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亚历山大四世 > 第两百六十四章 苦修者伐达摩那的渡劫

第两百六十四章 苦修者伐达摩那的渡劫

华氏城的城外,一个中年人吃着一点素食,他看到了那个少年征服者,但没有看到他的妻子,他原本很想看看她,但看到这场如此盛大的婚礼,心中的思念之情便也没有那么深了,他的思绪慢慢回到了几个月前……

在王舍城外的森林里,一个中年人缓缓苏醒,随着双眼的睁开,眼前映入一片绿色的叶子和阳光。

“我这是已经轮回转世了吗?怎么这么快,赶紧才死了没多久的样子。”旃陀罗笈多自言自语道。

“你是重生了,但却没有死。”

旃陀罗笈多狐疑地看着眼前的陌生人,问道:“大师此话何意呢?”

“你已经死过一次了,曾经的那个高高在上的月护王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留下来的只有一个耆那教的教徒——伐达摩那,往后的人生你应该换一种活法了。”

“这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结果,从今以后,我愿追随大师左右。只不过我如何当得了这样的教名。”

“哈哈,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从此,世间少了一位国王,多出了一位苦修士,旃陀罗笈多跟随卡拉勒斯到处云游苦修,尝遍世间百苦。苦修方式包括拔除头发和忍受身体痛苦:耆那教徒的修行方式之一是亲手拔除头发,直到头发全部拔光。这种做法被视为一种极端的苦行,旨在通过自身的勇气和无限的忍耐力展示真正的修行精神。耆那教徒认为,使用工具剃发相当于内心不够坚强,修行的信念不够坚定。因此,他们选择一根根地将头发拔掉,以此来磨炼意志,体现对身体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而放下对身体痛苦的执着,才能真正了悟内心永恒平安的灵魂。这种修行方式不仅展示了耆那教徒对内心自性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苦行的坚持和尊重。

此外,耆那教还强调不杀生、不偷盗、不积藏、不欺诈、守德操等基本教义,以及通过苦行来磨炼意志和灵魂。他们认为,通过忍受身体上的痛苦和困难,可以达到精神上的净化和提升。这种修行方式不仅在耆那教中得到了体现,也影响了其他宗教和思想流派,如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修行理念和实践。

“耆那”是“征服者”之义,即征服自己的**,变成自由的灵魂。耆那教主张禁欲,不光是**、食欲,而是指抛弃一切物质的**,沉浸于纯粹的内心反省,单纯追求精神的修炼。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耆那教僧人也脱离了一切物质,哪怕是一片遮羞布。这就是他们完全**的理由。由于印度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冷的月份的均温也要达到20度,靠北方最低的时候也要10度以上。所以他们并不会因为**修行而被冻感冒。

耆那教徒实行极严格的素食主义,他们认为吃肉会污染身心,将受到神的厌恶。饮食中唯一的动物性食品是乳制品。千万别以为吃素食就简单了!他们的禁食菜单很恐怖,首先排除了鱼和鸡蛋,接着是禁止食用地底下生长的蔬菜果实,如红白萝卜、大头菜等。因为这类蔬果须连根拔起,会伤及根部附近的生态。此外,多籽的蔬果像茄子、石榴、无花果、菜花等,耆那教徒认为有蠕虫寄生在里面无法洗净,也是禁食的。还有,洋葱、大蒜气味很重,是吃了会让人昏昏欲睡的惰性食物,耆那教徒也不食用。印度盛产菠萝蜜,而耆那教徒却不吃菠萝蜜,在他们看来菠萝蜜的果肉很像煮熟的肉,也是犯忌的!

什么是苦行僧?再诸多宗教中,没有比耆那教僧人更坚守苦修了。在外人看来,耆那教徒的修行近乎自虐,就连剃度也不是使用剃刀来剃掉头发,而是选择一根根地将头发拔掉!耆那教徒具备异乎寻常的自律能力,经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苦行,磨炼造就了顽强的意志。他们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尊敬。

所以耆那教也主张禅修,也主张素食,但跟佛陀的离苦得乐方法是不一样。佛陀的离苦得乐方法是中道,既不重欲也不享受,但没有把身体摧残到像耆那教这样夸张。耆那教的苦修就是折磨这个**,禁欲把**降低到最低程度。耆那教的教主也是禅修,也是盘腿,而且禅修到只剩下骨头,跟释迦牟尼佛在苦行林苦修一样,是非常强调禁欲的。

总之耆那教的思想就是属于一种唯物论,耆那教徒就是苦行派,认为我们的苦来自于**,就要惩罚**,让物欲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便离苦得乐。

印度的耆那教徒有好五六万人,分为出家僧人和在家众:在家众主要是指从事劳动的人,他们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或手工业;出家众则是那些以乞讨为生居无定所的苦修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后世民运人士圣雄甘地深受耆那教思想影响,他借鉴耆那教的许多理念,如在不合作运动中倡导非暴力的宗旨,最终领导并实现了印度民族独立。

一天,他们来到王舍城内。

“请问我可以向您讨碗水喝吗?”伐达摩那向一位正在井边打水而皮肤较深的女子问道。

这名女子微笑地舀了一瓢水,伐达摩那双手手掌向上并拢准备接水,但水却迟迟没有下来。

“怎么了?为何停下”看着女人停下了动作,呆愣在那里,伐达摩那问道。

“我是低种姓的,我碰过的水是不洁的。”女子惆怅道,语气中充满了歉意。

“我是向您讨水,不是向您的瓦尔那和种姓。我们耆那教徒不认同这样的偏见。我们耆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众生平等,它强调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生命应该被视为低于其他生命。我们追求道德的完美和最纯粹的苦修。”伐达摩那解释道。

“真的吗?”女子非常惊讶和欣喜。

“我们大雄的道理很简单,我们没有偏见,只相信众生平等和苦修,没有神庙,没有**的追求,智慧是我们的神庙,苦修是我们的追求。众生之间有种种联系,非自然注定而在于人为,每个人的心,就是靠爱和互相尊重紧紧连在一起的。”说完,伐达摩那捧起用手盛到的水喝了起来。

“感谢您的馈赠,女士。”

看着伐达摩那离去的背影,女人喊道:“请等等。”只见她飞快地跑过去说道:“要是您不介意瓦尔那之别,能否来我家用饭呢?”

斟酌了一会,伐达摩那谦恭地说道:“好,今天我就接受您的施舍。”

……

“来些扁豆吗?”

姑娘看着伐达摩那吃饭,一动不动地盯着他,这让母亲看着直摇头。

待伐达摩那将碗里的食物吃干抹净之后,便站了起来,准备离开。

“您,就要走吗?”姑娘紧张地问道。

“嗯,今天吃的已经够多了,要回去修炼了。”

“您刚才说到**、智慧和道德,那对爱有什么看法?”

“众生之间有种种的联系,非自然注定,而在人为。每个人的心就是靠爱紧紧连在一起的。”说完起身离开。

女子远远望着比丘的背影久久不语。

“你是不是爱上那个苦修士了?”

“母亲,您不是一直担忧我的婚事吗?我已经心有所属了,我要嫁给他。”

“你疯了吗?他是个苦修士,和比丘一样,世间的情爱都跟他们没有关系。”母亲听到自己的宝贝女儿说出这样的话,简直要疯了。

“那又如何,他可以还俗的。”

“那是不可能的。”

“只要您想就可能,母亲,他可以还俗的。您不是懂巫术吗?快念些咒语,让他属于我吧。你不同意,女儿就死给你看。”

“你——你可别乱来——”思索片刻之后,母亲说道:“好吧,这样,你再请他来我们家做客,我做一点施过咒的谷子,你把那些混到他的饭里,按我说的做,然后,你就看着吧,这位帅气的苦修士就永远都是你的人了。”

翌日,伐达摩那再次路过这里被姑娘叫到了家里。

“上次没告诉你我的名字,我叫玛娜。”

“很美的名字,很好听。”

“扁豆好吃,来一些吧。”玛娜边说边把一勺子绿色的浆糊状豆泥舀到了伐达摩那的碗里,伐达摩那微笑着点了点头。

“就把这当您自己的家,玛娜会很高兴的,她经常想起您呢。”玛娜母亲说道。

伐达摩那整碗端起来喝了下去,但正当他准备起来的时候倒下了。

玛娜痴情地看着伐达摩那,这时她的母亲缓缓走来说道:“你们此刻行乾达婆婚吧。然后这苦修士,就能回到俗世来了。”

玛娜望着眼前朝思暮想的男人良久没有言语。

“你想什么呢?”母亲问道。

“母亲,我们没做错什么事情吧?”玛娜有些担心地问道。

“行乾达婆婚是每个女人的梦想,难道你不想嫁给他吗?”母亲抚摸着她的下巴说道。

“我深深地爱着伐达摩那,我的生命中除了她,再无别人。”

这时,伐达摩那渐渐醒了过来,看来药效并不是很烈。

“这是怎么回事?”伐达摩那迷迷糊糊地说道。

“伐达摩那,我的心已经嫁给你了,我的身体只属于你。”

“我的心只接受你为我的丈夫,我们要行乾达婆婚,永远在一起。”

伐达摩那手掌展开向前做拒绝状,这时他想到了卡拉勒斯和他的对话:“短暂的欢愉掠夺了我们的财富。这财富,就是无上的寂静。一旦我们被这样的欢愉诱惑,让它深植脑海,也就如一枚长钉,在悲喜间沉浮。”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大师。”

“那时,要专注于你的呼吸,慢慢地吸气,让寂静充满,然后再慢慢地呼出,达到无上寂静。”

这时,卡拉勒斯推开门来,看到双手捧花的自性和盘坐在地上念念有词的伐达摩那。卡拉勒斯一句话都没有说,上前拉起伐达摩那缓缓离开。”

“伐达摩那!你不能走,你还没有与我成婚呢。”

“你们母女俩利用伐达摩那的善良纯真,想把他引入歧途,你们说这事情做得对吗?”

两人低头不语,卡拉勒斯继续问道:“姑娘,你深爱着伐达摩那,对吗?”

“甚于我的生命。”玛娜坚定地说道。

“伐达摩那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你如此着迷呢?”

“他的一切……他的眼睛,他的鼻子,他的嘴唇,她的步伐言语,他的一切,他什么样子我都喜欢。”

“伐达摩那英俊,又品德兼优,无人不爱。你可曾看到他心中无限的爱意,可知伐达摩那最爱的人是谁?”

“反正不是我。”玛娜委屈地说道。

“你说错了,伐达摩那同样爱着你,但他对爱的释义与你的不同。伐达摩那是独立的、自由的,他爱意深厚,广集一切众生,竭心尽力,为众生能享有大爱。他的爱不会令他有**或悲伤,你的爱却令你起占有之欲。如果你真的爱伐达摩那,你就会明白这些,也永远也不会阻拦他的爱。相反,能让他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

玛娜缓缓走向卡拉勒斯,托起双手跪在地上说道:“我的爱太自私了,只想把伐达摩那绑在身边,那我也能像伐达摩那那样去爱吗?您能教教我吗?什么样的爱才是无私,能像伐达摩那那样爱着众生。大师的羽翼宽广无际,能接纳我等卑微之人,请您原谅,从今以后,我也会走您的苦修解脱之道。”

注:

1.伐达摩那:即筏驮摩那,约前599年—前527年,意谓光荣者,耆那教第24代领袖,被认为是耆那教真正的开创者,其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历史上,旃陀罗笈多被视为耆那教的最后一位祖师。

2.瓦尔那制度,也称为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种等级制度,其核心思想是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种姓,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制度不仅在古代印度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传承到了几千年之后,是印度教的根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