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93章 各有各的难处

红楼:我是贾琏 第93章 各有各的难处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93章 各有各的难处

第93章 各有各的难处

端午一过,贾琏的科举备考进入了最紧张的时刻。

对于外界的信息了解,只能通过报纸以及贾蓉的口述。

也许是天热折腾不动的缘故,近期京师无甚大事,太上皇去了避暑山庄,承辉帝这个劳模留在宫里继续呕心沥血。远在西域的战报陆续传回来,王子腾改变了战术,主力固守迪化,骑兵都撒出去,专打各部落的牧民,开春以后大小数十战,杀的个人头滚滚。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游动,分散在广阔的天山南北,对于平叛大军而言,这种东一块西一块的游牧部落,发现很难,一旦被发现了,消灭却要容易的多。

王子腾旗下有一万骑兵,被他分成五股,轮番出击,根本不打正面。具体战术就是发现一个部落,就杀光一个部落的男丁,牲畜带不走的,一律全部杀死。

这个战术异常的狠毒,但在历史上却是常见的事情。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加强版战术。

拿出这一战术之后,平叛大军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叛军不敢与朝廷大军打正面,采用游击战术,平叛大军以游击对游击,遇见叛军大股就多,遇见部落就杀。

在广阔的西域,想抓住一门心思打游击的朝廷骑兵,难度太大了。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弱叛军的战争潜力,散落四方的游牧部落逐一被灭,叛军的消息来源减少,汇集起来的叛军获取给养的难度在一天一天的加大。同时因为部落不断的遭遇袭击,各部落的首领与叛军大头目之间的矛盾也在增加。

对于朝廷而言,这算是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毕竟战局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缺点是又要拖上一两年的时间,平叛战事最初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了。

但是战争就是这样,根本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你想速战速决,对手又不是死人,等着你去砍下脑袋。尤其还是在客场作战,各种意外的情况频发。

获悉这些消息的贾琏,在读书之余不免感叹,王子腾还是有一手的,不过比起收回西域的左太保,方方面面还是差了一些。

京师还有一个新变化,那就是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报纸,看来一些人在走捷径失败后,终于肯正面对抗了。这些报纸比较直接,根本不用动脑子,直接拿《京师民生报》的样子来抄,就按照这个模式来办报纸。

这不,贾蓉屁股着火似的来找贾琏,说起这个事情时一脸的着急,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些,也真是为难他了。不过贾琏看来,贾蓉有点乐在其中的意思。

“一共有三家新出的报纸,也在印刷局印刷,发刊的日期与都错开了,我报是逢五,他们就在别的日子出报。不看内容,这些报纸的样子与我报几乎一模一样。贵人这几天很着急,嘴角都长水泡了。”

贾琏能理解李亨,毕竟他现在靠着这家报纸,在承辉帝眼里的加分不少。

办报纸这东西也没啥门槛,别人甚至都不用动脑筋搞版式,直接抄你的就好了。一看自己的独门生意变成了多家竞争,李亨这个年龄有点着急很正常。

“伱给我带个话给贵人,报纸的销量受影响了么?如果没影响,那说明舆论导向方面的问题不大。那么多小报童养着,难道是白白花钱的么?搞清楚都是那些人在搞报纸参与竞争,出现竞争很正常,要习惯竞争,不怕竞争。办报纸,内容为王。”

贾蓉拿出小本子快速的记录下来,同时也感慨,琏二叔就是报社的定海神针,几句话就让人心安定了下来。

打发看贾蓉后,桂香又来送冰镇酸梅汤时,看见贾蓉送来的包袱随便的摆在书桌上,赶紧上前收起道:“二爷得了许多润笔,需仔细收起来,不可叫大老爷知道了。”

呃!一碗酸梅汤下去,从内往外的散发凉气,身上的暑气瞬间淡了许多。

“银子你收好就是,我可没工夫去管这点小钱。”这还真就是实话实说,毕竟在贾琏看来,每一期报纸的润笔不过二两银子,加上出版的部分,几个月下来不过收入一千两。这点钱真不算多,想要挣大钱呢,还得是干大买卖。

想到大买卖,贾琏想到的是薛家,做买卖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比如卷烟厂,你生产出来的香烟,需要销售渠道吧?难道还要自己去建销售渠道么?即便自己在京城搞出了销售渠道,外地呢?局限于一地的买卖,能挣的也就少了。

银子对于决定走官场路线的贾琏而言很重要,我有钱了,面对收买的时候,腰杆子也硬了不是?贾琏不是啥甘于清贫的颜回,也不想过那种一日三餐馒头就开水的日子。想要保证生活质量,没有银子怎么能行?不信你问问桂香,停了院子里下人的月例,还能剩下几个。

贾琏把挣的银子交给桂香保管之后,桂香姨娘在外面时胸膛又挺了一分,下巴也抬高了一分。当然她是不会传贾琏润笔的事情,这事情即便是在院子里,也只有贾琏、桂香、小安三人知道,毕竟一个是贴身大丫鬟,一个是贴身长随。

这么理解,领导的司机和保姆。

哎,薛宝钗现在还年幼,她爹还在,啥时候没的,书里也没仔细交代。

利用薛家的渠道,把买卖做起来的想法,在贾琏看来确实可行,只是暂时不着急罢了。

对于薛家,贾琏是有想法的,单单一个薛宝钗,就很难割舍了。

至于贾宝玉嘛,废物一个,可以无视他了。倒是袭人……。

李亨这边得了贾琏回话后,情绪并不是很高,支开了贾蓉后,私下与身边的小内侍吐槽:“内容为王,今后他要是外出做官了,话本的连载如何继续呢?可见,还是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身边的小内侍听了,却一个字都没回,他不是哑巴,只是知道带耳朵就够了。

在宫里的时候,小内侍就知道,那些口无遮拦的同行们,难得有好下场。

李亨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周皇后那里,不论做对做错,说实话。

相比之下,他那位在礼部观政的二哥,在周皇后跟前说话就含糊的多了。不是说谎骗,而是不会做了啥都一五一十的交代清楚。

坤宁宫,可以随意进宫的李亨对周皇后说起了近期出现的竞争对手,贾蓉的带话,心里的所想。周皇后听了深感欣慰道:“这报是我儿的立身根本,是要提前做点准备。”

正好承辉帝也来了,见了母子二人,听了李亨的汇报后,看周皇后时有点小嫉妒。这破儿子,有事只会跟皇后讲,在朕的跟前,藏着掖着的不少。尽管皇后知道了,朕也就知道了,心里总还是有点不舒服的。

“京师人口百万,能写话本的人不少,不要吝啬钱财,尽量培养一些能够为你所用,能够在当下多家报纸竞争中获胜的作家。”承辉帝还是很了解家里这个老三的,不提钱还是个落落大方的性子,提到钱从来都是谨小慎微的算计。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李亨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多少年了,总算又听到父皇对自己具体事情上的教导。前几年,父皇更多的把心思放在二哥的身上,呜呜呜。

有些话承辉帝是没法跟李亨说的,也不能告诉周皇后。

比如贾琏这个人吧?在承辉帝心目中就是个妖孽!

李亨还傻乎乎的觉得,他能拿捏贾琏,殊不知,那厮即便是皇帝本人,使用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毕竟这厮的想法天马行空,手段阴毒,偏偏还喜欢躲在后面出主意,按照他的路数,一个不好就能给天捅个窟窿。眼下的承辉帝,主要心里还是稳定统治,逐步的收拢权利。

李亨走后,承辉帝才收起教子时严肃的表情,坐在椅子上一脸的疲态,看着周皇后问:“听说太妃今日又为难你了?”

“后宫没啥大事,不过是伏低做小,臣妾无碍。”周皇后最得承辉帝喜欢的就是这点,在后宫里无论受了啥委屈,从来都不告状。最为制度上应该实际掌握后宫的周皇后,赶上了一个喜欢摆资格的太妃,还能怎么样呢?

如果仅仅是一个太妃,周皇后没啥可顾忌的,一句话就能把太妃的住处变成冷宫。问题是还有一个太上皇在啊,你看,太上皇都去避暑了,太妃还留在宫里不动窝。

“都是朕连累了贤妻。”承辉帝一句话,给周皇后把事情说明白了。

“外面的事情,臣妾不过问,也不该知道。”周皇后表示,我不听,我不听。

实际上她早就知道了,后宫里的消息灵通人士早就在周皇后这里讨好过了。

“嗯,那朕就不说了。”承辉帝懒散的靠着,周皇后亲自动手,给他扇扇子,出在一种放空状态下的承辉帝,很快就进入了睡眠。

当皇帝真不容易的,白天很辛苦,晚上也很辛苦。

周皇后都想去提醒一下元春,让她稍稍的劝诫一下承辉帝。最终还是没开这个口,原因很简单,周皇后很了解承辉帝,知道他的性子,更知道他是个精力旺盛的皇帝。

还有一点,元春的出身,有很大的作用,毕竟荣国府还有个老太君。

承辉帝睡了半个时辰就醒了,梳洗前对周皇后道:“准备用膳吧。”

夫妻二人吃了晚饭后,承辉帝才对周皇后道:“江南甄家的老太君与太妃是好友,新任江南道御史上奏弹劾甄家十大罪状。有人说,这是朕的意思。”

承辉帝愿意说,周皇后就安静的听,一个字的评价都没有,心里倒是想起了自己家里的老父亲和兄弟们。周家倒是没欠户部的钱,只是家中的长子,一直被周皇后压在翰林院,不让他外放为官。

“长宁侯上奏,喜得新孙,想要个恩典,你的意思呢?”承辉帝语速很慢,似乎在说一件很艰难地事情。

“不用理睬,臣妾还不知道他么?家里多个牛犊,都想要个恩典。以后周家的事情,陛下只管让他们来找我,看我不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

周皇后说这番话时,语气变得格外严厉。

承辉帝知道皇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忍不住叹息道:“贤妻看着赏点东西吧。”

这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周皇后还是补了一句:“周老二眼高手低,学问做不好,修书也不积极,在翰林院呆着惹祸也不会是啥大事,臣妾还能看着点,要是放出去,怕是要出大事情的。臣妾恳请陛下,一定不要让周冲外放为官。”

宫里这些女人,承辉帝这段时间只在周皇后和元春那是有原因的。

过了一日,因为顺天府考官的事情,礼部尚书李清上奏,请陛下定夺。

承辉帝为此专门把李清叫来独奏,屏退四周后,承辉帝才说了交心的话:“明年春闱,朕的意思由爱卿主考,今年的秋闱顺天府主考,爱卿可有推荐?”

李清被这话弄的事惊喜交加,惊的事顺天府在天子脚下,乡试的主考素来都是陛下钦点,即便是阁臣 礼部尚书,也不好推荐私人。喜的是明年会试的坐师,看意思陛下酬功呢。

“臣并无合适的人员,陛下可从翰林院挑选英才为主考。”

嗯,承辉帝稍事沉吟,点点头认可了李清的说法。君臣之间的这场交锋,算是打了个平手。如果李清不识好歹,想要推荐人来做乡试考官,暂时是没事的,一根刺在承辉帝的心里埋下了。别管你推荐的谁,青云党人的标签就贴上了。

还记得孙华正给周况扣的【朋党】帽子么?青云党是不是【朋党】?

这还真就不是承辉帝的恶趣味,根本就是一个帝王心术的具体表现。

提到翰林院,承辉帝就想起了周皇后的弟弟周冲,周皇后为长姐,家中三个弟弟,长子读书不成,在家伺候老丈人,此子周冲则是进士出身,在翰林院呆着。

选周冲为乡试主考不是不行,问题是,周冲没有基层官员的经历,太祖的规矩没有县府两级经历不能入阁。另一方面,做了乡试主考后,只要不出大问题,官阶肯定是要上一步的。

承辉帝有点回过味道来了,李如水这是在小小的恶心朕一下么?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