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36章 愚者千虑

红楼:我是贾琏 第36章 愚者千虑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36章 愚者千虑

第36章 愚者千虑

贾琏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将沉默的力量放大。李亨被看的心里臊得慌,没有再说话,低头吃自己的饭,只是这饭菜味道如何毫无感觉。

边上伺候的小太监眼神里全是怒火,只等李亨一个眼神就会扑上去撕咬。

贾琏身边的桂香则是在瑟瑟发抖,眼前这个三皇子,她是见过的。二爷太猛了!一举一动都能人心跳加速,两腿夹紧,哎,回去又要擦拭身子了。

放下筷子的贾琏喝了一杯温茶,杯子搁下后才淡淡道:“你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为善。”

“昨天说的事情,我回去没想明白。”李亨心里不爽,闷声闷气的说话。

贾琏嗤的一声冷笑,激的李亨额头青筋乱跳的时候,不紧不慢的开口:“自幼生长在深宫之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你要弄明白才是怪事了。”

“哼,说的好像你什么都懂一样。”李亨确实不服气,两人年龄相当,怎么肯服输?

“我当然不是什么都懂,只是银子的事情我还真就略知一二。”贾琏的语气毫无波动。

“愿闻其详!”李亨小小的耍一下心机,飞快的接过话。

贾琏又笑了,眼神仿佛看穿了一下,等到李亨气的捏紧拳头时才开口:“前明中后期一条鞭法,确立了白银为主要货币的地位。地方收税的散碎银子,需要重铸为金花银,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火耗年年都有,而且不透明,地方官吏说多少就是多少。当然,这是小问题!”

李亨听的是一脸的茫然,不懂,完全不懂,火耗是啥?为何不透明是小问题。

我知道伱听不懂,但我也知道,你会全部记下来,至少你身边的内侍会记下来。

想到这里,贾琏撇了李亨身侧后的内侍,这位看似垂手而立,实则耳朵竖起来了。

“只提出问题是不行的,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回到最初白银作为全国流通官方认可的货币,真正掌握白银的不是朝廷,而是地方上的士绅,其中以南方士绅为主。前明的朝廷没钱,拿这些地方士绅没什么办法。本朝之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只是治标,要治本就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铸币权。”

看着额头上已经开始流汗的内侍,再看看双目呆滞,瞳孔散开的李亨,贾琏悠悠的叹息一声道:“真是太为难你了。”说着伸手从袖口里拿出一本小册子丢给他:“这是我连夜写的,你拿回去慢慢读吧,读不懂不要紧,可以去问问你认为懂的人。”

货币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怎么定义都不过分,古代中国对于货币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根源很多,主要在于收税的时候以实物居多,以及自上而下对金融的不重视。

这个小册子是贾琏深思熟虑的结果,别的行业贾琏肯定是不行的,现代社会很多理论和认知放在古代就是削足适履,想让别人接受就更是在作死。唯独金融不一样,即便贾琏也只是懂一些皮毛,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这点皮毛也是高低提炼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入手,进入皇帝的视野,并且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这就是贾琏的谋划。贾府最大的问题就是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四王八公这个权贵集团,注定是要被瓦解分化,从小说的结果看,皇家还是留了余地的。这种留余地不是仁慈,而是怕兔死狐悲。

所以对于皇帝千万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为了那个宝座,连至亲的人都能杀的血流成河的历史写在史书上,你一个外人竟敢心存幻想?伴君如伴虎,老虎要吃人的。

贾琏的目的很明确,找一个需要很长时间都能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比历史上的人物,和珅就是一个比较合适效仿的对象。当然,效仿和珅的理财能力就行了,揽权揽财无度则不可取。

我有用,还有适度的把柄在皇帝手里,即便被清算也不会一命呜呼。

嗯,就这样了,安安稳稳的一辈子荣华富贵就好。什么,你说后代?儿孙自有儿孙福!

贾琏也不清楚这样的谋划会不会起作用,只是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因为并不冒险!

次日,乾清宫,勤政的承辉帝批了一个时辰的奏折才起身活动一番,突然一拍脑门:“忙晕头了,来人,召忠顺王和张侍郎。”

大周朝太祖皇帝对朝会制度进行了改革,每月初一和最后一日大朝会,每十日一次小朝会,三品以上官员于文华殿座谈,就最近国内大事进行汇报总结。

太上皇时期,小朝会进行了调整,内阁大臣,六部九卿才有列席资格。

承辉帝登基后,多了一个习惯,经常于乾清宫召见亲信大臣。

身材肥胖的忠顺王气喘吁吁的先到一步,拱手的同时四十五度鞠躬,这是日常面君的理解,跪拜只有在大朝会开始时才用的大礼。

张廷恩不疾不徐的步伐随后也出现了,见礼后笑道:“陛下急招,可有急事?”

言下之意,我那事情一堆呢,得赶回去处理。

承辉帝倒是没在意他话里的意思,怎么说呢,喜欢信任你的时候,可以放纵你的随意,猜忌你的时候,这些随意就是罪名。任何人任何事,一旦进入到“论心”的阶段,在皇帝眼里基本就是没一个地方是好的。说到论心,古代最经典的案例是“莫须有”,最近的经典案例是“抛开始事实不谈”。

“嗯,先看看这个再说。”承辉帝丢给张廷恩一本小册子,这让忠顺王的眼神里闪过一道嫉妒,明明是我先的。

张廷恩也不废话,接过小册子之后翻开就看,忠顺王赶紧站在侧后跟着看。

小册子上的内容不说,字体是真熟悉,主要是见的多了。这时候的张廷恩心里抽了好几下,看清楚标题《货币概论》之后情绪才稳定了下来,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内容。

“怎么都是大白话?”忠顺王嘀咕了一句,御座上的承辉帝淡淡道:“应是为了照顾不懂的人才写的大白话,生怕看不懂。”

李亨是不在场,在场肯定会抱怨“即便是大白话也看不懂”。

贾琏估计会很不客气的表示:你一个毫无实践的人看不懂就对了。

在户部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张廷恩自然是能看懂的,前面的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比如“等交换物”也不难理解。对于“宝钞”的定义为“信用货币”也不难理解。

小册子的重点部分是随后展开,关于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部分,做出了一个结论性的定义——朝廷主动放弃了对于货币的定义权的行为,实质上放弃了铸币税,造成了朝廷利益的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对经济话语权的拱手相让。掌握了大量白银的江南士绅令朝廷投鼠忌器。

看到最后的时候,张廷恩额头上冷汗如雨,这内容要是传出去,贾琏不得被人弄死啊。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一点吧?

“这谁写的?”忠顺王也看的两腿发抖,恨不得就没出现过。

承辉帝不轻不重的看他一眼:“你问这干啥?”

忠顺王扶着张廷恩的肩膀才没跪下,两腿哆嗦着,勉强的笑道:“臣随口一问。”

“嗯,知道了,以后别问了。”承辉帝这话说完,忠顺王才松一口气,太吓人了。

张廷恩没那个心思,他继续看第二部分,折色和火耗。

地方官员的权柄太大,折色和火耗都是一张嘴说了算,严重的不透明,贪腐丛生,大大的增加了朝廷的开支。地方官绅勾结几乎是一定的结果,最终受损的是底层朝廷的主要税源底层的百姓。进一步加剧了朝廷财政的困难。

最后回到了货币,也就是小册子强调了,用朝廷的法令来明确铸币权,把失去的铸币税夺回来。这会还有一句很要命的话“损官绅而肥朝廷必定激起上下一致的反对”。

张廷恩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心里暗暗的打骂:孙子,你是真敢写啊。

总算看完之后,浑身抖入筛糠的张廷恩,哆哆嗦嗦的把小册子放回书桌上,掏出帕子不停的擦汗,咬牙道:“陛下,臣以为必须铸银币并以律法明确铸币权的唯一性,此句大善。然欲实施,需循序渐进。”

明知道是谁写的,张廷恩还不敢点名,这不是忠顺王也在场么?

比起张廷恩的就事论事,忠顺王开口的角度比较聪明:“陛下,国事繁重,需爱惜身体。”

承辉帝此刻的内心没有昨夜拿到小册子时那么激动了,昨夜看小册子的时候,一晚上没睡好,这会眼圈还是黑的。不过忠顺王的话承辉帝就当是耳边风了,拍马屁也是要分场合的。昨夜每每想到这近百年来,朝廷的钱被官绅上下其手,不知道贪走了多少,承辉帝的心脏病都快发作了。承辉帝很主观的认为,官绅们肯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为什么这么想呢?这么大的事情,哪能轮到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来发现呢?结论自然是官绅们上下一致,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蒙蔽圣听。你说承辉帝气不气?难怪太祖时期火耗归公,太上皇登基后取消了。取消的原因很简单,太祖乃猝死,太上皇仓促登基,皇位不稳。

昨夜特意翻阅了起居注,找到当初的记录,“朝野一致称颂”,在是对废除火耗归功的记录。字数不多,事情很大。嗯,贾琏这小子很聪明,不能重提火耗归公,那就换个法子,铸银币的同时,严禁民间私铸银币,违者以谋反论处。

不过这小子还是嫩了点,没把官员在损失了一大笔收入后的反抗情绪考虑清楚,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承辉帝在小册子上补充了一点,【可新增名目补偿各级官员为养廉。】

这句话的意思,穷谁都不能穷当官的。承辉帝很清楚,如果官员太穷,就会去贪。至于地方士绅的损失,承辉帝并不在意,铸币的本身就是为了夺回属于朝廷的利益。地方如有反弹,可令官员弹压。

“陛下,此事需缓行,待京营稳定方可推出。”张廷恩一句话,把另外一个漏洞堵上了。

贾琏不知道这些漏洞么?当然知道了。这就是他的经验之谈了,上级领导没想到的事情你想到了,并且拿出了解决办法,这是好事么?这肯定不是好事啊。你得让上级领导看到,你的思路是对的,但很多地方考虑不周,存在着很多执行上的严重后果。

通俗的讲,人在官场,身为下级,你绝对不能表现的比上级更能干。放在大周朝,皇帝必须是最睿智最正确的。作为臣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嘛。

不是陛下不圣明,而是下面的奸臣蒙蔽圣听,闭塞上下信息沟通。所以,作为臣子的贾琏,因为陛下的圣明,才有机会汇报这么一点点的事情。圣明的陛下,见一叶落而知秋至,敏锐的发现了臣子贾琏在汇报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所以说,昨夜承辉帝的心情就是过山车,在发现贾琏的小册子中存在巨大的漏洞后,心情是非常欣慰的。总归是个孩子,再怎么妖孽,那也有很多的经验上的不足。

舒服了,不然昨晚上就别想睡了。

忠顺王敏锐的又抓住了一个拍马屁的机会:“张大人所言有礼,然则陛下早有圣断,以京营换边军,一则避免了藩镇之祸,二则解京营尾大不掉之困。”

张廷恩听了不免心头恼火,这还要你说,不就是拍马屁么?论这个读书人是祖宗啊!

“京营平叛之余,顺势清理边地豪强,可保边镇十年不出藩镇。边军挟军功充京营,新旧勋贵利益不可调和,朝廷居中平衡。陛下运筹帷幄,内外稳定,此陛下之所以圣明也。”

承辉帝努力的想矜持,却把后槽牙露出来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