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319章 思维不同

红楼:我是贾琏 第319章 思维不同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319章 思维不同

王子腾到底是有多缺钱,贾琏不得而知。现在还暂时看不出来,接下来王子腾会不会继续倒腾大烟的买卖。

现状让贾琏非常的头疼,王子腾干的事情,贾琏从心理与情感上都无法接受。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大烟买卖的危害性并不能充分的理解。

尽管朝廷明令禁止了,王子腾依旧这么干了。

“你回天津去吧,不要在京城像无头苍蝇似的,扑腾的越多,死的越快。”贾琏交代了一句,孙绍祖不敢辩驳,选择了立刻出城回去。

临走之前,孙绍祖小心翼翼的放下一个大信封,贾琏淡淡的看一眼没说话,孙绍祖紧张的表情瞬间松弛,只要肯收钱就没事了。

拿着大信封的贾琏在手里掂了掂,悠悠的叹息一声:“政、治斗争太复杂了。”

贾琏没有多留,出门立刻进宫求见承辉帝。

跟往常一样,贾琏很顺利的见到了承辉帝,总算是见到了一次正在休息的承辉帝,此刻正喝一碗冰镇的酸梅汤解暑。

放下碗的承辉帝,看着站在前方低头肃立的贾琏,起身走上前围着他转了一圈才开口:“求见朕,为何不说话?”

“陛下难得休闲,微臣不敢打扰陛下休息的时间。”贾琏毕恭毕敬的回答,稳住的让承辉帝都吃惊的张了张嘴。

“行了,朕已经休息的差不多了,你能来面君而非上奏,事情在你看来,一定小不了。说吧,朕听听是傻大不了的事情。”

承辉帝回到桌子后面坐下,一手放在桌子上,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贾琏,要看他到底如何表演。

贾琏双手举起大信封,上前奉上摆书桌上,后退五步拉开距离才抬头说话:“此天津水师之子孙绍祖送给微臣的救命钱,臣不敢收。另外,臣要当面弹劾王子腾,罪名为贩卖大烟。此前陛下明令禁止,王子腾知法犯法,理应严惩。”

承辉帝的反应是平淡,毕竟别人弹劾王子腾的时候,贩卖大烟不过是附带的小罪名。别看朝廷明令禁止了,实际上这罪名对于王子腾而言,真就是不疼不痒的。那些被王子腾断了财路的人也知道,拿大烟的事情弹劾他不构成伤害,所以才会罗织别的罪名,必须豢养私兵,意图不轨。

承辉帝觉得,贾琏的“小题大做”无法与他主动求见相提并论。这厮能不进宫就不进宫的性格,为这点事情进宫,演技太拙劣了。

“朕已经下旨斥责王子腾了,难道还不够么?”承辉帝决定不拆穿贾琏的“表演。”

贾琏的反应出乎了承辉帝的预料,上前一步,异常郑重的行礼后,抬起身子道:“陛下,烟毒之害,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承辉帝看懂了贾琏的意思,心里好奇之余,还是点点头:“详细说说。”

“天朝并非产银大国,前明能以银为官方货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贸易将全世界的贵重金属吸纳进来。西夷各国以商业为国本,长期的巨量的贸易逆差,即便是西夷各国之首英格兰也难以为继。西夷贪婪,能动手抢的一定不会好好做买卖,之所以没有来抢,完全是因为觉得打不过。前明时期,郑芝龙击败了当时西夷最强的荷兰,斩断了西夷向东延申的触角。面对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同时又不甘心于长期的贸易逆差,所以才选择了走私大烟。此物一旦吸食,难以戒除,一旦泛滥,必定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解释对外贸易形成逆差,最多五十年,朝廷很难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足够的税银。届时国库空虚,财政难以为继,只能向内压榨百姓,再五十年,明末惨状重现。陛下,臣非危言耸听,国家的运行离不开健康的财政,南宋能以江南半壁维持近二百年,靠的就是对外海贸。前明中后期,财政艰难,很大的原因是当时英格兰海盗泛滥,导致西班牙来华贸易的船只数量急剧下降。湖州富庶之地都能出现饥荒,就是因为民间贪图丝绸之力,多种桑而少种稻,外贸下降,丝绸无法换成钱买粮食所致。试想一下,将来种大烟的耕地面积激增,赶上天灾粮食减产,是何景象?”

贾琏说的不紧不慢,就是怕承辉帝忽视了其中的要害因素。这番话的出发点很直接,奔着动摇统制根基这个关键点去的。

皇帝怕什么?怕统制根基不稳啊。要说动一个人,必定是要奔着他关心的话题去咯。

不然你说再多的大道理,他都会当你是放屁,你还能比我懂的多?

人,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是很难接受并跟上社会快速变化的。同时人还是很愿意推卸责任的物种。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不是我不行,是别人的错。做父母的,觉得小孩子学习不好,一定是游戏的错。给游戏扣一定精神鸦片,是最经典案例。

这些做父母的,绝对不会承认,他们对这个社会快速变化不适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关心孩子的成长。

孩子没学好,是学校的错,是社会的错,与他们无关。

扯远了,言归正传。

承辉帝没有完全认可贾琏的话,贾琏也不指望他全盘接受。

“那你以为该如何?”承辉帝沉默了好一阵才反问一句。

贾琏上前一步,铿锵有力:“针对王子腾是初犯,陛下可追加一道斥责令。要求王子腾以及水师全体,严厉打击海上贩卖大烟的行动,朝廷需出台更严厉的法律,凡主犯一律斩首没收全部财产,从犯视情节轻重,或斩或流。吸食大烟者也有罪,命令需强制戒除,不能戒除者,不能为官,三代之内,不能参加科举。现任官员吸食大烟,限期戒除,逾期不能直接罢免,无论出身如何,一视同仁。”

关于大烟的危害,贾琏以前已经强调过了,这次算是加量版本的重申。

承辉帝尽管觉得贾琏还是有点危言耸听,但考虑到万一呢?还是点点头道:“朕会让内阁商议之后,推出新的法理法规,完善此前不足。至于王子腾,朕可以再追加一道斥责令,不许他今后再行此事。”

承辉帝不是没想过直接拿下王子腾,但这么做的后果太过严重了。一旦真的采取行动,成功了还好,失败了没准就是两广、辽东、西北三地皆反的局面,这个后果皇帝根本无法承受。所以,承辉帝宁愿先压下去,等等再看。将来国家财政军事都有所改观了再行动也不迟。没准到时候王子腾直接去了安南了,主动让出两广也未可知。

至于断绝西夷商贸往来的想法,压根就不会有。现在每年上千万两的外贸税收,杀了承辉帝都不会不要的。有一个观点承辉帝与贾琏高度一致,那就是国家离不开一个健康的财政。

对于贾琏而言,他的阐述其实只是提到了财政一个要点,还有另外一个要点没提,那就是分配。

分配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必将导致急剧的贫富分化。这一点呢,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真不能小看这个问题,这个农耕文明的时代,一场天灾再加点**,就是大面积的糜烂。

国家的艰难,丝毫不影响权贵们的贪欲,就道德而言,他们并不比资本家高尚。

在贪婪这一点上,东西方的人性是一致的。所以才有前首富说,万-达负债,不是我负债。

本质是一样的,玩法不一样。在贪欲这个层面,版本是不断更新的。

贾琏没有任何逼迫皇帝的念头,他是想改变,但没打算单纯的莽。

在这个皇权作为主导的时代,玩法的核心离不开皇帝。通俗的说,还是要围绕在皇帝的周围,一点一点的撬动社会改变。

“如此,微臣无话可说了。”贾琏行礼之后,连着后退了几步,站住在躬身;“臣请告退。”

承辉帝摆摆手:“去吧!”

等贾琏走远了,看不见人了,承辉帝才扭头问一直假装隐身的裘世安:“贾琏弹劾王子腾,大伴怎么看?”

裘世安眼珠子一阵乱传,难得的有点紧张,作为最了解承辉帝的人,裘世安是知道皇帝心里对王子腾贩卖大烟的事情很不以为然的。

“奴婢不懂这个!圣人问道于盲了。”裘世安还是决定稳一手,现在皇帝与贾琏的关系非常的好,没有政-治倾向是他的立身之本。

承辉帝拿起面前的信封打开看了看,露出笑容道:“嚯嚯,不少嘛。天津水师总兵怕不是把所有好处都上贡了。”

数了数一共三万两的银票后,承辉帝不客气的收起来:“左右不过是个水师总兵,就让贾琏落这个人情吧。”

次日一早,内阁诸位又接到通知,开会。

·众阁老纷纷不明所以,都才猜测最近有啥事情让皇帝动了开会的念头。按照章程,内阁大臣觉得有事情有必要开会,会建议发起并上呈皇帝批准并召开,另外一个就是皇帝主动发起了。就发起的次数而言,皇帝主动发起是少数。承辉帝勤政还好一点,太上皇那会,曾经有过一年都不主动发起内阁会议的先例。除非一些例会,比如新年例会,中秋例会之类的重大节日。

众臣到了内阁会议室,落座之后皇帝抛出的话题,惊的众人差点表情失控了。

贾琏弹劾王子腾,如此劲爆的消息,真是骇人听闻了。

聪明智商都觉得占领了高地,纷纷的猜测背后的真正原因。

不能不说,内阁大臣们在思维上跟皇帝是能保持一致的,至少他们都想到了一点,拿贩卖大烟的事情做文章,结果注定是伤几根毫毛的事。

王子腾这种朝廷重臣,一度做到了武将之首的大人物,想扳倒他,没点结党、谋逆之类的罪名,拿真是在开玩笑了。

既然皇帝要演戏,大家就勉为其难的配合一下吧。

首辅孔照一个眼神后,最近走的比较近的李驰起身道;“陛下,王子腾知法犯法,罪名不小,念其初犯,应当下旨严厉斥责。”

郭衍跟着站起来道:“李大人说的不错,微臣以为,仅仅斥责不够,还要罚奉。”

潘季训是个厚道人,看着大家纷纷起身表演,决定不掺和进去,闭目养神,表示我不在,大家看不到我。

梁道元最为难受,毕竟之前他是拿王子腾当抓手的,现在继续弹劾之前的罪名,那就是看不起皇帝的智商了。跟着表态嘛,他更加的尴尬,你的立场呢?这么容易转变的么?你可是内阁次辅啊,你的原则呢?他甚至都不好起身坚持原来的论调,那样就等于对王子腾不死不休了,本着结死仇去的买卖,很不合算的。于是,他也觉得还是隐身为上,不表态就是最好的表态。

“孔相,有何高见?”承辉帝一看只有两票啊,至少要三票啊。点名吧!

“陛下重在完善立法之思在前,不行不教而诛之举,此仁君之风也。”孔照也进行了表态。

承辉帝听不到任何新意,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失望的。他的想法,还是综合一下内阁与贾琏的建议,然后再看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好在承辉帝对内阁大臣们的保守又足够的预期,怎么说呢,就内阁大臣这个位置而言,保守是必须的。治国之道以稳为先,任何激烈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国家动荡,所以国家政策保守,从来不是什么大臣昏聩,而是一种必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