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亚历山大四世 >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军集结

亚历山大四世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军集结

作者:季敏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30 22:22:33

亚历山大任命海格力斯为塞地总督,坐镇这个中亚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斯塔桑德尔暂时代替卡珊卓斯的职务,斯塔桑诺回巴克特里亚述职,留下的巴克特里亚重骑兵由阿明塔斯指挥。利用亚历山大在塞地处理内政的一个月时间,阿明塔斯、菲尼克斯等人带着多骑兵向西北进发,前往解决中亚地区最后一个主要势力也就是康居人的前身“秃头的”阿尔吉派欧伊人。

阿明塔斯用了9天的时间行进了127帕拉桑的距离,然后休息了一天,接下来他们给“秃头的”阿尔吉派欧伊人一个迎头痛击,这帮塞人总共18万人左右,全部军队加起来也不到6万人,而且各个部落分散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时之间难以全部集结起来,结果被各个击破,包括投奔而来的马萨格泰人在内,战死人左右,只有不到5万人逃跑,之所以能跑掉这么多,是因为很多人收到消息自知不敌,没打就跑了,一部分往西北的乌拉尔山方向逃跑,一部分往东北的南西伯利亚方向逃跑,剩下的包括不到四万军队在内的将近13万的族人则不是被俘就是宣布投降。

很快,这块地区被划为塞北行省,尼卡诺被任命为总督,省会建立在美丽的田吉兹湖东畔,该湖虽然是咸水湖,但湖东畔有努拉河与库拉努特佩斯河两条河流,淡水资源充沛。城市被命名为“洛卡斯波利斯”即湖边的城市之意。阿明塔斯从马萨格泰和索格底亚那地区移民了一些人过来,并很快组建起了包括一些8000步兵和骑兵,步兵主要驻扎在省会,其余分布在塞北各地,多出来的青壮劳力则全身心投入农牧生产和城市建设,但这些士兵也并非脱产士兵,平时也同样从事农业生产,只是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投入兵事。

两个月后,阿明塔斯等人带着阿尔吉派欧伊人的回到了塞地,加上卡珊卓斯带来的6万步兵和新征召的5000马萨格泰骑兵。此时,亚历山大的军队膨胀到了十四五万之人多,不过亚历山大给海格力斯留下1500护卫骑兵、1500赫卡尼亚骑兵、1000持盾兵、1000希腊重步兵、1000方阵枪兵、1000银盾军团、1000长弓手、1000复合弓手以及一些学者、官员和工匠。

公元前308年夏末,亚历山大率领1600伙友骑兵(阿加索)、2900圣骑兵(阿尔塔拉马斯)、3000马其顿骑兵(盖拉斯)、2000卡帕多西亚骑兵(菲尼克斯)、2000亚美尼亚弓骑兵(萨杜里)、3000亚马逊女战士(阿菲娜)、3000萨尔马提亚重骑兵(阿菲娜)、3000萨尔马提亚铁甲弓骑兵(阿菲娜)、3000马萨格泰骑兵、3000马萨格泰铁甲弓骑兵、3600马萨格泰轻骑兵、2300波斯骑兵(奥克萨特莱斯)、1200帕提亚弓骑兵(亚萨西斯)、3000巴克特里亚重骑兵(阿明塔斯)、3000重骑兵(嬴无敌)、3000豪玛瓦尔格重步兵(嬴无敌)、3000米底骑兵、200头战象(1800人)、伊赛顿骑兵和伊赛顿步兵、2000银盾兵(拉古斯)、3000持盾兵(阿瑞斯)、3000希腊重步兵(宙克西斯)、3000伙友步兵(克雷托斯)、2000弗里几亚斧兵(托勒密)、5000方阵枪兵(米利都的阿里斯托德穆斯)、3000皮盾枪兵(拉古斯)、2000斯巴达重装步兵(阿希达穆斯四世)、4000银盾军团(德西姆斯)、2000巴斯塔奈人(卡罗勒斯)、2000色雷斯佣兵(维利亚苏斯)、1800佩奥尼亚轻步兵(亚瓦洛斯)、2000达契亚镰刀兵、长弓手(杜卡洛斯)、复合弓手(杜卡洛斯)、4300罗德岛投石兵(格雷塔斯)、战车100辆、1500阿格瑞安标枪兵(塞里斯)、3000索格底亚那步兵从塞地出发。

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沿伊犁河向东行军,最后翻越天山山脉的东部高山到达山脉南麓即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这里有很多吐火罗人的城市,征服这里并建立东进据点。但这条路非常难走,就算尽量避免那些高大的雪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翻越4000米的高山,如果是在冬天,这和送死没什么区别,就算在夏秋,这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好在不需要翻越波谜罗(帕米尔高原、葱岭),不然海拔更高,难度更大。

为了供应这支庞大的队伍,亚历山大从各地征集了超过12万民夫及同等数量的驮车,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征集了粮食177万多塔兰特(4.6万吨左右)、精料220万塔兰特(5.7万吨左右),从中亚地区筹集了头牛、12万头羊,这些大概够25万多人一年的补给。

除此之外,亚历山大还派出大量的人员先去探测地形,并且需要提前几天在所经道路附近建立淡水补给站,如果某段区域特别缺水,则需要提前准备大量水源,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所以大军行军基本都需要在水源充裕的地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好在从伊丽水一直往东一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面行军,虽然干旱倒也不算缺水,而斋桑湖、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一线的水源更是充足,而沙漠南面则比较缺水,不利于大部队通行。

海格力斯留守塞地,除了牢牢控制这里的局势,还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调来物资,虽然大军带着足够一年的补给,但万一中间出了什么岔子,出现断粮危机,这里粮食不足就要出大问题了,毕竟天山南北的补给情况实在太糟糕了。

亚历山大带走了伊赛顿人,也给后方的不稳定因素再次削减了很多,剩下的人都有活干,也就不容易出事,太闲了容易闲出问题来的。伊赛顿人对于出来打仗的酬劳还是很满意的,这些游牧民族喜欢抢劫,但有了固定的收入那对整个家庭也算有了保障,士兵们很高兴,尼玛哈赤也很高兴,因为他的族人在军队里的比重是最高的,以后说话的分量也会高不少。

他带着亚历山大往额尔齐斯河流域进发,亚历山大去的是阿里玛斯波伊人生活的地方。根据亚历山大对其生活区域推断,这个在希罗多德笔下的民族很可能就是历史上的呼揭(乌揭)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格里芬人亦或是两者的融合,暂时无从考证。

几百年前,他们被阿里玛斯波伊人赶到塞地,虽然他们之间鲜有战争发生,但曾经的仇恨让尼玛哈赤对阿里玛斯波伊人可没有什么好感。

从伊犁河到额尔齐斯河流域相当于马拉坎达(撒马尔罕)到楚河的距离,又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在翻越了塔尔巴哈台山之后,亚历山大大军来到了斋桑湖畔。额尔齐斯河是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出中国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间两支源头。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奔流出中国,一路上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北岸支流汇入后,流入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全长全长4248公里。

阿尔泰山以南河网密布,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以盛产沙金闻名,有“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的美称,金床大致沿额尔齐斯河的构造带分布,构成一条东西长约400公里的金矿成矿带。不过相比南非的一些砾岩金矿,阿尔泰地区的金矿的总量要少得多了,开采速度也会比较慢。不过既然公元前7世纪的时候就有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的说法,那么一些金矿肯定已经被探明了,这也就省了亚历山大很多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