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亚历山大四世 > 第两百九十九章 探索秘鲁

亚历山大四世 第两百九十九章 探索秘鲁

作者:季敏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30 22:22:33

此时的印加人还在秘鲁东南部某个不知名的山林里生活着,他们的势力范围还很小,毫无存在感。连瓦里人建立的瓦里(wari)帝国都是公元500年左右才建立的,同期建立的还有克丘亚人的蒂瓦纳库帝国。秘鲁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蛮荒时期,但却有一个地方已经进入早期文明时代了,而且是美洲最早的文明——卡拉尔文明,也是美洲唯一的前陶器时代文明。这比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还早了1000年,距离印加帝国建立更是早了将近4000年。

卡拉尔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是南美也是整个美洲最古老的城市,据说它拥有比埃及金字塔更古老的金字塔。古城围绕6座金字塔修建,中央屹立着圆形剧场和主寺庙。

而根据某些人对卡拉尔陶器的分析,得出了卡拉尔文明是有虞氏人创造的。小口双耳尖底瓶的小口、大腹、靠近腹部下方有两只耳朵,这种形态和流行于7000年—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不仅形态相似,甚至连花纹都有近似和一样的。

因为这些陶器是酒器,抛开酿酒技术不说,光是制作这个样子的陶坯都是很麻烦的事情,更不用说烧制成功并使用了。这样的尖底瓶在中国早已经随着仰韶文化的结束而消失了。美洲地区直到一千多年后还在用,完全没有与时俱进。同样的情况在西方还有。苏美尔文明的尖底瓶也和有虞氏的一模一样的造型,古埃及文明也出现了有虞氏的尖底瓶和独有特色的瓮棺葬。土耳其也发现了仰韶文化有虞氏独有的瓮棺葬,实证了“有虞氏瓦棺”的传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整个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文明为例,这算是印度河流域最巅峰的辉煌代表了。哈拉帕文明的前身是梅赫尔格尔文化,早在这个文化阶段,就已经发现了中国有虞氏特产的彩陶,上面有画着双头猪,也就是《山海经》里说的并封,与河姆渡文化的双头并封极为接近,而且中国的神话产物在印度神话中根本没有雷同的出现过。

最晚八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从祖国的东南出发,经台湾远洋海外,遍布整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岛语族,全部都是来自中国。

至于说七千年前的有虞氏是怎么来到美洲、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和土耳其的呢?真的很难考证,相对来说,比南岛人坐独木舟跨越太平洋还难考证。因为事实证明,乘坐独木舟真能跨洋航行。

在茫茫太平洋上连太平洋上最孤独的复活节岛都能够找到,到达美洲大陆确实也没什么奇怪的?他们还到达过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很多岛屿,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遍布南岛人的足迹。

2010年,一群寻根问祖的南岛族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独木舟能否横穿太平洋的答案。他们在一艘独木舟上漂洋过海接近一万公里,花了三个月时间从大溪地跑到了福建平潭。

帕特罗克勒斯发现秘鲁这边的部落更多,沿海也没有阿塔卡玛沙漠那么干旱了,他派了大量的队伍前往各地探查矿藏资源和了解当地的物产。500人左右一队,并带有骆驼和战马,船队分好几队停靠在沿海地带。

在南纬12°左右的地方先遣队发现了大量的羊驼、美洲驼等动物,并从一些部落手中交换到了玛卡、雪莲果等秘鲁特产,据说因为长期食用玛卡,当地男性某个部位特别巨大,这无疑成功地吸引了某些帝国商人的眼球,所以大量的黑玛卡、白玛卡、红玛卡、黄玛卡、紫玛卡的干货被大量收购,这些产品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

秘鲁沿海还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有鳀鱼、金枪鱼、狐鲣、银汉鱼、抹香鲸、海豚、章鱼、鱿鱼。舰队乘空打了不少鱼上来,还猎到了一头抹香鲸,提取的鱼油和龙涎香那是非常贵重的产品,鱼肉也可以充作食物。金枪鱼是高档鱼类,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其他的鱼类则都是数量庞大的群体。

海豚是帝国明令禁止捕杀的哺乳动物,非常聪明可爱,通人性,是海中精灵。2180年后,一艘行驶在新西兰南岛北岛之间的库克海峡暗礁群中的绝望船只,发现了一条白海豚后,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跟着它避开了暗礁群,从而获得了新生。这只海豚为来往船只领航,拯救了无数船只,它在为人类足足服务了41年之后才消失。捕杀这种生物是不会被海神波塞冬庇佑的。

帕特罗克勒斯在南纬10°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城市遗址——卡拉尔,这是他在南美发现的唯一一座城市,也是唯一一座城市遗址。城市遗址离海边只有4帕拉桑,其风化程度证明荒废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但是他不确定是多久,他不会想到这个地方在两千三百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也不知道他已经荒废了1700年左右的时间了。

他继续向北走了20帕拉桑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大金矿(安卡什金矿),这里是露天金矿,储量极其丰富,要比阿塔卡玛沙漠的伴生金矿储量丰富的多。他赶紧与这里的莫奇卡人进行交涉,当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莫奇卡人把金矿当做自己的绝对领地,他们认为这是神赐予他们的,根本不可能给别人分享,于是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莫奇卡人兴起于公元前200年,繁荣于公元1世纪至8世纪的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他们曾沿着秘鲁海岸建成了一个绵延350公里长的国度。

莫奇卡文化是南美洲古代早期的印第安人文化,又称早期奇穆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700年,分布于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中心地区在莫奇卡(mochica)和奇卡马两河谷,最盛期范围扩大到北面的兰巴耶克河谷和南面的瓦尔梅河谷,属于古典期的文化。

莫奇卡人都是战士,他们具有高度发展的社会和政治组织。他们建造金字塔、神庙,用砖石建造沟渠,擅长灌溉技术、制陶技艺。

莫奇卡河附近后来建造了两座巨大的宗教建筑,即太阳庙(huaca del sol)和月亮庙(huaca del aluna),均用未经烧制的泥砖建成。前者为阶梯状金字塔形台庙,其基座底边宽136米,长228米,高18米,金字塔建造在基座南部,每边长103米,高达23米,估计所用泥砖为1.3亿块;后者是一座有阶梯的平台,其上建有房屋,内饰壁画和浮雕。

莫奇卡的国王生前在这里举行行政议事和宗教祭祀,死后也把这里当作了陵寝。死去的历代莫奇卡国王呈纵向一层一层的排列在月亮神庙中。神庙有6层,建造了近6个世纪。第一任国王被封在最底层,后任在上面一代代叠加上去,这种埋葬方式还是独一份。

神届各层壁画的内容显示了层与层之间的完工年代差距逐渐变大,喜庆、欢愉、歌舞升平的壁画建于太平盛世;兵戎相见的出自战乱之年。壁画上人物的服饰也是各层之间略有差异。

以写实风格着称的莫奇卡文化是安第斯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有关战斗、宗教、农业、音乐、刑罚等日常生活的现实题材成为最主要的表现主体。尤其是用人像制作成的各种陶器,十分写实,细致入微,生动有趣。

莫奇卡文化的陶器以鸡冠壶(马镫壶)为常见,此外有漏斗形的钵和浅碗。许多器皿被制成精巧的塑像,如青蛙、鱼、鹿、猴子、各种鸟类、水果、蔬菜、小船、房屋、人物等。其中最多的是各种人像,有统治者、战士、俘虏等,有的**,有的着衣,但往往仅表现其头部或上半身,形象生动。

陶器上的绘画内容丰富,有乐师、商人、猎人、驿卒、织布女工、武士、脱光衣服的俘虏、抬轿奴隶、坐在华丽的高台上的首领或国王等形象。此外还发现有金、银、铜制品,并有金和铜的合金以及镀金的薄铜片,其金属加工技术已较比较发达。

莫奇卡是一个等级鲜明的社会,有严格的社会阶级之分,由不同阶层的武士、手工艺人和农民组成,由国王统治。莫奇卡人拥有土地并具有宗教权利,他们穿着华贵的服装坐在宝座上,看上去庄重而华丽。祭司阶层处在第二阶层,在莫奇卡文明里,祭司可以由女性担任,称为nun,这个特征被后来的奇穆王国所继承。

最后,第三阶层是其他的居民,他们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手工业方面,他们生产出了金光灿灿的王冠、王杖、金花生、精致的项链和精美的陶器。莫奇卡阶级的之间的区分并不是普通的社会阶级划分,而是类似印度种姓制度的具有顽固性的划分,各个阶层由血统继承,不会转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