员们,已经习惯了公事能拖就拖,没好处就不积极干活的节奏。考成法实施后,再拖着公事要纳入考评,谁知道会有啥严厉的后果呢?辛辛苦苦考科举做官,不仅仅是为了高高在上,更是为了过上舒服的日子。

新的一天来临时,朝廷各部门就像开了菜市场,个个无心办公,全都在互相讨论,议题自然是考成法。

不懂考成法不要紧,借鉴一下张居正的考成法就行了。

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集体沉默,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当劳模,而是他们距离内阁的位置更近,就等着有人跳出来当出头鸟,自己好跟着吃现成,还不耽误继续上升的机会。问题是都到这个地位了,哪有傻子啊,没人愿意出头,便宜了别人。

真正在讨论考成法,并且付出行动的还是中下层,有的人真的觉得这是祸国殃民的恶法,有的人则是很清楚,考成法能给国家带来的好处,但苦的是自己啊。这类人往往都只是跟着议论,不付出行动,甚至还撺掇别人去付出的行动。还有一种老黄牛,部门里的事情多半是他们在做,尽管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希望考成法落实。当然了,最多的还是吃怪派。

一个上午即将过去时,各个部门一些人付出行动了,走出各自的衙门,来到内阁外面汇聚。加上一些起哄吃瓜的,两三百人堵住了内阁。

“各位阁老,考成法乃恶法也,为何内阁不集体辞职以拒之。”有官员大声喊话,得到的回应是大门紧闭了,内阁大佬一个没出来。

“内阁诸公只为一己之私立,毫无担当,我等堵在此处徒劳无功,不如回去写奏折反对恶法。”有人在人群中喊了一嗓子。

“对,回去写奏折。”有人附和之后,人群很快就散去了。这些读书做官的人,别的本事不行,写文章拿手好戏。

很快一百多份奏折就到了皇帝的案头,承辉帝没有发怒,甚至很有耐心的看了几份。

很快承辉帝的三观就被震碎了,因为这些反对奏折里的观点,让他难以置信。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这是要拿明朝的剑,斩大周的官么?这人的脑子怎么长的?承辉帝特意看了署名,翰林院的方某。

还有,据史书记载,考成法致使官不聊生,陛下若实施,必将导致民怨沸腾,强行推行,不智之举。

承辉帝没心情继续看下去了,洋洋数千言啊,其实只要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意思。

“来人,传贾琏!”承辉帝开口招呼一声,裘世安过来道;“圣人,午膳时间到了,要不等等?”

“朕哪里还有心思吃午饭,随便弄点吃的过来,吃完了贾琏也该到了。”承辉帝没啥好心情的挥挥手,裘世安赶紧去安排。

大热天的穿着官服,尽管有冰盆在,贾琏依旧没啥胃口。手里端一碗稀饭,就着咸菜喝的极为艰难。

上午内阁被堵门,接着有人在人群中撺掇上奏,转移目标的事情,贾琏当然是知道的。

但内阁做的实在高明,皇帝不惜发中旨的事情也传出来了,所以,官员们没追着内阁闹,皇帝却被百官集火了。

尽管毫无为皇帝挡枪的觉悟,贾琏也很清楚这事情逃不掉的,承辉帝肯定会召见他,且安心等着吧。

筷子刚放下,还没来得及擦嘴呢,内侍就到了。贾琏示意内侍稍等,拿热毛巾胡乱擦了擦脸,丢下毛巾跟着出门进宫。

别看距离不远,大热天的穿着官服,跟着骑行一路到了宫里也是汗水淋淋。

承辉帝的书房里摆了好几个冰鉴,进来后感受到凉气,热的昏头昏脑的贾琏才稍稍清醒一些。

“来人,给贾大人打喷水,拿毛巾擦一擦。”承辉帝看一眼进来的贾琏,发了句话,继续低头批阅奏折。

承辉帝看上去平静,实则内心一直在翻滚,考成法的目的还是在提高各有司的工作效率。官员们如此反对的原因,不是怕累着。

公事嘛,慢慢做就是了,没好处凭啥及时处理?拿手里的权力换点好处,这不是常规操作么?考成法,耽误挣钱啊。

这是京官的逻辑。

地方官嘛,考成法关系到能不能升迁,为了政绩当然要敢想敢干。

关键是做皇帝的如何顺势而为,承晖帝心里其实很清楚。贾琏也没客气,解开领口,湿毛巾一通擦拭后,身上舒服多了。接过一杯冰镇酸梅汤,不带喘气的一口喝掉,浑身舒坦之余,打了个嗝。

“君前失仪了,陛下见谅!”贾琏整理了一下官服,来了一句。

承辉帝挺满意的点点头,年轻人,不做作,难得,难得。

“都是反对考成法的,你看看。”承辉帝推了一下面前一堆奏折。

贾琏嗯了一声便拿走,坐在一边开始看,裘世安悄然端来热茶,贾琏也没抬头。

一边喝茶一边看,两杯茶后,贾琏才看了七八份奏折。承辉帝等不及了,开口打断;“看的如何?”

“文采斐然,都是饱学之士啊。”贾琏开口夸奖了起来,承辉帝听着眉头紧皱,不悦道:“就看到这些?”

贾琏理所当然道:“对啊,陛下,别忘了,臣也是反对现在实施考成法的。”

承辉帝给气愣住了,裘世安站后面,拼命的摆手,示意贾琏不要气着皇帝。

承辉帝表情稍稍好转,知道贾琏不是反对考成法,所以提醒了一句:“方翰林的奏折你看没?”

贾琏点点头:“看了,没毛病啊。这是人性,反对一个观点,别管自己有理没理,总要先找个制高点才好居高临下。这位方翰林,尽管观点比较特殊,但不是吸引了陛下的注意力么?微臣估计,方翰林多半是个多年的老翰林了。”

翰林相当于皇帝的笔杆子,要做官样文章的时候,往往都是翰林出马。这是真正的清贵官儿,正常的翰林,最多干六年就会外放。储备干部嘛!这位似乎被遗忘了,字里行间标新立异的,不就是想让皇帝注意到他么?尽管这不是啥好印象。

承辉帝算是听出贾琏的画外音了,赶紧回归正题:“不要东拉西扯的,考成法必须执行,就说说你的意见。”

贾琏早有准备,故作沉吟后,开口道:“文山会海,拖延扯皮,效率不高,京城为最。先在京城搞一年看看效果,与此同时,强化监察机构,淘汰一批无能之辈,选一批有锐气的年轻人补充进督察院,组成多个巡视组,全国巡视,先整顿一下官场风气。最后一点,朝廷不缺钱停了捐官吧。”

整顿吏治,不能只看工作效率,还要把贪腐懒政怠政的风气打下去。不说惩治多少官员,只要让官员收敛点。

只能说,针对当下的大周朝,做好这些差不多就是短期内的极限了。那种指望皇帝说句话,一切问题都能解决的想法,就是在搞笑。官场上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挖空心思往上爬才是主流。还有就是捐官,这种现象绝对是贾琏深恶痛绝的,一个花钱买来的官,上任后能不回本?笑呢!

其他都还好,停捐官承辉帝有点舍不得,每年几十万两呢。

“看出来了,你与张相事先并无沟通,今后加强联系,莫淡了师徒情分。”承辉帝不轻不重点一句,贾琏起身抱手;“臣告退!”

无话可说的承辉帝懒洋洋的摆摆手,示意贾琏滚蛋。

说起来承辉帝还是挺失落的,下决心开启考成法,这具体的法条没出来的,遭到强烈是预料之中,真正受打击的还是看到了不足。连贾琏都看出来操之过急了,张廷恩孙化贞能看不出来,既然看出来了,还联名上奏,说明什么,基层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承辉帝思来想去,还是要让三位放出去的阁臣发挥点作用,示意研磨,提笔手书三封,分别给孙化贞、张廷恩、李清。

郡县制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县,本身有很多漏洞,后来的各朝不断的修补,到大周基本随明制度,只是把总督、巡抚常态化,意在效率。

承辉帝把一些想法综合起来,写入信中,征求三位阁臣的意见,并提要求,三位总督提交一份关于基层各县官员工作的现状报告。

皇权到县,县令的权力极大,体现在政绩上就是钱粮税收,刑狱教化。

钱粮税收的表现比较直观,看数据就行了。刑狱教化的弹性就比较大了,尤其是刑狱,这是官绅勾结的重灾区。

承辉帝的意思很明白,不能你们说官场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应该施行考成法,要把实际情况搞清楚报上来。

其他省份承辉帝不清楚,直隶这边承辉帝可以让龙禁尉下去调查的,对比一下四个省各县令的表现,全国大概的情况就有数了。

内阁几位大佬这一天都不好过,关上门躲在办公室里不出门,免得被下面那些官员缠住了。

为了所谓的声望,下面的官员真的能豁出去,得罪上司在所不惜者不是少数。

五位阁臣正在为前程暗淡担忧的时候,承辉帝的条子到了孔照跟前。

首辅大人看完后,立刻把其他阁老都召集在一起,指着桌子上的纸条:“上谕来了,看看吧。”

众人依次看罢,脸上表情都很精彩。承辉帝的条子上写了三件事,下旨斥责王子腾,令其管束好下属。预算制度尤其重要;下半年必须完成准备工作;考成法不可照搬前朝,应酌情改善,尽快完成,明年于京城一地试点,外地暂缓。

极为强硬的皇帝也做出了局部妥协,众阁臣顿时松了一口气,京官们肯定接着骂,骂呗!反正极为阁臣的位置稳了。

承辉帝还做了一件事,召见林如海,单独谈了一个小时,谈了啥,外人不知,只能等林如海的手段出来。

次日,关于内阁增补人员的事情的热度有点死灰复燃了,其中林如海呼声较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